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课程标准:①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②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③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子目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22页;结合学案下图;概括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写在书上);梳理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教材122-133页正文;123页“学思之窗”;学案【拓展2】;理解五四运动的意义。(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重点知识)问题3:阅读学案【拓展2】;了解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的区别。(自主思考)【拓展1】:五四运动背景、两个阶段【拓展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五四运动为实现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运动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精神。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对运动起了思想上政治上的指导作用。第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拓展3】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革命目标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相同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问题4:阅读教材123-124页;结合学案右图、学案【拓展3】;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原因、方式。(课本标注、课本补充)【拓展4】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拓展5】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转变及原因(1)转变:从宣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由学习西方文化转向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等领导人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由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为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运动。(2)原因:中华民族危机深重;救国思潮此起彼伏;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持续推进;俄国十月革命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知识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问题1:阅读124页第2段;结合解题思路;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写在书上)问题2:阅读124页第3段、;结合学案右表;概括“中共一大”内容。(课本标注)问题3:阅读125页第1段;结合学案【拓展6】.回答125页的“思考点”的“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主理解)问题4:阅读125页“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结合学案右图“中共三次代表大会”、学案【拓展7】;回答:①“学思之窗”的问题”;②相比较一大,二大进步的地方?(自主思考)问题5:结合学案右图“中共三次代表大会”;你能获得哪些认识?(写在书上)【拓展6】.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①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②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④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⑤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⑥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拓展7】.相比较一大,二大进步的地方?●差别:“一大”只制定了最高纲领,推翻资产阶级“二大”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目前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说明:党在斗争实践中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渐深刻;党逐渐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拓展8】.“二七”惨案: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7日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这次大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拓展9】.中共三大: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民党合作。 ——中共三大《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知识点3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125页;结合学案【拓展10】;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课本标注、课本补充)问题2:阅读学案【拓展11】;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与变化。(自主理解)问题3:阅读教材125-127页;以学案右图时间为轴;结合学案【拓展12】;梳理北伐战争的基本线索(过程、结果、原因、启示)。(课本标注、课本补充)【拓展10】国共合作的背景: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目标相同);②中共总结“二七惨案”的教训,逐渐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④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失败,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⑤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拓展11】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的主要体现●●【拓展12】国民革命(1924-1927)●●●●1.兴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2.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过程:(1)准备: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统一①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②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2)高潮:1926年的北伐战争成果:①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②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发展:工农运动高涨①农民运动:毛泽东领导湘鄂赣、彭湃领导海陆丰农民运动等,农民协会组织和会员数前所未有。②工人运动:第二次高潮的代表: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第三次高潮的代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等,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结果: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1927年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2)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共产国际错误指示。主观:①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②采取党内合作模式,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放弃革命领导权。根本:两党在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启示(教训):①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①中共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拓展13】“左”倾与右倾“左”倾: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而带引号的“左”倾往往以革命的负面出现,指忽视(不顾)客观条件(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激进冒险,不切实际,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左”倾冒险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右倾:是指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忽视(低估)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表现出保守、妥协、退让。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如国民革命时期的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拓展14】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作用和贡献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