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二中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考查目标:1.基础:落实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相关基础知识。2.阅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语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阅读古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感悟。阅读记叙文,感知内容,分析语句。3.写作:能够根据要求,清晰顺畅地表达观点,形成解释。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共14页;其中试题10页,答题纸4页,全卷共四大题,27道小题。2.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3.在试卷指定位置和答题纸的密封线内准确填写班级、姓名、考号、座位号。一、基础·运用(第1题6分,其余每题2分,共28分)初一年级同学开展了“我以我声颂美景”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一)阅读文段,完成小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甲】kē chá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乙】hóu lóng,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丙】liáo liàng地响。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 根据【甲】【乙】【丙】三处的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工整地写在田字格中。2.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酝酿niàng混着hùn应和hè黄晕yùnB. 酝酿niàng混着hǔn应和hé黄晕yùnC. 酝酿liàng混着hùn应和hè黄晕yūnD. 酝酿liàng混着hǔn应和hé黄晕yūn3. 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春花色彩鲜艳,又凸显了春花的色彩丰富。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写出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爱的伟大。D.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理解:“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了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4. 关于“春草图”的朗读脚本设计,不恰当的一项是()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好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从土里探出自己的小脑瓜儿,极富生命力,应该重读。B.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一句中,“满”字凸显出小草茂盛的特点,应该重读。C.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一句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之间都需要停顿,因为这样才能表现出人的悠闲。D.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句中,风是“轻悄悄”的,因为小草太美好,风都不舍得用力吹拂它,草是“软绵绵”的,太可爱,所以能够体现春草特点的地方可稍作停顿,突出草的柔软可爱。5. 朱自清的《春》和林斤澜的《春风》体现了春天两种不同的美。下面这段文字出自《春风》,根据语境,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A. 北方的春风是粗豪的 B. 北方的春风是热闹的C. 北方的春风是诗意的 D. 北方的春风是华丽的(二)在准备活动素材时,诵读社的同学们有一些疑问,请你根据要求,为同学们解惑,完成小题。6.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吝啬sè碣石jié粗犷guǎngB. 贮蓄chǔ济南jǐ水藻zǎoC. 静谧mì着落zháo莅临lìD. 棱镜líng高邈miǎo池畦qí7.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 化妆静谧各得其所 B. 莅临委屈翻来覆去C. 祷告朗润花枝招展 D. 分岐繁杂水波粼粼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B. 天刚蒙蒙亮,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呼朋引伴,放起了风筝;老人则打起了太极拳。C. 他明知截止日期就在今天,却不以为然,结果错过了最终提交时间。D. 夏季的雨热烈粗犷,万物争先恐后地成长。9.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春天来了!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春天来了!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A. 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万象更新的景象。B. 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缤纷的景象。C. 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D.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喜之情。10.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观沧海》中的“星汉”指的是银河。B.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秋思》中“秋思”是曲牌名。C. 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有很多,如“左迁”是降职,“拜”是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除”是授予官职。D. 刘义庆,南朝宋临川王,编有《世说新语》,作品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11. 下列句子中“包袱”的意思与“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中的“包袱”意思一致的一项是()A. 看着母亲为即将远行的自己收拾包袱,他热泪盈眶。B. 相声演员在台上抖了个包袱,台下观众笑声不断。C. 孝老敬亲是中华传统美德,不能把赡养父母看成是包袱。D. 为了给爷爷治病,爸爸把家里的包袱底儿都拿出来了。12. 通过“我以我声颂美景”此项活动,一位同学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兴趣,下面是他看到的一些书籍,对书名所用书体的欣赏,有误的一项是()A. 【甲】中“子夜”用篆书,笔画圆润,古朴典雅。B. 【乙】中“赫胥黎天演论”用隶书,形体宽扁,庄重沉稳。C. 【丙】中“我们仨”用楷书,形体方正,端庄秀丽。D. 【丁】中“边城”用行书,笔画勾连,自由洒脱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一)默写(每空2分,共12分)13.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3)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同的季节能触动诗人不同的思绪,引发创作灵感,请写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两句古诗词(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除外)(二)(共12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4. 本诗以描写“杨花”“子规”起笔,既点明了当时是_______时节,又渲染了一种_______的氛围;第二句叙事,既用“_______”点题,又交代了好友王昌龄目前的境遇;第三四句则再扣题意,寄予诗人深切的感慨。15. 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三)(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蔡璘,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④[致]送给,给予。16.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与友期行遥遥无期不期而遇B. 时年七岁时隐时现时不我待C. 日中不至仁至义尽无微不至D. 太丘舍去悻悻而去去意已决17.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顾影自怜 B. 顾此失彼 C. 奋不顾身 D. 自顾不暇18.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太丘真不是人啊!和我相约同行,却委屈我自己出去了”。B. 这句话表达了友人对陈太丘不等自己到来就先独自离开这一行为的愤怒与不满。C. 这句话写出了友人的粗鲁无礼,不反思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责怪别人。19. 翻译文中两处画横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并且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乙】友人惭,下车引之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随元方进门。理解:“惭”“下”“引”三个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20. 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元方所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的“信”具体指_______,蔡璘所守的“信”具体指_______这件事。三、名著阅读(9分)21. 中国古典小说中常用“三复情节”的手法来呈现故事,请你结合下面的知识卡片,说说《西游记》中“三复情节”的运用及妙处。(200字左右)知识卡片“三复情节”指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三复”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发展,逐步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主旨。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过程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阅读《秋之声》,完成下面小题。秋之声①“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一叶落,天下秋。秋天的天空分外明净高远,一行行高大的梧桐树站在这旷远的天空下,变得分外渺小寂寥,那枝头上片片枯黄阔大的叶子,在寂寂的秋风中无力地翻卷着,发出眷恋的“唰唰”“哗哗”的回响,这回响似慢板轻歌,一声声地击在心上,让心一阵阵揪紧,顿生无限惆怅。那黄叶落地的声音,更像无奈的叹息,拨动着内心的琴弦,有些萧瑟,有些悲凉,有些落寞。②秋雨凉,加衣裳。伴随秋风的是一场更比一场寒凉的秋雨,把夏日最后一缕暑热赶到季节的深处。那纷纷飘落的细雨如雾如烟,落在褐黄的叶子上发出春蚕食桑般的“沙沙”的声音。与春雨的温润、灵动不同,秋天的雨冰凉、绵长,更易让人多愁善感,滋长纷乱的心事。偶尔,秋雨也有激烈的时候,落在树叶上、落在大地上,发出“嗤嗤”“嘶嘶”的声音,伴随着急促的风,敲在窗户上,发出“呼呼”“叮叮”的敲击声,这些声音尽管充满力度、富有张力,但与夏天的猛烈声相比还是温婉、低沉了很多。听着这声音,仿佛坐在一叶小舟上,随声音的波浪起起伏伏,充满了平平仄仄的韵律与诗意。③秋天,更多的声音是热烈的,丰富的,多彩的,欢乐的,兴奋的。金黄的稻浪,闹腾在秋风里,发出“哗啦啦”的喜悦声;火红的柿子,摇曳在枝头,发出“嘎嘎”的笑声;橙色的柑橘,藏在深碧的叶中,宛如捉迷藏的孩子发出阵阵调皮的“咯咯”声;淡蓝色的长空上,白云高悬时行时止,发出小猫夜行时若有若无的足音;红彤彤的枫叶,沉醉在秋日的温阳里,相互碰撞时发出“喀喀”的金属声……听到这些七彩的声音,就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慢慢地连呼吸心跳都变得平缓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开启一场盛大的梦幻之旅。④秋天最动听的声音,是果实开裂的声音。黑色的绿豆荚、土黄色的豇豆荚,在阳光下不断炸裂,发出“啪啪”的脆响声;芝麻张开小口发出“嚓嚓”的轻响;棉花轻裂声此起彼伏,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甲】这些丰收的果实,在阳光的抚摸下汇成了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上空远远地弥散开来,把秋天渲染得分外生动。一只长着大红冠子的大公鸡带着一群母鸡,乘人不注意急急忙忙地溜到稻场里,发出欢欣的“咕咕”的呼叫声。它们一边低头频频啄食,一边用锋利的爪子刨食钻出豆荚的肉虫。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合奏成秋天最丰满、最动听、最悦耳的声音。⑤【乙】秋天果实开裂的声音,更像是丰收的锣鼓声,铿锵有力,激情四射。听到这声音,劳碌奔忙的庄稼人开心地笑了,那爽朗开怀的笑声在晴空下四处回荡,把村庄的里里外外都洗涤得格外喜庆、火红、热烈。【丙】这才是村庄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季节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大地最美好的模样,这才是天下最美好的模样。(取材于涂玉国的文章)22.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声音类型 声音特点秋风、秋雨的声音 萧瑟、悲凉、温婉、低沉等七彩的声音 ①______②______ 最丰满、最动听、最悦耳23.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甲】【乙】两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其表达效果。24. 下列对文章结尾【丙】处画线句,从重音、停连、语速、语气等方面给出的朗读方案及理由,不合理的一项是( )A. “这才是”“最”“美好”要加重语气,突出强调作者对于村庄、季节、大地和天下最美好的模样的看法和强调。B. 在每个“最美好的模样”之后停顿一下,以突出每个“最美好的模样”的重要性。C. 在读到“这才是”时语速要稍微放慢,以便强调其重要性和强调其真实性。然后在读到“最美好的模样”时语速要稍微加快,以突出其美好和令人向往的感觉。D. 要用低沉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在读到“这才是”时语气要坚定有力,表现出作者对于自己看法的自信和坚定;在读到“最美好的模样”时语速要放慢,表现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欣喜。(二)(共13分)阅读《春天的味道》,回答小题。春天的味道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点,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 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 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 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 “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 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 “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 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 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 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 “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25. 文章首段描绘了怎样的春日图景?有什么作用?26.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7. 简析文章标题《春天的味道》的妙处。参考答案【答案】1. 窠巢喉咙嘹亮 2. A 3. C 4. C 5. A 6. A 7. D 8. C 9. D10.【答案】B11.【答案】C12.【答案】C13.【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风正一帆悬 ③. 夕阳西下 ④. 断肠人在天涯 ⑤. 几处早【答案】14. ①. 暮春 ②. 孤寂凄凉 ③. 龙标15. 诗人通过拟人和想象,把明月当作传达情感的使者,托明月将牵挂与安慰带给远方的友人,从而抒发对朋友被贬的担忧、思念以及深厚情谊。【答案】16. D 17. A 18. A 19. 甲20. ①. 友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 ②. 主动归还友人寄存的千金21.【答案】示例:唐僧师徒西行途中,白骨精为吃唐僧肉,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翁,都被孙悟空识破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遂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通过白骨精三次戏弄唐僧,展现了其狡猾、凶残且善于伪装的特性;孙悟空三次识破其伪装并及时出手,凸显了他的警觉智慧、勇敢果断。唐僧三次误会,怒而逐徒,表现了他的固执、善良但易受骗的性格特点。三次重复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畏强权和误解,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答案】22. ①. 热烈、丰富、多彩、欢乐、兴奋 ②. 果实开裂的声音23. 示例:【甲】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阳光人的动作,把秋日里“丰收的果实”比作“欢声笑语的河流”,“在村庄上空、在田野上空、在大地上空”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阳温暖的特点,同时展现了秋天果实丰收的热烈而喜庆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24. D【答案】25. 描绘了一幅春花色彩斑斓、野菜争相冒出地面的春日图景。作用:内容上,展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奠定全文温馨美好的情感基调;结构上,引出下文寻找、采摘清明草制作清明糕的情节,为后文做铺垫。26.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头、阳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太阳升高、阳光洒落,使春花春草更鲜亮,营造出温暖美好的氛围,体现出“我”回忆外婆时的温馨情感。27. “春天的味道”既指清明糕清香微甜的味觉感受,也象征春天的生机气息,更蕴含着外婆传递的亲情与传统的味道,丰富且有层次。题目是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寻找清明草、制作清明糕、品尝清明糕等情节,富有诗意与悬念,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留给读者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