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总结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诗歌理解】
1.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诗意:庭院中有一棵佳美、珍贵的树,绿叶葱茏,花儿开得繁盛。
赏析:描绘了一幅绿叶葱茏、花朵繁盛、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庭中”暗示这是深闺之景,点出这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感的闺怨诗。
2.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给予,馈赠)所思。
诗意:我攀引枝条摘下一朵花,要把它馈赠给日夜思念的人。
赏析:写女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的情景,刻画了一个闺中思人、惆怅万分的思妇形象。
3.馨香盈(充满)怀袖,路远莫致(送达)之。
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襟袖,可路途遥远却不能送达。
赏析:描绘了一幅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的画面。一个“盈”字暗示女主人公执花伫立良久,表现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只是离别太久,想借着它表达思念罢了。
赏析:是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运用比兴的写作手法,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表达了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综合理解】
诗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写出了庭院中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三、四句写思妇攀折繁花欲寄亲人,表现其对远行人的思念。“盈”意为“满”,从侧面写出主人公在庭院中的站立时间之久。七、八句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点明了全诗主题。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只要留心,身边处处皆风景。即便徘徊在僻静的庭院中,我们也可以惊奇地看到“ 庭中有奇树 , 绿叶发华滋 ”(《庭中有奇树》)的春日佳景。
(2)《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现对远行人的思念的句子是: 攀条折其荣 , 将以遗所思 。
(3)《庭中有奇树》中写女子执花在手无法相赠,心中愁苦的两句诗是 : 馨香盈怀袖 , 路远莫致之 。
(4)中以女主人公的自我宽慰之语点明诗歌主题的诗句是 : 此物何足贵 ? 但感别经时 。
2.分析本诗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①在写景上层层递进,由树及叶,由叶及花,女主人公的感情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女主人公将对丈夫的思念寄托在眼前所见之景上。③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华滋”“馨香”等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和心中的哀怨伤感。
龟虽寿(东汉末·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诗歌风格慷慨悲壮,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等。
【诗歌理解】
1. 神龟虽寿,犹有竟(终结。这里指死去)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长久,但也有死去的时候;神蛇尽管能腾云驾雾,最终也会化为土灰。
赏析:采用起兴手法,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生命有限,说明了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2.老骥(jì)伏枥(lì,马槽),志在千里;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暮年,壮心不已。
诗意:衰老的骏马卧在马槽旁,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雄心也不会停止。
赏析:笔力遒劲,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诗人自比衰老的骏马,虽形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3.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意: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只要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也可以益寿延年。
赏析:呼应开头四句,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壮怀激烈的高唱回到哲理的思辨,表现了诗人乐观奋发、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4.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赏析:最后两句在《步出夏门行》各章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咏志诗,诗人以神龟、腾蛇、老骥为喻,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龟虽寿》中说明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的四句诗是: 神龟虽寿 , 犹有竟时 ; 腾蛇乘雾 , 终为土灰 。
(2) 《龟虽寿》一诗中,表现诗人虽近暮年,仍然老当益壮,雄心不减的诗句是: 老骥伏枥 ,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壮心不已 。
2.开头四句分别写“神龟”和“腾蛇”,诗人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示例一】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同样如此,自然规律不可逆转。
【示例二】托物起兴,托神龟、腾蛇,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
3.请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赠从弟(其二)(东汉末·刘桢)
【作者简介】
刘桢,字公干,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诗歌理解】
1.亭亭山上松,瑟(sè)瑟谷中风。
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柏,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赏析:描写松柏在狂风中挺立的景象。“亭亭”写松柏傲岸的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在“风”与“松”的较量中突出松柏的傲骨。
2.风声一何(多么)盛,松枝一何劲!
诗意:风声是多么猛烈,松枝是多么刚劲!
赏析:连用两个“一何”,前者突出风势之大,后者突出松枝之刚劲,在对比衬托中,突出表达了对松柏的雄健挺拔的赞美之情。
3.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诗意:任严冬冰霜严酷寒冷,松柏的腰杆常年端正挺拔。
赏析:写严酷冰霜摧残下的松柏形象,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
4.岂不罹(遭受)凝寒,松柏(bǎi)有本性。
诗意: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是因为它有耐寒的本性。
赏析: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以此表明松柏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它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本性。
【主旨归纳】
这首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勉励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勉的意思。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2)刘桢《赠从弟》(其二)中,作者以“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两句表明自己志向之坚贞。
(3)万物有节,生命有节。做人当如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松柏,“ 冰霜正惨凄 , 终岁常端正 ”,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2.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亭亭”写出松的坚毅、傲岸;“瑟瑟”模拟刺骨风声,写出风的萧瑟、凄冷。叠词的使用增添了形象感和韵律美,也突出了松柏的端正本性。
3.三、四句连用两个“一何”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
前者强调风声的猛烈,后者强调松枝的刚劲,反复使用,突出松的顽强生命力。
4.结合全诗谈谈“瑟瑟谷中风”“冰霜”这些景物在诗中的作用。
“瑟瑟谷中风”“冰霜”这些景物突出了松柏生长环境之恶劣,反衬出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5.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象征手法。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坚贞自守的志向及对堂弟的勉励之情。
梁甫行(三国魏·曹植)
【作者简介】
曹植,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合称“三曹”。
【诗歌理解】
1. 八方各异气(气候不同),千里殊(不同)风雨。
诗意:各地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也不相同。
赏析:以对偶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暗含对最高统治者的忠告:要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2. 剧(艰难)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诗意:艰难啊边地的人民,他们栖身在荒野的破旧草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
赏析:直接描写诗人所见所感,如实记录边地人民贫困的生活图景:草屋破旧,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剧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地人民贫苦生活的无限同情。
3.柴门何萧条,狐兔翔(自在地行走)我宇(房屋)。
诗意:简陋的房屋多么萧条,狐狸、兔子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
赏析:紧承上文,描写狐狸、兔子自由出没于房屋的景象,侧面烘托出边地贫民生活环境的荒蛮,深化了主题。
【综合理解】
一、二句写自然现象,以“各”“殊”来说明各地的天气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三、四句揭示了“边海民”生活现状的悲惨,为了逃避战乱,只能寄身于草野之中。五、六句意思是“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表现了边地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现状。七、八句以柴门萧条与狐兔盛行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底层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了边地人民的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曹植《梁甫行》中如实记录妇孺流离失所,只好逃到荒山野岭中艰难度日的诗句是: 妻子象禽兽 , 行止依林阻 。
(2)《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表现边地人民生存环境蛮荒恶劣的诗句是: 柴门何萧条 , 狐兔翔我宇 。
2.说说本诗开头两句的作用。
开头两句从自然现象写起,表明各处气候尽管各异,但边地贫民的生活却是一样艰难,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边地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铺垫,起到烘托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鉴赏诗句“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这两句诗是侧面描写,写狐狸、兔子在荒芜的家园自由出没,从侧面反衬出边地贫民生存环境的蛮荒恶劣,抒发了诗人对他们生活困苦的感慨和同情。
4.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地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地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浣(huàn)溪沙(北宋·晏殊)
【作者简介】
晏(yàn)殊,字同叔,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词的理解】
1.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词意: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赏析: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起句写对酒听歌的安逸闲适的生活情景。后一句与起句形成对比,表现出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末句即景兴感,有对美好景物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也有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pái huái)。
词意:花儿凋谢,我也无可奈何,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赏析:巧写眼前之景,重在伤今。前两句对仗工整,在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既融入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又蕴含着生活哲理,令人回味。末句写词人在惋惜、怅惘、欣慰之余的沉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燕来花落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悼惜残春之情及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感伤。
【综合理解】
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词人借春花落、燕子归的景象,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叹惋。词的上片,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忆,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词的下片,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既惆怅于春光流逝的不可抗拒,又欣慰于美好事物的重现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2.请具体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3.请从炼字的角度,对“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进行赏析。
“独”字传神地道出了词人孤寂、伤感的情绪,伴着明媚的春色和流逝的时光,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作者简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shì)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词的理解】
1. 轻舟短棹(zhào)西湖好,绿水逶迤(wēi yí)。芳草长堤,隐隐笙(shēnɡ)歌处处随。
词意: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碧绿的湖水弯曲绵延,长堤上花草盛开。隐隐传来的管乐和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赏析:主要写颍州西湖堤岸春景。“西湖好”是词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出一幅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与绵长的堤影互相掩映的淡远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出泛舟西湖的欢乐。
2.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lián yī),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意: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像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细浪在船边荡漾,被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飞翔。
赏析:重点写湖面景物。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前两句写西湖水面平滑,并以船动不觉来衬托;后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整幅画面增添动态之美。
【主旨归纳】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春景,表达了词人美好的心境和惬意的情怀。
【综合理解】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描绘了在春色怀抱中的西湖。“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词人悠闲的游玩状态。“不觉船移”与“无风”呼应,有力地显示了水面的澄静。本词词风婉约,语言清新自然,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在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水动鸟飞的句子是: 微动涟漪 , 惊起沙禽掠岸飞 。
2.词的下片“无风水面琉璃滑”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风时的西湖水面比作光滑澄碧的琉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面的平静、晶莹、澄澈。
3.这首小令写了哪个季节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小令写了春季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游西湖时愉悦的心境。
4.这首词在描写景物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例分析。
【示例】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从视觉角度写绿水、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从听觉角度写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相见欢(宋·朱敦儒)
【作者简介】
朱敦儒,字希真,宋代词人。
【词的理解】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词意:在金陵城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江天万里,夕阳西下,长江滚滚东流。
赏析:写景。“西楼”点明登临的地点,“清秋”一词交代时节,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末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清秋”傍晚的景象,极言大地之广、长江之远,营造出气魄宏大、苍凉沉郁的意境,传达出词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2.中原乱,簪缨(zān yīnɡ)散,几时收?试倩(qìnɡ)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意:金人侵占中原,达官显贵流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
赏析:抒情。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意抗敌的心态。“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这泪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充满无限悲慨。
【主旨归纳】
这首词写词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综合理解】
词的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倚清秋”,谓在秋色中倚西楼而眺望,暗示山河破碎,充满萧条气象。词的下片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继而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词的下片运用一般疑问句,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怀念。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朱敦儒在《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写中原沦丧的现实,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从而抒发痛切的质疑和无望的感叹的句子是: 中原乱 , 簪缨散 , 几时收 ?
2.请简要赏析“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的“乱”和“散”。
“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3.朱敦儒《相见欢》词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描绘了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呈现出一派苍凉沉郁的景象。
4.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如梦令(宋·李清照)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代表作有《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词的理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意:时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沉醉其中,不想回家。尽了兴致,天色已晚,乘舟返回,却误进入荷花丛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一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水鸟。
赏析:以“常记”起笔,表示追述;“溪亭”交代地点;“日暮”点明时间。“沉醉”二字透露出词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传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兴尽”两句,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而“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既显示出词人的忘情心态,又自然呈现出舟入荷花丛中的场景。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到出路的焦灼心情。“争渡”之时,惊飞了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
【主旨归纳】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驾舟郊游的经历,表现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尽显其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当我们流连于自然美景,迟迟不愿离去时,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来表达这种感受。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表现词人心底欢愉的词语是 沉醉 ,词中与“不知归路”互为照应的词语是 误入 (填一个词即可)
3.赏析词中“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字。
一个“惊”字,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荷花丛中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①用词简练,用语平常,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极富生活气息。②画面感很强,富有活力。
5.本词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请分析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本词写了词人年少出游的快乐,表达了词人对早期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之情。《渔家傲》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