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6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6届上学期一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海水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 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延伸。
B. 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脉觉醒”。
C. 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等元素。
D. 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向往。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所以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复原并不重要。
B. 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
C. 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汉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息大概率为真。
D. 海水江崖纹饰对称稳重,色调饱和,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这应该也是其长久流传的一个原因。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中国“生活美学”的追求。
B. 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
C.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
D. 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
4. 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 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①我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坠地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日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③,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③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④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注】:①蔡锷将军,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③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野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描写在动荡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不采取折价手段的保命心态,凸显出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B.句②中“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指的是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受到强盗官兵的愚弄,一再沦为牛马,变成奴隶,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长期受奴役、受压迫,没有人格尊严的处境。
C.句③中“中国固有精神”指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人的良法美意。“固有”二字强调了这一精神状态古已有之,并且仍在延续。
D.句④中作者呼吁改造国民性,强调青年一代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应具有的变革精神,鼓励青年勇于担当,积极投身社会变革,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借兑换银元的小事,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值贬值的思考,进而表达对人的“奴性”的批判。
B.文段一中“皇恩浩荡”“万姓胪欢”“天下太平”的引号为反讽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国民苟且偷安、不思改变这一心态的强烈不满和沉痛之情。
C.文段二中,作者将外国人中的可恕者与可憎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同情以及对后者的强烈批判。
D.全文构思独出心机,借事抒情,批情入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达到了情与理的交融,意味隽永。
8.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发现,中国轿夫虽生活辛苦却仍面带笑容。请结合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析罗素和鲁迅对“轿夫含笑”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9.当代学者钱理群说:“鲁迅的杂文,正是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叛逆性与异质性。”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思想“叛逆性”与语言“异质性”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史臣裴珀曰:“汾阳①事上诚荩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
【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②诚荩:忠诚。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短毁,文中指谗言中伤,其中的“短”与成语“取长补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C.过,指超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过”意思相同。
D.殆,指大概、几乎,与《孙子·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对皇帝忠诚,赏罚分明,宽厚待人,取士得才,富贵长寿,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
B.郭子仪统兵在外,诏书致日,立即出发,没有丝毫犹豫顾盼,所以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
C.田承嗣占据魏州后倨傲狠戾,不守法纪,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
D.郭子仪忠勇爱国,备受代宗宠爱,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只称他为大臣,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裴珀评价郭子仪“临下宽厚”,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③,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南宋文学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好。②南楼:指武昌安远楼,词人二十年后的八月五日重登此楼,凝望中原,感慨今昔,作此词。③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写登安远楼所见,“满”“寒”二字营造了萧疏、凄凉的氛围。
B.“能几日,又中秋”,写出了时光的匆匆,也蕴含着词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C.“旧江山浑是新愁”写旧愁新恨,纷至沓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登楼眺望中原的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D.末三句写词人欲买花载酒,却无少年豪气,因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借写出了诗人自己在酒桌上尽情地欢笑嬉戏。
(2)杜甫晚年深感自己漂泊无依,《登岳阳楼》中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同样表达漂泊无依、病痛孤独之意。
(3)“鼓”是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意思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好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义味。试想,聊得心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象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五十步笑百步 B. 笑口常开 C. 皮笑肉不笑 D. 笑里藏刀
19. 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5分)
20.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21. 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4分)
22. 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6届上学期一模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新中式”的流行,成为令人瞩目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这种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是海外知名品牌的西化流行,而是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衬衫等风靡本土,并逐步远销海外。而且,在服饰流行之外,这种热潮早已延伸到家居、饮食、旅行等生活领域,无论是“围炉煮茶”还是“国风摄影”都已成为被追捧的对象。但从深层观之,“新中式”在当代盛行,显现出的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用,而是有着对美的追求。
“新中式”的走红,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血脉觉醒”。实际上,所谓“血脉觉醒”乃是一种“文化自觉”,其背后凸显出来的乃是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当一名青年人,使用“新中式”、消费“新中式”、分享“新中式”的时候,他内心所荡漾的自豪感与享受度,大概就是对“血脉觉醒”的最佳展现。但仅有“文化自觉”还是不够的,自觉之后还要有“文化自信”,自信之后终会有“文化自立”。只有当我们以本土文化的自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被全球认同的文化复兴。
实际上,历史上的复古大都包含创新。欧洲文艺复兴表面上是为了复古希腊罗马的“古”,但创作出来的是文艺复兴的“新”,唐宋的“古文运动”也是如此,所开启的乃是一代新的文风。“新中式”看似是在复古,其实更是创新,它所实现的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而是力求以传统文化外在的“形”来复兴其内在的“神”。在创新的过程中,抄袭成风、缺乏新意、东拼西凑的现象必然会出现,但这只是短期现象,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开优质之源,节劣质之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
如今,到了“扬帆出海”的时代了,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不是去“送文化”,而是要“种文化”。这一“送”与一“种”,其实有着本质差异,“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种文化”却可以生生不息。所以,这一轮的文化出海,就是要去海外播撒“新中式”的种子。当然,现在本土只有“新中式”产业的集聚,却没有高品质的品牌,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因而在世界上难以争得高端品牌的一席之地,这是需要加以改变的现状。
(摘编自刘悦笛《“新中式”: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复兴》)
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海水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 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中式”中国潮的最大特点,在于流行的范围从服饰领域向家居等生活领域的全方位延伸。
B. 青年人体验“新中式”时,内心涌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这是一种“血脉觉醒”。
C. 海水江崖纹饰起源可追溯到陶器上简洁线条呈现的图案,发展中融合了山石、云纹等元素。
D. 海水江崖纹饰蕴含了深厚的寓意,寄托了古人对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政治图景的向往。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新中式”并不是要回到昔日传统中国,所以是否做到对传统文化外在的“形”的复原并不重要。
B. 与“种文化”不同的是,“送文化”只能消费一时,可见这里的“送”只是追逐“流行”、跟风之举。
C. 如果有自媒体声称在某汉代遗址中发现大量绣有海水江崖纹饰的平民服饰,这个消息大概率为真。
D. 海水江崖纹饰对称稳重,色调饱和,符合中国传统审美标准,这应该也是其长久流传的一个原因。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指出“新中式”的流行实质上是对中国“生活美学”的追求。
B. 材料一以长远眼光看问题,对“新中式”流行过程中出现的抄袭等现象持理性的态度。
C. 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着眼于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展开了多角度的对比阐述。
D. 材料二中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下的应用,体现了材料一“新中式”看似复古实则创新的观点。
4. 与传统的海水江崖纹饰相比,新中式服装中的海水江崖纹饰有哪些特征?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4分)
5. 海水江崖纹饰在当今世界舞台绽放了独特的魅力,这对我们如何“种文化”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1~5题答案】
【答案】1. A 2. D 3. C
4. ①经过简化组合;
②融入现代工艺;
③具有独特艺术韵味;
④迎合年轻人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
5. ①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②推动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③打造高品质文化品牌,注重文化内涵,争取高端市场地位;
④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利用国际舞台展示中华文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下漫笔(节选)
鲁迅

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①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②,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①我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坠地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我们的古圣先贤既给与我们保古守旧的格言,但同时也排好了用子女玉帛所做的奉献于征服者的大宴。中国人的耐劳,中国人的多子,都就是办酒的材料,到现在还为我们的爱国者所自诩的。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的时候了。何况在华屋中享用盛宴呢?待到享受盛宴的时候,自然也就是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时候;但是我们的有些乐观的爱国者,也许反而欣然色喜,以为他们将要开始被中国同化了罢。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
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日不安分!
虽然那是古事,昭公七年离现在也太辽远了,但“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③,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打的打,革的革,可有处士来横议么?对国民如何专横,向外人如何柔媚,不犹是差等的遗风么?③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其实并未为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至于罗素在西湖见轿夫含笑,便赞美中国人,则也许别有意思罢。但是,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这文明,不但使外国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且至于含笑。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④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注】:①蔡锷将军,字松坡。②解放前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③兵燹(xiǎn):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燹,野火。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描写在动荡的环境中,人们为了维持生存而不得不采取折价手段的保命心态,凸显出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B.句②中“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指的是中国的老百姓长期受到强盗官兵的愚弄,一再沦为牛马,变成奴隶,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长期受奴役、受压迫,没有人格尊严的处境。
C.句③中“中国固有精神”指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人的良法美意。“固有”二字强调了这一精神状态古已有之,并且仍在延续。
D.句④中作者呼吁改造国民性,强调青年一代所背负的历史使命以及他们应具有的变革精神,鼓励青年勇于担当,积极投身社会变革,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力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一借兑换银元的小事,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值贬值的思考,进而表达对人的“奴性”的批判。
B.文段一中“皇恩浩荡”“万姓胪欢”“天下太平”的引号为反讽之意,表达了作者对国民苟且偷安、不思改变这一心态的强烈不满和沉痛之情。
C.文段二中,作者将外国人中的可恕者与可憎者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前者的同情以及对后者的强烈批判。
D.全文构思独出心机,借事抒情,批情入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达到了情与理的交融,意味隽永。
8.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发现,中国轿夫虽生活辛苦却仍面带笑容。请结合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分析罗素和鲁迅对“轿夫含笑”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9.当代学者钱理群说:“鲁迅的杂文,正是集中体现了始终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叛逆性与异质性。”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思想“叛逆性”与语言“异质性”的理解。(6分)
【6~9题答案】
6.C(句③中“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暗含贬义,文中指的是统治者对老百姓肆意欺凌压迫,对异族侵略者却谄媚逢迎的国民劣根性。)
7.C(“对比”错误,文中只是将外国人进行分类;“对前者的同情”错误,两者都是一种殖民心态,作者对此都持批判态度。)
8.①罗素对“轿夫含笑”持赞美态度。因为罗素认为其体现了中国人面对辛苦生活时坚强乐观的精神。②鲁迅对“轿夫含笑”持批判态度。鲁迅认为其是一种位卑者对位尊者谄媚的笑,反映了弱国子民对强国欺凌者屈服的奴性心态。(“赞美”1分,“坚强乐观”1分;“批判”1分,“奴性心态”1分。)
【评分细则】8.①罗素对“轿夫含笑”持赞美态度。因为罗素认为其体现了中国人面对辛苦生活时坚强乐观的精神。②鲁迅对“轿夫含笑”持批判态度。鲁迅认为其是一种位卑者对位尊者谄媚的笑,反映了弱国子民对强国欺凌者屈服的奴性心态。(“赞美”1 分,“坚强乐观”1 分;“批判”1 分,“奴性心态”1 分。罗素的态度,“喜悦”“钦佩”等表达不给分;鲁迅的态度,“厌恶”“悲痛”“漠然”“无可奈何”等表达不给分。)
9.叛逆性:①表达了鲁迅对国民奴性问题的反思,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批判;②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的批判;③表达了鲁迅对中国青年的呼吁和期盼,希望人民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一点2分,任意两点既给4分)异质性:①文白夹杂: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兵燹”为书面语,“大叫唤”为口语,将风格 异的词汇灵活嫁接,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异质性;②庄谐并举(褒义贬用、反语、讽刺等):如“皇恩浩荡”“万姓胪欢”,本应该批判摒弃的现象用溢美之词表示,加深了讽刺意味,体现了感彩的异质性。(任意一点即给2分)
【评分细则】9.叛逆性:①表达了鲁迅对国民奴性问题的反思,对国民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批判;②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对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的批判;③表达了鲁迅对中国固有文明的反思,揭露出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献媚屈服的丑行;④表达了鲁迅对中国青年的呼吁和期盼,希望人民真正做“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文章思想内容作答,一点 2 分,答任意两点即给 4 分)异质性:①文白夹杂:如“常有兵燹,常有水旱,可有谁听到大叫唤么”,“兵燹”为书面语,“大叫唤”为口语,将风格 异的词汇灵活嫁接,体现了语言风格的异质性(如有学生提及句式特点——“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也可酌情给分);②庄谐并举(褒词贬用、反语、讽刺、犀利等):如“皇恩浩荡”“万姓胪欢”,本应该批判摒弃的现象用溢美之词表示,加深了讽刺意味,体现了感彩的异质性。(从文章语言特点作答,一点 1 分,答任意一点即给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二:
史臣裴珀曰:“汾阳①事上诚荩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代宗不名,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
【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②诚荩:忠诚。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B.短毁,文中指谗言中伤,其中的“短”与成语“取长补短”中的“短”意思不同。
C.过,指超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过”意思相同。
D.殆,指大概、几乎,与《孙子·谋攻》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对皇帝忠诚,赏罚分明,宽厚待人,取士得才,富贵长寿,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
B.郭子仪统兵在外,诏书致日,立即出发,没有丝毫犹豫顾盼,所以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
C.田承嗣占据魏州后倨傲狠戾,不守法纪,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
D.郭子仪忠勇爱国,备受代宗宠爱,从来不直呼他的名字,只称他为大臣,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裴珀评价郭子仪“临下宽厚”,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的?(3分)
【10~14题答案】
10【答案】DF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宰相元载派人把鱼朝恩将对他不利的事情告诉他,他的部下请求在衣中穿上铠甲随同前往,但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
“以军容将不利公”为介词短语,作“告”的后置状语,故应在D断开;
子仪”应为后面“不听”的主语,其前断开,故F处断开;
“但以家僮十数往”是“ 子仪不听”的结果,句意完整,故应在H处断开。故DFH三处需断句。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文中“短”意为揭发过失;“取长补短”中的“短”意为缺点、过失,意思不同。句意:遭宠臣程元振、鱼朝恩诽谤。/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C.错误。文中意为超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里意为“过错”,两个意思不同。句意:但宽大仁厚得人心超过李光弼。/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
D.正确。文中意为大概、几乎,“百战不殆”的“殆”意为危险,两个意思不同。句意:天下人靠郭子仪支撑维持国家安定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年。/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百战就不会有危险。故选C。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田承嗣……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还极力诋毁诽谤郭子仪”张冠李戴,拦截过往的公私财物的是李灵耀,诋毁诽谤郭子仪的是程元振、鱼朝恩,都不是田承嗣。故选C。
13【答案】(1)郭子仪签封的财物经过他的境内,李灵耀不敢扣留,还下令手持兵器护送。
(2)权倾天下而朝廷却不忌惮他,功劳超过世人而皇帝却不猜疑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币”,财物;“道”,经过;“兵”,兵器。(每点1分,句意1分。)
(2)“忌”,忌惮;“盖”,超过;“主”,此指皇帝。(每点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在明知危险的形势下,不让部下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
②田承嗣傲慢不合规矩,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下拜,体现郭子仪宽厚得人心;
③曾遭鱼朝恩等人诋毁,却能主动担责,宽厚待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临下宽厚”即对部下宽厚。
结合“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可总结出,在明知危险的形势下,不让部下同行,表现了他的宽以为怀。
结合“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可总结出:田承嗣傲慢不合规矩,从不服人,却对郭子仪屈膝下拜,体现郭子仪宽厚得人心。
结合“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哮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可总结出:曾遭鱼朝恩等人诋毁,却能主动担责,宽厚待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身高七尺二寸,因为武举考试成绩优异被安排补充左卫长史之职,多次升迁到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郭子仪侍奉皇上忠诚,对待部下宽恕,奖赏惩罚守信用。遭宠臣程元振、鱼朝恩诽谤,当时国家多难,在朝外掌握军队,然而当诏书召他时,当日就上路,没有丝毫犹豫观望,因此谗言离间都不起作用。在灵州打败了吐蕃,鱼朝恩却派人挖掘其父坟墓,罪犯未抓到。郭子仪从泾阳进京朝拜,朝廷内外都担心他举兵造反,待他入朝拜见时,皇帝慰问他,他当即哭着说:“臣下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现在有人挖臣先父的坟墓,这是上天的惩罚,不是有人与臣下过不去。”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把鱼朝恩将对他不利的事情告诉他,他的部下请求在衣中穿上铠甲随同前往,但郭子仪不同意,只带了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哭着说:“你若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能不招来你的怀疑吗?”田承嗣倨傲狠戾,不守法纪,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州,田承嗣朝西方跪拜,指着他的膝盖对使者说:“这膝盖很久没对人弯曲了,今天为了郭公而拜。”李灵耀占据汴州,国家和官员的赋税财物一概拦截,郭子仪签封的财物经过他的境内,李灵耀不敢扣留,还下令手持兵器护送。部下名将几十人,都有王侯爵位,郭子仪随意指挥他们,同亲兵一样。他的幕府有六十多人,后来都任将军宰相等高官,他任用贤才都是这样。他和李光弼声望相当,但宽大仁厚得人心超过李光弼。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中任高官。他的后人大多功名显赫,这是因为郭子仪的盛德所感召啊。 材料二:
史臣裴珀说:“汾阳王郭子仪对皇帝忠诚,对部下宽厚,每次招降或攻克敌方城邑,他所到之处,一定深受士兵们的爱戴。唐代宗不直呼他的名字,称他为大臣。天下人靠郭子仪支撑维持国家安定的时间大概有二十年。权倾天下而朝廷却不忌惮他,功劳超过世人而皇帝却不猜疑他,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而君子们却不指责他。郭子仪一生富裕尊贵而且长寿,子孙众多而且家族平安顺遂,生前死后皆蒙受荣宠且有始有终,为人之道极其完美,这人几乎没有什么缺点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5~16题。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③,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南宋文学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好。②南楼:指武昌安远楼,词人二十年后的八月五日重登此楼,凝望中原,感慨今昔,作此词。③黄鹤断矶: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
15.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写登安远楼所见,“满”“寒”二字营造了萧疏、凄凉的氛围。
B.“能几日,又中秋”,写出了时光的匆匆,也蕴含着词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
C.“旧江山浑是新愁”写旧愁新恨,纷至沓来,直抒胸臆,表达词人登楼眺望中原的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D.末三句写词人欲买花载酒,却无少年豪气,因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15~16题答案】
15.答案:D
解析:D项“因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理解错误。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并不是“因不曾寻得故人,满怀失落与惆怅”。
16.①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②对山河破败、中原不复的悲愤;
③对少年豪情已逝,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意思是,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狂放不羁的生活。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然一袭布衣。此时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危机四伏祸乱不远的时候,怎不令人凄然以悲呢?“能几日,又中秋”,意谓不消几天,中秋又来到了。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意思是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怎么不教人悲从中来不可断绝呢?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接着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对山河破败、中原不复的悲愤和对少年豪情已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典,借写出了诗人自己在酒桌上尽情地欢笑嬉戏。
(2)杜甫晚年深感自己漂泊无依,《登岳阳楼》中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同样表达漂泊无依、病痛孤独之意。
(3)“鼓”是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题答案:
(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现在的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
比如,用微信时,句子结尾用不用句号大有讲究。别人请你帮个忙,你回一句“好的”或“好的。”有没有这个句号,意思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但微信通常是一句一句发送的,你写完一句话不用句号直接发送了。对方完全能明白。①也就是说,②微信已经不需要句号的“分隔开两句话”这个功能,③“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让人们适应了。④在这种情况下,⑤你在句末加一个句号,⑥就刻意好像是在告诉对方“我说完了”。这个语气是生硬的!
还有,现在年轻人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表情本来表示开心、微笑,但忽然之间,年轻人用它来表示“呵呵”的心情,含有一种嘲讽的义味。试想,聊得心起时对方突然发一个微笑表情过来,你是越看越不舒服,简直就是( )。如今在微信中你想表达象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要表达出真诚、友好,请使用“龇牙”;如果你真的笑出了声,现有表情已不足以表达,你最好直接用文字告诉对方“我笑出声了”。
另外,现在微信语言中还有一个趋势,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比如,看完一场明星演唱会,用微信跟朋友形容现场人很多,你会用什么词呢?“很多”“特多”都太平淡、太土气了,年轻人会用“巨多”“狂多”“暴多”这样的词,而且这里的形容词一直在换。
18.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五十步笑百步 B. 笑口常开 C. 皮笑肉不笑 D. 笑里藏刀
19. 文中标有①~⑥序号的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5分)
20.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21. 请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形容词贬值”的现象,要求表达简洁明了,不超过60个字。(4分)
22. 第四段中加点的“我们”和“大家”都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但在文中表意有差别,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18. C 19. 语句③,改为: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语句⑥,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20. “义味”改为“意味”,“心起”改为“兴起”,“象”改为“像”
21. 因为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所以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
22. ①“我们”带有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味,营造了对话感。②“大家”表示一种普遍现象。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语句复位能力。
A.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B.笑口常开:笑容经常出现,形容人十分乐观、快乐,无忧无虑。
C.皮笑肉不笑: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勉强带笑,给对方以不舒服的感觉。
D.笑里藏刀:指外表和气,内心却阴险毒辣。
前文说“你是越看越不舒服”,是因为虽然使用了微笑的表情,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快乐喜悦情绪,属于表里不一的“皮笑肉不笑”。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第③句,不合逻辑,“‘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是不具备主观意志的存在,不可能主动去让“人们”适应,应将“人们”作为主语,或改成被动格式,如: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人们也已经适应了;“不加句号”这个新习惯也已经被人们适应了。
第⑥句,语序不当,“刻意告诉对方……”是作者猜想的内容,故应放在“像是在”后面,可改为:就像是在刻意告诉对方“我说完了”。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义味”改为“意味”:“意味”为固定词,指“含蓄的意思”,符合“微笑表情含嘲讽含义”的语境。
“心起”改为“兴起”:“兴起”为固定词,指“(情绪、兴趣)高涨”,符合“聊得投入时突然收到嘲讽表情”的语境。
“象”改为“像”:“象”多作名词(如大象、形象);“像”可作介词,表“如同、比如”,此处“表达象生活中的那种微笑”需表类比(“如同生活中的微笑”),故用“像”。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选用句式的能力。
①理解“形容词贬值”:最后一段中“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提出“形容词贬值”这一概念,“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必须用一个更夸张的词,这样原来那个词就贬值了,甚至意思走向了反面”是对“形容词贬值”进行具体的解释,由此可概括出:“形容词贬值”指的是对于同一件事情,当大家所使用的词情感表现力越来越强烈的时候,原先我们常使用的词可能相对的表达效果就会下降(贬值)。
②要求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解释,可选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由上述分析可知:“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是原因,“喜欢使用更夸张的词,导致大家都用的词表达效果下降”是结果。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①“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贬值’”是对前文“人们总想用更强烈的词汇表达同样的意思”的进一步解读和概念解释,作者在这里用“我们”作主语,包括了自己与读者,意在通过对话的形式,拉进与读者的距离,让概念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②“大家都用一个词,那这个词就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所有人都用一个词语的时候,这个词就不能够表达出与原先一样强烈的情感了,可见这里的“大家”是所有人的意思,表明“大家都用一个词”已经成了一种广泛的现象。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审关系:认知与真知关系:材料以“然而”转折,“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这一疑问句结尾,引发对认知本质的深入思考。这表明无论是苏轼式的实地考察,还是现代网络获取信息的方式,所得到的认知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准确无误的“真知”,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局限性以及如何趋近真知。
【参考立意】
实践出真知,但实践认知有局限
网络认知的利弊及与真知的距离
鉴于实践认知和网络认知都有其局限性,需要综合多种方式来趋近真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