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常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常州市常州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说明:
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
2.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每题2分,共6分)
1.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A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墨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秦以攻取之外”(《六国论》)
B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静女》)
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今王发政施仁”(《孟子》)
D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司马谏议书》) “为之于未有”(《老子》)
A. ①②相同,①③不同。 B. ①②相同,①③不同。
C. ①②不同,①③不同。 D. ①②不同,①③不同。
2.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读音、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A “故有道者不处”(《老子》) “窃以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B “自矜者不长”(《老子》)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 词语“矜持”
C “无辞让之心”(《孟子》)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D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孟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A. ①②③中的“处”虽然读音一致,但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
B. ①②中“矜”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矜”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C. ①②中“让”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让”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D. ①②中“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忍”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3. 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读音、意义和用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 ② ③
A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 “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庄子》)
B “复众人之所过”(《老子》) “有复于王者曰”(《孟子》) “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C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 “恶施不慈”(《墨子》)
D “自见者不明”(《老子》)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A. ①②中“事”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①③中“事”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B. ①②中“复”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①③“复”的词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C. ①②中“恶”的读音、词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①③中“恶”的读音、词义和用法全都相同。
D. ①②中“明”的词义和用法相同,①③中“明”的词义和用法不相同。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发展史上长期争论不断的命题,究其实质,这也是一个关乎工具与文明的问题。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但如何使用工具则是衡量人类文明的价值尺度。在人工智能成为热门话题的当下,一个更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也再度摆在我们面前:在智能超强的AI时代,人文学者需要有怎样的操守或者说坚守?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核心标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统认知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从而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绿洲”——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仁道”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不问马只问人,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君子不器”的论断更是对这一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步阐发。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士人,由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情怀。如果君子像器具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里,不仅会丧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阿拉伯有句谚语叫“驮经的驴”,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真正地吸收经典中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器”“驴”这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不可否认,知识具有工具性,但人文学者绝不能只在工具性上发力而丢掉知识的人文性,更不能让知识成为将人异化为工具的理由。进而言之,人文学者要认识到,作为探究“物事”的科学与作为寻求“人事”的人文,尽管在求“真”方面高度一致,但在“善”“美”的层面上毕竟存在落差。如果说“真”“知”为科学之“技”的根本,那么饱蘸“情”“意”的“善”“美”才是人文之“道”的本质。尽管当下人文与以AI为代表的科学打得不可开交,但两者的结合也会愈发紧密。在AI给予人文更多赋能的今天,人文应以怎样的方式为AI的赋能加持,是每一位人文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虽然时代日新月异,但有一个基本向度亘古不变,那就是“心”之归属,或“道”之所向。从人文的视角看待现在这样一个加速转型的时代,我们最动情的表达或许就是“我心依旧”。这四个字一度作为《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中的经典表述被反复吟唱。移用于此,在汹涌的科技浪潮中,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指引,人类搭乘的那艘彰显着强大工业文明成就的巨无霸邮轮,随时可能被“冰山”击碎。过去,我们以“知识爆炸”来形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数据带来的冲击;今天,当我们再度被海量的确定的“知识”包围时,人文学者的根本命题是“道”能否“进乎技”。AI时代,万事万物,唯此最具挑战性——这是一个关乎灵魂拷问并需要用良知作答的选择题。然而,作为工具性的知识,其确定性所带来的成果太能迷惑人了,每次重大而深远的科技进步都会带来社会的飞跃发展;殊不知其既可以为正义的事业服务,也可以为邪恶的行为效力。应该清楚,文人并不意味着人文,知识也不代表人格,知识的内存与具有正义、高尚、独立之气节的人文性不一定成正比,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甚至事与愿违。因此,当今明确“道进乎技”尤显重要。
应该看到,知识在具有确定性的同时还潜存着不确定性,其内涵与外延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之中。于是,缺乏定力的人文学者往往会被知识的不确定性左右,使其更容易在理性的钢丝上东倒西歪。尽管人类可以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索取与拥有,但这场迫使自然与社会交出自身奥秘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人类越发感受到认知的空间在无穷扩大。这也使人类对知识的探索产生了悖论:随着已知边缘的扩大,未知的边缘也随之扩张。于是,无边无际的知识疆域让人不能不“望洋兴叹”。如果人类在行进过程中陷入知识的瀚海,而丢掉人文,那就无异于泥牛入海。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发明与运用工具是必要的,但工具使用者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在借助工具左右逢源之际,千万不可异化为工具的奴隶而受其牵制。不然,在时代大潮下,人文学者只能自怨自艾或束手就擒。
在科学与人文的命题中,科学总是突飞猛进,有时甚至会让人猝不及防;人文总是指向人类,而人类的属性总是相当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浪潮面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充分享受AI带给人类的便利时,提防AI的深度伪造给人带来的知识幻象,提防因长期使用AI生成内容而在解决复杂问题时产生认知依赖的风险。归根结底,在AI时代“知识”赋能下,我们的人文终极关怀必须坚守“良知”。
(摘编自张宝明《AI时代,人文如何避开知识的陷阱?》)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认知能够让知识分子倾尽毕生精力尽可能拥有更多的知识,但也会影响人文学者对人文方向的辨别。
B. 孔子“君子不器”的论断阐发了“不问马只问人”的人文内涵,告诫人们不能被拥有的知识异化为工具。
C. 科学与人文在“善”“美”层面的落差,让人文学者认识到需要在人文性上发力,用人文性迎接AI的挑战。
D. 人们太看重知识的人文性而忽视其工具性,看重知识的不确定性而忽视其确定性,造成人文精神风险重重。
5.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中“人文之‘道’的本质”的一项是( )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B.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6. AI时代,人文学者应如何坚守“良知”?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这事总让人发愁(节选)
李娟
①在山里,什么都好,就是“吃”这件事总让人发愁。
②我们这里春天和秋天短暂极了,而剩下的时间里,冬天占一大半,夏天占一小半。冬天里除了窖藏的土豆、白菜、洋葱,几乎再没有什么蔬菜了。好在入冬时大家都会大量宰杀牲畜,蓄肉过冬,吃它一整个冬天,吃得出门看到牛羊骆驼马就害怕。而到了夏天,肉类不能长时存放,所以一般人家很少宰牛宰羊。但夏天里冰雪融化,交通方便,蔬菜是不会断的,于是又猛地补充维生素。
③夏天我们努力想办法为度过漫漫长冬而多储备干菜。干鱼、干蘑菇什么的就不说了,还行。做干豇角时因为不懂行,煮了半熟才捞出来晾。结果晒出来跟一蓬干草似的,锅盖上压两块石头炖五个小时也拽不断嚼不动。无奈只好浇上滚油凉拌了让各位将就。一顿饭还没下来,所有人的腮帮子累得连馒头都咬不动了。至于晾西红柿干,是我妈的主意,结果十公斤新鲜西红柿到最后还没能剩下四百克干货。捏一片咬咬,挺香、挺甜。便你一片我一片分着吃了起来,剩下的留到冬天还不够用来熬一锅汤。
④山里的野菜很多,细细算来,好像大地上生长的大部分植物都没毒,都可以吞下去。而好吃的却并不多,野韭菜、野葱、野大蒜,闻起来香气浓郁,嚼在嘴里却又苦又涩。豌豆叶和苜蓿草虽然好吃,却是定居的人家种的牲畜饲料,必须得去偷才能吃得到。还有野草灰灰条,听说可以把嫩尖掐了用开水烫一烫凉拌起来。不过我从没吃过,看它那个样子,那么难看,想必也不见得好吃。而我们所有人都喜欢的,莫过于亲爱的蒲公英了。蒲公英当地人又叫“苦苦菜”,苦是有些苦,不过苦得很吸引人。
⑤调料我们家只有酱油,全是固体的块状酱油。因为是滞销商品,早已过期了,舍不得扔,自己便拼命吃。又因为酱油是咸的,所以就省掉了盐这一调味品。实际上在山里经常断盐,妈妈说别人家店里卖的都是拌饲料里喂牲口的粗盐。没办法,只好往肉汤里拼命加酱油。等我们终于有盐吃了的时候,又没酱油了。唉,清汤清水,寡颜寡色的菜简直是在迫害食欲,折磨胃口,吃得人叫苦连天。
⑥就在那时我有了一个男朋友,他是山里铁矿上拉矿石的司机,每次路过巴拉尔茨都会来看我。我们俩一共见过四次面。其中一次他给我带来了两袋话梅和一包虾条。还有一次带了几十公斤辣椒、四个大冬瓜,和一大桶醋。于是那一段时间我们天天吃酸溜溜的青椒炒冬瓜片,天天吃,天天吃,吃得身上都长出冬瓜皮了。这些日子里,为让菜颜色好看些,我们拼命放醋,反正醋有的是,比当年酱油还多。结果,吃得人快发酵了,一说话就冒酸泡泡。
⑦我们旅居的生活,出门在外,诸多不便。幸亏对我们来说吃饭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虽然我们正是为了吃饭而四处奔波),我们总是很单纯地因为饿而不是因为别的什么才去想吃饭。在这个万事万物日益飞速进化的时代,当食物和爱情一样,也成为一种消遣时,真正的饥饿和孤独会不会因此而更加虚茫无际?好在我们没那个闲工夫去想得更多。忙着忙着,自然而然就饿了,就该吃饭了。下一顿饭的全部意义便仅此于此。
⑧一些清晨时光,支在沼泽中的帐篷里清冷而明亮,我们赖在暖和的被窝里不愿起床。透过帐篷布缝隙,我们看到外面空地那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炉灶上,稀饭已经从锅里沸出。远远经过的牧羊人看到这个清晨的第一缕炊烟时,也会改道走向这里,围着我家简陋的小灶烤火取暖,与我外婆有一搭没一搭地喧话。后来外婆揭开锅盖,匀出一碗碗米汤挨个递给寒冷的人们。
⑨还有那些颠簸在小型农用货车后车斗上的日子,所有搭车人的面孔全都摇来晃去,四面群山和森林也在跳跃。我晕车,什么都不想吃,胃一阵一阵痉挛。车斗里挤满了人,满地都是潮湿、肮脏的麦草。中途休息时,一个陌生人从路边捡来一根木头搁在车厢的栏板旁,让我和另一个老人坐下。我坐下后感觉好一些了,便从包里取出泡泡糖分给大家,连车厢另一头的人也挤过来讨要。大家都兴高采烈的,一片笑语中,不知谁塞过来两片饼干。在诸多的人生快乐里,分享食物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⑩在长途夜班车上,我和一群买站票的人紧紧挤在车门处,已经坚持了八小时。我想睡,难受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后来一个陌生男人把他的箱子立起来竖在汽车引擎旁的空隙里,示意我坐下。又用笨拙的汉语问我:“吃馍馍吗?”——他站在我旁边,我握着他给我的半个馍馍,摇摇晃晃靠着他的腿睡去。梦中想到,这一下车,便成永别。
我没有吃遍,也不会有机会吃遍这世上所有的珍肴美味,但那又有什么遗憾呢?我曾经一口一口咽下的那些食物,已经是这个世界最珍贵的馈赠了。
你看,女孩仙都哈齐端上的一小碟野草莓被我吃了;一个陌生小孩把妈妈早上塞给的、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枚熟鸡蛋,冒充生鸡蛋卖给收购鸡蛋的我们,被发现后也被我吃了;巴哈提家古尔邦节的抓肉至今浓香犹在;而巴哈提妻子教我用奶豆腐蘸一下黄油再蘸一下白砂糖的吃法已经被我学会。我一天比一天胖,说来真不好意思,好像在食物方面我就只得到这么点好处似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语言质朴但意蕴丰富,标题中的“总”字,暗示了这种“愁”并非一时一地的困扰,而是贯穿于山中生活的一种长期、普遍的情绪状态。
B. 作者在第⑦段画线句的感慨,体现出作者对现代社会中食物与爱情的意义被消解与异化的叹息。
C. 第 段“我没有吃遍,也不会有机会吃遍这世上所有的珍肴美味”,流露出作者一种无法体验更丰富人生的深深无奈。
D. 作者着眼于具体的食物符号,通过“食物”描写日常生活,以味觉呈现文化体验,构建起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相结合的关系。
8.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将生存议题——“为度过漫漫长冬而储备干菜”,落到“干豇角咬不动”“西红柿干被当场分吃”等琐碎失败的细节中,以大事件与小细节的张力展现生活的真实质地。
B. 文中“陌生人”形象始终未出现具体姓名,匿名处理使其被剥离社会身份,超越个体形象,使阅读具有代入感,增强读者的共鸣体验。
C. 文中通过多个看似零散的生活片段,以“吃”为线索串联起边疆生活的图景,打破了线性时间逻辑,形成蒙太奇式的画面拼贴。
D. 李娟以食物为棱镜,用个性化的文字细致地折射出边疆生活的艰苦与贫瘠,体现了作者创作边疆文学时对苦难的悲情表达。
9. 评论界常以“举重若轻”来评价李娟的散文风格。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对文中第⑥段画线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10. 对比散文中“帐篷”与“颠簸的货车”两个场景,分析他们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伐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由今,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 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
1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史公A曰B余读孟子C书D至梁惠王E问F何以利吾国G未尝不废书H而叹也。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词义相同。
B. 信,指信任,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信”意思相同。
C. 异,指不同,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中的“异”词义不同。
D. 所如,文中指所往、所到,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如”用法相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民心,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 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 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 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5. 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解释这句话并结合材料一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 洛 道 中
陈与义
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
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
道路无穷几倾毂,牛羊既饱各知家。
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长年漂泊,自觉辜负了美好的年华,便劝诫世人要珍惜时光,不要虚度。
B. 洛城的风沙吹起,归家的路途遥远,车毂好似要断掉;诗意中充满沧桑之感。
C. 诗人感慨自己一生事多繁扰,却没有成就;如今斜阳之下,更添归去之急。
D. 诗人叙述了自己骑马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想,语言质朴、自然,又引人思考。
17. 本诗颔联和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出“功败垂成”类似含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与清华大学校训(左)所传递的士君子的人格精神高度契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老子〉四章》中也有类似表达,该句可以是“______”。
(3)《礼记》“大学之道”论及推究事物原理,方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一句是“______”。
(4)请用选必上第二单元所学“先秦诸子”论说,精准描述画面(右),“______”。
(5)谁说没有衣服穿?我与你合穿一件内衣。君主兴兵去战斗,______,我与你携手共同行动。(《诗经·秦风·无衣》)
(6)李白《将进酒》中化用曹植《名都篇》,表达怀才不遇,引以为知己,借此劝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是最近最打动年轻人的一句话。中国社会历来有一把刻度严格的标尺,反复比照不同的人生,将它们简单地划分成“有所作为”和“碌碌无为”两种。如果按照这样的固定标准,当然看不明白今天“反复横跳”的年轻人。
事实上,丰富的生活选择背后,是年轻人更多元的人生价值和恒定的热情驱动。那些被指认为“碌碌无为”的年轻人,正在变得更加“有所作为”。在越来越多遵循自己内心的年轻人那里, ① :“有为”青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而是因为了解自身而找到热爱,因为热爱而树立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的行动派。
抛开那些陈旧的定义,年轻人向内探索、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向外生长、积极行动,让自己生命的触角以更从容的方式对接这个世界。既然“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心中的热爱不同,生活的目标不同,又何必在相似的轨道上自我设限, ② ?
于是,自主的、多元的、昂扬的有为青年,就成了这代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他们不再被外界的唯一标准左右,而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更知道自己的所求,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放光发热。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社会历来有一把刻度严格的标尺,反复比照不同的人生,将它们简单地划分成“有所作为”和“碌碌无为”两种。
B. 事实上,丰富的生活选择背后,是年轻人更多元的人生价值和恒定的热情驱动。
C. 自主的、多元的、昂扬的有为青年,就成了这代年轻人的奋斗目标。
D. 他们不再被外界的唯一标准左右,而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也更知道自己的所求,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放光发热。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日,李子柒又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她发布的漆器制作视频带人们看到了漆器之美。然而,在学习制作漆器过程中,李子柒及其团队都曾严重过敏,李子柒过敏到全身红肿,脸上缠满了纱布。
②漆器制作的重要原材料是生漆,生漆取自漆树,里面有一种会导致绝大部分人出现过敏症状的过敏原——漆酚,这也是李子柒团队集体中招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漆酚在漆树科植物里普遍存在,只是含量有所不同。
③提起“漆树科”,你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实际上,我们常吃的许多食物都产自漆树科植物,比如芒果、腰果、开心果等,它们含有不同量的漆酚。漆酚是一类物质的通称,占生漆总质量的40%—80%,有饱和漆酚、单烯漆酚、双烯漆酚和三烯漆酚等。
④生漆最终能形成漆膜,就是这些酚手拉手联合起来的结果。这个过程几乎与我们今天人工生产塑料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人工生产塑料需要添加催化剂,而生漆则是自带催化剂的,那就是漆酶。
⑤在漆树中以及刚刚被收割的时候,漆酚都不会被聚合成塑料,那是因为漆酶被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糖蛋白)包裹着,不会与漆酚接触。糖蛋白会在漆酚里形成一个个肥皂泡一样的结构,而漆酶和水就被包裹在其中。当生漆被涂抹在目标表面的时候,这些“肥皂泡”发生破裂,漆酚在漆酶的催化下,就拉起手来,变成了天然塑料——漆膜。
⑥当然,漆酚并不是为我们做家具刷漆准备的,它们本身就是漆树对付动物们的武器。漆酚经过接触进入我们皮肤之后,就会结合在细胞膜上,成为一种特别的抗原。这时免疫系统就会响应起来,那些与漆酚结合的细胞都成了要被清除掉的入侵者,于是红肿瘙痒接踵而至。如果不进行抗过敏治疗,这场战斗将一直持续下去。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已将漆酚人格化,请根据此句,另以“漆酶”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贴合语境,拟人手法使用贴切,表达流畅。
22. 文中第③、⑥两段都介绍了漆酚,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23.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B. 他还不到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
C. 卸下行李,我们就到车间去了。 D. 我就知道他会来,今天他果然来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中有很多对“言”的讨论:“巧言令色,鲜矣仁”;“木讷近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敏于事而慎于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
语文试卷
说明:
1.请将答案填写在答卷相应的位置;
2.本卷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课内文言文基础(每题2分,共6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二、阅读(67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4~6题答案】
【答案】4. D 5. A
6. ①要对知识的工具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
②要明确“道进乎技”。
③看清传统认知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追寻人文情怀(或者写“在人文终极关怀上必须坚守良知”)。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7~10题答案】
【答案】7. C 8. D
9. ①作者运用夸张和奇特的比拟,生动传神地展现出酸到极致的状态,语言极具表现力,于自嘲中透出对边疆生活物质匮乏的无奈,即“举重”。
②作者将因醋吃多而产生的酸涩感,形容为身体“快发酵”“冒酸泡泡”,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苦中作乐的韧性,即“若轻”。
10. ①“帐篷”是稳定的栖息地,明亮温暖,代表了家庭的舒适与归属感;“货车”则是流动与迁徙的象征,刻画了旅途的艰辛与不舒适,既有边疆生活的漂泊感,也有不期而遇的关怀。
②无论是“帐篷”分出去的米汤还是“货车”分享的泡泡糖与饼干,都指向了食物分享带来的温情,呼应文章主题,体现出在恶劣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扶持与相互温暖。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11~15题答案】
【答案】11. BDG
12. B 13. C
14. (1)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将要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他们(或: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去),(所以)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
(2)(孟子)到了梁国,梁惠王不实施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见解迂阔而不切实际。
15. ①孟子的主张是:古代圣王有怜爱别人的心,所以才有怜爱百姓的政令。(“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②周武王、商汤征伐他国,实施百姓满意的措施,百姓欢迎他们的征伐。③批评齐王若掠夺燕国,实为“以燕民之苦谋齐之利”,违背“推恩保民”的原则。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6~17题答案】
【答案】16. A 17. ①诗人归家途中猛然看到葱绿的杨柳树和盛开的芜菁花,春天的到来引起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限感叹;②回家路途遥远,路况复杂,油然而生人生茫然、诸事挫折之感;③牛羊吃饱之后,知道自己回家,这牛羊归家的画面引发了诗人归家的急切之情。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题答案】
【答案】 ①. 譬如为山 ②. 未成一篑 ③.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④. 任重而道远 ⑤. 自胜者强(或“强行者有志”) ⑥. 物格而后知至 ⑦. 三十辐共一毂 ⑧. 修我矛戟 ⑨.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⑩.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一)
【19~20题答案】
【答案】19. ①“有为”的定义被重塑了 ②而不去漫步更广阔的人生旷野呢
20. B
(二)
【21~23题答案】
【答案】21. 示例:“肥皂泡”发生破裂,漆酶重获自由后,就催促漆酚赶紧拉起手来变成漆膜。
22. 第三段侧重介绍漆酚在食物中的常见性,在生漆中的占比和类型;
第六段侧重介绍漆酚引起人体过敏原因。
23. C
四、写作(60分)
【24题答案】
【答案】例文:
默言如雷
《论语》字字珠玑,其对“言”的审慎态度如一缕幽魂贯穿千年文明脉络。“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警醒,“木讷近仁”的箴言,共同指向一个被喧嚣时代遗忘的真理:真正的道德力量往往不在滔滔不绝的雄辩中显扬,而在沉默的土壤里孕育着惊雷。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深恶痛绝,表面是对语言形式的警惕,实则是对语言异化的先知式洞察。当言辞从心灵镜像蜕变为功利工具,当微笑沦为精心计算的面具,语言便不再是“存在之家”(海德格尔语),而成了存在的牢笼。古代官场上的谄媚之词“主上英明”,与现代社交网络中精心雕琢的“人设”和“滤镜人生”,虽相隔千年,却在本质上同构——都是语言与灵魂的断裂。这种异化使人在话语狂欢中迷失本真,如奥斯卡·王尔德所叹:“如今人们知道一切事物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我们在每秒钟数以万计的信息洪流中浮沉,却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远离心灵的对话。语言的通货膨胀已使其内在价值濒临崩溃,这正是孔子在两千年前的忧思所在。
“木讷”之境,绝非智慧的贫瘠,而是精神的自觉选择,是面对语言浮夸浪潮的沉默抵抗。老子“大巧若拙”的睿智,维特根斯坦“凡不可言说者,必须保持沉默”的哲思,与孔子“木讷近仁”的洞见在精神顶峰相遇。袁隆平院士躬耕陇亩,以稻穗为语,他的沉默比无数空洞誓言更撼动人心;颜回“终日不违如愚”,却在沉默中抵达仁的境界。这些默然身影告诉我们,有些真理需要以生命而非言语来书写。当代社会的“言过其实”之病,正需要这种“讷于言”的解药。当我们停下喋喋不休的自我宣传,才能听见内心的道德律令;当我们放弃对语言的过度雕琢,才能回归存在的本真状态。
在话语泛滥的数码荒原,孔子的话语智慧如清泉沁人心脾。“慎于言”不是要我们沦为哑巴,而是邀请我们重获言语的庄严。社交媒体上,我们热衷于用华丽辞藻包装平凡思想,用滤镜修饰真实生活,这何尝不是现代的“巧言令色”?我们追求“网红”的虚名,却忘记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古训。真正的沟通,需要的是心灵的在场,而非辞藻的堆砌。当我们从语言的表演回归存在的真实,让言辞重新扎根于德性的土壤,我们便能在众声喧哗中开辟一片宁静——在那里,沉默不再是思想的缺席,而是思想最饱满的存在;言语不再是心灵的装饰,而是心灵最质朴的流露。
在这个真假难辨的世界里,或许最有力的反抗就是保持真诚的沉默,最动人的言语就是源自心灵的朴素表达。孔子的智慧穿越时空,依然为我们这个过度言说的时代提供着清凉解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