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12分)A卷第Ⅰ卷
1.(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踪迹(zōng) 粗犷(guǎng) 称职(chèng) 随声附和(hè)
B.粼粼(lín) 谆谆(zhūn) 惩戒(chéng) 杞人忧天(qǐ)
C.热忱(chén) 掺和(chān) 阐释(chǎn) 畏罪潜逃(qián)
D.捶打(chuí) 盔甲(kuī) 缄默(jiān) 拈轻怕重(niān)
2.(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这时,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B.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尤新。
C.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D.四只白色的鸽子给这幢风烛残年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和灵气,以至幻化出家族兴旺时期的遥远的生气。
3.(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
B.在现代社会,那些对待工作和事业见异思迁的人,最终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C.在过去几年里,所有的新兴经济地区都在飞速发展,但水平参差不齐。
D.据新闻报道,今年的兰花国际竞赛有上千个品种的兰花亮相,真是骇人听闻。
4.(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一会儿,天气变了,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我们要努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
D.进入中学后,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综合成绩一直以来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
5.(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委:委托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得一人之使 使:指劳力
D.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宋之丁氏
B.相委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D.及其家穿井 乐亦在其中矣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A.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使大家听到了这件事。
B.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传播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使大家听到了这件事。
C.整个国家的人都在传播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D.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均言简意赅。采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B.选文均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友人无信无礼却不知悔改,乙文宋君审慎求实。
C.选文均于行文中暗含作者态度。甲文有对元方的欣赏,乙文有对“国人”的批判。
D.选文均寓理于事。甲文告诫“为人要方正”,乙文表明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传闻”。
三、默写(共6分)第Ⅱ卷
6.(6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②   ,切问而近思。(《论语 子张》)
③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10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济南的水
马小菲
①人们说,湖是城市的眼睛,幸亏济南有个大明湖,为这多水的城市添了一双明眸。
②远望大明湖,湖面茫茫,水平如镜。大船小舟驶过时水纹便荡得很远。若是定定地看这水纹,看久了,会感觉流动的是自己而不是水。湖中心有郁郁葱葱的小岛,湖岸有白玉拱桥、杨柳拂面。最妙的是夏天,满湖鲜碧,层层叠叠到天边,一朵朵荷花就藏在这层层叠叠的荷叶中。没有太浓的颜色,大明湖的荷花是素雅而端庄的。
③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④泉太好了。看那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喷涌不息。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活泼,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⑤趵突泉可谓“泉之大者”,然而济南更有许多可爱的小泉,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于黑虎泉、五龙潭两大泉群内。它们有的砌成一个方池子,有的仅有井口大,像孩子的眼睛眨啊眨的。小泉的水是那样清灵活泼,不时会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济南的泉水,简直清得不像话,每一汪小泉都是一面透明的镜,映得出你的影子和天光云色。因为清,泉底的细石、沙砾看得一清二楚;因为清,人们纷纷拿了水桶、水杯来接新涌出的泉水,哗啦啦的声响从早到晚,像一支永不停歇的歌。
⑥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看这水,会禁不住思考:城市,因了水,才有灵气。而水与水又大不相同,泉、湖、江河、海,分别可以演绎不同的气韵。而济南既有湖,又有泉,还有条护城河把湖与泉相连接,谁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⑦我感觉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水而活的,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仿佛水与人在血脉里是相通的,都是这块土地的造化。一年到头,人们的心总随着媒体报道中的水位字起起伏伏,而久旱后泉水复涌简直就是全民大事,可以敲锣打鼓庆贺的。这种心情,外人恐怕很难理解。只要泉还在涌,子子孙孙就会无穷尽地生于斯、长于斯,把文明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⑧这就是济南的水。这就是,水的济南。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请概括作答。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
不时会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3)第⑦段中“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水而活的”有何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文(共60分)
8.(60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作文。
当一缕阳光洒入心间,世界也就光明灿烂起来。春日的暖阳铺满莫怀戚一家散步的小路;北海秋日的阳光泼洒到史铁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菊花上;济南冬天的阳光照亮老舍先生眼中的理想境界……相信,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也曾拥有那么一缕“阳光”,给你的人生带来温暖与关爱、信心与希望。
请以“那一缕阳光”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六、诗歌鉴赏(共4分)B卷
9.(4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①。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注释]①琼瑶:美玉,这里指冰。
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诗歌后两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文言文(共12分)
10.(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渡者之言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③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年少的书童。②木简:木板做的书夹子。③牡下:闭门上闩。牡:门闩。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木简束书从 从:跟从
B.渡者孰视小奚 孰:同“熟”,仔细地
C.予愠为戏 戏:戏弄
D.予爽然 爽:舒畅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依据。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面三条有关《朝花夕拾》的推荐语,哪一条不符合该书内容及特点(  )
A.童真的快乐与淡淡的伤感
B.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评判
C.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12.(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在“三借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因    ,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罗刹女因    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13.(18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谢谢你为我歌唱
安宁
①在开往北京站的地铁上,我遇到了他们。
②是先注意到她的,一个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农村女孩,大大的包裹占据了好几个人的位置。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工作一天的人们心在日间的奔波里,已如一个被踢打得伤痕累累的足球,早已失去了耐性,所以任何外来的摩擦,都会像针一样,将内里鼓胀的气体,砰一下全都发泄出来。不知是谁被人踩了一脚,骂骂咧咧地吵嚷开,一只欲要放下去的脚,正巧踩到了女孩子的编织袋。像是一只左冲右突中,终于寻到了出口的野兽,那个气极败坏的男人,将地下的编织袋,恶狠狠踢了一脚,骂道:“你这袋里装的是活人怎么着,占这么大地方?行李不收费,也不能这么招摇啊,干脆将你整个家都搬到北京地铁得了!”
③周围人的视线,在这一通喊叫里,全都淡漠地看过来。像看一场与己无关的电影,不管其中缩在角落里的女孩子,怎样卑微地低头认错,看客们照例嗑着瓜子、品着奶昔、嚼着糖块。但也有人在女孩子的窘迫里,不屑地丢一个白眼,而后转过脸去,继续看窗外急速滑过的风景。
④没有人注意到女孩子的眼睛,悄无声息地红了。她将行李紧紧地贴在车厢壁上,而自己却如一株藤蔓,以最小的空间依附在行李袋上。尽管她尽力地别过脸去,不让对面的我看到她的眼泪,但我还是从她耸动的双肩上,窥见了她内心的伤痕。
⑤而那个弹吉他的男孩,就是在这时同时闯入了我的视线。也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怀抱着吉他,深情唱着一首歌曲,大大的吉他袋子,则系在腰间。如果不是无意间瞥见里面散乱的一元的钞票,我是不会相信这个有着温暖笑意的帅气男孩,是来地铁卖唱挣钱的。或许很多人都习惯了这样艺术的乞讨方式,或许他们为生计奔波的心里,已经没有了音乐的位置,亦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屑搭理这个笑容青涩、眼神却并不卑微的男孩。
⑥这样的冷落,男孩并不介意,他依然专心地弹着吉他,将柔软的歌声和恬淡的微笑,花一样徐徐绽放在空中,又如水一样温柔地漫过来。偶尔有人投一个硬币给他,他则鞠一个躬,真诚地道声“谢谢”。言语里,听不出任何因贫穷而生出的卑微和躲闪,似乎他到这里来,只是为了唱歌,若是听众给钱,则是对他歌声的赞美,不给,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⑦就在男孩准备下车的时候,角落里一直低头拭泪的女孩,突然伸过手来,将一元攥皱了的纸币,轻轻投入男孩的钱袋。男孩看到这个衣衫黯淡、眼睛红肿的女孩,有一瞬间的诧异,但很快他就如往昔一样,深深地鞠一个躬,说了一声“谢谢”。那一刻,我在男孩的平静里,为自己脸上鲜明的惊讶而愧疚。我想为什么贫穷的人,就没有资格给予一份微薄的捐助呢,这个世界上,爱心的捐献是不分贫富与贵贱的吧?
⑧就在车门打开,男孩抱了吉他马上就要下去的时候,在一阵混乱里,女孩竟丢下自己的行李,两步赶过来,在喧嚣里红着脸对男孩说了声“谢谢”。她的声音不大,但我还是听得清晰,且知道为了这两个字,她鼓足了生平所有积蓄的勇气。
⑨车门又关上的时候,那个女孩的脸上已不复先前的感伤。她秀气的眉眼里,竟神奇般地染上了男孩飞扬的神采。他似乎并没有走远,而是依然陪在她的身边,一首首地唱着那些将她的心深深浸润了的歌曲。
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地铁上看见的几个画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她将行李紧紧地贴在车厢壁上,而自己却如一株藤蔓,以最小的空间依附在行李袋上。(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就在男孩准备下车的时候,角落里一直低头拭泪的女孩,突然伸过手来,将一元攥皱了的纸币,轻轻投入男孩的钱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谢谢你为我歌唱”的含义。
                                             
                                             
九、语言运用(共12分)
14.(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学校正在组织“少年正是读书时”的活动。以下是七年级同学收集的有关读书的材料,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材料,分点概括读书的意义(每点不超过6个字)。
有人用“圆”表示自己学过的知识,圆越大,与外边的接触就会越多。所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只在于增长知识,还在于使人心中的信念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坚定。读书,如森林氧吧和甘泉,改善人的呼吸和血液——润物无声的供给人心境中的氧气,对修养性情有莫大的好处。所以有人认为行为的优雅是表面的优雅,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
(2)下面是一段学生采访老师关于读书的对话,请补全空缺处,注意语言的连贯。
学生:老师,听说您读书很快,比如一本200多页的小说您多久能读完?
老师:大概两三个小时吧。”
学生:①   
老师:我先看目录、序言,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快速浏览就好了。
学生:如果是读经典名著呢?
老师:那我会多读几遍,第一遍了解故事内容,之后再仔细读几遍。②   ,有些书要精读,有些书要略读。
学生:③   
老师:读书让我感到充实。古代有一位文学家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所以我们要④   。
(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难忘。请仿照示例,在下面两个课文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示例:《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一种最纯真的勇敢,让人忘记你的年幼;你用一颗无畏的心,唤醒了众人的理智。
《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
   ,   ;    ,   。
《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
   ,   ;    ,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题号 1 2 3 4 11
答案 A D D B C
一、基础知识(共12分)A卷第Ⅰ卷
1.(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踪迹(zōng) 粗犷(guǎng) 称职(chèng) 随声附和(hè)
B.粼粼(lín) 谆谆(zhūn) 惩戒(chéng) 杞人忧天(qǐ)
C.热忱(chén) 掺和(chān) 阐释(chǎn) 畏罪潜逃(qián)
D.捶打(chuí) 盔甲(kuī) 缄默(jiān) 拈轻怕重(niān)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版权所有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称职”的“称”应读作“chèn”。
BCD.正确。
故选:A。
2.(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这时,雨已经化了装,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B.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尤新。
C.母亲那种勤劳检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D.四只白色的鸽子给这幢风烛残年的老房子平添了生机和灵气,以至幻化出家族兴旺时期的遥远的生气。
【考点】常见易错字.版权所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化了装”的“装”应为“妆”。
B.有误,“记忆尤新”的“尤”应为“犹”。
C.有误,“检朴”的“检”应为“俭”。
D.正确。
故选:D。
3.(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
B.在现代社会,那些对待工作和事业见异思迁的人,最终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C.在过去几年里,所有的新兴经济地区都在飞速发展,但水平参差不齐。
D.据新闻报道,今年的兰花国际竞赛有上千个品种的兰花亮相,真是骇人听闻。
【考点】成语和熟语.版权所有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熟语。成语熟语的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重复啰嗦、褒贬误用、谦敬错位、张冠李戴等,解题时要注意辨析词义,联系语境作答。
【解答】A.正确,“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用在此处形容按能力安排工作,使用恰当。
B.正确,“见异思迁”指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用来形容工作中这类人难有作为,恰当。
C.正确,“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用来描述新兴经济地区发展水平情况,符合语境。
D.有误,“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而句中说兰花国际竞赛有上千个品种兰花亮相,是令人惊喜的事,用“骇人听闻”不恰当。
故选:D。
4.(3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一会儿,天气变了,黑黑的乌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与否,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我们要努力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光荣,破坏生态环境可耻”。
D.进入中学后,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综合成绩一直以来始终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考点】病句辨析与修改.版权所有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搭配不当,可把“黑黑的乌云和”去掉。
B.正确。
C.有误,成分残缺,“营造”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增加“的氛围”。
D.有误,重复赘余,应去掉“一直以来”或“始终”。
故选:B。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2分)
5.(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穿井得一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A.相委而去 委:委托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
C.得一人之使 使:指劳力
D.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下车引之 宋之丁氏
B.相委而去 有闻而传之者
C.去后乃至 屠乃奔倚其下
D.及其家穿井 乐亦在其中矣
(3)对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D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A.整个国家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使大家听到了这件事。
B.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传播这件事,宋国的国君使大家听到了这件事。
C.整个国家的人都在传播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D.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选文均言简意赅。采用简短的篇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B.选文均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友人无信无礼却不知悔改,乙文宋君审慎求实。
C.选文均于行文中暗含作者态度。甲文有对元方的欣赏,乙文有对“国人”的批判。
D.选文均寓理于事。甲文告诫“为人要方正”,乙文表明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传闻”。
【考点】《陈太丘与友期行》;《穿井得一人》;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版权所有
【答案】(1)A
(2)B
(3)D
(4)B
【分析】【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是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好久您不来,他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中午。中午您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便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这件事当作新闻传播。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有误,委:丢下;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不同,之:代词,代元方/结构助词,的;
B.相同,都是连词,表顺承;
C.不同,乃:才/于是、就;
D.不同,其:代词,他/代词,这。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使听到。句意: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故选:D。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甲文中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所以友人是有悔改之意的。
故选:B。
答案:
(1)A
(2)B
(3)D
(4)B
三、默写(共6分)第Ⅱ卷
6.(6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②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论语 子张》)
③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考点】直接型默写.版权所有
【答案】(1)①山岛竦峙
②博学而笃志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注意“寥”的书写)
(2)《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①山岛竦峙
②博学而笃志
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注意“寥”的书写)
(2)《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10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济南的水
马小菲
①人们说,湖是城市的眼睛,幸亏济南有个大明湖,为这多水的城市添了一双明眸。
②远望大明湖,湖面茫茫,水平如镜。大船小舟驶过时水纹便荡得很远。若是定定地看这水纹,看久了,会感觉流动的是自己而不是水。湖中心有郁郁葱葱的小岛,湖岸有白玉拱桥、杨柳拂面。最妙的是夏天,满湖鲜碧,层层叠叠到天边,一朵朵荷花就藏在这层层叠叠的荷叶中。没有太浓的颜色,大明湖的荷花是素雅而端庄的。
③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由南向北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了一半的美……
④泉太好了。看那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喷涌不息。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活泼,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⑤趵突泉可谓“泉之大者”,然而济南更有许多可爱的小泉,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于黑虎泉、五龙潭两大泉群内。它们有的砌成一个方池子,有的仅有井口大,像孩子的眼睛眨啊眨的。小泉的水是那样清灵活泼,不时会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济南的泉水,简直清得不像话,每一汪小泉都是一面透明的镜,映得出你的影子和天光云色。因为清,泉底的细石、沙砾看得一清二楚;因为清,人们纷纷拿了水桶、水杯来接新涌出的泉水,哗啦啦的声响从早到晚,像一支永不停歇的歌。
⑥坐在泉边的石头上,看这水,会禁不住思考:城市,因了水,才有灵气。而水与水又大不相同,泉、湖、江河、海,分别可以演绎不同的气韵。而济南既有湖,又有泉,还有条护城河把湖与泉相连接,谁能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⑦我感觉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水而活的,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仿佛水与人在血脉里是相通的,都是这块土地的造化。一年到头,人们的心总随着媒体报道中的水位字起起伏伏,而久旱后泉水复涌简直就是全民大事,可以敲锣打鼓庆贺的。这种心情,外人恐怕很难理解。只要泉还在涌,子子孙孙就会无穷尽地生于斯、长于斯,把文明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
⑧这就是济南的水。这就是,水的济南。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请概括作答。
(2)请赏析第⑤段划线句中的加点字。
不时会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
(3)第⑦段中“济南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那水而活的”有何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考点】散文;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文章语言赏析.版权所有
【答案】(1)平、活(有活力、有生命力)、清。
(2)“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的小气泡争相从水中冒出来聚在一起的情态,突出了泉水清灵活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喜爱、赞美。
(3)人与水关系紧密;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 (水给人带来了向上的精神力量);济南的人们依托这水传承生命、传承文明。
【分析】本文记叙了“济南的水”的一些特点:平、活、清,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喜爱、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不时会有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远望大明湖,湖面茫茫,水平如镜”“每一汪小泉都是一面透明的镜”,概括为:平、活(有活力、有生命力)、清。
(2)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挤”有“紧挨、推挤、互相推、拥”的意思,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的小气泡争相从水中冒出来聚在一起的情态,突出了泉水清灵活泼、清和有活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喜爱、赞美之情。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人与水关系紧密;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水给人带来了向上的精神力量;结合“只要泉还在涌,子子孙孙就会无穷尽地生于斯、长于斯,把文明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概括为:济南的人们依托这水传承生命、传承文明。
答案:
(1)平、活(有活力、有生命力)、清。
(2)“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中的小气泡争相从水中冒出来聚在一起的情态,突出了泉水清灵活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泉水的喜爱、赞美。
(3)人与水关系紧密;没了水,人也没了精气神。 (水给人带来了向上的精神力量);济南的人们依托这水传承生命、传承文明。
五、作文(共60分)
8.(60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作文。
当一缕阳光洒入心间,世界也就光明灿烂起来。春日的暖阳铺满莫怀戚一家散步的小路;北海秋日的阳光泼洒到史铁生心中永不凋谢的菊花上;济南冬天的阳光照亮老舍先生眼中的理想境界……相信,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也曾拥有那么一缕“阳光”,给你的人生带来温暖与关爱、信心与希望。
请以“那一缕阳光”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追忆那缕阳光
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有那么一缕阳光,灿烂又温暖。伤心时,它给我安慰;失败时,它给我鼓励;失望时,它给我希望。
清晰地记得那天,寒风呼呼地吹着,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路上行人很少,我却走在去买早餐的路上。路两边掉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柏,堆满了蓬松松的雪球。雪飘飘洒洒,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从天空洒下。不时有那么几个调皮的雪精灵飞舞时撞在我的脸上,那凉凉的感觉,一直凉到我的心里。哎,真郁闷!我拉了拉帽子,裹紧大衣,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终于到早餐店,刚走进去,温暖扑面而来。那感觉真的很美,仿佛是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干渴的人品到了甘泉,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看到了光明。
我跺着脚,搓着手,边排队边享受着阵阵暖意。轮到我了,随手把帽子摘下,我把要买的食物告诉老板娘。老板娘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见到人总是笑眯眯的,有四十岁了吧,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只见她拿着带子,手中握着食物,然后飞快一转,食物就打包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老板娘也太厉害了吧,动作这么娴熟,真让人佩服。我禁不住啧啧称赞起来:“阿姨,手好巧啊!”“呵呵,没什么,每天五点多开始这么包,能不熟练吗?这和你们学习上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不是一个道理吗?好了,小姑娘,还热乎乎的,赶紧拿好回家吧!”抬头迎上她的微笑,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
走出小店,才发现来时的郁闷已经荡然无存,我知道是阿姨灿烂的笑容和真诚的为人让我的心沉静了。我欢欢喜喜地往家走,正当这时,身后传来急切的声音:“小朋友,等等!等等!”我回头一看,竟然是老板娘,再定睛一看,她手中挥舞着的,不正是我的帽子吗?老板娘跑到我的面前,用手拍掉了帽子上的雪,然后帮我戴上,笑容满面地说:“天冷路滑,当心啊!祝你一天愉快。”那微笑暖了冬日的风,化了天地间的雪,更暖了我冰凉的心。
难忘那个冬天,那个微笑,它将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她似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我也将用自己最灿烂的微笑,关怀、帮助别人,让生命之花在他人的心中常开不败,溢满心香。
二、选材立意。本题应该写成一篇记叙文,可以写温馨的亲情,如有同学写太婆过世后,自己才有所顿悟。终于明白了太婆对自己的深厚的爱,然后对她曾经点点滴滴温暖的爱进行回忆;可以写友情,如校园中人与人互相理解、关爱,有着一幕幕和谐友好的动人场景;还可以写自然界中的温馨场面,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文明出行,相互礼让,这些都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内心。那些闪耀着亲人的叮咛和嘱托、流淌着朋友的欢笑和祝福、倾诉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记忆让我们的人生厚重而丰富的人和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主题上,要从记忆中找寻温暖、力量、或成长,体现所写“记忆”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
【解答】例文:
追忆那缕阳光
在我的心灵深处,总有那么一缕阳光,灿烂又温暖。伤心时,它给我安慰;失败时,它给我鼓励;失望时,它给我希望。
清晰地记得那天,寒风呼呼地吹着,天地间白茫茫的一片,路上行人很少,我却走在去买早餐的路上。路两边掉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柏,堆满了蓬松松的雪球。雪飘飘洒洒,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从天空洒下。不时有那么几个调皮的雪精灵飞舞时撞在我的脸上,那凉凉的感觉,一直凉到我的心里。哎,真郁闷!我拉了拉帽子,裹紧大衣,加快了脚下的步伐。
终于到早餐店,刚走进去,温暖扑面而来。那感觉真的很美,仿佛是饥饿的人得到了食物,干渴的人品到了甘泉,在黑暗中前行的人看到了光明。
我跺着脚,搓着手,边排队边享受着阵阵暖意。轮到我了,随手把帽子摘下,我把要买的食物告诉老板娘。老板娘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见到人总是笑眯眯的,有四十岁了吧,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春的活力。只见她拿着带子,手中握着食物,然后飞快一转,食物就打包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老板娘也太厉害了吧,动作这么娴熟,真让人佩服。我禁不住啧啧称赞起来:“阿姨,手好巧啊!”“呵呵,没什么,每天五点多开始这么包,能不熟练吗?这和你们学习上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不是一个道理吗?好了,小姑娘,还热乎乎的,赶紧拿好回家吧!”抬头迎上她的微笑,那一刻,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
走出小店,才发现来时的郁闷已经荡然无存,我知道是阿姨灿烂的笑容和真诚的为人让我的心沉静了。我欢欢喜喜地往家走,正当这时,身后传来急切的声音:“小朋友,等等!等等!”我回头一看,竟然是老板娘,再定睛一看,她手中挥舞着的,不正是我的帽子吗?老板娘跑到我的面前,用手拍掉了帽子上的雪,然后帮我戴上,笑容满面地说:“天冷路滑,当心啊!祝你一天愉快。”那微笑暖了冬日的风,化了天地间的雪,更暖了我冰凉的心。
难忘那个冬天,那个微笑,它将一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她似一缕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我也将用自己最灿烂的微笑,关怀、帮助别人,让生命之花在他人的心中常开不败,溢满心香。
六、诗歌鉴赏(共4分)B卷
9.(4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刘伯川席上作
[明]杨士奇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①。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注释]①琼瑶:美玉,这里指冰。
(1)除了深山访友,诗人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请你用“深山访友”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2)诗歌后两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诗;内容理解;主旨情感.版权所有
【答案】(1)示例:踏雪寻梅(野桥访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溪山踏冰、席上赋诗。
(2)不嫌弃寒气逼人侵入肌骨,贪看梅花开放的场景而走过野外小桥。从“不嫌”和“贪看”表达了作者对冬日梅花盛开场景的喜爱,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内心的惬意悠闲。
【分析】这首诗写作者在冬日踏雪出游的所见所感。飞雪飘飘,寒气袭人,微醺的诗人在碎琼乱玉中游兴大发,颇有兴致地欣赏一树梅花。全诗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进行概括。根据“飞雪初停酒未消”的意思“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可概括为:大雪初停、酒意阑珊、喝酒作诗等;根据“溪山深处踏琼瑶”的意思“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可概括为:溪山踏冰、深山踏冰等;根据“不嫌寒气侵入骨”的意思“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可概括为:不惧严寒等;根据“贪看梅花过野桥”意思“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可概括为:野桥访梅、恋看野梅等;也可根据题目“刘伯川席上作”并综合诗意,概括为:席上赋诗、踏雪寻梅等。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最后两句意为: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作者因为“贪看”梅花而“不嫌”天寒,表现了作者对冬日梅花盛开喜爱。作者跨过野桥,是为看那高洁的梅花,表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作者独过野桥,只身一人去赏梅花,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悠闲惬意。
答案:
(1)示例:踏雪寻梅(野桥访梅)、喝酒作诗、寒冬赏雪、溪山踏冰、席上赋诗。
(2)不嫌弃寒气逼人侵入肌骨,贪看梅花开放的场景而走过野外小桥。从“不嫌”和“贪看”表达了作者对冬日梅花盛开场景的喜爱,以及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内心的惬意悠闲。
译文:
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
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
七、阅读文言文(共12分)
10.(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渡者之言
【清】周容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③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年少的书童。②木简:木板做的书夹子。③牡下:闭门上闩。牡:门闩。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以木简束书从 从:跟从
B.渡者孰视小奚 孰:同“熟”,仔细地
C.予愠为戏 戏:戏弄
D.予爽然 爽:舒畅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3)渡者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其中蕴含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依据。
【考点】内容理解;小说;文言实词;文言翻译.版权所有
【答案】(1)D
(2)①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②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3)欲速则不达。小书童携带的书容易散落,如果着急赶路,可能会发生意外。
【分析】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二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我醒悟似地想到那摆渡的人说的话接近哲理。爽:恍然大悟。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仆,摔倒。束,捆。即,立刻,马上。句意为: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②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穷幕,指天色很晚;是,这样。句意为: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分析概括即可。“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再根据“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可以用“欲速则不达”来概括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根据“渡者熟视小奚”“望城二里许”可知,小书童携带的书是行路的关键所在,二里左右的路程,稳稳当当地走,是赶得上的,如果这个携带者书的小书童出了意外就会耽误时间,所以,渡者才说“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答案:
(1)D
(2)①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
②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给自己招来失败、弄得昏天黑地到不了目的地的人,大概就像这样的。
(3)欲速则不达。小书童携带的书容易散落,如果着急赶路,可能会发生意外。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下面三条有关《朝花夕拾》的推荐语,哪一条不符合该书内容及特点(  )
A.童真的快乐与淡淡的伤感
B.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评判
C.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考点】《朝花夕拾》;名著常识.版权所有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
【解答】A.符合,《朝花夕拾》中《故乡》,描写了一个还乡故事,回忆了儿时和伙伴闰土的欢乐往事,同时讲述了现在的闰土。这里边有着童真的快乐也有着淡淡的忧伤;
B.符合,《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以及《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温馨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
C.不符合,《朝花夕拾》中没有诙谐的调侃与深邃的哲理。
故选:C。
12.(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习题。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
在“三借芭蕉扇”这一情节中,孙悟空因  早年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 ,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罗刹女因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考点】《西游记》;名著情节.版权所有
【答案】示例:早年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分析】《西游记》的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我们要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斗志战胜一切的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西游记》相关内容可知,因为早年孙悟空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所以称罗刹女为嫂嫂。牛魔王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要吃唐僧肉掳走唐僧,孙悟空无法对付他的三昧真火,请来了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菩萨身边的善财童子。因此罗刹女认为是害了她的儿子红孩儿而对孙悟空态度恶劣。
答案:
示例:早年与牛魔王是结拜兄弟,牛魔王是大哥,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妻子 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13.(18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谢谢你为我歌唱
安宁
①在开往北京站的地铁上,我遇到了他们。
②是先注意到她的,一个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农村女孩,大大的包裹占据了好几个人的位置。正是下班的高峰期,工作一天的人们心在日间的奔波里,已如一个被踢打得伤痕累累的足球,早已失去了耐性,所以任何外来的摩擦,都会像针一样,将内里鼓胀的气体,砰一下全都发泄出来。不知是谁被人踩了一脚,骂骂咧咧地吵嚷开,一只欲要放下去的脚,正巧踩到了女孩子的编织袋。像是一只左冲右突中,终于寻到了出口的野兽,那个气极败坏的男人,将地下的编织袋,恶狠狠踢了一脚,骂道:“你这袋里装的是活人怎么着,占这么大地方?行李不收费,也不能这么招摇啊,干脆将你整个家都搬到北京地铁得了!”
③周围人的视线,在这一通喊叫里,全都淡漠地看过来。像看一场与己无关的电影,不管其中缩在角落里的女孩子,怎样卑微地低头认错,看客们照例嗑着瓜子、品着奶昔、嚼着糖块。但也有人在女孩子的窘迫里,不屑地丢一个白眼,而后转过脸去,继续看窗外急速滑过的风景。
④没有人注意到女孩子的眼睛,悄无声息地红了。她将行李紧紧地贴在车厢壁上,而自己却如一株藤蔓,以最小的空间依附在行李袋上。尽管她尽力地别过脸去,不让对面的我看到她的眼泪,但我还是从她耸动的双肩上,窥见了她内心的伤痕。
⑤而那个弹吉他的男孩,就是在这时同时闯入了我的视线。也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怀抱着吉他,深情唱着一首歌曲,大大的吉他袋子,则系在腰间。如果不是无意间瞥见里面散乱的一元的钞票,我是不会相信这个有着温暖笑意的帅气男孩,是来地铁卖唱挣钱的。或许很多人都习惯了这样艺术的乞讨方式,或许他们为生计奔波的心里,已经没有了音乐的位置,亦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屑搭理这个笑容青涩、眼神却并不卑微的男孩。
⑥这样的冷落,男孩并不介意,他依然专心地弹着吉他,将柔软的歌声和恬淡的微笑,花一样徐徐绽放在空中,又如水一样温柔地漫过来。偶尔有人投一个硬币给他,他则鞠一个躬,真诚地道声“谢谢”。言语里,听不出任何因贫穷而生出的卑微和躲闪,似乎他到这里来,只是为了唱歌,若是听众给钱,则是对他歌声的赞美,不给,亦是情理之中的事。
⑦就在男孩准备下车的时候,角落里一直低头拭泪的女孩,突然伸过手来,将一元攥皱了的纸币,轻轻投入男孩的钱袋。男孩看到这个衣衫黯淡、眼睛红肿的女孩,有一瞬间的诧异,但很快他就如往昔一样,深深地鞠一个躬,说了一声“谢谢”。那一刻,我在男孩的平静里,为自己脸上鲜明的惊讶而愧疚。我想为什么贫穷的人,就没有资格给予一份微薄的捐助呢,这个世界上,爱心的捐献是不分贫富与贵贱的吧?
⑧就在车门打开,男孩抱了吉他马上就要下去的时候,在一阵混乱里,女孩竟丢下自己的行李,两步赶过来,在喧嚣里红着脸对男孩说了声“谢谢”。她的声音不大,但我还是听得清晰,且知道为了这两个字,她鼓足了生平所有积蓄的勇气。
⑨车门又关上的时候,那个女孩的脸上已不复先前的感伤。她秀气的眉眼里,竟神奇般地染上了男孩飞扬的神采。他似乎并没有走远,而是依然陪在她的身边,一首首地唱着那些将她的心深深浸润了的歌曲。
(1)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地铁上看见的几个画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①她将行李紧紧地贴在车厢壁上,而自己却如一株藤蔓,以最小的空间依附在行李袋上。(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就在男孩准备下车的时候,角落里一直低头拭泪的女孩,突然伸过手来,将一元攥皱了的纸币,轻轻投入男孩的钱袋。(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谢谢你为我歌唱”的含义。
【考点】散文;文章题目;词句理解赏析;内容理解概括;句段分析.版权所有
【答案】(1)①女孩因包裹过大被人骂后默默哭泣;②男孩地铁上弹吉他卖唱挣钱;②女孩为男孩的歌唱捐助,男孩真诚道谢;②女孩鼓足勇气对男孩道谢,不再感伤。
(2)①比喻,将女孩比喻为一株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尽量缩小自己所占空间的卑微、窘迫。
②动作描写,“伸”“攥”“投”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女孩对一元钱的无比珍视却还是选择给男孩捐助的细节,从而表现出女孩的善良。
(3)内容上:第③段描写了周围的看客对卑微而又窘迫的女孩的不同表现,表现周围人的冷漠;结构上:为后文男孩的出场,对女孩给予同等尊重作铺垫。
(4)“谢谢你为我歌唱”表面指女孩在男孩要下车的时候说的“谢谢”男孩的歌唱。深层含义指女孩感谢男孩用神色平静的鞠躬和“谢谢”给予她平等的尊重;也指女孩感谢男孩面对贫穷不卑微、不躲闪,不介意众人冷落的态度依然专注地歌唱,让她从卑微、感伤中解脱出来,也变得神采飞扬。
【分析】在地铁上,女孩因行李占地方遭男人踢骂而窘迫落泪,卖唱男孩专心弹唱不介意被冷落,女孩给男孩投币,男孩鞠躬道谢,男孩下车时女孩鼓起勇气向他道谢,男孩的歌声与举动温暖并鼓舞了女孩。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
画面一:文章开篇描述女孩带着大大的包裹在地铁上,因编织袋占据空间,被男人踢骂。从“不知是谁被人踩了一脚,骂骂咧咧地吵嚷开,一只欲要放下去的脚,正巧踩到了女孩子的编织袋。像是一只左冲右突中,终于寻到了出口的野兽,那个气极败坏的男人,将地下的编织袋,恶狠狠踢了一脚,骂道……”以及“女孩子的眼睛,悄无声息地红了”等语句,可清晰概括出:女孩因包裹过大被人骂后默默哭泣。
画面二:“也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少年,怀抱着吉他,深情唱着一首歌曲”“这样的冷落,男孩并不介意,他依然专心地弹着吉他,将柔软的歌声和恬淡的微笑,花一样徐徐绽放在空中,又如水一样温柔地漫过来。偶尔有人投一个硬币给他,他则鞠一个躬,真诚地道声‘谢谢’”,这些描述展现了男孩不介意被冷落,专心弹唱并真诚致谢的画面。可概括出:男孩地铁上弹吉他卖唱挣钱。
画面三:“就在男孩准备下车的时候,角落里一直低头拭泪的女孩,突然伸过手来,将一元攥皱了的纸币,轻轻投入男孩的钱袋。男孩看到这个衣衫黯淡、眼睛红肿的女孩,有一瞬间的诧异,但很快他就如往昔一样,深深地鞠一个躬,说了一声‘谢谢’”,此部分明确呈现了女孩给男孩投币,男孩鞠躬道谢的画面。可概括出:女孩为男孩的歌唱捐助,男孩真诚道谢。
画面四:“就在车门打开,男孩抱了吉他马上就要下去的时候,在一阵混乱里,女孩竟丢下自己的行李,两步赶过来,在喧嚣里红着脸对男孩说了声‘谢谢’”,清晰描绘出女孩在男孩下车时鼓起勇气向男孩道谢的场景。可概括出:女孩鼓足勇气对男孩道谢,不再感伤。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①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女孩”比作“一株藤蔓”。表达效果分析:“以最小的空间依附在行李袋上”形象地描绘出女孩为了不给周围人带来更多麻烦,尽可能地缩小自己和行李所占空间的姿态。这种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女孩在被骂后的窘迫处境,以及她内心的委屈与自卑,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女孩当时的心境。
②句中“伸过手来”“轻轻投入”属于动作描写。表达效果分析:这些动词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孩给男孩投币时的动作,“轻轻投入”体现出女孩投币时的小心翼翼。尽管女孩自己贫穷,但仍愿意拿出一元钱给男孩,表明她有爱心,而投币时的小心谨慎则反映出她内心的羞涩,进一步凸显了她善良的品质。
(3)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
氛围渲染:第③段中“周围人的视线,在这一通喊叫里,全都淡漠地看过来。像看一场与己无关的电影,不管其中缩在角落里的女孩子,怎样卑微地低头认错,看客们照例嗑着瓜子、品着奶昔、嚼着糖块。但也有人在女孩子的窘迫里,不屑地丢一个白眼,而后转过脸去,继续看窗外急速滑过的风景”,通过对周围人冷漠态度的描写,如“淡漠地看过来”“不屑地丢一个白眼”等,营造出一种冷漠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女孩所处环境的冰冷。对比衬托:这种周围人的冷漠与下文男孩对女孩投币后的真诚感谢形成鲜明对比。周围人的冷漠无情更突出了男孩的善良和温暖,使男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衬托出周围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的冷漠心态。情节推动:正是因为周围人对女孩的冷漠,使得女孩处于更加窘迫的境地,而男孩的出现及他的行为,如歌声和对女孩投币的感谢,对女孩来说显得尤为珍贵,对女孩产生了安慰与鼓励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走向更加合理。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和分析。
表层含义:在文章情节中,女孩在遭受男人的骂后内心悲伤委屈,而男孩的歌声在此时响起,给女孩带来了温暖和慰藉,驱散了她的负面情绪。所以女孩对男孩说“谢谢你为我歌唱”,这是标题最直接的表层含义,即女孩感谢男孩的歌声给予她的情感安抚。深层含义:男孩在卖唱过程中,面对他人的冷落不卑不亢,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听众,包括对女孩的投币给予真诚感谢,让女孩感受到了尊重和平等。这种尊重和鼓励唤醒了女孩内心的勇气,使她能鼓起勇气在男孩下车时表达感谢。所以从深层意义上,女孩感谢男孩给予她的精神鼓舞,让她重新找回自信和力量。此外,作者通过这个标题,以小见大,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和温暖的美好品质,呼吁读者在生活中也能传递这种温暖,表达了对这种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与倡导。
答案:
(1)①女孩因包裹过大被人骂后默默哭泣;②男孩地铁上弹吉他卖唱挣钱;②女孩为男孩的歌唱捐助,男孩真诚道谢;②女孩鼓足勇气对男孩道谢,不再感伤。
(2)①比喻,将女孩比喻为一株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尽量缩小自己所占空间的卑微、窘迫。
②动作描写,“伸”“攥”“投”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女孩对一元钱的无比珍视却还是选择给男孩捐助的细节,从而表现出女孩的善良。
(3)内容上:第③段描写了周围的看客对卑微而又窘迫的女孩的不同表现,表现周围人的冷漠;结构上:为后文男孩的出场,对女孩给予同等尊重作铺垫。
(4)“谢谢你为我歌唱”表面指女孩在男孩要下车的时候说的“谢谢”男孩的歌唱。深层含义指女孩感谢男孩用神色平静的鞠躬和“谢谢”给予她平等的尊重;也指女孩感谢男孩面对贫穷不卑微、不躲闪,不介意众人冷落的态度依然专注地歌唱,让她从卑微、感伤中解脱出来,也变得神采飞扬。
九、语言运用(共12分)
14.(12分)(2024秋 郫都区期末)学校正在组织“少年正是读书时”的活动。以下是七年级同学收集的有关读书的材料,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材料,分点概括读书的意义(每点不超过6个字)。
有人用“圆”表示自己学过的知识,圆越大,与外边的接触就会越多。所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只在于增长知识,还在于使人心中的信念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坚定。读书,如森林氧吧和甘泉,改善人的呼吸和血液——润物无声的供给人心境中的氧气,对修养性情有莫大的好处。所以有人认为行为的优雅是表面的优雅,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
(2)下面是一段学生采访老师关于读书的对话,请补全空缺处,注意语言的连贯。
学生:老师,听说您读书很快,比如一本200多页的小说您多久能读完?
老师:大概两三个小时吧。”
学生:① 读这么快有什么技巧(方法)吗? 
老师:我先看目录、序言,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然后快速浏览就好了。
学生:如果是读经典名著呢?
老师:那我会多读几遍,第一遍了解故事内容,之后再仔细读几遍。②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有些书要精读,有些书要略读。
学生:③ 那读书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老师:读书让我感到充实。古代有一位文学家说:“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所以我们要④ 坚持读书 。
(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人物令人难忘。请仿照示例,在下面两个课文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
示例:《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一种最纯真的勇敢,让人忘记你的年幼;你用一颗无畏的心,唤醒了众人的理智。
A.《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 一种最无私的付出 , 让人忘记你的唠叨 ;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 找回了儿子的希望 。
B.《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 一种最纯粹的情怀 , 让人看到你的博爱 ;  你用一颗无私的心 , 重燃了生命的希望 。
【考点】综合性学习;提炼与概括;仿写与续写;情景对话.版权所有
【答案】(1)示例:①增长知识 ②坚定信念 ③修养性情 ④优雅灵魂
(2)示例:①读这么快有什么技巧(方法)吗?②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③那读书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呢?④坚持读书
(3)示例:A一种最无私的付出 让人忘记你的唠叨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找回了儿子的希望 B一种最纯粹的情怀 让人看到你的博爱 你用一颗无私的心 重燃了生命的希望
【分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概括。
联系“有人用‘圆’表示自己学过的知识,圆越大,与外边的接触就会越多。所以书读得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可知,这里通过形象的“圆”的比喻,说明了读书越多,知识接触面越广,从而直接指出读书能够增长知识。联系“读书对人的影响不只在于增长知识,还在于使人心中的信念在阅读的思考中日益坚定”可知,明确表述了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让信念在思考中变得坚定。联系“读书,如森林氧吧和甘泉,改善人的呼吸和血液——润物无声的供给人心境中的氧气,对修养性情有莫大的好处”可知,将读书比作森林氧吧和甘泉,形象地展现了其对修养性情的良好作用。联系“真正的优雅是灵魂的优雅,优雅的生命源于优雅的灵魂,优雅的灵魂源于优雅的书籍”可知,清晰地阐述了优雅的灵魂源于源于书籍,即读书能够使人的灵魂变得优雅。
(2)本题考查情景对话。
学生听到老师读200多页的小说只需两三个小时,自然会好奇老师能读这么快的原因,所以会询问老师是否有技巧或方法。故填写:读这么快有什么技巧(方法)吗?
老师说读经典名著会多读几遍,且先介绍了读的遍数和方式,接着说有些书精读,有些书略读,这是在强调针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故填写: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老师回答完读经典名著的方式,结合下文“读书让我感到充实”可知,学生很可能会接着询问读书带来的好处。故填写:那读书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老师引用古代文学家的话“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可知,表明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要坚持。故填写:坚持读书。
(3)本题考查仿写。仿照示例,合理仿写即可。
示例:A《秋天的怀念》中的母亲:一种最深沉的爱,让人忘记你的病痛;你用一颗坚韧的心,支撑起家庭的希望。
B《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一种最无私的精神,让人忘记你的国籍;你用一颗医者的心,点亮了人间的光明。
【解答】答案:
(1)示例:①增长知识 ②坚定信念 ③修养性情 ④优雅灵魂
(2)示例:①读这么快有什么技巧(方法)吗?②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③那读书给您带来了什么好处呢?④坚持读书
(3)示例:A一种最无私的付出 让人忘记你的唠叨 你用一颗慈爱的心 找回了儿子的希望 B一种最纯粹的情怀 让人看到你的博爱 你用一颗无私的心 重燃了生命的希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2/21 17:49:07;用户:初中语文;邮箱:xueyuan104@;学号:5419582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