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5级秋季第一学月联考高一年级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 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 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 ”的“凝视 ”。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 ’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 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材料三: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 ”;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 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 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 ”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 ”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C.材料二从“为什么 ”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 ”的概念本质不同。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写什么 ’和‘怎么写 ’,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 ’,更要考虑‘写什么 ’。”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有社会稳定功能。”C.“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坚守革命文学的传统,面对传统的坚守姿态,中国诗坛没有缺席。”D.“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官腔套话的侵蚀,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5.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老校长的雨靴庞余亮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 。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还想“甩” 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 ,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校长和我们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 ,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 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 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 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文本二百合花(节选)茹志鹃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 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 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 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 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 ”地穿在身上,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的为了“身份 ”。B.“我 ”一开始因为现实环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来在穿雨靴的过程中对雨靴有了新的认识。C.小说围绕“雨靴 ”展开情节,描写雨靴意在象征乡村生活,体现出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D.“怎么看怎么别扭 ”“亏他想得出来 ”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出了校长的性格特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文本都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 ’”刻画了“我 ”对穿雨靴的坦然心理。B.两则文本都以“我 ”为叙述者、亲历者,这既真实又有助于展现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 ”的感受,强化了老校长对“我 ”的影响,深化了主旨。C.两则文本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来叙事,淡化了战争的血腥意味。D.两则文本都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通过小事件、小细节来反映重大主题,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却让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8.小说中的老校长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9.小说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重要道具,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达都密不可分。请分别分析两则文本文末加点意象的作用。(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僚皆终日谈论苦空① , 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帝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 ‘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节选自《贞观政要 · 慎所好》,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 ”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奉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 , 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 ’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选自《贞观政要 · 慎言语》,有删改)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冶;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 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贞观政要 ·论慎终》,有删改)[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以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尚书郎 A 以下 B 多 C 不解 D 乘马E 狼狈 F 步走 G 死者 H 相继 I 于道路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则都是以其谥号。B. “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的“举 ”与《孟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的“举 ”意义用法不相同。C. “凡在众庶 ”的“庶 ”指“众民、百姓 ”,与《出师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意义用法相同。D. 文中“况是万乘之主 ”“ 岂不以居万乘之尊 ”两句中的“万乘 ”,都是指“帝王、帝位 ”的意思。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B. 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 ”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唐太宗悦纳其观点并对他大加赏赐。C. 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D. 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在国家安定后违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论语》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善始善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僚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2)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14. 唐太宗曾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 (3 分)(二)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五首(其一)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 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② 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竹叶:即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异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独 ”字写出了诗人孤独的境况,为整首诗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B. “竹叶 ”句与《登高》 “潦倒新停浊酒杯 ”,都交代了诗人因病戒酒的事实。C. 菊花盛开,诗人却用命令的口吻让它“不须开 ”,反映了诗人对菊花的厌恶。D. 弟妹流落他方, 自己衰老,国家动乱,诗人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16. 本诗的颈联和《登高》的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都是写景,两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沁园春 长沙》中,上片描写湘江江水澄碧舟船往来场景的句子是: , 。②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生机勃勃秋景的句子是: , 。③《沁园春 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字不苟的精读和略观大意的泛读,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精读更为必要。读懂了,读熟了,文章里的东西——语言的应用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有。①写文章的时候,②想到一个意思而找不出合适的词来表达。③甚至找到一个词而用得不对,④往往是由于读书时遇见这个词的时候没有充分理解。 中小学生常常抱着大部头的小说( )地看下去,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就拉倒。针对这种情况,更有强调一下精读的必要。说到精读,最容易想到确切地理解每个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这是对的,但是还不够。虚词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这个地方用“往往 ”,那个地方用“ 常常 ”;为什么一个地方说“是吗 ”,另一个地方说“是不是呢 ”;这些,值得揣摩考量。句子的格式也应当注意。单句、复句,短句、长句,整齐排比的句子、参差错落的句子;这些,都可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句子和句子的联系,段落和段落的联系,整篇的条理层次;这些,更应当细心解析一番。既说精读,当然要求细致,可是细致不等于繁琐。所谓确切理解实词和成语典故的意义,不一定要把一个个的词语抓出来,抽象的解释一番。当然,下定义、加解释,不是不可以,有时候也必要,问题是要会区别,当用则用,可不用则不用,总不要离开读懂文章这个目的。既说精读,当然也要求深入,可是深入不等于故作高深。它要求根据文章的意旨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讲得恰如其分。如果每字每句每段都去挖掘字面以下的意思,并且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会把明明白白的文章闹得玄奥难解。18.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9.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囫囵吞枣 B. 天马行空 C. 信马由缰 D. 漫不经心20. 下列句子中的“ 问题 ”和文中加点的“ 问题 ”,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B. 我不是说甲乙丙丁等字不能够用,而是说那种对待问题的方法不太对。C. 由于对于词的意义情味了解的不够,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下面几种问题。D. 我会仔细思考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这也是我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工作。四、课内诗文知识考查(9 分)(一)课内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烛(节选)闻一多红烛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峨日朵雪峰之侧(节选)昌耀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致云雀(节选)雪莱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融。像昼空里的星星。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21. 下列对三首诗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选段借红烛流脂膏,表现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情怀。B.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段借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 ”同在来表达对弱小生命的同情。C. 《致云雀》选段借“淡淡的紫色黄昏 ”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D. 三首诗的选段都选取了典型意象。并赋予起特定的含义,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激情。22. 下列对三首诗选段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选段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B. 《峨日朵雪蜂之侧》选段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C. 《致云雀》选段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D. 三首诗的选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愿景。(二)课内知识考查(本题共 1 小题,共 3 分)2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 ”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长沙 ”是题目,交代了诗歌写作的地点。B. 《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 ”纵情高歌,表达“五四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D. 《哦,香雪》是茹志娟的代表作,“香雪们 ”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五、写作(60 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激情澎湃。《沁园春 · 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青春之声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红烛》借“蜡烛 ”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青春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 ”遭遇“远方的世界 ”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关于“青春价值 ”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5级秋季第一学月联考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刘中双(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注意事项:材料三: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第Ⅱ卷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一、现代文阅读(35分)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材料一: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A.诗歌需要及时介入现实,但作为文学概念的一种,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化。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C.材料二从“为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材料一的观点,并指出诗人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材料二:D.针对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三有不同意见,其提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不同。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B.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才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成就伟大的诗歌。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创作方法。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A.“‘写什么’和‘怎么写’,一个是写作立场和态度问题,一个是写作技术问题。要考虑‘怎么写’,更要考虑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写什么’。”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B.“诗歌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通过诗歌使心灵安静,就能够抵抗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增强社会认同,使诗歌具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有社会稳定功能。”河南省天立教育集团2025级秋季第一学月联考能力。(意思对即可)高一年级语文答案【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明确自己看法的题目。首先要“明确诗歌回归现实能否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答能改变,则需要思考,诗歌回归现实对诗坛的作用,材料一提到“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1.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A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错误,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原因近读者。”这说明诗歌回归现实,可以贴近时代和生活,打动读者,材料二写道“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不是因为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根据原文内容“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的弱化,是因为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和素材源泉”说明现实生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思想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同时根据“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入现实”可知,诗歌是需要介入现实生活的,不能以“沉淀和发酵”为借口。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说明现实生活使B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误,从原文“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诗歌创作更具有深刻意义。“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可知,诗歌创作的内容不一定局限于当前。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说明现实生活使诗歌创作更具有影响力。D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现实主义精神’概念与材料二中‘现实关怀’的概念本质不同”错。根据材料二答不能改变,则需要思考,“改变目前诗坛的困境”究竟要如何,“诗歌回归现实”还有什么不足。材料一提到原文可知,材料二的“现实关怀”指“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紧“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材料三的“现实主义精神”指“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的创作的精神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态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故选C。说明诗歌回归现实之后,还需要诗人在现实中找到自己,正确处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诗歌和现实的关系。,“这都2.C【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也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故选C。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既能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3.A【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材料二的论述中心看,一是谈“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完成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说明走出困境还需要诗人正确的理解现实,把握怀和时代精神”,这是诗歌“写什么”的问题,二是“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这是“怎么现实。材料三提到“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说明诗歌仅仅回归现实写”的问题。A项符合论述中心。B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用。C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是不够的,还要保留它的独立性。所以说仅仅是诗歌回归现实是不够的。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相矛盾。D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故选A。【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4.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题,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特点的能力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才能提出“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的问题,接着对其进行论证分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析:接着提出“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对其进行论证分析,第一个问题是解答“为什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么”,第二个问题是解答“怎么办”,这样就使文章的论述集中,层次清晰。主构建文本的意义。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意在象征乡村生活”有误,更重要的是刻画校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是道理论证:“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长的形象。故选C。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刻画了‘我’对穿雨靴的坦然心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是引用论证,“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理”有误,从“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可以看出我穿雨靴的尴尬心理。故选A。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是因果论证。8.①热爱教育事业。对乡里、城里的开会等教育活动重视:每年亲自去新华书店购书。5.观点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有生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②豁达乐观。穿着雨靴进城买书,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赢得读者。③温暖亲切。帮青年教师捎回雨靴,带大家吃馄饨。观点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④质朴淳厚。穿着歪斜的老皮鞋、旧雨靴和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5级10月月考语文.docx 25级10月月考语文.pdf 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