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郑集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
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主持人:本次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语言生活在新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意见》 呈现出哪些亮点和创新点?
王锋:一是强调了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在阐述语言文字事业的定位和作用时,指出语言文字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服务大局”和“服务人民”的统一,进一步强化了语言服务和语言能力建设目标。三是提出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新理念,有利于重视客观存在的语言矛盾和语言竞争问题,妥善处理各类语言文字关系。四是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目标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五是面向未来,着眼于信息化发展,明确了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在国家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王灿龙:《意见》是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文件,除了确立指导思想、明确基本原则、提出工作目标之外,还做了政策上的谋划与要求、工作上的部署与安排,有许多亮点和创新点,催人奋进。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已经融入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文字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意见》强调要推动语言文字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意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意见》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定盘星和指南针,能很好地确保语言文字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其社会规范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行进。
李艳:《意见》要求:“加强语言产业规划研究。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创意等语言产业。”我们还看到,语言资源、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语言技术、语言政策、语言规划、语言智库、语言治理等“语言生活”术语在文件中得以充分体现。语言经济生活无疑是社会语言生活面貌的重要方面,与语言政治生活、语言文化生活等共同构成社会语言生活的整体图景。
主持人:《意见》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的目标是“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那么,在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应如何兼顾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方言的濒危消失问题?
王灿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的是汉语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它们具有法定地位。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使用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是宪法赋予的使命,也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法治理念。关于有些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濒危消亡这个问题,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任何语言(包括方言)都处在动态变化过程中,其发展演变的路径和方向不会一成不变,而且语言总是因人而在,因使用而活。因此,最终决定语言命运的是它能否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以及使用该语言的新生代对这种语言的自主认同和习得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受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或发展兴盛,或萎缩消亡,都是正常现象。从历史上的情况来看,人类语言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语种在减少。对于我国有些方言和民族语言濒危消亡的问题,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国家在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字的同时,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及其文字,比如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就持续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相关工作。
李艳:普通话是56个民族的共同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同时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传承汉语各地方言和各少数民族语言,处理好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这里有两大任务,既要注意消除语言冲突,主体与多样相统一,维护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注意挽救语言濒危,维护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保护好、传承好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利芳:《意见》明确提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内蕴了深刻的科学的发展的语言观,包含着对我们国家语言生活、语言文化的整体观照,且持有非常自觉的语言资源意识,尤其强调语言文字之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这个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健康发展从一个侧面代表了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积极促进当地群众语言文字能力与文化素养全面提升,积极推进当地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关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意识与方法。《意见》在“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中提到“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高端的解决方案。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启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征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生活各方面,《意见》强调推动语言文字与这些新技术深度融合,颇具现实意义。
B.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汉语普通话和简化汉字,在义务教育阶段使用其进行“三科”教学,是各民族的法治要求。
C 81696:uId:81696 .《意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下发的语言文字工作指导文件,对当下及未来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D.意见强调党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领导,明确其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访谈围绕《意见》的亮点、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的关系展开,问题层层深入,既关注政策高度,又聚焦现实矛盾,体现了针对性。
B.王灿龙认为语言的命运由“能否便捷高效满足社会需要”和“新生代的自主认同与习得”决定,这一观点辩证看待了语言发展的内外因。
C.李艳提出“维护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的任务,呼应了《意见》中“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理念,体现政策与实践的逻辑关联。
D.李利芳强调“普通话普及率提升”与“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是“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说明这二者之间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字。(3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立足新时代语言生活特点,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态。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需兼顾多方关系:既要提升普通话普及率, ① ,还要科学保护方言与民族语言。语言的兴衰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若某种语言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或 ② ,便可能走向濒危。对此,《意见》提出建设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网络语言文字博物馆等举措,通过数字化手段 ③ 。
4.请简要概括《意见》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这一理念的原因。(4分)
5.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应如何结合《意见》的创新点科学保护方言和民族语言?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一些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 文章中关于漓江山与水的关系的描写,令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寄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 文章写“我拿出一张一元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可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 “衣冠”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文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酿造出来的。
B. 文章旨在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C. 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D. 文章避免了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朴素,抒情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8. 作者为何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请简要分析。(4分)
9. 冯至先生曾经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闪着微光,使他在暗淡的时刻保持生长和忍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微光”的内涵。(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御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出入游戏,僭于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乃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向。惟梁最亲,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令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安国为人多大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所推举A皆廉士B贤于己者C也D士亦以此E称F慕之G唯天子以为国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
A.事,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的“事”意思相同。
B.僭,文中指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地位在上者的礼仪、器物、名号等。
C.“御吴兵于东界”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要誉于乡党朋友”的文言句式相同。
D.而,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楚七国之乱时,韩安国曾受命和张羽一起在梁国东境抵御吴国叛军,二人各有专长,因此吴国叛军不能越过梁国防线。
B.作为梁孝王使者的韩安国机智明理,能言善辩,最终化解了梁孝王与窦太后、汉景帝之间的嫌隙,解开了汉景帝的心结。
C.韩安国曾遭狱吏羞辱,后来官复原职,担任梁国内史,但他不仅未报复狱吏,反而予以善待,体现了他宽宏大度的胸怀。
D.在汉与匈奴的“战和”问题上,韩安国权衡利弊,虑事周全,说服了众多大臣和皇帝,最终皇帝同意依然实行和亲政策。
13.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4分)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4分)
14.韩安国反对汉匈开战,主张和亲的理由是什么?(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B.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C.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D.“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你体会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IQYOY :uId: IQYOY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某中学高二教学楼悬挂的一幅标语“坚定信念,铸就坚韧之魂;肩负使命,迈向远大前程”与《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表达的意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中医讲究“治未病”,即在问题尚未显现时就采取措施,避免问题恶化,这和《〈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预防思想很相似。
(3)《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我们漫步山野,偶遇一丛小黄花时,它或许正在演绎着一场进化连续剧。在美国西部的荒野中,科学家曾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本该穿着鲜红外衣、专为蜂鸟盛开的猴花,竟在花丛边界开出了金灿灿的黄色花朵。 。
①几十年来,②英国科学家一直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审查着这片花海,③一场关于颜色、气味与生存的进化大戏被层层揭开。④根据研究显示,⑤蜜蜂对黄色花朵有着近乎执着的喜爱,⑥当红花与黄花同时出现时,⑦80%的蜜蜂会造访黄花。
但进化的玄机远不止于颜色——科学家发现,黄花还悄悄升级了香氛系统,释放出更浓郁的气味分子。原来,蜂鸟是视觉系“颜控”,而蜜蜂却是嗅觉派“气味侦探”,这场“换装行动”精准拿捏了“新客户”的感官偏好。
不过,新合作总有磨合期。当蜜蜂钻进黄花时,常因体型不匹配把花朵撞得七零八落,花粉传递效率大打折扣。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进化过渡期的试错现场:先改变颜色吸引新客户,再慢慢调整花型适配。就像商业转型中先改招牌引流,再优化服务体验,植物的进化策略竟与人类商业智慧( )。
实验室中显微镜下的基因世界更令人拍案叫绝。两个猴花物种不约而同地激活了类胡萝卜素基因——相当于同时点亮黄色颜料,这是趋同进化的典型案例;但在调控红色素和调配香氛时,却各自开发了不同的基因组合。
这种“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进化模式,被科学家戏称为“发生在花上的革命”,它意外为人类农业打开新思路。未来农田里,通过基因编辑微调花朵的“视觉广告”和“气味营销”,设计出蜜蜂特供版油菜花或苹果花,就像给植物装上精准的传粉导航系统,既守护生物多样性,又提升作物产量。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
B.“新客户”蜜蜂不仅被这些“叛逆”的黄花所吸引,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
C.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还暗藏着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
D.这些“叛逆”的黄花不仅吸引了“新客户”蜜蜂,一部写满进化密码的基因剧本还暗藏其中。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如出一辙 B.不谋而合 C.异曲同工 D.比邻而立
21.假如你是网站编辑,请为这篇科普文章拟写两个标题备选。要求:分别以猴花和蜜蜂为主语,并使用问句的形式,每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部分复制粘贴,部分自由发挥”的表达效果。(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歌德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丘吉尔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
语文答案
1.(3分)B ( B项,偷换概念。根据原文“义务教育阶段全国范围内使用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是宪法赋子的使命,也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法治理念”可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三科”教学是宪法赋予的使命,体现各民族平等的法治理念,并非各民族的法治要求。故选B。)
2.(3分)D (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李利芳谈到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这个工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协同健康发展······”,可知二者是“协同”关系而非“相互对立”。故选D。)
3.(3分)(示例)①又要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 ②新生代对其缺乏认同与习得 ③系统保护语言类文化遗产
(每答出一处给1分,共3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合要求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①处,结合材料中李艳“普通话是56个民族的共同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同时要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也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分析,空处应该对应推广普通话与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平衡关系,可填“又要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②处,结合王灿龙“最终决定语言命运的是它能否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以及使用该语言的新生代对这种语言的自主认同和习得情况”分析,空处应该对应语言濒危的主观因素,可填“新生代对其缺乏认同与习得”。③处,结合李“在‘保护开发语言资源’中提到‘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其实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高端的解决方案”及“保护好、传承好语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述可知,这些措施旨在系统保护语言文化遗产,故可填“系统保护语言类文化遗产”。
4.(4分)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推广普及,以维护安定团结,而方言、民族语言及其文字需要保护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理念有助于妥善处理客观存在的语言之间的矛盾与竞争。②普通话的普及率提升与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系统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能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每点2分,共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国家高度重视,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树立“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的理念,提高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治理现代化的水平,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关注科学保护民族语言和方言的意识与方法。②借助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等,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方言和民族语言提供高端保护方案,发挥技术在语言资源保护中的基础支撑作用。③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营相结合,加强对方言和民族语言产品的开发应用,促进其便捷高效地满足社会人群的客观需要,增强新生代对其的认同与习得意愿。
(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C (C.“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错误,选项说法强加因果。作者多给他一点钱,是对裁缝的守时尽力心存感激,想以此略表心意。故选C。)
7.(3分)B (B.“文章以‘不变’反衬‘变’”错误。选项说法主客颠倒,文章其实是以“那些衣冠人士”的变来反衬普通老百姓的不变,前者为客,后者为主。故选B。)
8.(4分) ①这件夹衣是那位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出来的,凝聚着他的心血。 ②这件夹衣体现了裁缝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让作者心生感动。③裁缝在了解作者夫妻两人的处境后赶做夹衣,这件夹衣代表着在艰难处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温情。(答出任意两点可得4分)
9.(6分)①风景方面:“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予作者的启示,人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 ②人物方面:“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不因外界环境、时代而改变,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每点3分)
10.(3分)BDG (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11.(3分)A
12.(3分)C(“后来官复原职”表述不当,韩安国先前为梁王中大夫而非梁国内史。)
13.(1)(4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你不到官府来,那么我就灭了你的宗族。”田甲于是脱去上衣袒露上身前来请罪。(“就”“而”“谢”各1分,语言流畅1分。)
(2)(4分)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每句1分)
14.(3分)①汉朝千里行军,远途作战,不但没有优势,反而有诸多劣势。②如今的匈奴军马充足,迁徙机动灵活,很难控制他们。③即使打败了匈奴,也无法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窦太后很宠爱他。梁孝王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汉景帝听说后,心中很是不满。窦太后知道汉景帝不满,于是就迁怒于梁国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还调查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求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太后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王与皇帝关系最亲,率领军队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回宫加强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一下,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以此在诸侯面前夸耀一番,来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一来,太后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大长公主转告之后,汉景帝心结才解开。
后来韩安国因触犯法律被判罪,蒙县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我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逃走了,韩安国说:“如果田甲你不到官府来,那么我就灭了你的宗族。”田甲于是脱去上衣袒露上身前来请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令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是不会取得胜利的。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壮大国力,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鸿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与议论的群臣多数附议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韩安国有大韬略。他所推荐的人才都是廉洁的人,比他自己贤明的人。士人因此也对他很是称道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15.(3分)B (B“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故选B。)
16.(6分)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答出任意三点可得6分)
17.(6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3)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18.(3分)C ( 前文主语是“猴花”开出的“黄色花朵”,衔接句需保持主语一致,以“这些‘叛逆’的黄花”为主语,排除 AB;D.后句主语换成“基因剧本”,句式断裂。C. “不仅……还……”句式连贯,后句“暗藏基因剧本”与主语“黄花”搭配合理。故选C。)
19.(4分)(1)②修改为:英国科学家一直在实验室用各种仪器观察着这片花海
(2)④修改为:根据研究/研究显示 (每点2分)
语句②:“审查”与“花海”搭配不当,改为“观察”。语句④:“根据研究显示”句式杂糅,改为“根据研究”或“研究显示”。
20.(3分)D 语境形容植物的进化策略与人类商业智慧的一致性。
A.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几乎一样。符合语境。
B.不谋而合:指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符合语境。
C.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符合语境。
D.比邻而立:指紧挨着站立或居住,强调空间上的邻近。不符合语境。
21.(4分)示例:①猴花为何开出金色花朵?/红色的猴花为何披上黄衣服?/猴花有何进化策略?/猴花如何“换装”赢得新客户?
②蜜蜂为何成为猴花的“新客户”?/蜜蜂为何垂青猴花? (每点2分)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拟标题的能力。拟写标题需紧扣“以猴花和蜜蜂为主语”“问句形式”“不超过15字”的要求,同时突出文章核心内容(猴花进化、蜜蜂与猴花的互动)。
以猴花为主语:文章围绕猴花从红色变为黄色、调整香氛等进化行为展开,核心疑问是“猴花为何发生这些变化”。
以蜜蜂为主语:蜜蜂是猴花进化后的“新客户”,文章解释了蜜蜂被黄花吸引的原因(颜色偏好、气味敏感)。问句聚焦蜜蜂选择的原因,简洁且贴合内容即可。
22.(6分)①“复制粘贴”借用计算机术语,用词新颖巧妙,形象说明基因趋同进化;②“自由发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基因进化的不同选择;③“部分……部分……”为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简洁,概括性强。(每点2分)
23.(60分)
写作时要围绕“责任”这一核心展开,不能偏离材料所讨论的中心话题,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应建立在对责任的理解之上。可以从责任的转化过程、承担责任的意义、如何面对责任等角度确定立意,立意要鲜明、深刻。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也可以引用历史人物或现实中的事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参考立意:①忍肩头责任苦,滋心间热爱花;②少年肩扛日月星辰,责任铸就山河梦;③负重前行路未远,回眸已是满园春;④从责任到挚爱,由担当至崇高;⑤承责任之使命,臻高尚之境界;等等。
评分细则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类 (20~16分) 二类 (15~11分) 三类 (10~6分) 四类 (5~0分)
基 础等 级 内 容 2 0 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感情真挚
表 达 2 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 征 2 0 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句子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丰富 较丰富
有文采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有创意
说明:
一、二类卷:符合题意即可,一、二类卷的区别看表达,结构好,语言好,有创意,可归一类。
三类卷:从材料出发,允许内容游离;与材料内涵有一定距离,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特征按实际给分,不能跨类给分。
四类卷:另起炉灶,或随意发挥。不要仅看题目,要看内容,要通读全文。
注意事项:
1.明确文体。确是文体不明,酌情扣分。
2.缺标题扣2分。
3.字数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400字,20分以下。
4.错别字:一字1分,上限5分。错字太多,其他项也会扣分,影响表达。
5.标点:点实点,标题后加标点,一“逗”到底或标点模糊,扣1到2分。
6.规范现代汉语:不能用繁体字,不能用甲骨文;含义不清,流传不广的网络语言,酌情扣分。
7.抄袭:一字不改,照搬原文。”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