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建党时期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中国革命文化的整体性。”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质疑,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才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中国会亡吗?”的疑问,给出“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庄重答复。正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舍生赴死,才会有中国革命进程中无数个体和群体构成的革命英雄群像和谱系。因而,对民族国家之爱,构成了革命文化的底色。
革命文化以革命英雄人物、革命遗址为依托,呈现在丰富的革命文化作品中。从中共一大旧址、八路军总部旧址到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它们都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革命文化反映在形式多样的革命作品中。经典的革命剧目有《旧世界》《农奴》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谣有《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文学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作品抑或以丰满的人物形象、抑或以扣人心弦的情节、抑或以激昂动人的旋律,呈现出撼动人心的力量。
革命文化以先进的革命理论为支撑。在革命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应运而生。革命理论对革命在不同时期的性质、前途、命运予以了阐述,对革命依靠的力量、采取的策略给予了回答。在先进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本土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策略,进行探索创新,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强国有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价值认同》)
材料二:
《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每一份红色资源,都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见证。在我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处处革命旧址、一座座革命纪念馆、一件件革命文物,记录和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接续奋斗的红色往事,凝聚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抱定初心、忠贞不渝的红色精神。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做好红色资源挖掘阐发,把遍布中华大地的红色资源打造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每一个红色基因,都是党的精神标识。江河万里,必有其源。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所积淀的一个个红色基因,以其特质鲜明的精神标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确立了“向哪里去”的精神航标。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革命文化,就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
……
非革命不足以成其业,无精神不足以发其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需要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始终把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书写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孙明增《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强国复兴奋进之力》)
材料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要深入挖掘讲述红色故事。红色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要结合各地红色资源特点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活动。
要着力开发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将红色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建设,有计划地开发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是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的内在要求。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整体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在课程教学中及时融入相关研究进展,将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效。
精心组织文艺作品创作和文化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文艺创作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创新设计展现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创作推广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项目。
(摘编自钟小明《更好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革命文化承古鉴今,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又有对世界优秀文化的吸收,是中国人民在斗争中构建的文化。
B. 中国革命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革命英雄人物及革命遗址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等先进革命理论为支撑。
C. 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这使得革命文化成为生动鲜活的“教材“,我们可借此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荣与伟大。
D. 材料三中,从课程开发等角度,将继承弘扬与铸魂育人相结合,分析挖掘、开发、创造有感染力与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的具体策略。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二段前部分,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式重复,营造节奏感和语势,逐步强化爱国主义驱动革命行为的观点,使论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B. 材料二第二段使用“星罗棋布”等成语、借助“一处处”“一座座”“一件件”等数量词与叠词,强调了红色资源的分布状态与具体形态。
C. 三则材料大致按“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分别从“定义特征”“意义价值”“实施策略”这三个维度论证中国革命(红色)文化。
D. “×校借助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动画、多媒体声光等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全景再现抗日战争的故事”,此事例不能用在材料三中支撑观点。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长征纪念馆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______________,依托长征关键历史事件遗址,通过文献、影像和实物展陈,生动诠释革命文化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馆藏的革命文物,如磨损的草鞋、泛黄的电报手稿,______________,更以其真实性和感染力,成为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情怀的鲜活教材。基于此,长征纪念馆可围绕“长征精神”,______________,如策划“重走长征路”沉浸式体验课程活动,推动革命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奋进在强国复兴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让红色文化的灯塔绽放时代光芒。
4. 根据上下文,材料二第三段之后的一段(省略号处)论述的内容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种可能并阐述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驼峰那边的远方
相涵映
夕阳已完全被像驼峰的两座山的山凹掩盖,一缕余晖也没有留给驼峰上方的几片薄云。高的那座山的山腰不时地跑出一条绿龙,呜呜几声,隐匿踪迹,只剩村里流浪的那条黄狗狂吠不止。
悠悠坐在门外注视着前方的驼峰,耳听火车的声音渐渐被山峰吞没,心也跟着那声音远去。白杨树高高耸立,几只鸟儿排排站立于枝丫上,互相歪头歪脑,似在话着家常,显得热闹极了。
如果可以像火车一样驶向远方就好了,去了远方是不是就可以听到他们更多的消息了?悠悠其实无法想象远方的模样,因为十六年了,她从未去过三里以外的地方。她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
悠悠沉思着,想象着,估测着,不知不觉间,一弯玄月已悄然爬上夜空。几只蚊子嗡嗡嗡地落在了悠悠光光的手臂上和小腿上,蚊子似在享受家宴,热闹极了。悠悠于一丝疼痛中回过神来,眼疾手快地拍碎了小腿上那只贪得无厌的蚊子。手臂上的两只蚊子吃饱喝足之后默默离开,并未流连忘返,否则下场便和小腿上的那只蚊子一般。她是想去寻找在地里劳作的爷爷的,但是她的方向感不好,她怕走丢,只得等着。
“悠悠,天都黑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坐着?”这声音来自农作归来的爷爷。
“爷爷,您可回来了,悠悠等您可久了。”悠悠撒着娇扑进粗布褂子上满是泥土的爷爷的怀中。
“傻悠悠,爷爷早上出去之前在锅里给你留了红薯,不是让你自个儿吃了以后去隔壁三婶家玩儿吗?”慈祥的爷爷左手拿着锄具和带回来的野菜,腾出右手牵着悠悠,笑呵呵地问。
悠悠并未说话,因为她需要在心里思索一下是否回答爷爷这个问题。爷孙俩一路回了屋,悠悠也没有说话,只是像往常一样开心地笑着。
“悠悠,你怎么不回答爷爷的话啊?”爷爷察觉到了悠悠有心事,问道,“是有什么事情了吗?”
悠悠咬着嘴唇,低着头,脚尖不停地在地上画图。过了一会儿,她才抬头,水灵灵地一双眼睛看着胡子也有些发白的爷爷,说:“爷爷,三婶家那个走了多年的三叔回来了……”悠悠不知该如何把隔壁三叔对她说的话告诉爷爷,于是又低下头看着脚尖在地上画圈。
爷爷已猜到发生了什么,他坐在竹凳上,拉着悠悠的手,声音有些哽咽:“悠悠,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悠悠感受到了爷爷的害怕,便停止画圈,靠在爷爷的膝盖上,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道:“爷爷,三叔说我的父母亲并没有早亡,而是跟着那些戴红星帽子的叔叔去延安了。”
“他们说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只有你父亲一个儿子,不愿他和你母亲去。所以强行带着他们躲到这里,并把他们锁起来。可是你奶奶心软,听信你父亲说的,认为需要他们去,你才能有机会长大,便把他们放走了。”爷爷说话间,眼泪已经顺着深深的泪沟滑到了法令纹处,“他们离开几年,有回村的人带来消息,说他们将长途跋涉,正要去一个地方。有的人累倒在了半路,有人饿倒在了半路,还有人没有等到新的春天。你奶奶听了,想着你父母亲没了,流了几天泪,不吃不喝,便去了。”
屋外的蛙声此起彼伏,夏蝉也加入了合奏,热闹极了。这不知是悦音还是杂音,但至少盖过了爷孙俩的啜泣声。淡淡的月光透过竹编的窗,在地上投射出稀稀疏疏的田字格。
“爷爷,三叔说,父亲和母亲留在了驼峰那边的远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爷爷抚摸着悠悠的头,用布满老年斑的糙手抹去脸上的泪,托起悠悠的脸,语重心长道:“悠悠,你的父母亲其实早些年就‘回来’了,你来,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爷爷从已被腐蚀的木匣子里拿出一封信交给悠悠。悠悠在曾是教书先生的爷爷的教导下识得许多字,她接过信便急切地打开了。信中道:
“悠悠,吾女: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是十二岁的年华。我们了解你的爷爷,他会教你识字,所以我和你母亲商议,决计要给你写这一封信。
我与你的母亲并不想在你年幼时便离你而去,可是,我们的国家遭遇了苦难,我和你母亲是知识分子,我们必须投身于救国救民的大浪中,只有我们献身,你和众多的孩子才有希望安然长大,望你懂事后勿怪我俩的自私。
你的爷爷是一名古老但不古板的先生,我和你的母亲曾受他的教诲,也望你听从爷爷的教诲,成为一个有知识内涵、心有国家未来的好女子。话及此,代我和你母亲向爷爷奶奶带去问候。告诉爷爷,不要后悔带我和你母亲了解中国的灯塔——马克思主义。我们知道,他定会责怪自己推动我和你母亲走上了挽救中国的道路。我想,他鉴于多年与儿子儿媳分开的痛,定不会给你讲他最爱的马克思主义,他怕你也向往驼峰这边的远方。
但希望你向爷爷讨教马克思主义,愿你学有所悟,接续我们的路。几日后,我们将要转移阵地,万千话语,难呈纸上,唯愿能得相聚之日。
祝安,深爱吾女,挂念万分!”
阅罢信件,悠悠泪眼泛光地看向爷爷:“爷爷,您可以告诉我吗?父亲和母亲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爷爷知道,你也会是个有方向的人,基因如此。”
从那以后,爷爷便每天利用闲暇为悠悠讲解马克思主义,虽然有些内容他也无法理解透彻,但是足以在悠悠的心中开辟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
两年半后,悠悠在邻居三叔三婶的帮助下埋葬了寿终正寝的爷爷,踏上绿龙,去了驼峰那边的远方。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爷爷让悠悠吃完东西后就去邻居三婶家玩儿,但悠悠一直在注视着前方的驼峰发呆而没有去,不知不觉便到了晚上。
B. 悠悠怕自己迷了路,所以不敢去地里寻找爷爷,一直在门外坐着等爷爷劳作完归来,就连被蚊子咬也没有提前进屋。
C. 爷爷拿到书信四年后才让悠悠读那一封信,是因为同是参与了革命的邻居三叔归来,悠悠知晓了真相,质问了爷爷。
D. 悠悠的父母在其年幼时便选择去了“远方”,他们认为自己是在救国救民,让悠悠能平安长大,故对悠悠没有愧疚。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故事的自然背景,呈现了乡村繁荣热闹的氛围。
B. 小说中“悠悠沉思着,想象着,估测着”,这句话连用三个“着”表现状态的持续,贴合月上夜空的时间变化。
C. 小说中的“远方”对悠悠而言是不可想象的神秘存在,而“绿龙”则象征她通往现实“远方”的最直接的方式。
D. 小说中书信的作用颇多,其中的内容既揭示了悠悠的父母远去的真相,也启蒙了她的思想,使她明白使命所在。
7. 小说前面部分说悠悠“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结尾部分爷爷却说悠悠“也会是个有方向的人”。对此你作何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有人认为本篇小说摒弃同类小说一贯的宏大叙事,而是呈现出一种“简洁”的文学魅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贪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之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檃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必将有师A法之B化C礼D义之导E然后出F于辞让G合于文理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B. “人之有是四端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C. 利,动词,变得锋利,与《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的第一个“明”用法相同。
D. 文学,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与现代汉语的“文学”含义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曾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为“亚圣”。
B.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采用类比论证的手法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
C. 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忠信、礼法,是因为人本来就好利、有嫉恨、好声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争抢掠夺,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
D. 荀子在《劝学》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说明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在《性恶》节选的这些文字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手法,读之浅显易懂。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 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13. 孟子与荀子对人性的看法是对立的,但他们都认为“善”是人性培养的目标,不过实现“善”的途径是不同的,请结合材料一、二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
14. 下列对《鹧鸪天》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
B.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运用典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C. “原上草,露初晞”一句用露初晞暗指夫人新殁,是为兴;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由此下文“新垅”就不显得突兀了。
D. “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依依”二字,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思,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5. 贺铸的《鹧鸪天》和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堪称古代悼亡诗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完成默写
(1)用堆土成山的比喻来阐释功亏一篑的道理,说明“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吾止也”。
(2)《论语·阳货》中,“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诗》具有治家治国的功能。
(3)《大学之道》中“_______”说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是说通过万事万物的探索研究,才能认识充分。
(4)《老子四章》中指出为人自夸和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楼梦》里遍地人情世故,单单说起夸人这件事, ① ,他们各有各的“武功秘籍”。
贾宝玉很会夸人,他擅长的是“排山倒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初见林黛玉说“神仙似的妹妹”,见了秦钟暗自叹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在贾母处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等人,向袭人等感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竞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贾宝玉夸赞别人时喜欢抒情和夸张,贴出新标签,带着少年的一腔真成,倒也有些新意。
② ,在大观园题匾额时就仿佛进入了贾政的清客“夸夸群”,每拟一个名字,贾政都要假装一脸不屑地贬损儿子“无知的蠢物”,那边清客们却“哄然叫妙”。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当着贾母面说在好几处看到宝玉写的字和作的诗,都好得了不得,反问了一句:“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大喜欢念书呢?”张道士善于找角度,仿佛“弹指神通”,轻轻巧巧一句家常话巧夸才华,( 甲 )地击中了贾母的穴位。
北静王曾因好奇“衔玉而生”的公子模样,叫宝玉来一见,“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跟贾政客套说贾宝玉是“龙驹凤雏”,还引用了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预言他不可限量,认为他将来比他爸还厉害。这种夸赞( 乙 ),适合做外交辞令。好比是朱子柳的“一阳书指”, ③ ,点穴之中亦有书法。而且北静王深谙夸人之道——作比较是个危险动作,容易伤及旁人,虽然一定要作比较的话,儿女跟父母比是可以的,天下没有父母希望儿女比自己强。
17.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8.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加点的“夸夸群”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材料二:
终其一生,袁隆平以稻报国。他想过参军报国、体育报国,但最终选择了以一串串饱满的稻穗报国。“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令他痛心不已。中学毕业后,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材料三:
2002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经多方努力,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以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D
3. ①. 以伟大长征精神为核心 ②. 不仅是长征精神的见证 ③. 开发多样红色文化课程
4. 第三段之后的一段论述的内容可能是:红色文化作为“红色血脉”充当力量(智慧)源泉,强调新时代弘
扬革命文化的意义。
理由:前两段分别论述了“红色资源”与“红色基因”,而后一段总结“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
色血脉,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智慧和力量”,因此第四段应对应“红色血脉”,由见证到精神标识
再到力量(智慧)源泉,前后衔接连贯,层层递进,内容完整。
5. B 6. A
7. ①悠悠“没有方向感”是指她地理上的方向感差,不敢独自外出,象征她最初对人生道路的迷茫。
②爷爷说悠悠“也会是个有方向的人”,是指她在了解父母的事迹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后,找到了人生方向,
决心继承父母的理想,投身革命事业。
③这一转变体现了悠悠从迷茫到坚定的成长过程,也暗示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8. ①情节单纯:只取“等爷爷—得真相—读信—启程”一线,无旁枝。
②人物俭省:主角仅悠悠、爷爷、三叔三人,却撑起三代人 命运。
③场景集中:门外、屋内两处空间完成叙事,省却背景铺陈。
④语言俭约:短句、白描、重复词“热闹极了”形成节奏,不事雕琢。
⑤情感留白:父母壮烈、奶奶去世、爷爷愧疚皆用侧笔,点到即止,留给读者想
9. CEG 10. A
11. B 12. (1)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
同情心理的。或译为: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的原因,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2)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
13. 孟子认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他认为实现“善”的途径是来自于人的内省,
发扬充实“善”的本性;荀子认为“性恶”,生而好利、有嫉恨、好声色。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他认为实现“善”
的途径是借助外力,需要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
14. C 15. 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
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
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
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
16.①. 譬如为山 ②. 未成一篑 ③. 迩之事父 ④. 远之事君 ⑤. 致知在格物
⑥. 物格而后知至 ⑦. 自伐者无功 ⑧. 自矜者不长
17. 甲:恰到好处
乙:引经据典
18. “竞”改为“竟”;“真成”改为“真诚”。
19. ①就现出许多高手。②贾宝玉也经常被别人夸。③书法中有点穴。
20. ①时代嫁接,制造反差幽默。 ②揭示人际互动的本质功能。 ③强化人物关系权力结构。
21. 如果一定要作比较 话(倘若一定要作比较的话),天下没有父母不希望儿女比自己强。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