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高炉镇大呼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亳州市高炉镇大呼中学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九年级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所拿到的试卷总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经典的故事往往能传情达意。《行路难》中①“ , ”运用典故,表达了李白希望被起用,进而实现“济苍生”的愿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②“ , ”运用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物是人非,恍若隔世;温庭筠《商山早行》中③“ , ”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恰当的景物描写能为文章增色添彩。欧阳修《醉翁亭记》中④“ , ”描写了山间春夏的美景;张岱《湖心亭看雪》中⑤“ , ”则写出了雪后的寂寥凄清。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从远古的墓yíng 当它来时,我听见
从黑暗的年代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震惊沉睡的山脉 城市从远方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太阳向我滚来……
于是我的心胸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被火焰之手撕开
使生命呼吸 陈腐的灵魂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gē弃在河畔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4 分)
墓yíng( ) 山脉( ) 召( )唤 gē( )弃
(2)下列短语结构与“高树繁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火焰之手 B. 告诉他们 C. 生命呼吸 D.风与空气
(3)小优搜集了相关背景资料并制成艾青诗歌创作时间轴,下面是他分享的时间轴的部分内容:(5分)
1933年 1937年春 1937年春 1937年7月 1937年12月 1938年4月 1938年11月
被捕入狱 在狱中 刚出狱 全民族抗战 中国军队节节败退 保卫武汉 武汉失守
《大堰河一 《煤的对话》《太阳》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 《向太阳》 《我爱这土她》
我的保姆》 的土地上》
①根据你对上面这首小诗的理解和阅读积累,该诗节选自时间轴中的《太阳》,表达的主题是
。(2分)
②请从时间轴中选填与下列选项相对应的篇目。(3分)
A.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勾勒了三幅饥馑流亡图。
B.诗中的“我”被埋到地层深处、蕴藏着无穷的热量。
C.倾诉了作者对乳母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3.普九学校正在开展“九三阅兵铿锵行,君子自强展雄风”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在中国近代创办大学的浪潮中,“自强不息”一词多次被写进大学校训,下面所选的两所大学校训中都有“自强不息”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个学校的校训更吸引你 请结合校训内容阐述理由。(3分)
①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②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2)下面是某同学摘录的一段关于阅兵的总结。请按要求完成相关内容。(4分)
2025年九三阅兵,既是对3500万抗战英烈的告慰,又是对和平发展的庄严承诺。【甲】当《东风-41》洲际导弹,与抗战老兵方队同框出现,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恰如外交部所言: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乙】这场阅兵已超越军事展示范畴,成为重塑国际历史传递、认知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外交舞台。
①【甲】处画线句子存在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请修改: (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2分)
(3)阅兵结束时普九学校小记者文文对抗战老兵程茂友进行了采访,请根据情境补全对话。(6分)
文文:① 。这次阅兵不同的方队展现了祖国不同的发展水平,请问您对人工智能方队有什么印象?
程茂友:②
文文:程爷爷,您讲得真好。听说您当年和战友有约定“牺牲了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活着去北京天安门”。面对今天的盛世,您想对牺牲的战友说什么呢?
程茂友:③
二.阅读(55分)
【一】秋果累累(22分)
兰善清
①家在十堰城的山脚下,开门便是山,左右也是山。山上,浓荫弥漫四季。
②清早,妻子与朋友们攀山回来,衣兜塞满颗粒饱满的板栗。这才发现,春华已然秋实。掏出板栗后,妻子说,走,后山还有,再拾些回来。
③随即出发。出小区右拐,山岩陡峭,茂林呈东西方向铺展。荆棘杂藤稀疏处,人迹隐隐约约,提示着路径。
④我们戴着手套,挥棍、拨路、顺藤、爬坡,一鼓作气,方到一个落脚处。晨露挂满藤蔓,不觉间裤脚已被打湿。抵近松柏间隙远望,拾秋者背影闪烁。
⑤继续往密林深处钻。没几步,嘭,一个刺球擦脸落下,一惊。定睛瞅,是微微炸开的栗苞。捡起栗苞,持刀划剥。三两下,便露出棕色釉亮的栗瓣。没经嫁接的野生栗子,不同于闹市小贩锅里翻炒的板栗那样形体铺张。妻子将长棍伸进树冠深处,噼里啪啦一阵乱打,栗子哗啦啦掉落一地。
⑥又刨开地面厚厚的落叶,早前熟落的栗子呈现在眼前。或仍是栗苞,或裸露着果实,俯拾皆是。秋弥漫了丛林,栗熟而落。我们很快便收获了半袋栗子,掂在手中,很是自得。
⑦继续往前走。松鼠嗖地闪过。手中抱着的是橡子,那是栎树的果实。一群花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从头顶飞过,叫声亲切,与小区窗外白玉兰树上传来的声音相似。
⑧妻子拾秋,每年都遇欣喜,我们不由说起了十堰城这些年的生态……
⑨如今的十堰,山青水碧,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楼群都掩映在绿浪里。处在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担负“守井人”使命的十堰,已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路是绕着山开的,学校、企业、小区让着山建。为一条路上一个不大的山体,周边的路和商铺都让了步。城中,“永久性保护山体”的标牌随处可见……
⑩所有的绿都沁着爱。
小区所在的社区,从前是一个村子。如今,村民都去经营门店了,从前的山场果林现在变成了天然林。几年来,野山果自顾自生长,自生又自落。这几年,妻子与朋友们爱上了爬山,意外发现了这些果实。
说话间,妻子指向山那边,说,上那边看看去。那边,是四方山、方山……
又是密林,又是树叶铺着的腐土,一步一趔趄。手和脚一起用上。秋阳下,不绝于耳的是婉转的鸟鸣。但见山下车流成河,山上丛林茂密。
藤蔓处,妻子喜出望外:“看,猕猴桃!”
山果果扬起了秋。葛蔓、香花刺、荆棘簇拥下,垂吊着一排排“小挂件”。山里的猕猴桃个头远小于市场上常见的。这野果先前人们并不稀罕,乡亲们世代与它相望而不相知,只叫它“洋桃”。割柴饿了,随手摘几个填填肚子。后来,看到城里人稀罕,便拎到城里卖。
这些猕猴桃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过,相信有日照和夜露,用不了几天就该熟透。我们也摘上了一些。
秋实目不暇接。
妻子又指向几棵高大的树,说:“山核桃!”青皮包裹着的核桃尚未落地。打下几个,去皮,外壳褶皱如沟壑。要吃到核桃肉,需砸开,再用针挑,针尖从狭窄的核缝里进去。小心翼翼地挑。打几个山核桃回去,做盘手件、核雕都可以。
回去吧!可妻子仍余兴未尽,说,上方山看看去,张姐在那儿摘到了山枣。
方山,一律的礁石山体,松柏茂盛,空闲处,野枣林恣意丛生。野枣已饱满,指甲盖儿大小,零星地藏在锐利的刺间。个别的已半边嫣红,落口脆甜。
间或有几棵柿树。树梢,柿子浅红,喜鹊、八哥上蹿下跳啄食,又不住嘴地欢实地叫,好似在向我们报告,已先我们一步来了。靠近一棵,只见水桶样的蜂包,高吊在树杈上。黄蜂进进出出,嗡嗡响。我们望而退却。
一面山坳上,长满山竹,满地都是笋叶。艾蒿成片,荡漾着浓浓的草药味。再往前走,还有山楂、山菊、火棘、青檀、五倍、丹枫、铁线蕨、土漆树……拾秋城中,看秋声里各旌风韵。
山城秋意浓,我们满载而归。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4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推进,描写了进山拾秋一路上的见闻,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增强了叙事的条理性。
B.第四段作者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使拾秋者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侧面体现出了“我”和妻子的麻利、干练。
C.“我”和妻子在方山摘到了猕猴桃、酸枣、柿子等野果子,还见到了各种可以入药的植物。
D. 拾秋路上的经历,让“我”不禁回忆起家乡这些年的生态变化,环境肉眼可见地变好了。
5.以下是作者在写稿前的部分大纲,记录了他所摘的秋果及其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将图表补充完整。(6分)
6.同样的内容,变换语言表述或语序之后,表达效果会有所不同,请结合下面这个原句,从(1)(2)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原句:野枣已饱满,指甲盖儿大小,零星地藏在锐利的刺间。
(1)野枣已饱满,零星地藏在锐利的刺间。(变换表述)
(2)指甲盖儿大小饱满的野枣零星地藏在锐利的刺间。(变换语序)
7. 有同学认为第⑧段至第 段的内容是多余的,可以删去,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8.本文传达出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是怎样体现这种意识的。(5 分)
[二](17分)
材料一:
①浮躁,是因为灵魂的栖息地没有建设好,是过度自负或极端不自信的心理造成的。表现在心态上,就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总想一鸣惊人、一举成功;表现在学习上,就是静不下心、安不了神、学不进去,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做决策主观判断、凭想当然,定措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抓工作浮光掠影、深不下去,甚至热衷钻营。
②浮躁是盘踞在人心中的魔障,使人耐性不足,所以毛泽东教导我们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如果我们能安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是这种道理的清楚阐释,反观一日三省的曾子,墨黑池水的王羲之,虚怀纳谏的唐太宗,他们克服了浮躁之心,摒去了浮躁之气。于是,成功显得如此简单。
材料二:
①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净化心灵能平心应物,于人于已以静观之,既能宽容别人又能宽容自己;既不唯我至上又能悦纳自己。得志时不忘形、不自失,失意时不沮丧、不自哀。净化心灵能有淡泊的心境,方能清心寡欲。清心才能心境安宁,性情平和;寡欲才能豁达开朗,不为杂念所烦。有清心寡欲之心才能静心思远,平心静气。遇事不急不躁,才能体健神旺。
②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行事忍躁不乱、于人于事有从容的风度的人。汉桓帝在位时,他由一个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国相,汉灵帝在位期间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有一次刘宽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当时刘宽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他的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仆人端着肉汤给他,并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仆人赶紧收拾盘子,可刘宽表情一点未变,还关心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 ”他的气度、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
③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人生是一支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四季,不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静”的境界。《菜根谭》中有副对联为“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此对联不失为戒躁求静的典范。
材料三:
①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省保山市委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 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②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招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③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中“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表明:浮躁使人耐心不足,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就没有做不好的。
B.材料二通过“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三个方面,论述了戒躁求静的重要性。
C.培养“静能量”,不仅要学会追求安静,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
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陶渊明的《杂诗》,它可以作为材料一的道理论据。
10.材料二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11.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第①段的论证思路。(4 分)
首先,提出“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一观点。
然后,①
最后,②
12. 进人初三冲刺阶段,小优总是心浮气躁,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请你结合材料内容,给他写一段话,帮助他用“静能量”来平复进入初三的浮躁情绪。(6分)
【三】(16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①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②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弱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 ”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羌: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之一。 ②辄:总是,就,这里指“轻易”。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异二者之为”的“或”与“或王命急宣”的“或”含义不相同。
B.“是进亦忧”的“是”与“是日更定矣”的“是”含义相同。
C.“固辞不拜”的“固”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含义相同。
D.“遂改参知政事”的“遂”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含义相同。
14.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诸 羌 来 者 推 心 接 之 不 疑 故 贼 亦 不 敢 辄 犯 其 境。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
16.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甲】文中的政治理想是什么?【乙】文中的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请从【乙】文中选取两个事件证明。(5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漫画,按要求作文。(55分)
以上漫画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字迹工整,内容积极健康。
(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1)茔 mài zhào 搁
(2)D
(3) 主题:表达了太阳带来的光明和生命力量以及对人类再生的确信(答出2点即可)
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煤的对话》 《大堰河-我的保姆》
3、(1)示例一:选①。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提升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能让我充分感受到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品格和团结协作、严于律已、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二:选②。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希望莘莘学子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永不懈怠,通过不懈努力,以达尽善尽美后才停止,也就是说不达到最好的境界决不停止自己的努力。这句校训可以激励我积极进取、努力开拓,追求至善至美。
(2)① 删去书名号
②把“传递”和“认知”位置互换
(3)示例:①程爷爷您好!我是普九学校的小记者文文。
②这是一个新的方队,说明我们军队现代化建设已经走到世界前列。
③今天带着你们的愿望来到九三阅兵现场,去瞻仰伟大的首都天安门,看看国防力量,我深感自豪,同志们,请放心,祖国正在变得富强繁荣!(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55分)
【一】
4、C
5、A.微微炸开棕色釉亮 B.猕猴桃 C.指甲盖大饱满脆甜
6、(1)原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野枣比作指甲盖,“藏”字赋予野枣以人的情态,将饱满的野枣写得生动可爱;改后的句子平实,缺乏诗意。
(2)原句既写出了成熟后野枣的情状,更强调了野枣的大小和成熟程度,变换语序后,野枣的大小和成熟度就不突出了。
7、我认为这几段不多余,不能删。这几段写十堰生态环境的变化,看似与主题无关,联系全文可知,这一变化是秋实累累的基础,抒发了作者对十堰人的高度赞美之情,进一步丰富了文章主旨,看似闲笔,其实不闲。
8. 作者按照爬山游踪叙写山上的秋实令人目不暇接,更有松鼠、喜鹊、八哥蹿跳啄食,还有各种植物在秋声里各旌风韵。这些都得益于十堰一直坚守“守井人”的使命,正因如此,作者和妻子才能在山城秋色里满载而归。文章以“秋果累累”之景象传达出要敬畏自然、珍视自然的意识。
【二】
9.D(“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四句诗是说,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自己,光阴流逝不会等待人。这是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而材料一阐述的是人们之所以浮躁的原因、表现以及克服浮躁的必要性,故“它可以作为材料一的道理论据”表述有误)
10.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1分),把人生比作成四季,把成功和失败分别比作春风和霜雪(1分),生动形象地阐释了静在人生不同境遇中的好处(1分),证明了“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的观点,使观点通俗易懂(1分)。
11.①用杨善洲的事例证明观点(举例论证)。②用生动的语言强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住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取得更大的收获。(每点2分,意对即可)
12.示例:小优,你好!中考即将来临,紧张不安在所难免。浮躁会使人耐心不足,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而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谐的人格和人生的境界(2分)。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2分)。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努力培养“静能量”,可以通过读书、练字、下棋等方式让自己静下来,学会追求安静、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静心备考,争取获得好成绩吧(2分)!(结合材料,依次从“静”的重要性、“静”的好处、培养“静”的途径三方面回答,语言通顺即可)
【三】
13.C
14.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15. 范仲淹做将领时,号令清楚,爱护部属。
16.政治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答“先忧后乐”也可适当给分)(1分)
事件:①范仲淹做将领时,爱惜士卒。②真诚对待少数民族降将。③拒绝升官,自愿去驻守边关。(每点2分,任写两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范仲淹做将领时,号令清楚,爱护部属。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范仲淹)都能推心置腹地接待而不怀疑,所以贼人也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王举正怯懦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举正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治理国家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而决定吗 ”(他)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驻守边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