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唐诗五首》知识梳理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唐诗五首》知识梳理资料
一、原文(标注停顿划分)
(一)野望(王绩)
东皋 / 薄暮望,徙倚 / 欲何依。
树树 / 皆秋色,山山 / 唯落晖。
牧人 / 驱犊返,猎马 / 带禽归。
相顾 / 无相识,长歌 / 怀采薇。
(二)黄鹤楼(崔颢)
昔人 / 已乘 / 黄鹤去,此地 / 空余 / 黄鹤楼。
黄鹤 / 一去 / 不复返,白云 / 千载 / 空悠悠。
晴川 / 历历 / 汉阳树,芳草 / 萋萋 / 鹦鹉洲。
日暮 / 乡关 / 何处是?烟波 / 江上 / 使人愁。
(三)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 / 欲问边,属国 / 过居延。
征蓬 / 出汉塞,归雁 / 入胡天。
大漠 / 孤烟直,长河 / 落日圆。
萧关 / 逢候骑,都护 / 在燕然。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 / 荆门外,来从 / 楚国游。
山随 / 平野尽,江入 / 大荒流。
月下 / 飞天镜,云生 / 结海楼。
仍怜 / 故乡水,万里 / 送行舟。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 / 寺北 / 贾亭西,水面 / 初平 / 云脚低。
几处 / 早莺 / 争暖树,谁家 / 新燕 / 啄春泥。
乱花 / 渐欲 / 迷人眼,浅草 / 才能 / 没马蹄。
最爱 / 湖东 / 行不足,绿杨 / 阴里 / 白沙堤。
二、文学常识
(一)野望(王绩)
作者:王绩,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初唐重要诗人,诗风朴素自然,多写饮酒与隐逸田园之趣,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文集》传世。
作品:体裁为五言律诗,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内容围绕诗人薄暮时分在东皋的所见所感,描写田园秋景与自身心境。历史评价颇高,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二)黄鹤楼(崔颢)
作者: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早期诗多写闺情,后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奔放,其诗对后世影响较大,有《崔颢诗集》。
作品:体裁为七言律诗,内容以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与眼前实景为核心,描绘登楼所见之景与思乡之情。历史评价极高,相传为李白所倾服,是唐代咏黄鹤楼的代表作,兼具意境美、绘画美与音乐美。
(三)使至塞上(王维)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 “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与孟浩然并称 “王孟”,苏轼评价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还精通书法、音乐,有《王右丞集》传世。
作品:体裁为五言律诗,内容记述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与所见塞外风光。历史评价甚高,诗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联被誉为 “独绝千古”,是唐代边塞诗的经典之作,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作者: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并称 “李杜”。其诗想象新奇、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高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作品:体裁为五言律诗,内容写李白出蜀入楚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长江两岸壮丽景色。历史评价颇高,诗中写景视角灵活,意境高远雄浑,既体现诗人的豪情,又蕴含思乡之情,是李白早期诗作的重要代表。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 “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 “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作品:体裁为七言律诗,内容围绕西湖早春景色展开,描写湖水、早莺、新燕等景物。历史评价极高,是描写西湖春景的名篇,诗中画面明丽、生机盎然,生动展现早春特色,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三、翻译
(一)野望(王绩)
傍晚时分在东皋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都笼罩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大家相互对视却没有相识之人,我只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
(二)黄鹤楼(崔颢)
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旦离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闲地飘荡。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长得十分茂盛。
夕阳西下,故乡在哪里呢?江面上烟雾弥漫,让人心中涌起无尽的愁绪。
(三)使至塞上(王维)
我乘坐一辆轻便的马车前往边关慰问,出使途中经过居延。
我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地关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居住的区域。
辽阔的沙漠中,一缕烽烟笔直地冲向天空;黄河岸边,西沉的落日又大又圆。
走到萧关时,恰逢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他们告诉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前往楚地漫游。
山峦随着平旷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腾着流入辽阔无际的荒原。
月亮倒映在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明镜;云霞变幻,形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妙景象。
我依然喜爱故乡的江水,它不远万里,一路护送着我的行舟。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好与湖岸齐平,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很低。
几处早早飞来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枝;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取春泥筑巢。
纷繁的春花渐渐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面的美景,总觉得观赏不够,尤其是那绿色杨柳荫蔽下的白沙堤。
四、字词解释
(一)野望(王绩)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诗人隐居之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归依。
皆:全,都。
唯:只,仅。
落晖:落日的余晖。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这里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互对视。
采薇:典出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泛指隐居生活。
(二)黄鹤楼(崔颢)
昔人:指传说中骑黄鹤的仙人。
空余:只剩下。
不复返:不再回来。
千载:千年,形容时间长久。
空悠悠:空荡荡地悠闲飘荡。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地名,在今湖北武汉。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雾笼罩的江面。
(三)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一辆车,形容随从少,出行简从。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这里是诗人自称,指使臣。
居延:地名,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附近,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征蓬:飘飞的蓬草,常用来比喻漂泊在外的人。
汉塞:汉朝的边塞,这里泛指中原王朝的边塞。
胡天:胡人居住的天空,这里指边塞地区的天空。
大漠:辽阔的沙漠。
孤烟:指边防报警的烽烟。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都护:唐朝在边疆设立的最高军事长官。
燕然:古山名,在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用典,指都护作战得胜的地方。
(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远渡。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是长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处。
来从:来往于,这里指前往。
楚国:这里指今湖北、湖南一带,春秋时期为楚国疆域。
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尽:消失。
大荒:辽阔无际的原野。
飞天镜:指月亮倒映在水中,如同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
海楼:指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
怜:喜爱。
送行舟:护送远行的船。
(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寺名,在今浙江杭州西湖孤山上。
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年间,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好与湖岸齐平。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与湖面相连。
早莺:早早飞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新来的燕子。
啄春泥:啄取春泥来筑巢。
乱花:纷繁的花。
渐欲:渐渐想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浅浅的春草。
才能:刚刚能够。
没马蹄:遮没马蹄。
行不足:观赏不够。
白沙堤: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五、课文理解
(一)问题 1:《野望》中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这两句营造了萧瑟、静谧的秋日氛围。“树树”“山山” 两个叠词,从广度上描绘出所有树木、所有山峦都被秋色覆盖的景象,凸显秋意的浓厚;“秋色”“落晖” 两个意象,分别点明季节特征与时间场景 —— 秋日的色彩与落日的余晖,没有热闹的动态元素,只有静态的景物铺陈,整体画面安静且带有一丝清冷,为下文诗人抒发孤独情绪做了铺垫。
(二)问题 2:《黄鹤楼》前两联如何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结合?有什么效果?
答案:前两联采用 “先虚后实” 的方式结合神话与实景。首联 “昔人已乘黄鹤去” 先写仙人乘黄鹤离去的神话传说(虚写),“此地空余黄鹤楼” 再转回眼前空荡荡的黄鹤楼(实写);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 延续神话,写黄鹤不再归来(虚写),“白云千载空悠悠” 则聚焦眼前长久飘荡的白云(实写)。
效果有两点:一是增添黄鹤楼的神异色彩,让建筑更具传奇韵味;二是通过 “虚” 与 “实” 的对比,突出物是人非的感慨,“空” 字反复出现,强化了诗人吊古伤今的怅惘心境。
(三)问题 3:《使至塞上》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何被称为 “独绝千古”?请从炼字和画面感角度赏析。
答案:从炼字角度,“直”“圆” 二字极具精妙。“直” 字写出大漠中烽烟的劲拔、挺拔,因塞外无风,烽烟垂直向上,凸显环境的静谧与辽阔;“圆” 字描绘落日的饱满、圆润,在苍茫大漠背景下,落日的 “圆” 更显柔和,与 “直” 的烽烟形成刚柔对比,炼字精准又自然。
从画面感角度,这两句展现出极强的 “诗中有画” 特质:一是构图层次丰富,从上到下有 “落日 — 孤烟 — 长河”,从近到远有 “孤烟 — 落日 — 大漠”,空间开阔;二是线条简约鲜明,纵的烽烟、横的长河、圆的落日,用简单线条勾勒出景物核心形态;三是色彩鲜明,黄色的大漠、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色彩对比强烈,让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因此被赞 “独绝千古”。
(四)问题 4:《渡荆门送别》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随” 字将原本静止的山峦写活,描绘出随着船的移动,山峦逐渐从视野中消失、被平野替代的动态过程;“入” 字则写出江水奔涌着流入辽阔荒原的动态,展现出江水的磅礴气势。
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开阔、喜悦的心境。诗人刚出蜀地,见到从山地到平原的地形变化与江水奔涌的壮阔景象,内心充满对远方的憧憬与闯荡世界的兴奋,毫无旅途的疲惫,只有对新环境的赞叹。
(五)问题 5:《钱塘湖春行》中哪些词语能体现 “早春” 特点?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体现 “早春” 特点的词语有:“早莺”(早早飞来的黄莺,数量少)、“新燕”(新来的燕子,刚回巢筑窝)、“几处”(说明早莺数量不多,不是遍布)、“谁家”(暗示新燕刚刚到来,尚未普遍)、“乱花渐欲”(花刚开放,尚未盛放)、“浅草才能”(草刚生长,还未长高)。
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早春景物,展现了西湖早春明丽、生机盎然的画面,表达了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 更是直抒胸臆,将这种喜爱推向极致。
(六)问题 6:《野望》尾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运用了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典故,相传二人因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薇维持生活。
表达了诗人孤独无依的苦闷与避世归隐的情怀。诗人在田园中与他人对视却无人相识,找不到情感共鸣,无法融入眼前的田园生活,只好借怀念古代隐士,抒发自己仕途不得志、渴望通过隐居寻求心灵慰藉的情绪。
(七)问题 7:《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答案:尾联通过 “情景交融” 的方式抒发思乡之情。首先,“日暮” 点明时间是傍晚,傍晚本就是人们思念故乡、渴望归家的时刻,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其次,“烟波江上” 描绘出江面上烟雾弥漫的景象,朦胧的画面营造出迷茫、惆怅的氛围,与诗人不知故乡在何处的迷茫心境相契合;最后,以设问 “何处是” 直接点出对故乡位置的探寻,将思乡的愁苦具象化,让情感表达更真挚深沉。
(八)问题 8:《渡荆门送别》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说 “送别” 体现了思乡之情?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送” 字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态,仿佛故乡水有了情感,特意不远万里护送诗人的行舟。
“送别” 表面是故乡水送别诗人,实则是诗人借故乡水的 “不舍”,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眷恋。诗人初次离开长期生活的蜀地,虽然对远方充满期待,但故乡的情感难以割舍,不直接说自己思乡,反而写故乡水 “送行”,从侧面烘托出思乡之情,表达更含蓄、巧妙。
六、理解性默写
(一)《野望》
描绘薄暮时分东皋田园秋景,动静结合的句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隐居情怀与孤独苦闷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二)《黄鹤楼》
写黄鹤楼神话传说,凸显物是人非感慨的句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思乡之愁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使至塞上》
以蓬、雁自比,表达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情绪的句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描绘塞外雄浑壮阔风光,被赞 “独绝千古” 的句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渡荆门送别》
写地形变化,体现诗人开阔心境的句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运用拟人,含蓄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钱塘湖春行》
描写早春禽鸟活动,展现生机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直抒胸臆,表达对西湖早春美景喜爱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