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九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摘编自郑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变革中,“百家争鸣”应运而生。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
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孔子所说的“仁”,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庄子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要知道如何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 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 材料二认为要想达到庄子追求的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逍遥自在。
D. 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 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 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 核心是“空”佛家思想,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终极追求是揭示生命奥秘,达到无生无死的境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
B. 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 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 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先秦儒家思想对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聂荣臻回忆录(节选)
聂荣臻
江津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地方,紧靠着长江,离重庆也近,自然风光很秀丽。在江津,聂姓是个大家族,到我这一辈,按家谱排是“荣”字辈,所以给我取名荣臻。我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破落了。从我记事时候起,打下深深烙印的,不只是家乡的山水风光、孩提时代的欢乐,更多的是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不时向四川卷来。清王朝政府对四川的统治摇摇欲坠,整个四川处在辛亥革命的前夜。由于四川的富饶,清政府不甘心放过这块肥肉,加上四川又是西南政治经济中心,清政府要统治西南,必须控制四川。但是,清政府又深感鞭长莫及,因为四川交通不便,它与外界的主要通道是长江,运兵进川和运物资出川全凭着长江。除长江之外,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了,同时,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对清王朝的统治并不买账,不断掀起各种斗争。因此,清政府对四川人民是又气又恨,统治手段特别残酷。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清朝的官员扬言,“你们四川人想中状元,除非是石头开花马生角”,可见他们对四川人厌恨之深。可是,四川人还是争了一口气,有个叫骆成骧的四川人,考中了清朝最后一科状元。这个人辛亥革命前就在成都办高等学堂,热心教育事业。四川人都觉得骆成骧给四川出了气,争了光,把他中状元的事情传为佳话,说什么“骆”字拆开是“马”字和“各”字,“角”和“各”在我们四川是谐音,也就说成是马真的生了角了。
以后我听到的就是“保路运动”,这个运动在四川闹得最为轰轰烈烈。清王朝为了侵吞四川民间为办铁路而筹集的巨款,竟然宣布四川的铁路由民办收归国有。这样一来,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各地纷纷成立了“保路同志会”。那阵子,一天几个消息,一会儿听说捉了赵尔丰,一会儿又听说捉了端方,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当我们听到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真是痛快极了!
在这伟大变革的日子里,我们大家再也无心读那些“之乎者也”了,整天在一起议论这些激动人心的大事,老师也不怎么管,在当地,我们最关心的是“同志军”围攻合江。合江知县黄炳燮,凭借合江城三面濒江,城墙坚固,只有西门是陆路出入口,而这里又是高岗,在当时条件下,确实易守难攻。他坚守合江,拒不投降,“同志军”汇集各路民军几万人,围攻合江几十天,从九月下旬一直打到十二月初,黄炳燮才觉得大势已去,出城投降。但到后来,合江又落到云南军阀手里。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我也进入新式学校读书,知识面逐渐开阔起来。虽然还学文言文,但白话文越来越多,此外还增加了数学、历史、地理等课程,这使我懂得了许多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毕业后,我考入江津县立中学读书。这所中学设在江津县城,是本世纪初创办的。那时的学制为四年,规模比较大,有好几百人,学生都是住宿生。我进校的时候已经是第八班(即第八届)的学生了。
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辛亥革命带着先天的软弱性。革命胜利不久,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复辟称帝,接着就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的思想触动最大。
江津中学订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刊物,包括《新青年》这样的进步刊物。另外,四川虽然交通闭塞,但电报还是通的,各种消息通过电讯传到四川,这些消息又在报刊上广泛传播。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常在一起议论时弊,抒发爱国热忱。
签订“二十一条”以后,大量日本货流入中国,也源源不断地流进四川。处在长江边上的江津县城,商业比较发达,百货商店摆的几乎都是日本货。这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正值寒假前夕,同学们气愤已极,先是三三两两慷慨激昂地议论,后来就自发地在校园里集合游行,高呼口号,强烈抗议。
寒假中,由我们江津学生联合会出面,通知大家利用假期到各地演讲,宣传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同胞们起来,打倒汉奸卖国贼,共赴国难。我在寒假中回到家乡,与别的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宣传组,曾到各处做过几次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一口气诉说了一通,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的一个破落大家族里,岁月的艰辛、农村的动荡和农民生活的苦难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四川西南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四川交通不便和四川人民富有反抗精神,清政府想要控制四川,进而统治西南并不容易。
C. 聂荣臻讲述四川人骆成骧中状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证明四川人很聪明,而且四川人很有骨气,真正为四川出了气、争了光。
D. 民主主义革命浪潮席卷了四川,激发了四川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怒火,由四川人民领导的“保路运动”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从出生地江津开始写起,有自然环境描写,也有社会环境描写,但侧重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
B. “四川人民对清王朝的愤恨,就好像火山一样迸发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川人民对清政府的愤怒之情。
C. “以后又听到把这两个家伙先后处决的消息”一句中“家伙”一词颇具口语色彩,表现了聂荣臻对赵尔丰、端方二人的亲切感。
D. 辛亥革命胜利后,老式的私塾逐渐被新式学校代替,聂荣臻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运用了记叙方法,凸显聂荣臻对变革的礼赞。
8. 文章结尾写“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那么有哪些因素促使“我”参加政治活动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9. 马克思说“环境创造人”,本文在典型环境中成功地塑造了聂荣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节选自苏洵《辨奸论》)
材料二:
伏见眉州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机策》二十篇,辞辨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苟无荐引,则遂弃于圣时。其所撰书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
(节选自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
10. 文本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A无惠帝B仅得中C主D虽衍E百千F何从G而乱H天下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确实,与《五石之瓠》“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不同。
B. 鄙,文中指唐德宗(见闻)浅薄、(品质)恶劣,与《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的“鄙”意思不同。
C. 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与《老子》“其未兆易谋”的“兆”用法相同。
D. 斯,代词,这,与《论语》“请事斯语矣”的“斯”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亮起晕,将要刮风,石础返潮,将要下雨,依此苏询认为,事与理皆有其根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事与理的发展变化有其因果关系的。
B. 苏洵完全认同山巨源对王衍、郭子仪对卢杞的预言,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王衍、卢杞这样的奸人弄权,是因为他们都遇到一个鄙陋昏庸的皇帝。
C. 在苏洵的眼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即使把自己说成颜渊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阴险狠毒,那么这个人的品行和王衍、卢杞就没有什么区别。
D. 苏轼被贬黄州,他那个时期的诗文透露了怀才不遇的感叹,按照苏洵的观点,假如苏轼品行不端,又受到重用,那么天下就有可能遭受祸害。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2)其人文行久为乡闾所称,而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荐布衣苏洵状》)
14. 欧阳修认为苏洵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①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②。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③,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诗人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晋书·谢玄传》:“玄少好佩紫罗香囊,安患之,而不欲伤其意,因戏赌取,即焚之。”③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句中“青玉案”代指古诗,“紫罗囊”则运用谢玄的典故,以配饰象征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B. 诗人写宗武即将与自己一样高,也开始爱读文章,透露出他看到儿子成长时的欢喜与欣慰。
C. 诗人劝勉儿子,以教导了众多弟子的孔子为榜样,将来做一名教育家,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D. 本诗用语朴素自然,如话家常,通俗易懂却也语重心长,符合诗人“示宗武”的创作目的。
16. 杜甫借本诗对宗武进行了恳切的教导,其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有言:“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同样能体现君王这一重要地位。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族经营有序和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3)设问手法表现为“问而后释”的结构,有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古诗文常见的表达技巧,如“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存古籍20多万种,涵盖50多万个版本,总册数超过3200万册。但是,在_____A_____的文献中实现数字化的古籍大约8万种,而且许多古籍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古籍数字化整理的专业性要求极高,大部分项目都是一个专家团队负责一种古籍的整理校勘工作,主要依靠人工逐字校对,进展缓慢。面对海量古籍,传统的古籍数字化整理方式如同愚公移山。
然而,当古籍数字化整理遇见AI技术,或许就能创造奇迹。以前,( 甲 )。对于识别古籍,传统的文字识别软件经常“傻眼”:一个字往往有不同写法,字体风格不一样,书中还有并非汉字的笔画符号。另外,古籍经常出现折痕、缺损、墨迹黯淡等问题。( 乙 ):首先,AI突破了传统文字识别技术的局限,能够准确识别各种异体字、变体字及特殊符号;其次,针对古籍常见的缺损、褪色、折痕等问题,AI可通过图像修复算法进行智能补全;更重要的是,经过海量古籍数据训练后,AI能够具备较强的古文语义理解能力。①根据2024年敦煌古卷《汉书·刑法志》的数字化修复为例,②不仅AI能准确识别原文,③还能基于图像修复算法,④完整还原缺损文字的字体特征、墨色浓度和页面纹理。
AI识别和整理古籍的速度,让人类_____B_____。但是,AI的“识古”基础是专业人员整理的高质量数据,( 丙 ),都需要古籍整理的专业人才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钻研,参透古籍的秘密,才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_____C_____。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言简意丰,请简要赏析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22.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的逻辑关系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且”表示意思的并列,指出文献数字化总量少,同时,大多数古籍文献数字化只完成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文献很少。
B. “然而”表示意思的转折,突出当传统的古籍数字化整理技术面临进展缓慢等困难时,AI能够破解技术瓶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C. “另外”表示意思的补充,补充说明在识别古籍时,经常出现的折痕、缺损、墨迹黯淡等问题也会让传统文字识别软件“傻眼”。
D. “更重要是”表示意思的递进,强调“AI能够具备较强的古文语义理解能力”比前面提到的内容更为重要或更有价值。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400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承老师之思想,对读书人提出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00多年前,儒生杜甫虽身处困顿却仍大声歌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前些年,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却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忧心忡忡。他说:我们的知识青年们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和学识”,但“一己利益却逐渐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2. A
3. D 4. ①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
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两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②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
例证法、引证法等。
5. 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②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③要意
志坚强,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
6. D 7. C
8. ①新式学校让“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
地思考,寻求真理;②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和反对军阀混战等运动,对“我”思想的触动;③对“时弊”
的讨论激发了“我”的爱国热忱,大量日本货流入四川引起了“我”的强烈反感,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转让给日本的消息让“我”和同学们气愤已极;④江津学生联合会的通知和号召。
9. ①四川艰辛、动荡的生活及传统的人文文化让聂荣臻拥有了勇于反抗的骨气;②新式学校的教学环境、
国内的进步思想、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让聂荣臻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③国内学生的爱国运动让聂荣臻积极地投身政治活动。
10. BDF
11. A 12. B
13. (1)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2)苏洵的文章和品行一直被同乡的老百姓所称颂,而且他能坚守道义安于贫困,不谋求于仕途。
14. ①善于分析事物的道理和规律;
②切合实际,有实用价值;
③语言宏大,气势雄伟,充满智慧。
15. C 16. ①对诗歌艺术的学习。包括学习“青玉案”之类的古体诗和有严格格律的新体诗。②
对古代儒家经书的学习。希望儿子饱读经书,精通术数,提升学问。③对先贤高尚德行的学习。希望儿子
像曾参一样培养美好的德行,不要追求物质享受。④远大志向的树立。希望儿子树立高远的男儿志向,成
为博学之人,成为通达之人。
17.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 ②. 居域中之大 ③. 家齐而后国治 ④. 国治而后天下平
⑤. 何以解忧 ⑥. 唯有杜康(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8. A 浩如烟海(卷帙浩繁) B 望尘莫及(拍案叫绝) C 薪火相传(代代相传)
19. ①以 2024 年敦煌古卷《汉书·刑法志》的数字化修复为例; ②AI 不仅能准确识别原文。
20. 甲:古籍数字化整理的难度很大 乙:AI 技术具有强大的古籍处理能力 丙:无论 AI 技术如何发展
21. ①使用比喻手法,将传统的古籍数字化整理方式比作“愚公移山”,言简意丰。②该比喻用“山”形容海量
古籍,生动表现了传统古籍整理工作的工程浩大;③“愚公移山”的时间之长,则形象地说明古籍整理工作
的进展缓慢;④正如移山需要代代接力,古籍整理同样需要学者长期投入,突显了工作的艰巨性和延续性。
22. A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