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归纳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核心知识点归纳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 年秋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单元整体概览
主题定位:以 “山水情怀与人生哲思” 为核心,收录了古代写景抒情散文与诗词名篇。通过描绘岳阳楼、醉翁亭、湖心亭等山水景致,以及诗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下的感慨,展现古人对自然之美、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的思考,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意境之雅与思想之深,提升文言文阅读与诗词鉴赏能力。
核心目标:掌握文言文 “字词理解、句子翻译、内容分析” 三大核心技能,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的情感与哲理;学习 “议论要言之有据” 的写作方法,能结合具体材料支撑观点;积累课外古诗词,感受不同诗人的风格与情感。
任务一:阅读(逐篇知识点)
《岳阳楼记》(范仲淹)
体裁与背景
体裁:记体散文(古代一种文体,多记风物、抒情议论),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既是对岳阳楼重修的记述,更是借景抒情、表达人生理想的名篇。
背景:创作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 年),当时范仲淹因支持 “庆历新政” 被贬邓州,滕子京也被贬岳州并重修岳阳楼,寄信请范仲淹作记。作者借本文表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也暗含对友人的劝勉。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谪”(贬官):“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景”(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际涯”(边际):“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景”(景色):“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先”“后”(意动用法,以…… 为先,以…… 为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点虚词:
“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夫巴陵胜状”;
“其”(那,指示代词):“其喜洋洋者矣”;
“以”(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特殊句式:
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也” 表判断,译为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啊”);
省略句:“衔远山,吞长江”(省略主语 “洞庭湖”,译为 “(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
倒装句:“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谁与归” 即 “与谁归”,译为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内容与情感主旨
写景特色:采用对比手法,分别描绘 “淫雨霏霏” 的悲景与 “春和景明” 的喜景。写悲景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渲染凄凉氛围;写喜景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营造明媚景象,为后文抒情议论做铺垫。
情感与主旨:作者通过 “迁客骚人” 因景而异的 “览物之情”,引出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进一步提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核心观点,表达自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与高尚情怀,也体现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希望其能超脱个人得失,心系百姓。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将 “迁客骚人” 的情感与洞庭湖的不同景致结合,景随情变,情由景生,自然引出 “古仁人之心”,避免议论空洞;
对比论证:对比 “迁客骚人” 的 “以物喜,以己悲” 与 “古仁人” 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突出 “古仁人” 境界的高远,强化文章主旨;
语言特色:语言骈散结合,既具 “浩浩汤汤”“朝晖夕阴” 等四字骈句的整齐韵律美,又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等散句的灵活自然,兼具气势与感染力。
《醉翁亭记》(欧阳修)
体裁与背景
体裁:记体散文,以 “醉翁亭” 为核心,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是欧阳修 “乐” 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背景:创作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 年),欧阳修因支持 “庆历新政” 被贬滁州。在滁州任上,他为政宽简,与民同乐,修建醉翁亭,常在此与宾客饮酒赏景,本文即作于此时,通过描写山水之乐与百姓之乐,表达 “与民同乐” 的情怀。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林霏”(树林里的雾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瞑”(昏暗):“云归而岩穴瞑”;
“伛偻提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乐”(以…… 为乐,意动用法):“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重点虚词:
“而”(表顺承,就):“日出而林霏开”;
“而”(表转折,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那,指示代词):“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特殊句式:
判断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 也” 表判断,译为 “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倒装句:“醒能述以文者”(状语后置,“述以文” 即 “以文述”,译为 “用文章记述”)。
内容与情感主旨
写景层次:采用 “由远及近”“由朝至暮”“由景及人” 的层次描写。先写滁州西南的群山,再聚焦琅琊山,进而找到酿泉,最终点明醉翁亭的位置;接着写山间朝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与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景致;最后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层层递进,脉络清晰。
情感与主旨:文章围绕 “乐” 字展开,包含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三层含义。作者表面写饮酒赏景之乐,实则通过 “滁人游”“太守宴” 等场景,展现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表达 “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自身被贬境遇的豁达超脱 —— 虽仕途不顺,却能在治理地方、造福百姓中找到快乐。
艺术手法
线索清晰:以 “乐” 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山水之乐到宴酣之乐,再到与民同乐,“乐” 的内涵不断深化,使文章结构严谨;
动静结合:写山间朝暮时,“日出”“云归” 是动态,“林霏开”“岩穴瞑” 是静态变化,动静结合展现山间景致的变化;
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多用短句与口语化表达(如 “也” 字的反复使用,“…… 者,…… 也” 的判断句式),既显亲切自然,又增强文章的节奏感,体现欧阳修 “平易晓畅” 的散文风格。
《湖心亭看雪》(张岱)
体裁与背景
体裁:小品文(古代散文的一种,篇幅短小,多描写景物、抒发闲情逸致),是张岱晚年回忆明末生活的作品,以极简的笔触描绘湖心亭雪景,暗含家国之思。
背景:创作于明末清初,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明亡后不愿仕清,隐居山林,潜心著述。本文回忆明亡前在西湖湖心亭看雪的经历,通过描写雪景的幽静与偶遇知己的短暂欢愉,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也暗含对人生渺茫的感慨。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是日更定矣”;
“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焉得”(哪能):“焉得更有此人”。
重点虚词:
“而”(表修饰,不译):“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其”(他们的,代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特殊句式:
省略句:“余拏一小舟”(省略主语 “余”,译为 “我撑着一艘小船”);
倒装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即 “得焉”,宾语前置,译为 “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内容与情感主旨
写景特色:采用 “白描” 手法,以极简的文字勾勒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仅用十六字描绘出天地一片纯白的壮阔景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以 “痕”“点”“芥”“粒” 等量词,将宏大雪景中的景物缩小,凸显雪景的幽静与空旷,营造出 “天人合一” 的孤寂意境。
情感与主旨:文章表面写湖心亭看雪的闲情逸致,实则暗含复杂情感。一方面,通过 “独往湖心亭看雪” 的 “独” 字,展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偶遇金陵客并 “强饮三大白而别”,短暂的知己相遇背后,是对故国(金陵为明朝旧都)的思念;结尾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以 “痴” 自嘲,既写对雪景的痴迷,也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艺术手法
白描手法:摒弃华丽辞藻,用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景物,如 “上下一白”“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以极简的笔墨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情景交融:将作者的孤寂、思乡之情融入雪景描写中,雪景的 “静” 与 “空” 对应心境的 “孤” 与 “寂”,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语言特色:语言凝练含蓄,字字珠玑,无多余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雪景的壮阔与作者的复杂心境,体现小品文 “以小见大” 的特点。
诗词三首
(1)《行路难(其一)》(李白)
体裁与背景:
体裁:七言古诗(乐府旧题),是李白抒发人生感慨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李白被 “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此时他虽有远大抱负,却遭遇仕途挫折,在离开长安的途中,借《行路难》抒发内心的迷茫、愤懑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象征繁华富贵的长安生活)、“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的艰难险阻)、“垂钓碧溪”(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象征等待机遇)、“乘舟梦日”(用伊尹梦日的典故,象征对未来的希望)、“长风破浪”“云帆济沧海”(象征冲破困境、实现理想的决心)。
情感主旨:诗歌开篇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描绘内心的迷茫与愤懑,接着用 “冰塞川”“雪满山” 比喻仕途艰难,随后通过姜太公、伊尹的典故重拾希望,最终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抒发冲破困境、实现理想的豪迈气概,展现李白 “积极乐观、不屈不挠” 的人生态度。
艺术手法:
用典:借用姜太公 “垂钓碧溪”、伊尹 “乘舟梦日” 的典故,既表达对机遇的渴望,也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
比喻:将仕途挫折比作 “冰塞川”“雪满山”,将实现理想的过程比作 “长风破浪”“济沧海”,使抽象的情感与人生境遇具体化;
情感变化:情感从 “茫然”“愤懑” 到 “希望”“豪迈”,层次分明,跌宕起伏,展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坚定。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体裁与背景:
体裁:七言律诗(近体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酬” 即 “以诗相答”。
背景:创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年),刘禹锡因参与 “永贞革新” 被贬外地二十余年,后被召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相遇,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安慰他,刘禹锡遂作此诗回赠,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与豁达情怀。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巴山楚水”(象征诗人被贬的偏远之地)、“沉舟”“病树”(象征诗人自身遭遇的挫折与困境)、“千帆”“万木”(象征新生事物与时代的发展)、“暂凭杯酒”(象征暂时的慰藉)。
情感主旨:诗歌开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接抒发被贬二十余年的辛酸与悲凉;接着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 “闻笛赋”(怀念故友)、“烂柯人”(感慨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典故,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与对世事变化的感慨;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全诗的核心,以 “沉舟”“病树” 与 “千帆”“万木” 对比,展现诗人豁达的心态 —— 虽自身遭遇挫折,但新生事物终将蓬勃发展,不必沉溺于过去;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应白居易的赠诗,表达借酒振作、重新面对生活的决心。
艺术手法: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两个典故的运用,既含蓄表达情感,又使诗歌意蕴深厚;
对比:“沉舟” 与 “千帆”、“病树” 与 “万木” 的对比,凸显新生事物的生命力,体现诗人的豁达;
对仗:作为七言律诗,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体裁与背景:
体裁:词(水调歌头为词牌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秋咏月的经典之作。
背景: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苏轼时任密州知州,与弟弟苏辙(子由)已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饮酒赏月,思念弟弟,遂作此词,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离合的思考与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明月”(象征团圆、思念与人生的圆满)、“琼楼玉宇”(象征理想中的美好境界,也暗指朝廷)、“阴晴圆缺”(象征人生的悲欢离合)、“婵娟”(指代明月,也象征美好事物与亲人)。
情感主旨:上阕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豪迈的问句引发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写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顾虑 —— 既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又担心 “琼楼玉宇” 的高寒难以承受;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以明月的移动暗示时间流逝,“无眠” 二字点出诗人因思念弟弟而难以入睡的状态,将个人情感与明月的清冷氛围融为一体。
随后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问抒发对亲人分离的怅惘,却又迅速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我宽慰,承认人生的不圆满是自古以来的常态,展现豁达心态;结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对弟弟的思念升华为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美好祝愿,以 “婵娟”(明月)为载体,传递出 “即使相隔千里,只要心意相通,仍能共享美好” 的温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将明月的移动、清辉与诗人的思念、思考结合,如 “照无眠” 既写明月照人,也写诗人失眠,景与情无缝衔接;
设问与反问:开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的设问引发思考,“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的反问强化情感,使诗歌节奏更富变化;
语言特色:语言兼具豪迈与柔情,上阕 “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 尽显豪迈,下阕 “千里共婵娟” 则充满温情,风格多样却和谐统一,体现苏轼 “豪放中见婉约” 的词风。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据
核心概念与要求
“言之有据” 的内涵:指议论文中提出的观点必须有充分、恰当的材料作为支撑,这些材料(论据)需真实、典型、贴合观点,避免 “空泛议论” 或 “观点与材料脱节”,让议论文更具说服力。
核心要求:
a.论据真实可靠:引用的事例、数据、名言等需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虚构或篡改(如引用名人名言需准确标注作者与出处,列举事例需符合历史或现实逻辑);
b.论据典型恰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避免使用偶然、个别、与观点关联度低的事例(如论证 “勤奋成就梦想”,应选择王羲之 “临池学书”、爱迪生 “发明电灯” 等典型事例,而非小众、无普遍意义的案例);
c.论据与观点统一:材料需紧密围绕观点展开,避免 “论据跑偏”(如论证 “坚持的重要性”,若列举 “李白铁杵磨成针” 的事例,需聚焦 “长期坚持” 的过程,而非仅描述 “铁杵变针” 的结果)。
论据的类型与运用
论据类型:
d.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历史典故、统计数据、现实案例等,具有直观、具体的特点,能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示例:论证 “逆境出人才”,可列举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著《史记》”“海伦 凯勒失明失聪后成为作家” 等事例;
e.道理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经典著作中的语句、科学原理等,具有权威性、概括性的特点,能提升议论文的理论深度。
示例:论证 “珍惜时间”,可引用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等名言。
运用技巧:
f.事实论据需 “概括 + 分析”:列举事例时无需详细叙述过程,只需用简洁语言概括核心内容,随后结合观点分析事例与观点的关联(如论证 “责任的重要性”,概括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事例后,需分析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使其成为千古名臣”,避免 “只举事例不分析”);
g.道理论据需 “贴合 + 阐释”:引用名言时需确保与观点高度契合,随后简要阐释名言的含义及其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如论证 “理想的价值”,引用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需阐释 “这句名言体现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说明理想能赋予人前行的动力”);
h.多种论据结合使用:将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结合,既能用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又能用权威名言提升理论高度(如论证 “勤奋的意义”,可先列举 “王羲之临池学书” 的事例,再引用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 的名言,形成 “事实 + 道理” 的双重支撑)。
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
常见误区:
i.论据虚假:编造事例(如 “某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勤奋能提升效率”,未注明科学家姓名与实验背景)、篡改名言(如将鲁迅的话安在孔子名下);
j.论据堆砌:罗列多个事例却不分析,如论证 “坚持” 时,仅列举 “爱迪生、王羲之、曹雪芹” 的事例,未说明这些事例如何体现 “坚持”;
k.论据偏离:观点为 “合作很重要”,却列举 “爱因斯坦独自提出相对论” 的事例,与观点矛盾。
避坑指南:
l.积累真实素材:建立素材本,分类记录真实的事例、名言(如按 “勤奋”“坚持”“责任” 等主题分类),避免临时编造;
m.围绕观点选论据:确定观点后,先思考 “哪些素材能直接支撑观点”,再筛选最典型的 2-3 个,而非盲目堆砌;
n.强化 “论据分析” 意识:每列举一个论据后,用 “这说明……”“由此可见……” 等语句连接观点,确保论据与观点紧密关联。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月夜忆舍弟》(杜甫)
背景与体裁
背景:创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身处异乡,因战乱与弟弟们分离,中秋之夜(诗中 “露从今夜白” 暗示白露节气,临近中秋),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抒发对弟弟的思念与对战乱的忧虑。
体裁:五言律诗(近体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杜甫 “沉郁顿挫” 诗风的代表之一。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
“月夜”(象征团圆,反衬诗人与弟弟的分离)、“露白”(白露节气的典型景象,营造清冷氛围,暗示秋夜的寒凉与诗人心境的孤寂)、“戍鼓”“雁声”(战争相关的声音,象征战乱,烘托紧张氛围)、“明月”(贯穿全诗,既是写景对象,也是思念的载体,“月是故乡明” 体现对故乡与亲人的牵挂)。
情感主旨:
诗歌开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 “戍鼓”“雁声” 勾勒出战乱中荒凉、紧张的环境,奠定悲凉基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过 “露白”“月明” 的秋夜景象,抒发对故乡的思念,“月是故乡明” 看似不合常理,却真实体现了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直接点明与弟弟分离的现状,“无家问死生” 写出战乱中亲人失联的担忧与痛苦;结尾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以 “寄书不达” 与 “战乱未休” 收尾,既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也暗含对战争的谴责,情感沉郁深沉。
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将对弟弟的思念、对战乱的忧虑融入 “月夜”“露白”“雁声” 等景物描写中,如 “边秋一雁声”,秋夜的雁声既写自然景象,也烘托诗人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对仗:作为五言律诗,颔联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颈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对仗工整,“露” 对 “月”、“有弟” 对 “无家”,句式整齐,增强诗歌的韵律美;
炼字:“断” 字(“戍鼓断人行”)写出战乱中道路阻断、行人稀少的景象,“断” 字精准且有力度;“皆” 字(“有弟皆分散”)写出所有弟弟都离散的现状,强化了分离的痛苦。
2.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背景与体裁
背景:创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刘长卿因得罪权贵被贬为睦州司马,途经长沙时,拜访贾谊的故居(贾谊是西汉文学家,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抑郁而终),触景生情,借贾谊的遭遇抒发自身的贬谪之悲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体裁:五言律诗(近体诗),语言含蓄,意境悲凉,是刘长卿 “五言长城” 诗风的体现。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
“贾谊宅”(象征怀才不遇的文人境遇,是诗人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秋草”“寒林”(秋日衰败的景物,营造荒凉、萧瑟的氛围,暗示贾谊故居的冷落与诗人心境的悲凉)、“湘水”(流经长沙,与贾谊被贬长沙的经历相关,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文人的悲苦)、“寒雨”(阴冷的雨水,烘托悲凉氛围,暗喻诗人的贬谪之苦)。
情感主旨:
诗歌开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既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的经历,也暗指自身的贬谪遭遇,“万古惟留楚客悲” 将贾谊的个人悲剧升华为历代怀才不遇文人的共同悲哀;“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通过 “秋草”“寒林”“日斜” 的荒凉景象,描写贾谊故居的冷落,“独”“空” 二字凸显诗人的孤独与悲凉;“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既感叹贾谊虽遇 “有道” 的汉文帝,却仍遭贬谪,也暗讽当朝统治者对人才的轻视,“湘水无情” 则写出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愤懑;结尾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以 “江山摇落” 的萧瑟景象收尾,“怜君” 既是怜贾谊,也是怜自己,抒发怀才不遇的悲苦与无奈。
艺术手法
借古抒怀:借贾谊被贬的历史典故,抒发自身的贬谪之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使情感更含蓄、深刻;
情景交融:“秋草”“寒林”“日斜”“寒雨” 等景物描写,既勾勒贾谊故居的荒凉,也烘托诗人的悲凉心境,景与情高度统一;
炼字:“独” 字(“秋草独寻人去后”)写出诗人独自拜访贾谊故居的孤独,“空” 字(“寒林空见日斜时”)写出故居的空旷与冷落,两字精准传递出诗人的心境。
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背景与体裁
背景: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 年),韩愈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佛教舍利)入宫,写下《论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途经蓝关(今陕西蓝田东南)时,侄孙韩湘赶来送行,韩愈作此诗赠给韩湘,抒发被贬的愤懑、对家人的牵挂与虽遭贬谪却仍坚守信念的决心。
体裁:七言律诗(近体诗),情感激昂,气势豪迈,体现韩愈 “以文为诗” 的风格特点。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
“朝奏”“夕贬”(象征诗人因直谏而迅速被贬的遭遇,体现朝廷的不公)、“秦岭”“蓝关”(诗人被贬途中的地名,象征人生的困境与前路的渺茫)、“瘴江”(潮州的江名,当时潮州被视为偏远、荒凉之地,象征贬谪之地的艰苦)、“雪”(蓝关的雪景,营造寒冷、萧瑟的氛围,暗喻诗人的心境)。
情感主旨:
诗歌开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以 “朝奏” 与 “夕贬” 的对比,凸显被贬的突然与路途的遥远,暗含对朝廷不公的愤懑;“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直接表明自己反对迎佛骨是为 “除弊事”(去除社会弊病),即使年老体衰,也不惜牺牲生命,展现坚守信念、刚正不阿的品格;“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通过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的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抒发对家人的牵挂(“家何在”)与前路渺茫的迷茫(“马不前”);结尾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看似对侄孙说 “准备在瘴江边收我的尸骨”,实则暗含虽遭贬谪却仍不屈服的决心,情感悲壮而豪迈。
艺术手法
对比:“朝奏” 与 “夕贬” 对比,“圣明”(指唐宪宗)与 “弊事” 对比,“衰朽”(诗人自指)与 “残年” 对比,凸显诗人的遭遇与品格;
情景交融:“云横秦岭”“雪拥蓝关” 的景物描写,既写被贬途中的实景,也烘托诗人的愤懑、牵挂与迷茫,景中含情;
直抒胸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直接表达坚守信念的决心,“家何在” 直接抒发对家人的牵挂,情感直白而强烈。
4. 《商山早行》(温庭筠)
背景与体裁
背景:创作于温庭筠早年漫游时期,诗人因追求功名,不得不早行赶路,途经商山(今陕西商洛境内,是古代往来长安与东南地区的必经之路,山路崎岖)时,写下这首诗,描绘早行的艰辛与对故乡的思念。
体裁:五言律诗(近体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是温庭筠 “绮丽精工” 诗风的代表之一,其中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被誉为 “早行名句”。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早行的典型景物,“鸡声” 写听觉,“月”“人迹”“霜” 写视觉,共同勾勒出清晨赶路的场景)、“槲叶”“枳花”(商山的特色景物,点明旅途的地点,营造山野的清新氛围)、“杜陵梦”(杜陵是诗人的故乡,今陕西西安东南,象征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主旨:
诗歌开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以 “征铎”(马车上的铃铛)的声音点明早行的开始,“悲故乡” 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叠加,勾勒出一幅清冷、萧瑟的早行图,无需修饰却画面感极强,写出早行的艰辛;“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写商山的山野景色,“落” 字写出槲叶的动态,“明” 字写出枳花的明亮,为艰辛的旅途增添一丝清新;结尾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以 “杜陵梦” 中 “凫雁满回塘” 的温馨景象(故乡池塘中满是凫雁),与眼前早行的艰辛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含蓄而深沉。
艺术手法
列锦(名词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一句,不用动词与形容词,仅用六个名词组合,形成完整的画面,简洁而富有表现力,是古典诗歌中 “列锦” 手法的经典示例;
情景交融:将对故乡的思念融入 “鸡声”“月”“霜”“槲叶”“枳花” 等早行景物描写中,如 “人迹板桥霜” 既写早行的实景,也暗含旅途的艰辛与对故乡的牵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