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4个大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幡然(fān) 卓绝(zhuō) 刹那(chà) 汗渍(zì) 部署 自力更生
B. 怪癖(pǐ) 龟裂(jūn) 嘈杂(cāo) 给养(jǐ) 淬炼 攻艰克难
C. 襁褓(qiáng) 麻痹(pì) 处理(chù) 残骸(hái) 磨砺 坚不可摧
D. 复辟(pì) 气氛(fēn) 横暴(héng) 卸载(zài) 陨命 能屈能伸
2. 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为什么能经受住这场坚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带给我们哪些永恒的财富?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蔚然成风,上下同欲,万众一心,才能跨越重重险阻。
A. 坚苦卓绝 B. 休戚相关 C. 高瞻远瞩 D. 蔚然成风
3. 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知在格物(推究) 天下归仁焉(回归) 请问其目(条目) 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
B. 敏于事而慎于言(勤勉) 请事斯语矣(实践) 致其知(获得) 可以群(讽刺时政)
C. 君子喻于义(知晓) 止于至善(达到) 克己复礼(约束) 士不可以不弘毅(广)
D. 质胜文则野(浮夸) 就有道而正焉(到) 一日克己复礼(一旦) 未成一篑(竹筐)
4.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仁以为己任 民以殷盛 却宾客以业诸侯 皆以修身为本
B. 此亡秦之续耳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臣闻求木之长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 人而不仁 任重而道远 就有道而正焉 咏而归
D. 其恕乎 先治其国 其皆出于此乎 其若是,孰能御之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有不同的一项是( )
A. 见贤思齐焉 小则获邑 择善而从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譬如平地 见贤思齐焉 在明明德 素善留侯张良
C.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必固其根本 强公室,杜私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貌恭而不心服
6. 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B.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7. 下列文学及文化常识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作为一篇讲话稿,语言通俗准确,富有情感和感染力,揭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和意义。
B.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通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树立“榜样”。
C.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是祭祀时用的乐歌。
8.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卷不去”“拂还来两个动作,借对月亮的驱赶写出了思妇心中对游子的无限怨恨。
B. 《别了,“不列颠尼亚”》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将新闻事实和历史背景融合,形成对比,让人产生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C. 《<论语>十二章》中“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表明君子不应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致力于追求“道”和修养的提升。
D.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以“修身”为核心纽带,说明内修德行与外治世业是紧密相连的统一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1955年1月26日)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②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令我想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③(1956年2月29日)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还指爱!法文里有句话叫做“伟大的心”,意思就是“爱”。这“伟大的心”几个字,真有意义。而且这个爱绝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感情,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
④从这个理论出发,许多人弹不好东西的原因都可以明白了。光有理性而没有感情,固然不能表达音乐;有了一般的感情而不是那种火热的同时又是高尚、精炼的感情,还是要流于庸俗;所谓滥情,我觉得就是指的这种庸俗的感情。
(摘编自傅雷《傅雷家书》)
材料二:
①在中国美学中,“赤子之心”既是指一种婴儿般纯洁无瑕的童心,又具有抗争世俗、坚守素志的赤诚,其通贯于审美与文艺创作领域,在中国美学与文艺发展中生生不息,影响巨大。
②老子最早提出“赤子之心”这一范畴,他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对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性异化、大伪盛行的恶浊风气深恶痛绝,从道家的人性价值观提出最高的德性在于“赤子”。赤子也就是婴儿,其特点是童真未凿、精气未散,这种童真是最高的和谐之美。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赤子之心”,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人格境界是与“赤子之心”的内涵相通的。
③儒家孟子正式提出“赤子之心”这一概念,《孟子·离娄下》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里的“赤子之心”指人的本性、初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善良本性,具体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将此扩而充之,即可达到“充实之谓美”的境界。孟子心中的“美”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美”之上还有“大”“圣”“神”等人格境界。所谓的“神”就是将赤子之心发展到极致,不仅自己能够实现道德的自省自律也能感染他人,成为他人精神上的榜样。“赤子之心”可谓儒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人格写照。由此可见,道家老庄的赤子之心和儒家孟子的赤子之心同名异实。
④“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与审美境界,同时也成为文艺批评标准。“赤子之心”所内蕴的“真”的价值尺度为批评标准提出两方面要求:其一要真实合理,毫无伪饰;其二要真情真意,自然直率。这一批评标准贯穿中国美学与艺术发展的始终。真诚无欺的文章才能产生夺人心魄的力量,自古以来,真善美是中国美学与文艺的价值尺度与批评标准,而“真”是最根本的尺度,没有真实,善与美都无从谈起,“赤子之心”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⑤中国美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它的哲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的融会贯通之中。“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人性的自由无待、真诚无伪,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因素,又是审美创造的原初动因,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
⑥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文学创作与审美理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审美活动的个体自由日益受到压制,“赤子之心”的保持面临诸多挑战。100多年前,王国维提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提出作家应以如婴儿般自然纯真、超越利害的心境来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同时倡导通过美育来洗涤国人内心功利主义倾向。梁启超、陈独秀等同样痛心于国力的衰微、国民的愚昧,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将美学与增进国民道德相结合。百年美学的精神,主要就是“立人为本”的启蒙精神与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结合。“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贯穿着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
(摘编自袁济喜《“赤子之心”的美学价值与当代启示》)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先生强调的“爱”是一种火热、高尚而又精炼的感情,这是所有艺术家都必须具备的情感。
B. 傅雷先生在两封家书中,对“赤子之心”的理解基本一致,与材料二中文艺批评的观点也相辅相成。
C. 先秦时期“赤子之心”只是种人格精神的表现,后来发展成为文艺批评标准,最后上升为审美境界。
D. 王国维的话是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也是“立人为本”的百年美学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0.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傅雷先生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表明赤子无法理解自己的这种孤独。
B. 孟子学说中的“神”是赤子之心的最高境界,强调自省自律的同时能感染他人。
C. 赤子之心蕴含着“真”,“真”是善美的根本,赤子之心是真善美的关键。
D. 梁启超、陈独秀等人将美学与增进国民道德相结合,体现了美学精神的时代要求。
11.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
B. 东汉王充《论衡》:“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为情者要约而易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D.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12. 材料二认为道家和儒家的赤子之心“同名异实”,请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匆离额济纳
范长江
骑骆驼作沙漠长征,在我尚为第一次。我们在北平和平绥线一带所看到的骆驼,体格总不很大,驼峰小而倒仆的多。这五只骆驼,因为被喀尔喀人终年休养着,精神焕发,体格壮美,其中三匹有出乎寻常的高度,人骑在驼峰间,只剩了一个头部比驼峰略高一筹。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从脊梁到肚底,我们这般骑士们的腿长只够它五分之二。新长的秋毛,是那样的鲜嫩,那样的舒展。
驼主兼向导的这两位蒙古喇嘛,一个叫道尔济,一个叫苏牧羊,是同胞兄弟俩。翻译是久留蒙古的汉人老杜。老杜从前拉骆驼惯走外蒙古,酒泉到绥远一路也很熟,蒙古话说得很漂亮。他们知道我是初行戈壁,选择了那匹比较矮而年轻的骆驼,给我作骑驼,顾虑大驼不好驾驭,恐怕我跌下来。实在是骑驼比骑马平稳安适得多。
用汽车行戈壁,并不感觉戈壁十分广阔,骑上骆驼,就感到缩地之无术了。由白音泰来东南过东河,额济纳肥美的森林水草区,慢慢留在我们的后面,骆驼舒缓平稳的脚步,前后摇荡着骑人的上身。驼背上不必要很完全的骑鞍,有相当垫隔的工具就行。驼不要缰,牵着连在它鼻上的单索,就可以对它指挥如意。
你要想骆驼自己加速它的行进速度,最好让它们并排着前进,平行局势下,谁也不肯让谁,它想赶过它的同伴,而它的同伴却没有一个愿意落后,你快我更快。它们各不相让,我们赶路的人,却占了便宜。生存是竞争的,为了竞争,各方面不能不全力奋进,否则将成落伍者和失败者。
戈壁中无鲜明的道路,只是望着山头走。走过一个山头,又望着另外山头,作为前进的指针。连续通过两大戈壁滩,骑得乏了,下驼休息。下面是干燥的沙地,寸草不存,四望遥远的天边,有时有山,有时我们的视线消失在阴灰的地天相接的气氛里。人是这样的四个,骆驼是这五匹。两个蒙古人和我语言不通,他们三个相互间谈得起劲,我自己除了偶尔和翻译谈几句之外,没有方法可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感情。我这时才感到戈壁之辽阔,及其给予旅人之空虚。一片戈壁盆地的中心,沙地上存留着灰白色的细泥沉淀块,整个来说,这些沉淀泥块已经破碎了。远远看去,还保存着蜂巢式的平面。假如回到万万年以前,戈壁正是碧蓝海底的平沙,如果我们坐在探海器里,沉坠到汪洋的中心,那时可能遇到许多鲨鱼、乌贼、珊瑚之类,隔着玻璃我们可以和许多水栖动物见面。可惜我迟生了若干万万年,沧海已成荒漠,风沙而外,所余的只有极少的古海征候了。
途次,常遇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盖为过去横渡沙漠而牺牲之骆驼。骆驼本生于沙漠,其所恃以生者,以其能食各种杂草,有水囊可以蓄水,有驼峰可以耐饥,故能纵横大漠,独傲群兽。待其经过一定时期之后,一代之生命即告结束,黄沙广漠,即为此漠上英雄白骨之陈列所。过去若干代如此,今后若干代亦莫不如此,此盖为骆驼生存史之本质。然而我们所骑未死骆驼,对于彼等先代之白骨,仍时现惊避之行动,是盖有惧于“死”。生物必不能不死,而生物皆不欲死,此生物之所以奇特也。
午后走过了一个十数里的大沙窝区,黄昏后又走进另一沙窝,我有点不愿意走,一方面是骑骆驼骑得饿了,一方面是恐怕走进沙窝,夜间走不出来。但是老杜告诉我,苏牧羊的意思是再过了这片沙窝才住下,过了沙窝有草可以喂骆驼。我当然只好听话。天是慢慢由太阳的世界走入月亮的世界,朦胧的月光射在紧密的沙浪上,半明半暗的浪头,无尽地连绵着,起伏着,四望都是茫茫。五匹骆驼在苏牧羊领导之下,转来转去,浮沉在沙浪之中,飘荡,飘荡。到“嫦娥小姐”都有休息的意思了,我们仍没有发现沙海的边沿。看苏牧羊东张西望的神气无疑是迷路了。既然丧失了方向,也只好暂时找地住了下来。沙里无水无草,因为沙是松的,帐幕也立不起来,草率地烧些茶吃,我们就露天睡在沙上了。
仰面看到明月和星光,她们陪着我们。她们的态度非常温和活泼,似乎有几分嘲笑人类。笑人类的活动太迟缓,太小气,太自私,太白费气力。因为她们想来,人类正当的生活期,应该是集中所有的力量,克服自然界,增加全人类的享受,而现在还停滞在民族压迫民族、阶级压迫阶级、世界压迫世界、个人倾轧个人的时期,人类的进步太慢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拼命提倡压迫弱小民族,说是“传播文化”,这完全是开人类历史的倒车。在她们看来,是更加可笑了。
我们这一小队人驼,实无异于大海中的孤舟,假如我们今夜就消灭在沙漠里,等于大西洋上沉没了一只帆船,不会引起世人的注意。这种遭遇,常常令许多有志的人灰心。他们努力的苦心,总希望世人了解和同情,如果一番热忱放在冰窟里,往往令人伤心丧气。然而,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又应该有更深的了解。人与人间之彻底了悟,因生活环境之不同,与修养之有别,纵然平心静气,障碍已多,何况利害不齐,观点各异。故明代名将俞大猷说:“真丈夫处世,唯自信而已,又何穷通得失之足动于其心哉!”这实在是紧要的秘诀,我们认定事情做去,旁人是否能了解我们的苦心,大可不管。
太阳刚从地平线的东方放出红光,我们已经骑上骆驼随沙梁而起伏。骑驼有如骑龙,因为它的头颈有几分像龙,走路的风度,又安详落大。驼上四望,风景索然,于是转而运用思想,往往能把一个问题想得很远很深,没有什么另外的刺激可使我的思想混乱。我这时才明白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淡泊指生活,宁静指环境,即生活之物欲不能过高,始能建立高尚之志趣。同时自己心内心外,都要保持安宁与清静,才能集中精力,致力于精深远大之事功。因为是清晨,看准了方向,约二小时走出沙窝。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象征人生之崎岖,崎岖中正有人生最精彩的节目。一入戈壁,宛如人入顺境,平顺生涯,又无大可称述了。
(节选自《中国的西北角》【注】,有删改)
【注】《中国的西北角》是新闻记者范长江于1936年出版的通讯报道集,记录其1935年7月至1936年5月期间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经历。
1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叙述内地骆驼的情状,继而引发下文额济纳骆驼的情状,前后的对比,是为体现出内地骆驼瘦小体弱的特点。
B. 在寸草不存,四望遥远的戈壁滩中接连行走,身体疲惫,再加上与蒙古同胞语言不同,这让作者产生了空虚感。
C. “嫦娥小姐”在句子中是一种特殊含义,赋予月亮形象化色彩。“休息了”通过拟人手法,烘托旅途的愉悦心理。
D. 引用明代名将俞大猷的话,抒发了真正从事艰难事业的人应秉持自信、不必在意旁人是否理解自己苦心的感慨。
14. 关于文本中对骆驼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驼肚子肥大得可怕”的夸张描写,与“鲜嫩舒展的秋毛”的细腻观察形成感官反差,体现通讯兼具文学审美的特点。
B. 以“用汽车行戈壁”的感受与骑上骆驼“感到缩地之无术”进行对比,突出骆驼行进视角下人对荒漠环境深感无奈。
C. 文本塑造的骆驼形象多基于作者自身的旅途体验,鲜活而富有内涵,既丰富行程叙事,又成为读者理解荒漠环境的切入点。
D. 从表面看来,作者从很多方面对骆驼进行赞美,因为它们是荒漠戈壁中的得力助手,内在看实则是对“骆驼精神”的赞美。
15. 《匆离额济纳》这个题目,也可以换角度拟为《戈壁驼行:告别额济纳》,试结合文本内容比较这两个题目各自的优点。
16. 作者骑骆驼穿越戈壁时,将眼前所见与人生哲思、生命感悟相融合。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豫让论》)
17.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智伯既死A而乃不胜B血气C之悻悻D甘E自附F于刺客G之流H何足道哉?
1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之,音节助词,与《齐桓晋文之事》“莫之能御也”中“之”用法不同。
B. 义,认为合乎正义,与《促织》“取儿藁葬”中“藁”用法不相同。
C. 厌,满足,与《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中的“厌”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D. 视,看待,与《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中的“视”意思并不相同。
1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豫让曾侍奉范氏、中行氏,二人被智伯消灭,但豫让不为他们报仇,反托身智伯,这成为赵襄子指责他的理由。
B. 面对豫让求衣击刺的请求,赵襄子虽感其诚心但仍使兵围之,最终既保全了自身,又成就了豫让的名节。
C. 方孝孺认为豫让应在智伯贪婪荒暴时反复劝谏,甚至不吝性命来感动智伯、使其醒悟,而非事后以死明志。
D. 方孝孺将段规、任章、郄疵三人未获国士之遇却力劝其主,与豫让对智伯不发一言作对比,表达自己对豫让的态度。
2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21. 豫让和方孝孺对“国士”各有什么看法?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2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中“搅”字描绘出狂风在长空肆虐的景象,“骨生”为倒装,强调刺骨的寒意渗入骨髓,充分刻画出寒风的力度。
B. “光”指雪光,即雪反射的亮光;“明”,指明亮,描写白雪映窗的情形。雪光与晨光相映,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C. 颔联写飞禽无影、竹枝折断,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直接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场景,营造出雪大、雪厚的冷清的氛围。
D. 颈联写大雪覆盖之下,巢穴变得形态相近,岔路走向已难辨别。天地苍茫一色,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人如临其境。
23. 诗歌尾联体现了怎样的儒家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和《<论语>十二章》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张常以为学习诗歌对于将来的事业没什么用,语文老师用《论语·阳货》里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来劝导他——学习诗歌有益于齐家、理政。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里“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同样意思。
(3)《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以强烈情感在人们的心灵上点燃火把,于是得到无数战士同声应和“_________”“与子同泽”“_________”。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寓了离人情怀和月洒江林的寥落。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两种精神特质:一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不屈,一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隐忍坚韧。这场胜利既是枪炮与鲜血铸就的“刚”的胜利,也是民族团结、文化韧性等“柔”的力量的彰显。正如古人所言:“刚柔相济,而万物生焉。”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8.BACCD BDA
9. B 10. A
11. D 12. ①道家的赤子之心强调人格的纯真自由,不受世俗的干扰。
②儒家的赤子之心突出了它的社会伦理力量,强调人格上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 D 14. B
15. ①《匆离额济纳》,既点明了离开额济纳这一核心事件,“匆”字的运用简洁且带有一种紧迫感,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设置悬念的效果很突出。②《戈壁驼行:告别额济纳》突出了“戈壁”这个特殊的环境背景以及“驼行”这种独特的行进方式,“告别额
济纳”则清晰表明了是要离开额济纳这一核心事件,可以让读者能快速清晰地知晓文章的大致内容。
16. ①观察到骆驼并排行走时“谁也不肯让谁”的景象,产生“生存是竞争的”的感慨,借以批判“落伍者与失败者”的消极懈怠态度,倡导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②由“成堆的白骨狼藉戈壁中”感叹生命轮回,借此表达了生命虽有辉煌之时,但最终都将走向终结,体现
出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残酷。
③由“驼上四望,风景索然”领悟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义,将沙漠的宁静环境与自己内心对生活淡
泊、心守宁静以成高远之事功的感悟联系起来。
④作者将“飓风区海浪式的沙窝,上上下下”视为“象征人生之崎岖”,传达出对人生起伏的辩证思考。
17. ADH 18. C 19. A
20. (1)我侍奉范氏、中行氏时,范氏、中行氏都像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我,所以我就像对待一般人那样
报答他们。
(2)(他们)极力劝说他们的君主听从智伯的请求,给智伯土地来使他心志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21.
①豫让认为国士应受到优待,当君主以国士之礼对待自己时,就应为君主尽忠,以死相报。
②方孝孺认为“国士”是“济国之士”,需在君主危亡前以智谋劝谏、挽救国家,而非事后以血气之勇赴死。
22. C 23. ①诗歌尾联体现了“推己及人”和“仁爱”的思想。
②“拥袍公子”与“樵夫”一着“袍”,一“跣足”,揭示了不同的阶层生活境遇悬殊的社会现实,“休言冷”,表
达出诗人要求要设身处地为贫苦人民着想。《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意思就是要设身处
地替别人着想,两者所表达思想是一致的。
③尾联关注到樵夫在雪中光脚的细节,表达出对贫苦百姓为生计忍耐严寒的深切同情。《论语》中的“人而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表达了仁德之心对人的重要性。
24.①. 迩之事父 ②. 远之事君 ③. 欲治其国者 ④. 先齐其家 ⑤. 与子同袍
⑥. 与子同裳 ⑦. 不知乘月几人归 ⑧. 落月摇情满江树
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