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总结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与朱元思书》知识点总结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3 与朱元思书
一、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名地时评作)
吴均,字叔庠(xiánɡ),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文体清拔有古气”,时人称为“吴均体”。代表作品有“吴均三书”(《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
2.主旨归纳
本文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富春江秀美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蔑视,以及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二、重点词语解释及文言翻译(背诵并默写)
风烟俱(全,都)净(消散),天山共色(同样的颜色)。从(跟、随)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或向西)。自(从)富阳至(到)桐庐一百许(表示约数)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的、独一无二的)。(内容上,概括了沿途所见山水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结构上,从山水两方面总起下文。)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水皆缥(piǎo)碧(浅青色),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没有)碍。急湍(急流)甚箭(比箭还快。甚,超过、胜过),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译文: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阻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夹(jiā)岸(两岸)高山,皆生寒树(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负(依仗,凭借)势竞(争着)上(向上),互相轩(争着往高处伸展)邈(miǎo,争着往远处伸展),争高直指(笔直地指向云天),千百成峰。泉水激(冲击,撞击)石,泠(línɡ)泠(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作响;好鸟相鸣(互相和鸣),嘤(yīnɡ)嘤成韵。蝉则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这里指蝉鸣)不穷(止,息),猿则百(表示多数)叫无(不)绝(停止)。鸢(yuān)飞戾(lì,至,到达)天者,望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息,使……平息);经纶(lún,筹划、治理)世务(国家大事)者,窥(看)谷忘反(同“返”,返回)。横柯(kē,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上(在上)蔽,在昼(白天)犹昏;疏条交映(互相掩映),有时见日。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指向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着,猿持续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名利之心;那些筹划人世间的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综合理解】
本文描绘了富春江的山水之美,第1段中“奇山异水”四字总括全文。第2段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句话通过写水中的游鱼与水底的细石清晰可见,表现出水的清澈,是侧面描写。本文写出了作者对美景的感受,意在劝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本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多用骈句,韵律和谐。
三、课文理解
1.句子赏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开篇勾画出富春江山水的整体风貌——空气明净、天山一色,点出环境氛围。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写江流曲折、随山而变,小舟随流漂荡的情形,点明了观景位置(舟行水上),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作者对这一百多里山水的总体印象,表达了热爱与赞美之情。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正面描写水之色、水之深。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游鱼、细石看得清楚,侧面描写水之清澈。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甚箭”为夸张,“若奔”为比喻,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竞”“争”二字,化静为动,赋予了静态的山以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动感,从视觉角度生动地描写富春江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美景。
(8)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写山间自然音响——泉水声、鸟鸣声、蝉鸣声、猿啸声,既呈现出万物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又以动衬静,突出山林的幽静。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由景而生慨叹,是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既反衬出富春江景色之怡人,又流露出作者蔑视功名利禄、厌倦官场政务,欲归隐林泉、享受自然美景的愿望。
(10)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写出光影的变化,显示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
2.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内容上,概括了沿途所见山水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②结构上,从山水两方面总起下文。
3.富春江的水“异”在哪里?作者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水?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1)“异”在水清、水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写了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夸张和比喻写了水之急。
(2)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江水清澈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流水湍急的动态美;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既从正面写水的清澈,也用“游鱼细石”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静态);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汹涌的大浪比喻成飞奔的马,写出了猛浪奔腾的气势。
4.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山的?
(1)“奇”的表现:山之形(连绵陡峭);山之声(天籁动听);山之色(光影多变)。
(2)手法:写山,通过感官描写,从视觉角度写山的形貌,从听觉角度写山间的各种声响;通过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止的高山写得富有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陡峭和壮美;通过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谱写出一曲美妙的山间交响乐。
5.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6.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美丽的自然景色,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这奇山异水,作者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由景而生的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寄情山水,避世隐退,不要为世俗所困扰。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作者观赏美景时油然而生的感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的鄙视,也从侧面突出了富春江周围景色之秀美,衬托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8.面对这一片美好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
(1)惬意、恬静。“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和怡然自得,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2)流连忘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了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表现出超出尘世、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申明自己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3)欢快自在。“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让人感到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也体现出他的快乐、自在。
9.说说《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的相同之处。
(1)结构上都是总分结构,先总说特征,再分写细描,结构清晰。
(2)句式上都是骈散结合,多用对仗的四字句,偶有一两句散句,骈散相间,使整篇文章读起来精致简洁、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流畅多变。
(3)写法上都是视角多变,视听结合,动静相映,富有生机情趣。
(4)情感上都是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10.请你当富春江的导游,向游客介绍富春江的如画景色,你会怎样解说?(解说词写法)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富春江景区。富春江因山青水碧而闻名遐迩,早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时期,便有吴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叹。是啊,那水,清澈缥碧,水里还有游动的鱼儿,它们享受着家园的舒适,向人们诉说着富春江的美;那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山间有泉水声、鸟啼声、蝉鸣声、猿啸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置身于此,真是如同来到了仙境呢!朋友们,就让我们一起畅游富春江,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吧!
11.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示例一】“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示例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
12.比较《三峡》《与朱元思书》两篇短文的异同。(重点记忆)
①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
②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清,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13.吴均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萌生避世退隐之意;杜甫饱览泰山雄奇秀丽的景色立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誓言。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更欣赏杜甫的人生态度。“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我们的祖国拥有众多美丽的山水,如果我们都去避世退隐,将没有人来承担社会责任。为了祖国山水更美丽、社会更美好,我们应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15.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的?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恬美和谐、幽静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作者为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变得更高尚,境界也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1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的观感,体现的志趣与“知其不可而为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隐居情怀有何不同?
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和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一份严肃,多了一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一份悲观,多了一份开朗,更具常人心态,更使人感到亲切。
四、名句默写
1.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两句写出了富春江江水迅猛奔涌之势。
2.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可以净化心灵,正如《与朱元思书》中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 窥谷忘反 ”。
3.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鄙弃功名利禄,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的人生态度。
五、拓展延伸——拓展阅读
游白水书付过
苏 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源殆可熟物 殆: 几乎,大概   ②循山而东 循: 顺着,沿着      
③度数谷  度: 越过      ④顾影颓然  颓然: 酒醉倦怠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水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人的脚印,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文短短一百多个字,却将作者和幼子苏过从白天游览白水岩到夜晚归家后这一整天的活动逼真地写了出来。
B.本文文笔精练生动,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
C.文章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诗情画意的奇山异水,却掩不住作者身处逆境中的忧郁悲伤之情。
D.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叙述为主体,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语言简练隽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