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早在筹备《论持久战》初稿的阶段,毛泽东就在思考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战模式的独特性。1938年2月,他提出:“由于日本占领军人数很少,日本人不能掌握所占领的土地。他们的部队通常只部署在铁路沿线的居民点和城市中。而农村几乎全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正是华北地区的真实写照。随着正面战线深入华中、华南腹地,留在华北的日军兵力到1938年9月,一度下降至10个师团、20余万人。如此之少的兵力,自然不可能全盘占领所有城镇。日军唯有选择大城市、工矿中心和铁路线进行要点布防。这就把广阔的内陆领土,包括人口密布的平原地区,留给了抗日武装。中共酝酿的敌后平原游击战,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现实展开的。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黄道炫将游击战、根据地和正规军称为中共持久抗战战略的“三驾马车”,但它们的权重和表现形式,绝非一成不变。如果说1937年冬天,华北游击战的重心在于山区,那么到了1938年暮春,分批行动的八路军部队已经可以在河北、山东建立整块的平原根据地了。第115师政委罗荣桓当时就发现,华北乡村平原的粮食完全可以自给,民众对日军和伪政权的服从程度也不高。在远离铁路的区域,敌人的控制力相当薄弱,一些县的日本正规军甚至只有“一二十人”,这些都给中共抗日武装留出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不过,八路军又不能被根据地给“拴”住。假使游击战的目标变成了直接保卫根据地,那它就丧失了固有的灵活性,与正面战场将再无区别。何况,仅仅是固守物质力量有限、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敌后根据地,不足以制止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经济掠夺才是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动力,也是八路军打击的对象。
有鉴于此,扩展敌后根据地和适时发起主动作战,不可偏废。在主动进击时,小规模游击战与大部队运动战又要有适当的配合。为了使游击战变得有纪律,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对部队的领导,并向民众进行抗日宣传,这就使“三驾马车”结成了一个整体。1940年夏秋的百团大战,就是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主动破袭华北日军铁路线的尝试。
(摘编自刘怡《动员中国:通往抗战胜利之路》)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军民群情激愤,中共中央也做好派遣正在改编的红军主力前往华北加入正面防御的准备。随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中共中央放弃开始提出的集中作战和担任一线阵地防卫的要求。8月1日,洛甫、毛泽东致电在南京谈判的周恩来等,向国民党方面提出红军的作战原则为“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
1937年8月25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划归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的第二战区。8月31日起,八路军的三个师陆续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
奔赴前线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一起参加了保卫太原的忻口战役,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只是11月8日随着太原失守,华北形势正如中共中央的判断,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宣告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成为主导。八路军仍将主力留在山西,保持与陕甘宁后方联系,确保退路的同时,开展山地游击战,并开始分兵派出小股部队前往冀中、冀东、冀南、豫北进行活动。
这种试探性的进军,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1938年1月,陈再道率500多人组成的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进入冀南,在短短几个月里,在20几个县建立抗日政权,队伍也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这些抗日政权,让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八路军在敌后的作战战略。
黄道炫研究这段历史时,注意到一个细节——1938年4月上中旬,自八路军出动以来一直和前方保持联络,不断发出指令的毛泽东,出现了罕见的长时间静默。沉寂20天的结果,就是1938年4月21日,毛泽东联合洛甫、刘少奇发给前线八路军将领的《关于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指示》,号召“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一个月后,毛泽东的两篇长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论持久战》出炉,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的战略方针至此形成。
“毛泽东也在斟酌,进入华北平原肯定没问题,进入了也一定能发展起来。关键是日本人肯定要回来的,日本人回来以后怎么生存是最关键的。平原游击战,在整个世界游击战史上都非常罕见。按理说平原地区不利于打游击,没有遮蔽物,又便于对手机械化部队的运转。如何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花了很多篇幅讨论,当然这是很复杂的。首先肯定的是所谓‘兵民是胜利之本’;其次他也从战术上做了一些分析。一般讲根据地就是一块地,但毛泽东会强调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日本人来扫荡了,根据地走不了,但人可以移动。”黄道炫在接受采访时说。
黄道炫认为,平原游击战的提出,打通了中共持久战理论的最后一关。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抗日游击战是大规模的持久战争,必须从战略上加以把握。根据地正是游击战战略的重要一环。用毛泽东的话说,“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也就是说,在本就无后方作战的敌后游击战中,根据地就是后方。不过,这一后方是动态的、可以移动的,一切目的正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摘编自艾江涛《烽火晋察冀:敌后持久战的方法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日军因兵力有限而选择重点控制铁路沿线的居民点和城市,这为中共在华北平原开展游击战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发展空间。
B. 材料一认为,八路军进行游击战若仅固守根据地则会丧失灵活性,而且难以制止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因此需适时主动出击。
C. 材料二指出,太原失守后,八路军在山西保留主力,与陕甘宁后方保持联系的同时,向冀、豫地区派出小股部队,开辟正规战争的新战场。
D. 材料二指出,八路军在抗战期间的战略方针,基于《关于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的指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而形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三驾马车”的权重在1938年暮春时,从游击战为主转变为建立根据地为主。
B. 材料一强调,为了使“三驾马车”结成一个整体,坚持由基层党组织领导部队非常重要。
C. 材料二认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经过实践,确定红军适合战役战术更灵活的作战方式。
D. 材料二提出,游击战争根据地的选择是灵活可变的,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目的。
3. 如果分别给两则材料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持久战》的战略雏形;材料二: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展开
B. 材料一:日军兵力分布与华北根据地的建立;材料二:毛泽东的“静默”与游击战理论的突破
C. 材料一:百团大战与游击战的战术升级;材料二:国共合作与八路军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D. 材料一:平原游击战客观条件与作战方案;材料二:游击战战略的成型历程
4. 两则材料展现出毛泽东的哪些思想智慧?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二最后提到观点“平原游击战的提出,打通了中共持久战理论的最后一关”。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彭德怀力克马家军 毛泽东营救刘志丹[注]
周承水
却说毛泽东听说马鸿逵、马鸿宾的三个骑兵团又跟了上来时,当即决定要割掉这个尾巴,不能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周恩来赞同说:“把敌人带进根据地,确实不好,应该割掉它。”
站在一旁的聂荣臻说:“马家军像一群苍蝇一样跟在后面,牵制了我们不少精力,应该挫挫他们的锐气!”毛泽东思考了一下说:“荣臻同志,你先到前面去摸摸情况,看看我们打赢马家军的把握究竟有多大,摸清了情况再决定我们的打法。”
傍晚时分,聂荣臻一身尘土回来了,他急忙来到毛泽东的住处汇报。毛泽东急切地问:“荣臻同志,我们能否出击?胜算有几成?”
聂荣臻说:“我看我们完全可以出击。马家骑兵也就是两千人,别看他们在马上气势汹汹的,真正打起来,他们的优势可能会变成劣势。我分析过,交战的时候,骑兵冲锋很容易遭到我军的火力扫射,他们必须下马和我们打。如果是这样,他们还要照看马匹,精力不能集中,战斗力就会下降。”
毛泽东说:“你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军委的同志今晚再商量一下,拿出个具体的作战方案,明天开始行动。”
第二天的上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等人站立在吴起镇的一座庙台上,毛泽东向红军陕甘支队下达作战命令,由彭德怀亲自指挥这次战斗。
接到任务的彭德怀,扫视了台下一眼,语气坚定地说:“同志们,我老彭就一句话,割掉马家军这条尾巴。中央决定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你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顿时,红军官兵们喊起了杀敌口号:“有信心,我们坚决消灭马家军,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
毛泽东扬了扬手说:“很好,我们马上出发,按照作战方案分头行动,打一个漂亮的仗,作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
彭德怀当即下达命令,把陕甘支队分为两个纵队,第一纵队放在正面,向迎面而来的马鸿逵、马鸿宾骑兵团的二千多骑兵出击,第二纵队放在左翼侧击。
情况正如聂荣臻估计的那样,气势汹汹的骑兵遇上红军的一阵机枪扫射时,冲在前面的骑兵扑通扑通接连中弹栽倒落地,后面的骑兵哪里还敢再在马上冲锋,赶紧下马拿枪作战。他们一手提枪,一手牵马的攻击行动,显得首尾难顾。没几个回合,这些骑兵伤亡惨重。站在后面指挥的马鸿宾气得哇哇大叫道:“不要下马,都给老子上马向前冲!”
这时,刀光闪闪,尘土飞扬,又一轮的骑兵冲击如狂风骤起,向红军阵地席卷而来。
当骑兵进入射程之内时,一纵队、二纵队的红军战士,从不同的方向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几秒钟前的一片人喊马嘶,刹那间,阵地前尸横遍野,鬼哭狼嚎。
两军交火的距离太近了,骑兵的速度不同于步兵,没有落马的骑兵眨眼之间就飞马跃进了红军的战壕。冲进战壕的骑兵虽然不多,但红军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第二大队队长李英华等四十多人在战斗中牺牲。
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发现战士们面对冲进战壕的骑兵,似乎有些慌乱,于是他果断地命令各部队采用刺猬的御敌战术,立即形成球形阵地,改变线式阵法对付骑兵。阵法一变,形势骤然好转。那些骑兵没见过这样的阵法,盲目地冲杀着,没有跑上几个来回,就被四面飞来的弹雨打得人仰马翻。
战斗到中午时分,尾追红军的二千多马家骑兵,十有八九被消灭,剩下的落荒而逃。中央红军取得了长征中粉碎蒋介石围追堵截最后一仗的胜利。
毛泽东得到吴起镇大捷的报告时,喜不自胜,连连说道:“好哇!我们的彭大将军,又立了一大功!”他想到西征以来,彭德怀一路过关斩将,屡克强敌,于是随手铺开纸张,即兴写了一首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收到毛泽东的赠诗时,觉得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是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于是他把“彭大将军”四个字改成了“英勇红军”,又退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不胜欣喜,感叹道:“老彭如此改诗,更显大将风度!英勇的红军必然无敌于天下啊!”
马鸿逵、马鸿宾的三个骑兵团溃败之后,毛炳文的骑兵队闻风丧胆,他们不敢再向陕北逼进了。于是,毛泽东命令中央红军一边在吴起镇进行休整,一边开始打听徐海东、刘志丹的驻地。
(有删改)
文本二:
最灿烂耀眼的那束光芒——《长征演义》序
贺捷生
在这部全景式反映红军长征的纪实小说中,他放下作家们通常端着的创作严肃文学的高傲架子,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前提,采用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手法,把轰轰烈烈的红军长征纳入通俗易懂的侃侃而谈之中,首先给人一种如今文学作品已经非常罕见的亲切感。有很长一段时间,章回体小说因其结构的古老和单纯、叙事手法的不断重复而被作家们摒弃,觉得那是给贩夫走卒、平头百姓看的,不上档次。问题是,贩夫走卒和平头百姓,恰恰是我们这个国家占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捉摸作家们隐藏在繁复结构与文字中的深刻思想。而我们的许多作家正因为忽视这个群体,一门心思往深里走,结果导致与人民大众的距离越拉越大。回到久违的章回体,作者的姿态看似放低了,但在心理上却与读者走得更近了,这不能不说是周承水先生与时俱进的高明之处。实际上,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不论这种方式是古老的还是新鲜的,都应该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长征演义》第七十八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用“尾巴”“像一群苍蝇一样”形容追击的马家军骑兵团,生动地刻画出敌人穷追不舍的势头,表现战事的焦灼,并反映出鲜明的蔑视态度。
B. 文本一中红军与马鸿逵、马鸿宾骑兵团正面交锋的战斗场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角度的描写,渲染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极具冲击力。
C. 文本一与《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样,都未按照常见的时间顺序展开全文,而是融回顾、总结、记事与思考为一体。
D. 作为一篇书序,文本二介绍了该书的写作背景、缘起等信息,详细说明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重点及特点,并对读者的阅读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
7. 关于文本一中毛泽东即兴作诗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虽是毛泽东即兴写成,但他对彭德怀敬意与感激早在心中沉淀多时。
B. 毛泽东赋诗既表彰了彭德怀的功绩,也表达了长征最后一仗获得胜利的喜悦。
C. 彭德怀修改并退还诗句行为,突出了他耿直谦逊、不居功自傲的个人品质。
D. 这一情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为下文毛泽东寻找徐海东、刘志丹埋下伏笔。
8. 请简要说明文本一与《长征胜利万岁》在叙述“吴起镇战斗”时,在视角和侧重点两个方面的差异。
9. 文本二提出“作者的姿态看似放低了,但在心理上却与读者走得更近了”,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①。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默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于心,见于色,出于言,民犹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节选自《荀子·不苟》)
材料二:
杨朱曰:“伯成子高②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③。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④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
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
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
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得一国,子为之乎?”
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节选自《列子·杨朱》⑤)
【注】①天德:合乎自然规律的德行。因为像天道阴阳更替一般,所以称为“天德”。②伯成子高:即伯益,亦称“大费”。古代赢姓各族的祖先,善于畜牧和狩猎,为禹所重用,助禹治水有功,被选为继承人。传说由于他谦让,禹子启被选继位。③偏枯:亦称“偏瘫”,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④禽子:即禽滑釐,属墨家。⑤《列子》:道家著作,又名《冲虚真经》,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著。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不达[A]夫子[B]之心[C]吾请[D]言之[E]有侵[F]若肌肤[G]获万金者[H]若为之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形容词词尾,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若火之始然”的“然”意思不同。
B. “济而材尽”与《论语 八佾》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相同。
C. “一毛微于肌肤”与《〈老子〉四章》中“为之于未有”的句式相同。
D. 当,恰当,与《兼爱》中“当察乱何自起”的“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认为,真诚对于君子修养身心极为重要,君子若能做到真诚并守仁、行义,就能感化、改造别人,进而具备像天一样的德行。
B. 荀子认为,上天、大地和四季都不会说话,但因为具备真诚德行,所以能让人们理解;君子如果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C. 杨朱认为,伯成子高舍弃王位、隐居耕田,大禹身体受损,这二人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救济全社会,并有利于天下的长治久安。
D. 孟孙阳以“侵肌肤获万金”和“断一节得一国”为例,逐步推论,意在说明即使微如毫毛也不应轻易被牺牲,因为它是构成身体的重要基础。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2)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
14. 请结合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分别梳理儒家“利他”思想与道家“利己”思想的具体内涵。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答伯庸
冯京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得其文者公卿徒,得其道者为饿夫。
饮酒(节选)
林鸿
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①。
倘生羲皇②前,所谈乃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注】①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②羲皇:指伏羲,三皇之一。神话中人类的始祖。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林两首诗都可体现《论语 阳货》中提到的诗歌“可以怨”的功能。
B. 冯诗主要采用对比手法,三、四两句呈现的状态差异巨大,引人深思。
C. 林诗三、四两句以假设口吻,间接讽刺了儒生好谈奇古的荒唐可笑。
D. 在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上,林诗与冯诗倾向一致,认为学习古道并无实用。
16. 两首诗分别指出当时社会在学习儒家思想上存在什么样的弊病?请简要概括,并从《论语 学而》《大学之道》中找出可以应对这些弊病的主张。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位君主喜用酷刑镇压百姓,其臣子引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劝谏,表明这种做法不会让百姓感念国君的仁德,也难让百姓心服口服。
(2)小文乘船游览时,看见大桥横跨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犹如一条巨龙静卧,气势非凡,不禁想起了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
(3)孔子在说理时善用比喻,如《〈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息时代,万物皆媒甲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受众每天接触到数以万计的信息,新闻早已进入“审题”时代。作为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标题一直以来都有“( )”的说法,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决定着新闻的阅读率和传播价值。
信息传递效率是满足阅读需求的基础。当前,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巨,压缩新闻标题符合受众追求“短平快”的阅读习惯, ① 有时候拉长标题也能让新闻更加通俗易懂和表明观点立场乙不论“言简义丰”,还是“厚题薄文”,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传递有效信息和吸引受众眼球。
吸睛表达是正能量找到大流量的钥匙。随着信息传播环境的改变,受众更易于接受省目直观和突出重点的标题。在标题中突出数字信息, ② 是合理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体现, ③ 可以有效契合受众的阅读习惯。
客观事实成为维护传播力的基本要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丙新闻标题则是对新闻内容具有概括性的简短文字。在全媒体时代,受众被海量信息裹胁,逐渐丧失了对客观事实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底线,避免在新闻标题制作过程中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题文不符等问题丁维护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似看山不喜平 B. 万事开头难 C. 题好一半文 D. 立片言以居要
19. 在文中标有加点的四处,适合填入破折号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请根据文中的三个主要分论点,并联系所学内容,简要评价《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妙处。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先秦诸子的论说自成一格,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但他们的思想学说都流传千古,至今仍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你对于“文”与“质”的关系是否有了新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①准确判断敌我形势。②灵活制定战略方针。③重视人民的作用。④推动平原游击战创新。⑤
注重系统作战与整体协同。⑥全面构建中共持久战理论。
5. ①“最后一关”指什么:在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开展并坚持持久游击战的核心难题。②如何“打通”毛泽东等领导人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动态根据地思想,突破了
传统游击战依赖地形的局限,使持久战理论具备了在全国各类地形开展的可行性。③意义:标志着中共持
久战战略思想的成熟,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6. A 7. D
8. ①文本一采用全知视角,自由展现敌我双方及多个人物的决策、反应;《长征胜利万岁》采用限知(亲历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感叙事。
②文本一侧重高层决策、将领指挥等战略部署内容,凸显领导人的光辉形象;《长征胜利万岁》侧重战士
状态、战争经过及战后场景,融入对长征意义的阐释和胜利后的情感抒发。
9. ①采用传统章回体标题,直观呈现核心内容;文本一标题,契合章回体小说标题“概括章节核心事件”的
特点,无需读者猜测内容,能快速抓住故事主线,降低阅读门槛,从形式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运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贴近大众认知:文本一人物对话与表述简洁易懂,如彭德怀作战动员时的话,以
及红军官兵喊出的口号,无晦涩修辞与复杂表达,符合普通读者的语言习惯,避免端着“创作严肃文学的
高傲架子”,增强阅读亲切感。
③展开清晰具象的叙事,降低理解难度:文本一叙述战斗场面、人物细节时,均以直白的场景描写与动作
刻画为主,无隐晦的深层隐喻,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能直观理解情节与人物,实现“在心理上与读者
走得更近”。
10. CEH
11. B 12. C
13. (1)真诚,是君子要执守的品质,而且是处理政事的根本。
(2)一根毫毛固然只占了身体的万分之一,可又怎能轻视它呢?
14. ①儒家“利他”:君子通过真诚守仁行义,感化他人、治理天下,重视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②道
家“利己”:反对为天下利益牺牲个人,认为身体发肤皆属自身,不可轻弃。
15. D 16. (1)①冯诗指出社会存在“文”与“道”脱离的弊病,即许多人只学习儒家经典的表层
知识以获取功名利禄,却未能真正践行儒家之道。②林诗指出儒生空谈古圣先贤的理想,却不注重实践,
导致学问沦为空洞的理论。(2)①《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强调勤勉做事、谨慎言语,主动向有道者学习以匡正自身,反对“重文轻道”。②《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
身修而后家齐”强调需从“格物”开始一步一步修身践行,反对空谈。
17.①. 终苟免而不怀仁 ②. 貌恭而不心服 ③. 长桥卧波 ④. 未云何龙 ⑤. 譬
如为山 ⑥. 未成一篑(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18. C 19. B
20. ①但(不过) ②既 ③又
21. ①“加巨”改为“加剧”
②“省目”改为“醒目”
③“裹胁”改为“裹挟”
22. ①“别了,‘不列颠尼亚’”仅七字,既点明事件(英国撤离香港),又暗含情感(告别与终结),符合“言
简义丰”的特点,高度概括新闻核心内容。
②“别了”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仪式感,“不列颠尼亚”具有双关意味,既指军舰又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突
出立场,吸引读者关注。
③标题紧扣事实(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同时隐含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历史意义,准确
概括了新闻内容,避免了以偏概全,题文不符等问题,维护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与公信力。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