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考点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专用)考点05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5 文言文阅读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考查重点是九年级上册教材中 “读读写写” 的字词,关注多音字、形近字,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词语运用:包括成语运用和近义词辨析。如判断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近义词在语义、感彩、适用对象上的差异。
病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都会考查,多以选择题或改错题形式出现。
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判断,如句号、逗号、分号、引号、问号等的用法,可能会通过选择题或改错题考查。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名著阅读:考查本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选材可能包括课内文言文以及课外浅易文言文。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等;说明文阅读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议论文阅读则考查找出或概括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
写作:题目多贴近学生生活,如围绕 “成长” 这一主题展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实感受,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
强调核心素养考查:会更突出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在阅读理解中增加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写作中鼓励创新表达。
深化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可能会设置更多具体生活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字词运用。
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可能会增加名著阅读的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情节、人物等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优化阅读理解选材:现代文阅读选材将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性,可能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春和景明( )
(2)四时之景不同( )
(3)沙鸥翔集( )
(4)把酒临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 【乙】 两个文段,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文段 写 景 抒 情
【甲】 第1段 淫雨霏霏 (1)
第2段 (2) 喜
【乙】 先写 山间之朝暮 乐
再写 (3)
4.【乙】 文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乐”与【甲】文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龙山雪
张岱
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④。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⑤白。坐久清冽,苍头⑥送酒至,余强举大觥敌⑦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⑧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⑨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⑩,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侍:服侍,侍候。⑤呆:苍。⑥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⑦敌:抗,抵御。⑧欱(hē):同“喝”。⑨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⑩山趾:山脚。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 俄而雪骤(《咏雪》)
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陋室铭》)
C.大雪深三尺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D.拖冰凌而归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醉翁亭记》)
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正面写雪,把雪后人声鸟鸣声断绝、寂寥凄清的景象写绝了。
B.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既照应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又写出了雪夜出行的孤独寂寞。
C.乙文一个“侍”字,写出了张岱较高的阶级地位,同时也表明他不爱和同等地位的伙伴一起赏雪。
D.乙文“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写出伶人为取悦张岱不惜在大冷天表演滚雪。
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苍头送酒至,余强举大觥敌寒。
8.描写景物要调动多种感官。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野芳发而幽香”调动了嗅觉;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调动了① ”;乙文中“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调动了② 。
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如何理解舟子所说的“痴”?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
【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吕氏春秋(节选)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入谓弟子曰 太守谓谁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三王之佐不显焉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今吾以十倍之地
11.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乙文中孔子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孔子的劝导行事,却赐给孔子廪丘邑。
B.乙文中“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诠释“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这一准则。
C.甲文首先阐明了“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D.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3.请简要分析“鱼”在【甲】文中的作用。
14.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六一居士传(节选)
六一居士,初谪①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②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谪: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②颖水:地名。③逃名:逃避名声而不居。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弥漫的云气) B.名之者谁(姓名)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关系) D.是为五一尔(这)
16.下列说法表述有误的一项( )
A.【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应该这样划分:行者/休于树。
B.【甲】文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的“也”,表示判断语气。
C.【甲】文第②段依次写了山中四时之景及朝暮之景的不同,体现了“乐亦无穷”。
D.【乙】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释了“六一居士”这个别号的含义。
17.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18.同学小海对[甲]文能入选“品·君子之风”主题推文提出质疑:[甲]文仅写欧阳修游山玩水,未能体现君子之风。对于小海的质疑,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9.读了【甲】【乙】两文,你觉得欧阳修有何人格魅力?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注]。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节选自欧阳修笔记小说《归田录》)
【注】中书省,宰相办公的官署。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野芳发而幽香 (2)至于负者歌于途 (3)其直几何 (4)遽回顾小吏云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22.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
23.在甲文中,太守欧阳修认为为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而在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宰相要有怎样的修养才能镇服百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
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②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②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③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③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④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⑤,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曾巩《醒心亭记》节选)
【注释】①作州:任知州;②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③优游:悠闲自得;④夷狄:泛指少数民族;⑤隅:角落。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负者歌于途 负势竞上《与朱元思书》
B.往来而不绝者 沿溯阻绝《三峡》
C.行者休于树 乃公所寄意于此也《醒心亭记》
D.滁州之西南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25.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先写四季之景,再写朝暮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B.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乐中带忧,流露出作者被贬此地愁苦悲凉的心境。
C.乙文第一段交代“醒心亭”的地理环境与命名的由来,“醒心亭”是曾巩所建。
D.乙文第三段的议论,文眼在“乐”字上,承上段“取乐于山泉”,引出“公之乐,吾能言之”,这句总领全段,来说明欧阳修之“乐”的内涵。
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
27.甲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州风景、滁人出游。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8.【甲】文的“太守之乐”与【乙】文中的“公之乐”分别指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范仲淹传(节选)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曰,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①,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②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属羌:羌族部落。羌,西北少数民族名称。②酋:首领。
2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皆为叹息 B.则有去国怀乡 斋三日而去
C.不以物喜 以赡族人 D.览物之情 哭之如父
3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描写景物是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B.甲文中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
C.乙文中范仲淹一家生活贫困俭朴,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
D.乙文以记叙为主,通过正、侧面相结合来表现范仲淹为人处世的优秀品质。
31.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32.范仲淹虽身为高官却不富裕,为什么呢?请在【乙】文中找出原因:“ ”;而【甲】文中“ ”(填原文句子)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的诠释。
33.苏轼评价范仲淹,说他“出为名相,处为名贤”,结合【甲】【乙】两文,请你简要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①,欧阳公②作州之二年,构③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义。既又直④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⑤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⑥优游⑦而无为⑧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皆公乐哉?乃公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宋曾巩⑨《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岸边。②欧阳公:即欧阳修,③构:搭建。④直:当,临。⑤即:到……去。⑥吾君:指皇帝;⑦优游:悠闲自得:⑧无为:清静自然。⑨曾巩(1019-1083):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是作者应其师欧阳修之托而写的。
3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泉之旁 上下一白
B.太守自谓也 权谓吕蒙曰
C.杂然而前陈者 洒然而醒
D.山之僧智仙也 云烟之相滋
35.选出对甲乙文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甲文描绘了滁州四季之风景图,以及太守与民共游山林和美风俗图。
B.乙文概括区分了“丰乐”“醒心”二亭,指出两个亭子的用途都是用于览胜。
C.乙文第三段的议论,落在“乐”字上,作者对欧阳公的“乐”有着充分的认识。
D.甲文中,“太守”是作者个人化的称谓,而“醉翁”代表的是他的社会化身份。
36.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矣。
37.“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口口相传的成语,在甲文中“醉翁之意”指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8.甲乙两文均多次提到欧阳修之乐,请结合选文分析,两文中欧阳修之乐的共同点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黄州快哉亭记(节选)
苏辙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注]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B.则有去国怀乡 去后乃至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渔夫樵父之舍
D.举目而足 而不知人之乐
4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兼有叙事、写景、抒情等表达方式,层次分明,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胸襟抱负。
B.甲文卒章显志,发出了先忧后乐的豪言壮语,表明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思想心志。
C.乙文快哉亭命名为“快哉”,是因为其视野开阔,自然景观壮丽多变,令人心旷神怡。
D.乙文“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句,体现快哉亭前水域的波澜壮阔与活力,具有动态美。
4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42.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43.登亭台楼阁,抒览物情怀。请结合写作背景和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在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峡江寺飞泉亭记(节选)
袁枚
僧澄波①善弈,余命霞裳②与之对枰③。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④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注】①澄波:人名。②霞裳:刘霞裳,山阴人。袁枚的学生。③枰:围棋盘。④不图:没有想到。
4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余住西湖 来索余序
C.不图观瀑之娱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及下船 及其家穿井
45.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篇幅虽短小,却字字珠玑,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表现的情绪也异常幽远。
B.甲文中“余强饮三大白”表明作者酒逢知己,更将作者遇见故人的喜悦表露出来。
C.乙文人情物态刻画细致入微,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景、情高度融合,形神兼备。
D.乙文语言凝练简洁、通俗流畅,融记叙、写景、抒情一炉,读后心胸旷达、怡情悦性。
4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47.张岱以清淡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在贫困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他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8.甲、乙两文绘景生动,妙笔恍若天成。试概括两文的写景对象及其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B.不以物喜 以其境过清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沿河求之
D.乐民之乐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5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B.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崇高思想境界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C.乙文主要运用了记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的交谈,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1.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2.甲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在文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所“异”,请简要分析“异”的表现。
53.在理想抱负方面,甲、乙两文带给我们不少启示。请从两文中分别找一个角度,结合原文谈谈你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①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②,友善③,爱其才,恐后贻④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⑤患无隙⑥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范公偁《过庭录》)
【注释】①帅:地方的长官。②同年:同年考中的进士。③友善:关系好。④贻:遗留。⑤正:指文正,范仲淹的谥号。⑥无隙:没有机会。
5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文正与之同年 醉翁之意不在酒
C.浊浪排空 而或长烟一空
D.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盖竹柏影也
5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作者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融记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B.甲文的“谪守”二字,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
C.乙文交代范仲淹作“记”的原因之一:规劝滕子京要有“古仁人”情怀。
D.从乙文中可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与许多人一样,是友善、爱惜人才的。
5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57.文人墨客描写山水景色都有深刻的寓意。范仲淹在甲文中写“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有何用意?
58.阅读了甲、乙两文后,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59.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B.湖中人鸟声俱绝 四时俱备
C.上下一白 无处不可寄一梦
D.任之而已 而不知人之乐
60.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限划两处)
湖 中 焉 得 更 有 此 人
61.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描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B.甲文第②段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的奇遇,金陵人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运用了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言简义丰,
C.乙文描写夜雪之景,“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从听觉的角度,抓住雪粒落在竹子上的声音特征,简笔勾勒,传形写照,笔触轻灵,极富韵味。
D.甲文结尾舟子的评价体现了他对作者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行为的讽刺,乙文则引用鲁直的话来表达自己随遇而安的豁达心态。
6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63.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分别体现在哪里?请各写两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吴珍①素服飞②,愿与交,饰名妹③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④,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珍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日:“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⑤,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
【注】①吴珍:南宋抗金名将。②飞:南宋抗金名将岳飞。③姝:美女。④主上宵旰:皇帝勤于政事。主上,皇帝。宵肝,“宵衣肝食”的略语。⑤第:府第,住宅。
6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饰名姝遗之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 一屠晚归(《狼》)
C.后天下之乐而乐 岂大将安乐时
D.不以物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65.下列对《岳阳楼记》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所写之景一暗一明,对比鲜明,如有时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有时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
B.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悲一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C.古仁人的“忧”是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即“忧国忧民”;迁客骚人的“忧”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即“忧个人之遭遇。”
D.“微斯人,吾谁与归?”以设问作结,有自勉之意,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同时慨叹如今具有这种阔达胸怀和高尚情操的人太少了。
6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敌未灭,何以家为?
67.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堪称千古名篇,其重心放在说理言志(爱国之志)上,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68.请你联系【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对“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全集》)
【乙】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6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C.属予作文以记之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D.卒于邠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7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甲文抒发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7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72.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
73.结合甲乙两文,联系自己,谈一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1. 日光 景色 停息 端、执 2.(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1)悲 (2)春和景明 (3)山间之四时 4.乙文中的“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的情怀;甲文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也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导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通过描绘自然风景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内涵。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关注时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古仁人的胸怀,体现了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而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通过四季景色的变化传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恬淡之情与享受自然之乐,展现了与世无争的闲适。两者代表了士人对人生不同层面的深邃思考。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日光
(2)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景:景色
(3)句意: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停息。
(4)句意:端着酒杯,吹着微风。把:端、执。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重点字词:
(1)微:如果没有。斯:这。吾:我。与:和。归:归依,指一道。
(2)芳:花。发:开放。秀:繁茂。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第一空,结合甲文第一段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可知,作者满眼看到的都是萧条的景象,从而极度感伤而心生悲哀之情。故得出:悲。
第二空,结合“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可知,当天气是春和景明的时候,景色优美,此时登上岳阳楼,人们会感到心旷神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故得出:春和景明;
第三空,结合乙文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可知,文段先写了山间朝暮之景,接着描述了野花开放、树木繁茂、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这些代表山间四季不同景色的内容,并且提到四季景色不同乐趣无穷。故得出:山间之四时。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乙文“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可以看出,欧阳修陶醉于山间四季不同的美景之中。他每天“朝而往,暮而归”,享受着与百姓一同游乐山水的过程,这种“乐”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当时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上的失意使他需要一个情感的寄托,而这美丽的山水景色便成为了他排解谪居苦闷的途径。他在与百姓共赏美景、共享欢乐的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将个人情感与民生、自然相融合的“乐”。
根据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这里的“乐”首先也包含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心怀天下苍生,他认为只有当天下人都快乐了,自己才会快乐。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因外界环境的好坏或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都始终忧虑着百姓和君主。这种“乐”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局限,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的崇高思想境界的体现。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范仲淹能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他所追求的“乐”是建立在对天下人幸福的期盼和担当之上的,这种“乐”表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5.C 6.B 7.(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一大杯(喝下)抗寒。 8. 视觉 听觉 9.①“痴”行:“大雪三日”“大雪深三尺许”的时候去看雪,表现出张岱的特立独行。②“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描绘大雪覆盖的世界,映射出张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表达张岱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
【导语】张岱的两篇作品《湖心亭看雪》和《龙山雪》通过描写雪景展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体验的独特审美。《湖心亭看雪》中的湖面寂静,环境幽美,反映了作者对清雅孤独生活的向往。《龙山雪》则体现了作者与伶人相伴的特殊乐趣,两篇作品对比强烈,一个是孤独欣赏,一个是热闹揽胜,表现出张岱在不同情境下的心境和趣味。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词作动词,下雪/名词,雪花;
B.指示代词,这/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C.均为“大约”;
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却;
故选C。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不是正面写雪,是侧面描写;
C.有误,应为“同时也表明他没有地位同等、志趣相投的伙伴一起赏雪”。
D.有误,结合“大雪深三尺许”可知,伶人不是为了取悦张岱而不惜在大冷天表演滚雪,而是天冷路滑,不得已滚雪下山。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2)句重点词语: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觥(gōng):古代一种酒器。敌:抗,抵御。
8.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通过描述雪后景象,展现出一片白茫茫的视觉效果,调动了视觉感官。
乙文中,“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一句,描述了因寒冷而使得声音变得干涩,无法顺畅发出,调动了听觉感官。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大雪三日”后,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这种在极端天气下依然坚持出行的行为,体现了他的特立独行。结合乙文中“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可知,“大雪深三尺许”的恶劣条件下,张岱依然选择登上龙山,欣赏雪景。这种不畏严寒、不惧艰难的行为,正是“痴”行的体现。张岱通过这种行为,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结合甲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以及乙文中“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的描写可知,都展现了雪后世界的宁静与纯洁。这些雪景不仅令人陶醉,更映射出张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他通过欣赏雪景,寄托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和超越。
结合甲文中“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可知,当张岱遇到同样在湖心亭赏雪的金陵客人时,他询问对方的姓氏并得知是客居此地,这一细节透露出他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上的“痴”,体现了张岱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几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微小如草的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毛毯,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洁白的雪把群山都覆盖起来了,就连月亮都显不出光亮,满眼只有雪的白色。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岕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才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而归。
10.D 11.C 12.(1)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使它)不丧失罢了。
(2)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 13.【甲】文中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使用类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14.甲文中的乞人虽然饥饿却仍将“义”看得重于生命,甚至可以宁死不食。乙文中:因为孔子认为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义”,在取舍上更应该做到“义”不苟且。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对……说/是;
B.好处/增加;
C.的/代指这件事;
D.都是“如今、现在”的意思;
故选D。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甲文中,孟子首先从正面论述了“义重于生”,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表明了自己对于义与生的价值判断,即义高于生。然后从反面假设,“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过假设人们如果只追求生、逃避死而不择手段,从而从反面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本项“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有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独,不仅;耳,罢了。
(2)闻,听说;以,凭借。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甲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里把“鱼”作为人们日常熟悉的想要的东西的代表,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人们通常会选择熊掌作类比,引出在生命和道义不可得兼时应舍生取义的观点。“鱼”是人们生活中常见之物,以它来作比,使抽象的“生”与“义”的抉择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舍生取义的道理。这种类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把复杂的道理用形象的事物来阐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论证更加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甲文中,“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句话表明即使是处于饥饿困境中的乞人,当别人用脚踢着食物给他时,他也不屑于接受。这是因为乞人心中把“义”看得极为重要,认为这种带有侮辱性的给予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在他看来,生命虽然宝贵,但“义”更为重要,甚至可以为了坚守“义”而宁死不接受不恰当的赐予。
乙文中,“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凭借功劳来接受俸禄,他向齐景公进言但景公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却要赐给他廪丘,这不符合孔子所秉持的“义”。在孔子看来,君子的行为应当遵循道义,没有功劳却接受赐予是不符合道义的行为,所以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体现了他在取舍上对“义”的坚守,做到“义”不苟且。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君子在品行上自我要求,行动一定遵循道义,行为一定要符合道义。孔子谒见齐景公,景公送给他廪丘作为食邑。孔子谢绝了,不肯接受,回到住处以后对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因而接受俸禄,现在我劝说景公听从我的主张,景公没有采纳我的主张,却要赏赐给我廪丘,他太不了解我了。”让学生们赶快套好车,告辞以后就走了。孔子这时是平民,他在鲁国只当过司寇的官,然而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难以跟他相提并论,三位帝王的辅佐之臣不比他显赫,这是因为他取舍都不苟且啊!
15.B 16.C 17.①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②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18.欧阳修谪守滁州,携民“游山玩水”,不仅与民同乐,更是以百姓之乐为乐,丝毫不因遭贬而放任自流,而是乐观豁达、勤政爱民,是为君子 19.甲文中欧阳修励精图治、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乙文中欧阳修,晚年生活平淡,以闲情逸趣为乐,欧阳修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志趣追求,自得其乐。
【导语】【甲】《醉翁亭记》中,欧阳修通过对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周边自然风景和人们活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描写了自然界四时朝暮的变化以及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景,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和高洁人格。
【乙】《六一居士传(节选)》中,欧阳修自述六一居士的由来,通过对自己在五物之中生活的描述,折射出其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对话中,他解释了“六一”的含义,并表明了自己对待名利荣辱的超然立场,展现了高尚的品格和淡雅的情趣。
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B.有误,“名之者谁”意为:“给他命名的人是谁呢”;名:命名;并非是“姓名”的含义;
故选B。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有误,由【甲】文第②段“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可知依次写的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不同,选项表述顺序有误;
故选C。
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回:回环,曲折环绕;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是判断句,要翻译出判断语气;临:靠近;于:在。
(2)重点字词:为:取;聊:暂且;以:用来;志:记下。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依据甲文写作背景可知,作者写作此篇处于被贬境地。依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一主旨句可知,这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依据①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段“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段“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可知,这是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
依据③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作者能和百姓同乐。由此可知,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不仅仅是在写自己游山玩水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滁州百姓在太守的治理下安居乐业、怡然自乐的生活,体现了欧阳修作为太守的勤政爱民和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正是君子之风的重要体现。
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由【甲】文④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欧阳修与民同乐”;由【甲】文①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欧阳修寄情山水”;由此可知,欧阳修描绘了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场景,他作为太守,不仅关心百姓的生活,还与他们共同庆祝节日,享受欢乐,体现了他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励精图治的精神。
由【乙】文“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颖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可知“欧阳修,晚年生活平淡”;由“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和“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可知欧阳修取名六一居士,是用来记录自己以读书、弹琴、下棋和喝酒作为他的快乐,由此可知他“以闲情逸趣为乐”,对名利并不在意;综上所述,这两篇文章是作者在不同的时期所写,表现出的是不同的追求,但是都能够看出来作者的娴静淡雅之心,所以自得其乐。
【点睛】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颖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的乐趣罢了。”
20.(1)开放(2)背(3)通“值”,价值(4)看 21.(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冯道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22.①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号“醉翁”为亭子命名。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23.欧阳修认为为官的最高境界是与民同乐。他认为宰相要胸襟开阔、遇事从容才能镇服百官。
【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花。
(2)句意: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负:背。
(3)句意:它的价格是多少。直:通“值”,价值。
(4)句意:立刻回头对小吏说。顾:看。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苍颜:苍老的容颜;白发:白色的头发;颓然:倒下的样子;
(2)徐:慢慢地;举:举起;其:他的,指代冯道;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在《醉翁亭记》第①段“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号“醉翁”为亭子命名。他以“醉翁”自称,可见其豁达洒脱的性情。
第③段“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觥筹交错”生动地展现了宴会上热闹的场景,而“太守醉也”则表明他经常喝醉酒。这也反映出他与宾客们相处融洽,尽情享受宴饮之乐。
第③④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段内容体现了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滁州百姓们出游,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而欧阳修作为太守,也参与其中,与百姓共享这份快乐。并且,他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将这些美好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了《醉翁亭记》,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欢乐氛围和他的高尚情怀。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④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明确表明了欧阳修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在喝醉的时候能和百姓一同欢乐,醒来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些事情。他把与民同乐作为自己为官的追求和最高境界。
乙文中冯道与和凝同在中书省为官,和凝因自己靴子价格高而性急地诟责小吏,而冯道则不紧不慢地举起另一只脚,说这只靴子也是九百。“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通过这件事,欧阳修暗示了宰相如果像和凝一样性急、不能沉稳处事,就难以镇服百官;而应该像冯道一样,有开阔的胸襟和从容的态度,遇到事情不急躁,这样才能在百官面前树立威信。
【点睛】【甲】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乙】参考译文:
过去那些能讲述五代时期事情的老人说,冯道与和凝一同在中书省任职。有一天,和凝问冯道说:“您的靴子是新买的,它的价格是多少?”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说:“九百。”和凝性格急躁,立刻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怎么要用一千八百?”于是责骂了很久。冯道慢悠悠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于是满屋子的人都大笑起来。当时的人说宰相如此,凭什么能镇服百官呢。
24.A 25.D 26.(1)树林茂密隐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2)一座山的角落,一汪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吗? 27.①写滁州风景优美,为下文写太守与百姓出游做铺垫;②写滁州百姓出游,表现了滁州百姓生活安乐、太平、富足;③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8.(甲)文“太守之乐”指与民同乐,乐民所乐;(乙)文“公之乐”指国家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学者都是良材,四方少数民族乃至万物都各得其宜。
【分析】这两篇文言文节选分别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曾巩的《醒心亭记》,都描绘了滁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趣。甲文通过描写四季、朝暮的变化以及太守与宾客的游乐,表现了欧阳修在被贬期间的豁达与乐观。乙文则通过对“醒心亭”的描绘,进一步阐述了欧阳修的乐趣不仅在于山水之乐,更在于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社会理想。两文都以“乐”为核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4.本题考查多义词辨析。
A.负:动词,背负/介词,凭借;
B.绝:都是动词,“断绝,隔绝”的意思;
C.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A。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错误,甲文第一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四季之景;
B.错误,甲文以“乐”字贯穿全文,表现的是作者在被贬后仍能自得其乐、乐观旷达的心境;
C.错误,“醒心亭”是欧阳修所建,而非曾巩;
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翳,遮盖;去,离开;乐,快乐。
(2)隅,角落;岂,难道;乐,快乐;哉,语气词,吗。
27.本题考查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甲文通过描写滁州的自然风光和滁人出游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展现了当地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悠闲生活,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富足。这不仅为太守与宾客的游乐提供了背景,还通过对比和衬托,突出太守与宾客在此环境中的乐趣,表现了作者对滁州风土人情的热爱,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在被贬期间的豁达与乐观。同时,这样的描写也反映了作者对滁州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28.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根据甲文“醉能同其乐”可知,“太守之乐”是指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即与民同乐;
根据乙文“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来看,“公之乐”是上指国家安定太平安定、政治清明,下指人民幸福美满、安居乐业,百姓富足而感到的内心喜悦。
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味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边,欧阳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了一座凉亭叫“丰乐亭”,并自己作记,来说明丰乐亭名称的由来。之后又径直向丰乐亭东面走了几百步,找到山势高的地方,建了一座凉亭叫“醒心亭”,让我为它写一篇记。
只要欧阳公和州中的宾客来游玩,就一定会到丰乐亭来饮酒。(他们)有时喝醉并且劳累了,就一定会到醒心亭来观望风景。(他们)看到那群山环绕白云,水雾滋生蔓延,空旷的原野无穷无尽,花草树木茂盛并且山泉岩石秀丽,所见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缭乱,所听到的声音使人为之一振,于是心胸顿觉清爽、洒脱而酒醒,更想多留一会儿,忘记了回去。所以根据这个缘故为它取名,这是取自韩愈《北湖》一诗中的句子。啊!这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虽然如此,欧阳公真正的快乐,我是能说出的。我们的国君在上能悠然自得、无为清静,我们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没有怨恨。天下求学的人都贤德有才能;四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鸟兽草木的生长,都适得其所,这才是欧阳公的快乐!而一座山的角落、一池泉水的旁边,难道是欧阳公的快乐所在吗?他只不过是在这里寄托他的情趣。
29.B 30.C 31.(1)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或:即使是小巷中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32. (而)好施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3.甲文:①范仲淹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心劝勉滕子京,可见他是一个乐观旷达的人。②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可见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乙文:①“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刚柔并济,本性很孝顺的人。
②“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见范仲淹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
③范仲淹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可见范仲淹是一个博爱善施的人。
④“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可见范仲淹是一个为政忠厚,执政为民的人。
⑤“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见范仲淹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导语】本文选段包括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范仲淹传》。《岳阳楼记》以纪实、写景、议论、抒情结合,展现洞庭湖的雄伟壮观,借景抒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揭示出深沉的儒家忧乐观。《范仲淹传》概述其品行孝顺、勤俭、仁爱,政绩卓著,尤其重情重义,与之为邻或属下都深怀敬慕。整体表达其为人谦和而内心坚定,持久追求真善的精神风貌。
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为:表示心理活动,具体指不同于前文提到的“悲”与“喜”两种情感状态/替;
B.去:都是离开;
C.以:因为/来;
D.之:的/他;
故选B。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连母亲和妻子的衣食,也是‘仅能自充’”错误,结合“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因为母亲在世时贫困,后来显贵后,招待宾客才会有两种以上肉食,妻子和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并不是母亲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故选C。
31.本题考查翻译。
(1)重点字词:“浮光”,浮动的光;“跃”,跳跃。
(2)重点字词:“虽”,即使;“里巷之人”,出身街巷的人,指普通百姓;“道”,说出,讲出。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乙】文“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可知,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
结合【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这是对他这种行为的最好诠释,他心怀天下,把他人的忧患放在自己之前,体现了他的无私和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范仲淹是一个品德高尚、有政治抱负的人。从【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以看出他有旷达的胸襟,不被外物和个人得失所左右,并且始终心系国家和百姓。在朝廷为官就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偏远之地还为君主担忧,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从【乙】文“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等内容可以看出他乐善好施、关爱他人、忠厚仁爱。无论是对族人,还是对士人,甚至是普通百姓和少数民族,他都广施恩泽,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结合“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可知,在他死后,羌人首领为他痛哭,百姓为他画像立祠供奉,可见他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他)喜好施舍给予,在里巷中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广泛地爱众人,乐于行善,士人很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街巷中的普通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 死的时候,各地听到消息的人,都为他叹息。治理政事崇尚宽厚,所到之处有恩德,邠州、庆州的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落,都画他的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几百人,像(死了)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日才离开。(他) 有四个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34.C 35.C 36.(1)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2)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在山水之间寻找快乐了。 37.从“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醉翁之意”在于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8.共同点:均有山水之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乐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甲文写琅琊山朝暮和四季秀丽景色,乙文描绘醒心亭周围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草木茂盛的美景,都是寄情山水的快乐。甲文描绘太平和谐的百姓游乐图,乙文欧阳修为君主清净无为、百姓丰衣足食感到快乐,都体现了以百姓之乐为乐。
【导语】这两篇文章都以欧阳修为中心,描绘了他在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愉悦的情景。甲文通过生动的景色描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现了醉翁之乐,强调了乐在山水之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文突出“丰乐”和“醒心”二亭的文化意境,通过主客游玩的过程,揭示了欧阳修在悠闲自在中感受到的满足与乐趣,两文均表达了寄情山水、心旷神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和谐的向往。
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数词,一/副词,全、都;
B.动词,称呼/动词,对……说;
C.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D.结构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故选C。
3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甲文描绘了一幅滁州早晚及四季之风景图,以及太守与民共游山林的和美风俗图。选项“描绘了滁州四季之风景图”表述不完整;
B.结合乙文“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可知,丰乐亭是用于喝酒,醒心亭则是用于览胜。选项“两个亭子的用途都是用于览胜”表述不正确;
D.“太守”是作者的官职称谓,代表的是他的社会化身份;“醉翁”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是作者个人化的称谓。选项表述不正确;
故选C。
3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得,领会、领悟;寓,寄托。
(2)可谓,可以称得上;善,善于、擅长;于,在。
3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明确了 “醉翁之意” 在于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即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他不仅仅满足于自己对山水和酒的喜爱,更希望通过自己的治理,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能够一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这才是他真正的意趣所在。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贯穿于他在滁州的各种活动和情感体验之中,是 “醉翁之意” 的深刻内涵。
3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