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025 年秋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活动 探究)知识点清单
单元整体概览
主题定位:以 “诗歌的魅力” 为核心,聚焦 “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 三大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象之美、情感之真与语言之妙,体会不同时代、不同题材诗歌的精神内涵,建立对现代诗与古典诗词(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核心目标:掌握诗歌 “意象分析、情感把握、手法鉴赏” 三大核心能力;通过朗诵实践,提升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节奏把控能力;尝试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完成简单作品,同时借助《艾青诗选》导读,掌握 “如何读诗” 的通用方法,为后续诗歌学习奠定基础。
任务一:学习鉴赏(逐篇知识点)
《沁园春 雪》(毛泽东)
体裁与背景
体裁:古典词(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题目),兼具古典词的格律美与现代革命情怀的豪迈感。
背景:创作于 1936 年,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面对北国雪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北国风光”“长城”“黄河”“群山”“高原”“红日”“江山”,以宏大、壮阔的自然意象,勾勒出祖国北方的雄浑雪景,象征中华民族的磅礴气势与革命力量。
情感主旨:上阕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下阕评价历代帝王的功过,最终落脚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与担当精神。
艺术手法
写景手法:动静结合(“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将静态的群山、高原写活,赋予动态感);虚实结合(实写北国雪景,虚写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的晴天景象)。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雪景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议论抒情(下阕议论历代帝王,点明 “风流人物” 的时代内涵)结合。
语言特色:用词大气磅礴,如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 “千里”“万里”,“俱往矣” 的斩钉截铁,兼具古典词的凝练与现代语言的力量感。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体裁与背景
体裁:现代抒情诗(悼亡诗),以呼告式结构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怀念。
背景:创作于 1977 年,正值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诗人以 “寻找” 为线索,凝聚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思念之情。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山谷”“田野”,以自然万物为 “回应者”,象征总理的精神无处不在,与人民紧密相连;“你就在这里” 的反复出现,强化 “总理从未离开” 的情感认知。
情感主旨:通过 “呼唤 — 回应” 的结构,抒发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崇敬、深切怀念与爱戴,歌颂总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奉献精神。
艺术手法
结构特点:采用反复咏叹的呼告式结构,“周总理,你在哪里” 的多次呼唤,层层递进,将情感推向高潮,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我们想念你,周总理”)与借物抒情(借高山、大地的 “回答”,侧面烘托总理的精神永存)结合。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真挚,贴近生活,无华丽辞藻却饱含深情,如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直白却极具情感冲击力。
《我爱这土地》(艾青)
体裁与背景
体裁:现代抒情诗(爱国诗),是艾青 “土地意象” 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创作于 1938 年,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诗人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苦难,以 “鸟” 为喻,抒发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忧患意识。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土地”(象征饱受苦难的祖国与人民)、“河流”(象征人民的悲愤与抗争)、“风”(象征人民的怒吼与反抗)、“黎明”(象征民族解放的希望)、“鸟”(象征诗人自身,以及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的人民)。
情感主旨:通过 “鸟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直至死在土地上” 的意象,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全诗以 “土地” 为核心象征,将抽象的 “爱国情感”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自然意象,避免直白说教,增强诗歌的含蓄美。
抒情方式:借物咏怀(以 “鸟” 的歌唱与死亡,寄托诗人的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语言凝练厚重,情感深沉悲怆,“嘶哑的喉咙”“腐烂在土地里面” 等表述,既体现祖国的苦难,也凸显爱的执着。
《乡愁》(余光中)
体裁与背景
体裁:现代抒情诗(乡愁诗),以简洁的结构、质朴的意象展现浓厚的家国情怀。
背景:创作于 1972 年,诗人余光中漂泊台湾,与大陆亲人分离,以 “乡愁” 为主题,凝聚两岸同胞的思乡之情与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邮票”(象征童年与母亲的分离,通过书信传递思念)、“船票”(象征青年与妻子的分离,通过船只连接两岸)、“坟墓”(象征中年与母亲的永别,生死相隔的悲痛)、“海峡”(象征晚年与祖国大陆的分离,家国之思的厚重)。
情感主旨:以时间为线索(童年 — 青年 — 中年 — 晚年),通过四个具象化的 “乡愁载体”,层层递进地抒发个人的思乡之情,最终升华为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艺术手法
结构特点:四节诗结构对称,句式相近,每节以 “乡愁是……” 开篇,形成反复咏叹的节奏,情感由浅入深,从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过渡自然。
意象选择:选取 “邮票”“船票” 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将抽象的 “乡愁”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贴近生活,易引发共鸣。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平淡,无华丽修饰,如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直白的表述却蕴含深厚情感,“浅浅的海峡” 与 “深深的乡愁” 形成对比,凸显情感的厚重。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
体裁与背景
体裁:现代抒情诗(爱情 / 亲情诗,一说为写给儿子的赞歌),以清新明快的意象展现 “爱” 的美好。
背景:创作于 1934 年,诗人以 “四月天” 为核心意象,歌颂爱、温暖与希望,语言充满诗意与生机。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四月天”(象征温暖、明亮、生机、美好,是 “爱” 的化身)、“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的 “光”“花”“星子”“细雨”“云烟”,以春天的美好景物,勾勒 “爱” 的温柔与灵动。
情感主旨:通过对 “四月天” 的多角度描绘,抒发对 “爱” 的赞颂 —— 爱如四月天般温暖、明亮、充满生机,给人希望与幸福。
艺术手法
比喻与排比:通篇以 “你是……” 的比喻句式(如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结合排比(“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增强语言的韵律美与情感的饱满度。
语言特色:语言清新明快,充满诗意与画面感,用词细腻优美,如 “轻灵”“娉婷”“柔嫩喜悦”,将 “爱” 的美好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春天景象,感染力强。
《我看》(穆旦)
体裁与背景
体裁:现代抒情诗(写景抒情诗),体现穆旦诗歌 “理性与感性结合” 的特点。
背景:创作于 1938 年,诗人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面对自然景色,引发对自然、生命与时间的思考,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核心意象与情感
核心意象:“春风”“青草”“飞鸟”“流云”“晴空”“晚星”“红晕”,以春日傍晚的自然景物,展现自然的和谐与生机;“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融入诗人对自然的凝视与思考。
情感主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抒发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隐含对生命流逝的淡淡怅惘,以及对 “自然与生命共生” 的理性思考。
艺术手法
写景角度:从视觉(“青草摇曳”“流云红晕”)、触觉(“春风拂过”)等角度描写自然,调动感官,让画面更立体;动静结合(“飞鸟掠过” 是动,“晴空辽阔” 是静),展现自然的动态美与静谧美。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借春日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结合(“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隐含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
语言特色:语言兼具诗意与理性,既有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的优美,也有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的深沉,情感含蓄而厚重。
任务二:诗歌朗诵
朗诵核心要求
1.把握情感基调:根据诗歌主题确定朗诵基调,如《沁园春 雪》需 “豪迈激昂”,《乡愁》需 “深沉舒缓”,《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需 “温柔明快”,避免情感错位。
2.控制节奏与停顿:
节奏:激昂的诗歌(如《沁园春 雪》)节奏稍快,抒情的诗歌(如《乡愁》)节奏稍慢;
停顿:根据诗句逻辑与情感需要划分停顿,如《我爱这土地》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沉……”,停顿处需留白,强化情感。
1.注重重音与语气:
重音:突出核心意象与情感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中 “你就在这里” 的 “就在”,《乡愁》中 “浅浅的海峡” 的 “浅浅”(反衬乡愁的 “深”);
语气:呼告式诗歌(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用 “呼唤式” 语气,哲理诗歌(如《我看》)用 “沉思式” 语气。
实践技巧
多听范读:参考专业朗诵音频,学习节奏、语气的处理方式,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
代入情境:朗诵前梳理诗歌背景与情感,想象自己是诗人,“身临其境” 地表达情感;
肢体辅助:适当加入手势(如朗诵《沁园春 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时可抬手示意),增强表达感染力,但避免过度夸张。
任务三:尝试创作
创作核心技巧
1.意象选择:
从生活中选取熟悉的意象(如 “落叶”“路灯”“书包”),避免生僻、抽象的意象;
赋予意象情感(如用 “落叶” 象征 “离别”,用 “路灯” 象征 “陪伴”),让 “景” 与 “情” 结合。
2.结构设计:
借鉴单元诗歌的结构,如《乡愁》的 “总 — 分” 反复结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 “你是……” 排比结构,让诗歌条理清晰;
控制篇幅,初中生创作以 4-6 节为宜,每节字数相近,注重节奏对称。
3.语言锤炼:
语言简洁凝练,避免口语化、啰嗦的表达;
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如 “月亮像一块碎银,挂在深蓝色的丝绒上”),增强诗歌的画面感。
创作步骤
确定主题:先明确创作主题(如 “友情”“亲情”“校园生活”“对春天的热爱”),避免主题模糊;
构思意象:围绕主题列出 3-5 个相关意象,选择最能体现情感的 2-3 个重点刻画;
起草修改:先完成初稿,再反复朗读,修改不通顺、不贴合情感的句子,调整节奏与押韵(可不严格押韵,但需注重读起来的流畅感)。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 如何读诗
了解艾青与《艾青诗选》
作者特点: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核心意象为 “土地” 与 “太阳”,“土地” 象征祖国与人民的苦难,“太阳” 象征民族解放与希望,情感深沉、质朴,充满对人民的关怀。
作品概况:《艾青诗选》收录了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如《大堰河 —— 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展现诗人从 “苦难书写” 到 “希望歌颂” 的情感变化。
“如何读诗” 通用方法
1.读背景: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我爱这土地》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理解诗歌的 “时代意义”,避免脱离背景解读;
2.抓意象:找出诗歌的核心意象(如艾青诗中的 “土地”“太阳”),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寄托;
3.品语言:关注诗歌的句式(如长短句结合)、手法(比喻、排比、反复)与关键词(如《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中的 “保姆”“乳汁”),体会语言的情感张力;
4.悟情感:结合背景、意象与语言,总结诗歌的情感主旨(是爱国、思乡,还是对生命的思考),并尝试联系自身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5.多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加深对情感与主旨的理解 ——“诗是读出来的”,朗读是读诗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