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导学案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目标导学 1.自主梳理隋朝建立、统一、建设及灭亡的过程;理解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特点及影响。2.合作探究,探讨大运河开凿原因及意义、唐朝民族政策意义,提升合作探究和历史解释能力。1.自主梳理隋朝建立、统一、建设及灭亡的过程;理解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特点及影响。2.合作探究,探讨大运河开凿原因及意义、唐朝民族政策意义,提升合作探究和历史解释能力。3.研读史料,从隋唐兴衰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分析历史发展规律。
重点难点 1.隋的统一与建设,大运河的开通及影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唐朝民族关系的表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剖析唐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与唐朝灭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学 案 内 容
请记录你的疑惑点 【重要名词】开皇之治、义仓、隋唐大运河、贞观之治、曲辕犁、唐三彩、天可汗、突厥、都护府、唐蕃会盟、武周政权、开元盛世、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时空坐标】【自学质疑案】【基础自学】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先问题引导,后列知识要点)一、隋朝兴亡(阅读课本第34-35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勾划、标注)1.隋的建立:(1)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_____,是为隋文帝,定都 。(2)589年,_____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2.隋的建设:(1)隋朝在_____、_____两都及地方广设仓库,有供应朝廷物资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的_____,粮食储备丰富,反映出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2)隋炀帝时期兴建 ,规模宏大,成为当时的 中心之一,彰显了隋朝强大的建设能力。(3)大运河以 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 (今北京),贯通南北。加强了南北__________,促进了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巩固了国家 ,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3.隋的灭亡:隋炀帝 ,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 ,过度消耗民力,致使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社会矛
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
盾激化。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注意]义仓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阅读课本35-37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勾划、标注)1、唐朝初期的统治(1)617年,隋朝贵族 在 起兵。618年,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朝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____________,实现全国统一。(2)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太宗李世民继位,他吸取隋亡教训,推行___________,劝课农桑,戒奢从简,____________,虚怀纳谏。国家出现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3)唐高宗即位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______。她当权期间,继续推行 等政策,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后世社会繁荣奠定基础。(4)武则天死后不久,高宗之孙唐玄宗继位,在统治前期,____________,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将 改为雇佣兵,增强军事力量,将唐朝统治推向 时期,史称“ ”。2.唐初的民族关系(1)隋末唐初,东突厥南侵。贞观初年,唐朝大败 ,俘获颉利可汗,__________灭亡,草原各族尊唐太宗为“____________”;高宗时联合 灭亡____________。唐朝先后设____________(唐太宗时)和____________(武则天时),分治天山南北,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2)7世纪前期,青藏实现统一,后向唐朝联姻,唐太宗把____________嫁给吐蕃赞普____________,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多种技术和医药书籍等,促进 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_________前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3)唐玄宗封 粟末部首领____________为渤海郡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联系与管理。[注意] 曲辕犁与唐三彩唐朝的曲辕犁,其辕曲,因以名,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极大的促进了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它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唐三彩是从唐墓挖掘出来的陶器之泛称,后来学者视为一种陶瓷分类上的术语。随着历史的流逝,唐三彩成为了唐朝社会文化的象征,有史学家认为:“唐三彩是盛唐文化中最有代表的物质载体”。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阅读课本37-38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勾划、标注)1.安史之乱(1)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享乐, ,任人唯亲;边疆形势紧张,在边疆重镇增置军镇,设__________加强边防,导致地方__________兵力扩大,国家出现____________的局面。(2)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___________起兵,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于____________年被唐平定。(3)唐朝由盛转衰,中央集权被削弱,许多将领拥兵自重;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____________地区;形成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唐朝统治力量,此后这种局面持续一百多年。2.黄巢起义(1)唐朝后期, 和 加剧,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875年 领导农民起义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后期朱温降唐,起义失败。3.五代十国(1)907年,______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2)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____________、后晋、后汉、________五个政权,称为“五代”。(3)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____________等九个政权,加上山西的__________,称为“十国”。(4)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但南方相对稳定,为____________奠定基础。[名词解释] 朋党之争唐朝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实质上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这场斗争加速了士人阶层的分化,削弱了文臣与宦官斗争的力量,加剧了政局动荡。
问题记录 学 案 内 容
【训练展示案】探究一:信息获取——隋朝大运河材料一 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洛阳为东都,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江淮和江南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摘自邵金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述论》材料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摘自[唐]皮日修《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背景及影响,并简要评价一下隋炀帝。探究二:材料一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密切联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治理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边疆治理的政治智慧。
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
【拓展提升案】(课下作业)1.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在关中等土地丰饶之地建造了黎阳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大型粮仓。其中有的粮仓储粮能力可达三千多万斤,足够供八万人食用一年。隋代大量粮仓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兵役徭役沉重 B.农业恢复发展 C.商品经济活跃 D.粮食管控严格2.唐太宗平定四夷后,对于内附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按照法令规定进行治理)”。这反映出唐朝(  )A.边疆治理呈现灵活务实性 B.奉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C.存在严峻的藩镇割据隐患 D.恪守一体而治的治国思想3.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继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他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A.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 B.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C.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D.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4.唐朝后期,朝廷在诸道藩镇皆置监军院,派宦官监军,以钳制藩镇的行动。但在一般的藩镇动乱中,或兵士哗变,或将校作乱,或藩帅杀其部下,都很少屠戮监军,为了获得朝廷旌节,还得“严奉监军,厚遗敕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具有游离性与依附性双重属性 B.注重维护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威C.相互制约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 D.呈现出凌上性与嗜利性的特点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驻屯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的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 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 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朝设节度使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却依然维持统治140余年的原因。【总结反思】
答案:
一.基础自学部分:
1.隋朝兴亡
(1)杨坚 隋 长安 杨广 长期分裂
(2)长安 洛阳 义仓 洛阳城 政治、经济 洛阳 涿郡 经济交流 运河沿岸 统一
(3)自持强盛 高句丽 618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李渊 太原 割据势力 轻徭薄赋 知人善任 贞观之治 周 轻徭薄赋 选贤任能 府兵 全盛 开元盛世
(2)东突厥 东突厥汗国 天可汗 回鹘 西突厥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汉藏 9世纪 靺鞨族 大祚荣
3.十六国与南北朝
(1)怠于政事 节度使 军镇节度使 内重外轻 范阳 763 河西陇右 藩镇割据
(2)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 黄巢
(3)朱温 后唐 后周 南唐 北汉 经济重心南移
二.训练展示案
(1)探究一:
①背景:国家统一;隋朝的政治中心位于北方,为巩固对统治,需加强南北联系;北方粮食生产不足;因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依赖南方的粮食,需通过运河实现南粮北运;便于向东北用兵(如征高句丽)和物资运输。
②影响:贯通南北水运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加重了人民劳役负担。
③评价:开凿大运河,形成南北交通动脉,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创立“进士科”,打破门阀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经略西域,征吐谷浑,巩固西北边防,重启丝绸之路;编修典籍、营建洛阳城,影响后世都城规划;同时推进多项大工程,征发民夫超200万,滥用民力,致民生凋敝;三征高句丽失败,伤亡百万,引发农民起义;统治奢靡,赋税苛重、挥霍无度,社会矛盾尖锐。
(2)探究二:
①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②特点:政策开明;以和平方式为主(或以怀柔、招抚为主);实行羁縻府州制度,边疆民族具有较高自治性;治理方式灵活多样。
③政治智慧:以和为贵;坚持大一统原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继承中创新。
三.拓展提升:
1 2 3 4
B A C A
5.(1)北方边境各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
(2)藩镇数量较多,相互牵制,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割据势力;藩镇内部矛盾复杂,经济实力下降,缺乏割据基础;藩镇割据仅仅是一种倾向,独立性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臣服于朝廷;大部分藩镇处于一种半割据状态,而且南方藩镇听从于朝廷,并支撑中央财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