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天下归之》)
材料二: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人崇高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要达到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目标,需要有天下为公的责任担当。《礼记·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样才能实现《尚书·尧典》中提出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先贤都怀有“天下”的胸怀,这里的天下是指人类的总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以其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显示出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倡各个国家之间能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携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和责任感落实到实践中,为人类的发展规划了一个共同奋斗目标,也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方向。孔子在《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不断弘扬每个人内心中的光明美德,使人能够通过学习,去污而自新,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思考。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都把“善”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施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是最接近“道”的品格,道德高尚的人就应该具有水那样的品格。“人心和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摘编自孙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B.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爱好和平的思想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C.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有宽广的格局,超越了狭隘的国家观,塑造了中国古人的雄浑气魄和非凡智慧。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诉求,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C.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人性“善”的追求的一项是( )
A. 《论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 《老子》:“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D. 《墨子》:“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班级拟举办“中华智慧与世界未来”主题研讨会,请结合两则材料,列举你认为最值得向世界推介三种中华传统理念,并简述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地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并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 “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吗?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口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来,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B. 第四段中“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开始干活”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感到惴惴不安的“我”。
C. 画线部分运用比喻和讽刺手法,生动地揭示了谋得斯通先生追求大卫母亲时所表现的虚情假意,表达了特洛伍德小姐对其卑劣贪婪本性的强烈谴责。
D. 小说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7. 下列是关于名著《大卫·科波菲尔》人物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卫善良诚挚,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
B. 特洛伍德小姐(大卫姨婆)虽暂时留下大卫,却对他态度冷淡疏离,收留他仅因顾及与大卫母亲的旧交,并未真正给予他关怀与保护。
C. 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仁慈乐观,尤其是债多不愁、得过且过的性格,使他成为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后人将这种特点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D. 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凶狠贪婪,常常责打大卫。大卫母亲去世后,即把十岁的大卫送去当洗刷酒瓶的童工,对他不闻不问,使其生活陷入困苦。
8. 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节选部分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9. “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秋水》)
材料三: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 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相对应的序号。
而飞A于北海B非梧桐C不止D非练E实不食F非醴G泉不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秦汉时石成为当时衡量官员品级高低、确定俸禄标准的标志。
B. 材料三中“许以为相”的“相”与《论语·先进》中“愿为小相焉”的“相”含义不同。
C. 太庙是古代皇帝供祭拜祖先的庙宇,最初仅供奉皇帝先祖,后皇后及功臣神位经皇帝批准亦可入供。
D. 在古代“国”“家”二字的含义有区别,诸侯的封地叫“家”,大夫的封地叫“国”。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人只知着眼于小利,吴王之客却能借药方大败越人,获得封赏,实现了对物的大用,他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B. “惠子相梁”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
C. 楚威王派使者带着厚礼聘请庄子,但庄子不为所动,将千金和尊位比作养以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拒绝出仕。
D. 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独树一帜: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2)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14. 《庄子》长于借助寓言故事进行说理,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志向,请结合材料二具体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行。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写雪,主要描写了下雪之前的情景,条理清晰。
B. 颔联通过飞禽无影、竹枝折断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 颈联写景由高到低,写出了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的情景。
D. 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 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任,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自勉。
(2)后世多将军队中的战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向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可见游子思妇相思别离之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 ,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 ,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 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 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 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 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 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 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20.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 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 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 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忆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人的记忆中包含其所知的一切学识、技能以及经历,而遗忘则可以发生在记忆形成的任何过程中。如果要使新获得的记忆变得稳定,就需要不断地巩固再巩固,重复记忆过程,否则会导致遗忘。正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展现的那样,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先快后慢。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逐渐降低。观察曲线你会发现,所学知识在20分钟后,忘记了42%;一天后,忘记了74%;一个月后忘记了79%。如果不是像超忆症患者那样不停地自动重复强迫记忆,可以说没有人能做到不遗忘。既然如此,世上是否存在“过目不忘”的本领呢?
我们知道,记忆可以按其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类似于知觉加工,只保持极短的时间,大部分信息在这一阶段“流逝”;少部分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并在几分钟内指导决策。随后一些重要的短时记忆被进一步加工,转化为长时记忆,可保存几天甚至几十年。我们一般认为的“过目不忘”指的都是短时记忆,但即使短时记忆再强,一旦分神或是记忆并未进一步加强,一段时间过后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兴趣是我们获得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 A ,如果某个信息足够引起人的极大兴趣或极大震撼,那么短时记忆可能会很快转变为长时记忆。掌握最佳记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加快记忆的速度,人在一天和一生中都存在最佳记忆阶段。记忆的最佳年龄是青少年时期,此时的记忆速度最快;而随着年龄增长, B ,但提取信息的能力却更强,也会转变为另一个优势。
而一天中的最佳记忆时间却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于规律作息,记忆效率在上午八九点钟最高;有的人习惯于昼伏夜出,到了夜间思维才活跃兴奋。“ ”不见得人人适用,若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记忆时间,就能事半功倍。
21. 选文使用了许多数字以及图表进行说明,请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22. 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章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3. 下列熟语填入划波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光容易过,半点不由人
B. 一日之计在于晨
C.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D. 早不忙,临时慌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为道日损”,意在强调修养身心要减少物质需求。那么在当下,减少物质需求是否就能带来心灵的丰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B
3. C 4. ①总分总的结构。
②首先指出“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③接着从“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等三点阐释“重德”内涵;
④最后点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5. ①“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有利于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②“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能够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人人效仿,实现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
③“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天下情怀: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积极影响,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
的基本理念。
④“人心和善”的道德原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内在道德原则,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基础。
6. A 7. B
8. ①语言描写:小说通过描写特洛伍德小姐为维护“我”的利益而与谋得斯通进行的言语交锋,体现她刚正
仁慈的形象特点。
②动作描写:小说详细描写了特洛伍德收拾家务时的动作,突出了她勤劳能干的形象特点。
③人物对比:在对待“我”的态度上,小说将特洛伍德与谋得斯通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仁爱善良。
9.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处于矛盾的中心,小说情节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我”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②以“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我”是作者的情感表达者,表达了对谋得斯通的恐惧、对姨婆的依恋,既从侧面表现两个人物的不同形
象,又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10. BDF
11 D 12. A
13. (1)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使手不开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绵絮作为职业。
(2)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
14.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肉,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
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15. A 16. 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
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
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③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17.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与子同袍 ④. 与子同泽 ⑤. 鸿雁
长飞光不度 ⑥. 鱼龙潜跃水成文
18. A 19. C 20. B
21. ①数字:如“42%”“74%”“79%”等,具体量化了遗忘的速度和程度,增强说明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②图表(艾宾浩斯曲线):直观呈现“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便于读者理解记忆
与时间的动态关系。
22. A.促进记忆向长时转化 B.记忆速度逐渐下降 23. B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