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诫子书》课文知识梳理资料一、原文夫 / 君子之行,静 / 以修身,俭 / 以养德。非淡泊 / 无以明志,非宁静 / 无以致远。夫 / 学 / 须静也,才 / 须学也,非学 / 无以广才,非志 / 无以成学。淫慢 / 则不能 / 励精,险躁 / 则不能 / 治性。年 / 与时驰,意 / 与日去,遂成 / 枯落,多 / 不接世,悲守 / 穷庐,将复 / 何及!二、文学常识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主要成就:早年隐居隆中,后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 “千古第一贤相”。作品:《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体裁为书信;其代表作还有《出师表》《隆中对》等,这些作品被收录于《诸葛亮集》。历史评价:《诫子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中对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重视,至今仍对个人修养和后代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翻译(全文)君子的品行,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四、字词解释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君子之行:品行(“行”,操守、品德)静以修身:用(“以”,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养身心(“修身”,提升自身品德修养)俭以养德:培养品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屏除杂念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与 “宁静” 相对)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年与时驰:时光(“年”,年纪、岁月);疾行,指迅速逝去(“驰”)意与日去:意志(“意”);丧失(“去”)遂成枯落:于是,就(“遂”);凋落,衰残,文中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枯落”)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怎么来得及(“何及”)五、重点虚词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用于引出议论。例:夫君子之行;夫学须静也。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 “用来、依靠”。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 “就”,用于连接条件与结果。例: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六、古今异义宁静:古义指 “安静,集中精神,屏除杂念”;今义多形容环境安静,不嘈杂。例: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险躁:古义指 “轻薄浮躁”(“险” 为 “轻薄” 之意);今义中 “险” 多表示 “危险”,“躁” 仍为 “急躁”,整体含义与古义不同。例: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接世:古义指 “对社会有贡献,接触社会、融入社会”;今义无此固定搭配,“接世” 一词极少单独使用。例:多不接世(古义)。七、文言句式判断句:以 “…… 也” 表判断,强调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例:夫学须静也(“也” 表判断,意为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固定句式:“非…… 无以……”,表双重否定,可译为 “不…… 就无法……”,加强必要性的表述。例 1:非淡泊无以明志(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例 2:非学无以广才(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八、重点句子翻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文: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文: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屏除杂念、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译文: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九、课文理解诸葛亮写《诫子书》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核心目的是告诫儿子诸葛瞻修身养性、立志治学,希望他成为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同时也通过自身经验的总结,传递对儿子珍惜时光、避免浮躁的殷切期望。文章开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为下文论述 “静”“俭” 与修身、治学、立志的关系奠定基础;内容上,直接提出文章核心观点,明确君子修身养德的途径是 “静” 和 “俭”,让读者快速把握全文论述方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中,“淡泊”“宁静” 与 “明志”“致远” 是什么关系?“淡泊” 是 “明志” 的前提,只有摒弃对名利的追逐,才能看清内心真正的志向;“宁静” 是 “致远” 的保障,只有内心平静、专注,才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稳步前行,最终实现远大理想。二者是实现 “明志”“致远” 的必要条件。文中如何论述 “学”“静”“才”“志” 四者的逻辑关系?四者的逻辑链条为 “静→学→才,志→学”。首先,“静” 是 “学” 的基础,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专注学习;其次,“学” 是 “才” 的来源,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最后,“志” 是 “学” 的动力,没有明确志向,学习就会缺乏目标,难以坚持并取得成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这句话在论证上有什么作用?这句话从反面论证了 “静” 的重要性,与前文 “静以修身”“学须静也” 的正面论述形成对比,突出放纵懈怠、轻薄浮躁对修身治学的危害;使文章论证更全面,说服力更强,也让儿子更清晰地知道需要规避的行为。文章结尾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蕴含着诸葛亮怎样的情感?蕴含着诸葛亮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对儿子若虚度光阴、最终无所作为的担忧,以及希望儿子珍惜时光、奋发向上的殷切期望;语气中带有警示意味,能引发读者对 “珍惜时间” 的重视。《诫子书》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语言特点为简洁凝练、多用对偶,且富有韵律感与哲理。例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用简短的语句深刻阐述了 “淡泊”“宁静” 与 “明志”“致远” 的关系,蕴含深刻人生道理。在现代社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的理念还适用吗?为什么?适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诸多诱惑(如名利、电子产品)和浮躁心态,“静以修身” 能帮助人们沉下心来专注自我提升(如学习时不被手机干扰);“俭以养德” 则能引导人们反对铺张浪费,培养节约、务实的品德,避免因追求物质享受而迷失方向,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风气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文中多次强调 “静” 的重要性,“静” 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文中的 “静” 不仅指环境的安静,更指内心的宁静 —— 屏除杂念、专注专一,不被名利、浮躁干扰,既能在修身上保持平和心态,也能在治学上集中精力,是修身和治学的核心前提。《诫子书》作为家书,如何体现诸葛亮 “千古第一贤相” 的形象特质?文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责任感延伸到对儿子的教育中,他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以 “修身治学” 为核心教导儿子,体现其高尚的品德;同时,文中理性的论述、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智慧与远见,符合 “千古第一贤相” 的形象特质。十、理解性默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开篇提出核心观点,强调君子修身养德途径的句子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体现 “淡泊”“宁静” 对 “明志”“致远” 重要性,成为后世修身立志名言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论述 “学”“才”“志” 关系,强调学习和立志对增长才干重要性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反面警示放纵懈怠、轻薄浮躁危害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描写时光流逝、意志丧失,最终无所作为后果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文末以悔恨语气警示珍惜时光,避免最终遗憾的句子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强调 “静” 是学习前提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体现诸葛亮对儿子修身要求,将 “静” 与 “俭” 结合的句子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