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校相城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校相城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校相城中学分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小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道两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互补机制。
首先是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互补。儒家思想认为,社会和人性需要发展,通过后天的教育发展,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但是儒家在注重人性的进步与发展时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其中可能出现的人性的扭曲或步入了错误的引导。这个时候,道家提出以“返朴归真”的思想来扭转这种理想出现偏差的情况,提出要保持人性中的淳朴天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祥和。但道家也难以划清“复归”与“倒退”的界限,在追求本我回归的同时,却摒弃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相对偏执的。儒道互补并不是折中,而是在人性的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追求“复归于朴”的状态,这样使得人性既能在发展中积累智慧,亦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其次是儒家讲究务实与道家倡导求虚互补。讲究务实是儒家的一大特点,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世界中,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人区别于禽兽之处在于人是遵守伦理规范的。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儒家的要求。儒家是注重现实主义的人学,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道家偏重于讲自然之道,把自然之道当作最根本的东西,而仁义之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之道的隐没,因此他们追求的道的境界是力求回到那种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其途径常是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如《庄子》中所描述的“坐忘”。道家推崇超越意识,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时代不断演替的过程中,儒家不断地从道家借鉴哲学思想;道家为了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也一直向儒家学习处世思想。虚实互补,在追求务实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境界提高到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这便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最后是儒家追求阳刚与道家倡导贵柔互补。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刚毅进取的,其“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理想等,无不透露出儒家的阳刚之气。尽管儒家也有刚柔调和、阴阳互补之说法,但是实际儒家思想中仍然是将以刚主柔、以阳制阴之道作为主导。而较之于儒家之阳刚,道家更多的则是讲究谦和精神,推崇水德,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为宗旨。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倡导“水”之阴柔以及其能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在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中流砥柱的同时,道家以其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熏陶出一批隐士或居于市井的文人,让他们自下而上地观察这个社会,发现社会的问题,使得社会的发展愈发稳定且能够健全地进行自我调节。儒家与道家的联系便如阴阳乾坤一般,互补却不能替代,相关却不相同。
(摘编自崔雪茹、李明睿《儒道互补对古代文人的影响探析》)
材料二:
儒道互补之说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念。
所需注意的是,一些持道家主干说的论者之所谓儒道互补,是建立在道家之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互补的方式主要是“以道补儒”,进而反映出儒学的道家化。从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看,确实存在着一种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但是否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种道学的儒家化倾向呢?目前尚无人明确这么说,但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儒道互补”,而不仅是“以儒补道”。“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刺激、相互吸收的。
无论是偏重于“以儒合道”,还是偏重于“以道合儒”,其主旨都在“儒道兼综”“情理兼到”,以企求“自然”和“名教”的统一。王泽应先生认为,儒道互补既通过以改造了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和援道入儒的方式来进行,也通过以改造了的儒家思想解释道家经典和援儒入道的方式来进行。前者如王弼、何晏等正统玄学,后者如东晋葛洪的学说。
有专家认为,儒道互补途径大致有三:一是哲学思维方式的途径。如儒家正面求解,通过对仁义道德的正面倡导,来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愿望;道家以反求正,通过知雄守雌、主静贵柔来为人们设立安身立命之道。这正与负是互补的。二是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途径。儒家入世,故心在庙堂之上,一心想参政;道家避世,故钟情于山林,淡化当官心理。这两者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中国人提供了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三是文学艺术的途径。儒家强调“文以载道”,重在人的心理、性情的陶冶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批判改造,突出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和现实效用,充溢着一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道家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冲破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和现实世俗的人伦纲常,突出艺术和美的独立,追求忘怀得失、忘己忘物的“天乐”,这是一种超现实、超世俗的审美境界和浪漫情怀,二者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摘编自余国瑞《中国文化历程》)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追求发展与道家倡导复归的互补,使得人性在发展中积累智慧的同时始终保持本我的纯净自然。
B. 儒家注重现实,而道家却往往超脱于现实,偏重于自然之道,力求回到原始淳朴的自然状态即“返朴归真”。
C. 道家一方面向往将自我的精神从市井中解放,另一方面也一直向儒家学习现实的处世思想。
D. 虽然儒家思想培养出社会中流砥柱,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更需依赖道家思想熏陶下的隐士或文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儒家追求发展的观点可以看出,儒家非常注重人的后天教育,而道家恰恰相反。
B. 正是儒家讲究务实的精神与道家倡导求虚思想的互补,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哲学精神。
C. 儒家文学艺术充溢着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精神,在审美方面逊色于道家。
D. 只要通过哲学思维拓展、伦理哲学渗透以及文学艺术熏陶,儒道互补就可具体落实。
3. 下列各项说法中,最能体现“儒道互补”思想的一项是( )
A. 《易经·乾卦》:“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B.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
C. 赐金放还后李白纵情自然,未曾多时便恢复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官场失意的苏轼于沙湖道中遇雨,大声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 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鲁迅曾评价陶渊明:“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漆园吏游梁
郭沫若
庄周自从他夫人死后,率性把漆园吏的微职丢掉,他的门徒们也就逐渐地风流云散了。
他寄居在一所陋巷里面,把剩下的余钱去买了些个麻来打草鞋过活。他一面打草鞋,一面却在冥想着宇宙间消长盈虚的道理。
“苎麻的种子播在田地间,受着温暖的阳光护摄,无端地抽出了青春的苗条。苗条枯萎了,筋骨成了麻,我如今在把它打成草鞋。我这打成的草鞋,被人践踏穿了的时候,又要委弃在不知道什么地方的污潴里了。……”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的吗?青葱自乐的时代没有多时,成了可供人利用的器皿,也没有什么荣幸。”
有一次,接连几天一双草鞋也卖不出,他是饿得不能忍耐了。他记起有一位旧友在管河堤的事情,他便挨着饿,提了几双草鞋想去向他贳两升小米。
他好容易才走到了河边,他觉得不像他自己在走,好像有股风吹送一团野火在路上蔓延。那时候他实在是一团火,一团饥火好像把他身上穿的一件破布衣裳,把他手上提的草鞋都要燃毁了的一样。火看看快要熄了,被风一吹又渐渐燃炽起来,他好容易才燃到了河边。在河水里面照了照自己的面孔。
——“啊,你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周夫子吗?我几乎不认识你了。你的颈子怎瘦得那么细长,就好像白鹤的颈子一样?你的面孔怎变得那么黄熟,就好像臃肿的南瓜?”正当他在照影自嘲的时候,他听见有得得的马蹄声走来。他抬头一看,才看出就是那位做河堤监督的朋友。
他看见他的朋友,就好像炉火遇着油煤一样,热烈烈地便去接着:
——“啊啊,朋友,我有好几天没吃馒头了。我这里有几双草鞋作抵押,请你贳几升小米给我煮粥吃罢!”
——“啊啊,朋友,我这个月还没有领薪水呢!”河堤监督毫不踌躇地回答。
庄周只听了他这一句话掉头便跑。他息了一会儿之后,他饿得连动也不能动弹了。他便无意识地把手里提的草鞋来乱嚼,足足嚼尽了一只。但也奇怪,他觉得好象享用了太牢一样。
——“啊啊,我真感谢你这真宰!真是道无所不在,道在瓦甓,而且道在麻屑了。”
麻屑嚼多了,虽然可以勉强充饥,但是有时总想要点有血有肉的鲜味。有血有肉的鲜味!
他一面想,一面早把一个铁针来敲成钩,把麻条来续成线,想去钓几只鱼儿。
——“蚯蚓呀,罪过,可怜你不该有能够引诱鱼儿上钩的质。因为你有用,所以你才被人利用了。”
小河边上的田野中偃着一个髑髅,他把那髑髅翻开,又才发现了几条蚯蚓。
他把蚯蚓穿在针上,把麻线投在水里的时候,他看见鱼儿一对对地衔尾接首在水里面优游。直到这时候才回想起了他死去了的夫人,才为她挥洒了几行清泪。
夫人在生的时候,他待她真是太淡漠了,他总以为是受了她的拖累。因为有了她,所以不得不过世俗的生活;因为有了她,才去做了一场小官;因为有了她,才教了几个无聊的弟子。
但是,如今呢?他只对着孤影嚼麻屑了。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他一连叫了几声,把钓缗投在河中,跑去抱起那个髑髅。
——“啊啊,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呀!”
一回想起他夫人死时,他想起那时唯一的一个吊孝者来了,唯一的知己惠施。
一想起他的惠施,他恨不得立刻就飞去和他见面。于是,庄周提起那个髑髅,便一个人飘飘然往大梁走去。
——“一位提着一个髑髅的疯子!”
——“一位不吃面包,只嚼麻屑的骗子!”
庄周走一路,便引起一路惊怪的风声。人还没有走到大梁,风声早走到惠施的耳朵里:“哼,奇怪,老庄这一来,是想夺我的宰相了!管他是真是假,总要先事提防。”可怜饥渴着友情,饥渴着人的滋味的庄周,人还没有走到大梁,惠施早搜拿了他三天三夜了。他才抵大梁城,便被人逮捕着,把他送到惠施的面前。
庄周一见惠施,便说不出来的欢喜。但是惠施向着他,骂道:
——“老庄呀!你真是太丑!你要来夺我的宰相,你正大光明地来就是了,何必要做出那种妖异惑俗的行径!”
——“啊,惠施!你这说的话,才是‘孤驹未尝有母’啦!”
——“你别要尽那样假装疯蒙!国法是国法,友情是友情。我已经捉拿了你三天三夜了!”
——“唉!”庄周到此才长叹了一声,他接着说道,“惠施!你听我向你说一段趣话罢。南方有一种奇鸟名叫‘鹓雏’,它吃的是竹实,饮的是清泉,宿的是梧桐古树。它在路上遇着一只含着死老鼠的鸱鸮,它因为都是同类便招呼了鸱鸮一下。鸱鸮抬起头向上怒吼:‘哼,你是要来夺我的死老鼠啦!’——啊,朋友,你知道这死老鼠是什么?”
惠施被庄周抢白了一场,面上虽是发烧,却立刻倒堆一脸的笑容来向庄周赔罪:
——“朋友,我们打是心疼骂是爱呢,请你别误会罢。”
庄周默默不作一声,只是飘然走出大门。他举起手中的髑髅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
——“唉,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人的滋味就是这么样!”
1923年6月22日
(有删改)
链接:据郁达夫的回忆:“当时,我和他(指郭沫若)穷极无聊,寄住在上海滩上,度比乞儿还不如的生活。忽然有一个人,因为疑沫若去夺他的编辑的饭碗,就促使了许多的人出来,在他的机关月报和一个官僚新闻上,大放攻击之辞。沫若把这时的感情,不好全部发泄出来,所以只好到历史上去找了一个庄子和惠施来代他说话。”“因为创作的动机是由现实人生得到的实感,所以写来容易动人,也容易成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在夫人死后,丢掉漆园吏,解散门徒,从此彻底得摆脱了世俗对他的束缚,真正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B. 庄子去向朋友贳米时,把自己比作是一团火,既写出了当时饥饿之强烈,又写出了相信朋友能够给予帮助的情感炙烈。
C. 在庄子看来,人与蚯蚓无异,因为有用,所以才被人利用了,终是“可供人利用器皿”, 这是贯穿一生的悲剧。
D. 结尾对“人的滋味”的感慨,写出了庄周热心访友却遭遇恶意后内心的悲伤,也暗含着他对人性的绝望。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一问一答形式,推动了情节的进展,“庄子”的独白则是借人物语言给抒情达意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
B. 小说善用对比。庄子热情真诚,监河督冷漠虚伪;庄子有炽热灵魂,髑髅干枯空洞;庄子为形而上的友谊,惠子为形而下的权势。
C. 小说的语言流畅华美、抒情味重、哲理性强,生动的比喻、铺陈的排比如泉喷涌,流贯全篇,具有触动人灵魂的魅力。
D. 文中多引用或化用《庄子》中的话语以及相关寓言故事,给人以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文化味和文章的厚重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髑髅”这个物件,它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文体,处在纪实与虚构之间,由历史、现实、自我三种成分组合而成,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干而舞,三终而出。
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于是兴。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恶,是何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 。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二:
夫子适周,见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廉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
(节选自《孔丛子·嘉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苌弘语A刘文公曰B吾观孔仲尼C有圣人之D表E河目而隆颡F黄帝之形G貌也。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贡认为在陈、蔡被围之事不可忘却,孔子则认为正如久经磨练才能成就一位高明的医生,受困于陈、蔡也是件很幸运的事。
B. 孔子认可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道基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高贵的品行这一观点,并援引《易经》以佐证。
C. 苌弘观察孔子的形貌与举止,认为孔子是个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而刘文公则认为,孔丘只是个普通人,没有圣人的才华。
D. 材料一中的孔子,是叙述者,通过记述孔子言行来表现其修心尚礼;材料二中孔子是被评述对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其形象。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文中指盾牌,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中的“干”意思相同。
B. 兴,文中指起来、起身,与《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中“兴”的意思不同。
C. 烈士,文中指志向远大之人,与《龟虽寿》中“烈士暮年”的“烈士”意思相同。
D. 正,文中意思是匡正,与《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用法不同。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
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③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
14. 材料二中孔子自称“好礼乐”,材料一中孔子也多次回应弟子的质疑。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好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①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②青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③的的(dí dí):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不仅写景,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B. 颔联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远近结合,静中有动,使人身临其境。
C. 颈联写出了友人中进士不久的春风得意,作为朋友作者也深受感染,心情像飘动的旗帜一样轻松愉悦。
D. “故国逢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写出了没有友人的日子,将会多么的寂寞。
16. 花鸟画中有一种“背衬”的技法,就是在画绢的背面著上洁白的铅粉,使正面花卉的色彩越发娇艳动人。这首诗写景入妙,也正是用了这样的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两句讲因为要走的路很远,要做的事很难,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的道理。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悠久,富有哲理。
(3)小刚听说,古人很多的话语都有了缩略语,比如“论孟学庸”指的就是“四书”,而“修齐治平”就是指的“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低头玩手机。”有网友这样评价利用一切零碎时间发微信、刷微博、玩游戏的“低头族”。如同吸食鸦片一样,( 甲 ),逐渐变成一种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呈现出一种疾病状态。这种状况可能会慢慢产生并逐渐加剧,就像把青蛙放入温水中慢慢加热,使其最终无法逃脱。这种依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许多人生活中 A 的部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超过9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其中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在地铁车厢里,我们会看到许多中青年乘客,他们或坐或站, B 地盯着手中的手机,无法自拔。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了,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
( 乙 )。长时间玩手游或盯着手机屏幕看电影等,不吃不喝,一方面会造成严重脱水,血液黏稠,形成血栓;另一方面,长时间集中精神对着手机等,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情绪波动起伏。①长时间保持低头看手机的姿势,②容易损伤颈动脉,③引起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局部形成血栓,④颈动脉堵塞或使局部血栓脱落,⑤导致脑卒中。还有一些患者因长时间玩游戏,造成血栓脱落进入视网膜中央动脉,眼睛供血血管被堵死,因而导致失明。
你是否在面对父母时却低头刷微博?是否在每天睡觉前都要再看一眼手机?是否一开会就旁若无人地掏出手机?如果是,真该改改了。莫让手机“绑架”生活。
18. 文本中“手机依赖症”一词运用得恰当生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含义和效果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强调的是实践与思考在获取知识时的重要性。而当下的网络时代,信息获取极为方便,打开网络,天下我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格物致知”的传统精神就不需要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儒道两家思想的互补机制及其主要表现。
②材料二重点论述儒道互补的相关学说以及互补的三种途径。
5. ①陶渊明身上体现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猛志固常在”是儒家的刚毅进取精神,“悠然见南山”是道家
追求的“返朴归真”状态。
②儒道思想在陶渊明身上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全面真实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格,也为陶渊明提供了进
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的精神调节剂。
6. B 7. B
8. ①揭示人物性格,通过庄子与髑髅的对话描写,表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超然态度,以及超脱物欲、淡泊
名利的人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从髑髅出现,到庄子去找惠子,到最后“向白云流荡着的青天掷去”,都围绕着髑髅叙事。③深化主题,髑髅象征死亡,作者借庄子对待髑髅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小说借“髑髅”这一物象,及庄子反复说的“我是饥渴着人的鲜味”,批判当时社会的功利主义和物质追
求,倡导人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9. ①历史:小说取材于《庄子》中的寓言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庄子为原型,将庄子打草鞋等几个生活
小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些生活小故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性。②现实:小说中的“庄子”被抽象成一类寓言
化了的角色,是当时无依无靠、郁郁不得志、四处碰壁的令人同情的底层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形象。③自
我:作者在“庄子”的形象塑造中投射了自我的心绪,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机、友谊的渴盼;在现实的打
击下产生的人生幻灭感受;志向高远却不为世人理解与接纳所产生的绝望、愤懑的心态。
10.
BEF 11. C
12. D 13.
(1)所以处境不窘迫,思虑就不会长远;自身不受约束,智慧就不会广博,怎么知道我们不会遇到(成
就王业、品行高贵的)时机呢?
(2)一旦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
道还在于别人吗?
(3)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
久。
14.
①孔子的“好乐”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遭遇陈、蔡之困,绝粮且弟子皆有饥色的艰难处境下,孔子依
然歌两柱之间,通过音乐来使自己内心保持平和、坚定,不被困境扰乱。
②孔子的“好乐”蕴含着对困境的超脱认知。他以齐桓、勾践、晋文等为例,向子路解释身处困境能让人思
虑深远、智慧广博,认为受困是成就自我的机遇,借“乐”来传达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体现其超脱于眼前
艰难的豁达。③孔子的“好乐”体现其对“礼乐”所承载的先王之道的尊崇。孔子身处困境仍坚守对乐的喜好,且回应弟子
质疑时展现出对古圣先贤历经困厄而成就大业的认同,“乐”在这里成为传承和践行先王之道的一种寄托,
彰显其好礼尚贤的品质。
15. C 16. 诗 前半部分 的 (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
17.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④. 江月年年望相
似 ⑤. 身修而后家齐 ⑥. 家齐而后国治 ⑦. 国治而后天下平
18. ①含义:手机依赖症是指对手机过度依赖和过度使用的疾病状态。
②效果:运用比喻手法,将过度使用和依赖手机比喻为一种疾病,便于更生动具体地阐述其产生和加剧的
过程。
19. A.不可或缺
B.目不转睛 20. ③句,导致颈动脉夹层或夹层局部形成血栓
④句,堵塞颈动脉或使局部血栓脱落
21. 甲:许多人无法摆脱对手机的依赖
乙:手机依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