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考点06 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专用)考点06 诗歌鉴赏(附答案)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6 诗歌鉴赏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考查重点是九年级上册教材中 “读读写写” 的字词,关注多音字、形近字,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词语运用:包括成语运用和近义词辨析。如判断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以及近义词在语义、感彩、适用对象上的差异。
病句辨析:常见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都会考查,多以选择题或改错题形式出现。
标点符号:考查对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判断,如句号、逗号、分号、引号、问号等的用法,可能会通过选择题或改错题考查。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出现。
名著阅读:考查本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的主要情节、重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选材可能包括课内文言文以及课外浅易文言文。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查重点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等;说明文阅读考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议论文阅读则考查找出或概括中心论点、辨析论据类型、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
写作:题目多贴近学生生活,如围绕 “成长” 这一主题展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出真实感受,考查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表达等能力。
强调核心素养考查:会更突出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考查,如在阅读理解中增加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写作中鼓励创新表达。
深化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可能会设置更多具体生活情境的题目,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如在基础知识部分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字词运用。
加大名著阅读考查:可能会增加名著阅读的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情节、人物等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对名著主题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优化阅读理解选材:现代文阅读选材将更具多样性和时代性,可能引入非连续性文本,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此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点明作词时间,“子由”指苏辙,他们已有七年未见,所以苏轼对月怀念兄弟。
B.上阕由问句开启,既表达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委婉表达词人对明月的不满之情。
C.下阕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心情也由郁结到舒畅,最后表达对天下人的祝福。
D.词中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是矛盾的。
2.词中作者“问天”“问月”,其实是在问自己。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试举出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与苏轼一样人生态度的人物,并简单阐释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无限的辛酸和悲凉,二十三年贬谪让他一度想放弃自己。
B.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作者对贬谪多年的无限悲痛怅惘。
C.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有一种沉湎过去,无法摆脱的忧伤之情。
D.尾联“暂凭”二字告诉我们,即使白居易的诗也无法使作者走出被贬的忧伤。
4.鲁迅先生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对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暗含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激愤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世态变迁,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诗人自比沉船、病树,让我们感受到惆怅,但千帆竞发,万木逢春又相当达观。
D.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6.本诗借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B.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C.“行路难,行路难”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现诗人在人生道路上徘徊低沉的心境。
D.在这首诗中,诗人情感激荡起伏,有理想破灭,有梦想起航,有永不言败的豪情。
8.李白的诗歌大胆夸张、想象奇特,请你结合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简要分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酬”意为“以诗相答”,作诗之地、答谢之人及诗歌创作背景均在诗题中表明。
B.诗歌由诗人被贬遭遇起笔,“凄凉地”“弃置身”等富有感彩的词语,承载无限辛酸。
C.颔联巧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悲痛怅惘油然而生。
D.此诗意蕴丰富,感情真挚,有对往事的思怀,亦有对未来的展望,沉郁愤激之情贯穿全诗。
10.列出第三联构成对偶的词语,简要分析这一联运用对偶的表达效果。
古诗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道出白乐天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无限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颈联对仗工整,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警语。
D.尾联回应首联,扣住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暗含了与友人的共勉之意。
12.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下面对《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天,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转朱阁,低绮户”写词人绕过朱红色的阁楼,对着雕花门窗,思念亲人的情景。
C.“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D.全词以“明月”贯穿全篇,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14.小语准备将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小文。你觉得是否合适?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号称“酒仙”的诗人李白面对朋友为他摆设的豪华酒宴而“不能食”“心茫然”,可见诗人固执己见,对友人的感情毫不在意。
B.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诗人面对冰冻黄河,雪封太行的无奈,对未来完全丧失了希望。
D.“行路难!行路难!”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感到前途渺茫的情感,表现作者消极处世的态度。
1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为乐府诗,以七言为主,用浪漫的笔法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B.叙事开篇,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营造欢乐的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D.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18.这首诗中,李白面对困境依然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道出白乐天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B.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对故友的无限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C.颈联对仗工整,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警语。
D.尾联回应首联,扣住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暗含了与友人的共勉之意。
20.颈联蕴含了什么哲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极大的郁闷之情。
B.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属于比兴用法。
C.诗中运用姜尚、伊尹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整首诗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22.当代诗人伊沙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白》。有评论家称“这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他(李白)把人生的失败写成伟大的诗篇”。请你结合《行路难(其一)》的内容及写作背景谈谈李白这个“失败者”的“伟大”之处。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来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3.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三、四句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郁闷。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因此,诗人发出了“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
24.请结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简析李白诗作中夸张手法的独特作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中含情,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多年的贬谪生活。
B.颔联运用典故,既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又表达出生疏怅惘之情。
C.尾联点明酬答之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D.全诗情感起伏跌宕,整体基调是悲凉的,是一首优秀的酬赠诗。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本词的题目,苏轼在词中借圆月思念亲人,表达了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紧承上片,过渡自然,既写了月光,也写月下无眠之人。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词扣住“月”来写,情感起伏变化,在抑扬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8.请赏析“高处不胜寒”中“寒”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9.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抒情开篇,渐而过渡到叙事,感情激荡起伏,可谓一波三折。
B.诗的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丰盛和隆重。
C.“黄河冰塞”“太行雪满”诠释了前面“心茫然”的缘由,点明题目中世路多艰的本意。
D.诗人反复咏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30.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1.下列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概写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弃置身”三个字,点明是被贬逐、被“抛弃”,这一联表达了他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用两个典故,写诗人被贬后归来的感触:当年参加改革的诸多友人多已离世,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示要抖擞振奋、积极进取、重新投入生活。
D.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32.颔联中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颔联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而“泪”字语意双关,表面上是指“蜡炬”燃烧时流下的蜡油,实则指相思之泪。
B.颈联主要写自己被相思折磨,深夜不能成眠,只觉月光寒冷,更添愁苦,以至于早起照镜发现自己容颜憔悴,鬓发斑白。
C.尾联写因相思深切,而又无望相会,只好请青鸟使者为自己传情达意、殷勤探望,更增添了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D.全诗共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34.“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6.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7.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兼怀子由”表明写作目的,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
B.“我欲”“又恐”“何似”透露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和情感波澜。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流转,暗示时间流逝,含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此词是苏词的代表,构思奇拔,独辟蹊径,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中秋词中的绝唱。
38.赏析“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9.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霜”一句是眼前之景,为实写;“ ”一句则为虚写。
40.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1.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题目可以看出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B.首联“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被贬荒凉之地的痛苦和抑郁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当时朝廷的腐朽和死气沉沉。
D.尾联表达酬谢和共勉之意,表现了诗人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2.本诗中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B 2.示例一:“我欲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例如陶渊明,他选择归隐田园,超然脱俗。
示例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能自我开解,豁达的胸怀。例如王安石,他忧国忧民,拥有广阔胸襟。
示例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旷达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情怀。例如刘禹锡,他阅尽沧桑,却积极乐观。
【导语】苏轼的《水调歌头》在中秋之际,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对亲友的思念。上阕抒发对天上宫阙的幻想与不确定,下阕则表现人间情感的复杂,最后以人们皆盼长久、共赏美好收尾,体现了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词人把酒问月,体现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里的“恐”字说明词人想去月宫但又担心受不了那里的寒冷,并不是对明月的不满。词人对明月更多的是一种向往和探究的情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文学常识。
苏轼在词中借问天问月抒发内心复杂情思,展现多元人生态度。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起初向往月宫仙境,可一转念又眷恋人间烟火,体现出虽历经仕途坎坷,却依然挚爱生活本真,不逃避现实的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直面人生聚散无常、世事难圆满,不纠结于困境,主动释怀,尽显豁达超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与亲人分离时,把思念化为美好祝愿,胸怀宽广,不拘泥于一己之悲,着眼天下离人,彰显乐观旷达。
示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大胆的问询,流露出苏轼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与探索欲,不惧未知,随性洒脱。李白一生仗剑天涯,豪情满怀,对天地万物皆有探索热情,行事不拘小节,诗歌风格奔放自由,同样有着潇洒不羁、直面未知的人生姿态。
示例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在埋怨月的同时又迅速自我劝解,既有离人愁绪,又能快速超脱。恰似柳宗元,被贬永州后,虽有孤寂落寞,但仍能在山水间找寻慰藉,于困境中平衡心态,不被哀伤完全吞噬,在自然中疗愈自我,保持对生活的期许。
3.B 4.“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刘禹锡被贬之地荒凉、被贬时间久远。“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出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这是他惨淡的人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他抛开个人的悲苦,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他屡遭贬谪却越挫越勇,无愧为“真的猛士”。
【导语】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反映了诗人历经贬谪的苦痛与困境中的坚忍不拔。诗中以沉舟侧畔千帆竞渡、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对比,表达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它同时表现时事变化无常、人事代谢的哲思,寄托出诗人心中不肯屈服的韧性与豁达。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A.“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而不是想要放弃自己;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跟“千帆”“病树”两两相对,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尾联“暂凭”二 字是“暂且凭借”的意思,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意味着真正的勇士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和不幸遭遇,不逃避、不沮丧,而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迎接挑战,积极寻求改变和进步。
结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来看,诗的前四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描绘了刘禹锡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的长久,以及他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这些描述无疑展现了他所经历的惨淡人生。然而,面对这样的困境,刘禹锡并没有沉沦或逃避。
在诗的后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刘禹锡以沉舟和病树自喻,但他并没有因此感到绝望。相反,他看到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的景象,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乐观进取和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他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体现。
刘禹锡屡遭贬谪,但他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进取的态度,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种精神品质使他无愧于“真的猛士”的称号。
因此,从刘禹锡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到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含义。刘禹锡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就一定能够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B 6.“闻笛赋”怀念故友;“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导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通过对谪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而心情凄凉的感受。颈联运用比喻,自己如同沉舟病树,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春生,表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尾联点题,表明酬答,显示出诗人即使身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的意志。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颔联的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借用典故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选项中“有欣慰之情”是错误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7.B 8.示例一: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塞”“满”两个字夸大了诗人在人生道路(仕途)上遇到的艰难险阻,表达了诗人难以实现理想(壮志难酬/仕途不顺)的苦闷和慨叹。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将实现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的过程想象为“渡黄河”“登太行”,充满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难以实现理想(壮志难酬/仕途不顺)的苦闷和慨叹。
【导语】这首诗通过激昂与低沉交织的情感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的复杂心情,运用夸张的景物刻画表现出内心的迷茫与困顿,最终以豪情满怀的乐观精神期待未来,传递“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念。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句意是: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诗句中运用了姜尚垂钓和伊尹梦日的典故,写出诗人相信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遇到明主,从而实现理想,表明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新任用,报效国家的理想。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故选B。
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可从夸张或想象的角度进行赏析:这两句诗紧承前句中的“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夸张与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仕途的艰难,表现作者无法实现理想的苦闷和慨叹。
9.D 10.答案示例:“沉舟”对“病树”,“千帆过”对“万木春”。前两种事物是破败、病态的,后两种景象则是欣欣向荣,充满力量的。两两相对,前后形成反差,展现出诗人对未来满怀希望,新旧事物的交替也引发人的思考。这两句对偶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
【导语】这首诗运用了典故与对偶,以深厚的情感描绘诗人被贬后的人生感悟。从首联的凄凉愁苦到尾联的精神振奋,体现出诗人经历磨难后的豁达与乐观。颔联通过“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表达岁月蹉跎,点出历史变迁,人事无常。颈联则以“沉舟”“病树”对照“千帆过”“万木春”,表达诗人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全诗情感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本诗感情起伏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奔放中有哲思,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全诗从悲愤失落到高昂乐观,读后积极奋发之情油然而生,本项的“沉郁愤激之情贯穿全诗”分析不当;
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沉舟”对“病树”,“千帆过”对“万木春”,对仗工整。该句意思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运用对偶,并且形象生动,节奏感强,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富有哲理。
11.A 12.示例: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自然和社会哲理。(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导语】这首诗展现了刘禹锡因仕途坎坷而积淀的苦难体验,也表达了积极乐观的豁达胸襟。首联抒写贬谪经历的艰辛与感慨,颔联借典故表现回乡久别后的怅惘之情,颈联则以生动比喻寄托开阔胸怀,蕴含新陈代谢的哲理,是全诗核心。尾联借酒助兴,表达对友人深情厚谊及共勉之意。全诗悲中有喜,情感真挚而意境深远,语言洗练却蕴涵哲思。
1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白乐天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错误。本诗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白乐天)所做的诗篇,首联道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故选A。
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主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可以引申为遇到困难,我们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乐观积极。
结合古诗背景可知,这首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诗中诗人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但“千帆过”“万木春”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3.B 14.合适。这两句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同时表达了思念和祝愿,很适合毕业分别时用。
【导语】苏轼此词以中秋明月为引,将天上人间、出世入世之思融于一炉。上阕借问月抒超然之志,下阕以月移写人间离情,终以“人有悲欢”参透世事无常,以“千里婵娟”升华豁达胸襟。全篇虚实相生,时空流转间尽显哲思与深情,将个体悲欢置于宇宙永恒中观照,展现宋词理趣交融之至境。
13.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由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这三句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过程,暗示夜已深沉,突出词人思念亲人难以入眠的状态,并非写词人主动“绕过朱阁”“对着门窗”的动作。
故选B。
14.本题考查诗句含义的理解及拓展探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自己牵挂的人能够平平安安、长长久久地活着,即便彼此远隔千里,也能借助同一轮明月来寄托思念、共享美好。
由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点明了人生有聚散、月亮有圆缺是自然常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进一步表达出即便相隔甚远,不能相聚,但依然希望对方平安长久,能共同欣赏美好月色的情感。在毕业分别这个情境中,同桌之间即将分开,就像词中描述的“人有悲欢离合”一样,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的思念和祝愿,非常契合毕业时对同桌的美好期许,所以小语将这句话作为毕业赠言送给同桌小文是合适的。
15.B 16.示例: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自我鼓励时引用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当人生困顿坎坷时,我们就可以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乐观豪迈互相劝慰。
【导语】李白的《行路难》通过描绘豪华酒宴和自然险阻,表达了诗人仕途受挫的苦闷与彷徨。然而,诗的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李白乐观豪放的个性。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A.有误,诗人 “不能食”“心茫然”并不是固执己见、不在意友人感情。这是因为诗人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心情抑郁,面对美酒佳肴也没有食欲,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愤懑和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虽然写出了诗人前行的道路被冰雪堵塞的困境,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又体现了诗人仍抱有希望,期待能像姜太公、伊尹一样得到重用,并非对未来完全丧失希望;
D.“行路难!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世道的艰难,但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诗人并没有消极处世,而是充满信心地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理想;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本诗中,诗人李白开篇写了丰盛的酒宴却食不下咽,因仕途艰难而内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绘出前行之路障碍重重,困难似乎无法逾越。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消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全诗的高潮与升华。它展现了诗人即便身处困境,仍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长风破浪”源于宗悫“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达出诗人渴望突破艰难险阻的壮志。“会有时”体现出他对时机到来的坚信。“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极具画面感地描绘出诗人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理想彼岸的豪迈情景。这种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能在人们遭遇挫折、身处逆境时,给予他们强大的精神鼓舞,激励人们不放弃,勇敢向前,所以常被用于自我鼓励或劝慰他人。据此作答即可。
17.B 18.启示我们人生难免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坚定信心,不懈追求。
【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主旨把握。
B.“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联系“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知,本来有着远大政治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才略是件快意人生的事。但现在诗人却不幸地遭到皇上无情的“变相驱逐”,连京华之地都不能逗留了,诗人因此惆怅失落,美味佳肴难以下咽,“清酒”难以畅饮,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愁苦和郁闷。“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分析有误;
故选B。
18.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我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本句运用典故,借宗悫的故事,表明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的宗悫所说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句中“破”富有动感,代表了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表明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挂”表明了诗人努力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启示后人自勉或鼓励他人执著追求理想。
19.A 20.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自然和社会哲理。可以引申为不论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永远保持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解析】19.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本诗是刘禹锡酬答白居易(白乐天)所做的诗篇,首联道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时间之久,饱含“弃置身”的无奈和艰辛;
故选A。
20.本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沉舟”“病树”是旧事物的象征,“千帆过”“万木春”是新事物蓬勃发展的象征;沉舟旁“新生事物”(千帆)正以昂扬姿态向前方进发,病树前方“希望”(春)就在眼前,寄寓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事物以积极向上的姿态蓬勃发展的道理,可以引申为遇到困难,我们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乐观积极。
21.D 22.李白这个失败者的伟大之处主要表现在:被赐金还山,但他不甘消沉。想到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最后大有作为的吕尚、伊尹,他获得了信心;尽管前路迷茫、艰难,但他依然能相信自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解析】2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有误,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可以看出诗人的茫然,然后感慨“冰塞川”“雪满山”,心生失望之感。中间又想到“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两位历史人物,又心生希望。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从诗人的前后情感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是乐观旷达的。所以不能说是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
故选D。
2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本诗作于李白被贬出长安期间,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无疑是一个失败者。
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作者被逐出长安之后对于前途的迷茫之意。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即有感于自己仕途的艰难。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他又重新生发出信心与希望。“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虽仕途失意,他却始终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坚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成就,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外。
23.D 24.诗歌开篇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叙事开头,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紧接着的“不能食”“心茫然“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解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整首诗并非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诗人发出了“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之后,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故选D。
24.本题考查诗词中夸张手法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在“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两句诗中,李白运用了夸张手法。金樽中的清酒被夸张为“斗十千”,玉盘上的珍馐美味则被夸张为“直万钱”。这里的“斗十千”和“直万钱”显然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实际数量或价值,而是李白为了突出宴席的奢华和盛大,刻意将其夸张化的结果。这样的夸张描述,在诗歌开篇就营造了一种欢乐、豪华的宴饮气氛,仿佛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觥筹交错、珍馐满桌的盛况。然而,紧接着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却与前面的奢华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在这种欢乐的氛围中,反而感到食不知味、心绪茫然,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和无奈。
25.D 26.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首先紧承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造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所以“整体基调是悲凉的”理解有误;
故选D。
2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诗句中的“沉舟”和“病树”都是诗人自比的象征,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困境和挫败感。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通过“千帆过”和“万木春”的景象,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千帆过”意味着尽管诗人自己像是已经沉没的舟船,但周围依然有千帆竞发,象征着世界依然在向前发展,不会因为个人的困境而停滞。这种对比让诗人表达了自己即便在逆境中,也依然能够看到希望和前进的动力。“万木春”则更进一步,诗人以病树自喻,然而他看到的却是病树前头万木皆春的景象。这说明诗人并没有被自己的困境所束缚,他的眼光超越了自身的局限,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和更美好的未来。这种乐观和豁达的情感,让诗人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信和坚韧。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7.A 28.“寒”字渲染了寒冷、凄清的氛围,“高处”的“寒”反衬出“人间”的温暖,坚定了作者留在人间的决心,烘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27.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分析。
A.“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故选A。
28.本题考查炼字。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寒”的意思是寒冷,此处指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而人间和高处相比总显得温暖得多。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9.A 30.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解析】2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全诗开篇即以极尽夸张之笔描绘了一场豪华的宴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然而,面对如此美酒佳肴,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表达方式上看,这四句是描写和叙事,而非抒情;接着,诗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用山川险阻比喻仕途的坎坷和世路的艰难。随后,诗人通过吕尚垂钓碧溪、伊尹乘舟梦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仰慕和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能够像他们一样得到明君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转入了抒情。所以“这首诗以抒情开篇,渐而过渡到叙事”表述错误;
故选A。
30.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虽然这首诗中,李白的情感激荡,一波三折,但纵观全诗,在结尾李白还是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的。
31.D 32.怀念故友,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解析】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应为“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故选D。
3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这两句中,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33.B 34.①困难;②难受。作者突出的是第二种难,以“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解析】33.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
B.颈联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选项错误;
故选B。
34.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意思是: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所以两个“难”字,第一个“难”字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突出的是第二种难,更显“别亦难”的深沉与哀绝。
35.C 3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跳跃,生动地传达了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追求的复杂心理。(答案不唯一)
【解析】3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引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故选C。
3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的能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两个“行路难”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疑问句式,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想到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时,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虽然未来还会有机会,但是万般的艰难险阻、矛盾,都闪现在诗人的脑海中,由此体现了诗人困苦,抑郁之情。
示例一:用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二:用反复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示例三: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闷。
37.A 38.示例:这句词表面上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实际上表现了词人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之情,进一步凸显思念之愁苦,也为下文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美好祝愿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解析】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兼怀子由”表明写作目的,抒发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故选A。
3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从语句含义,手法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在苏轼的笔下,明月有了一丝离怨,将明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作者是在本应阖家团圆的时刻喝醉了,怀念起自己的弟弟,可以想到这哪里是明月的忧愁,分明是作者将自己的屡屡愁思寄寓月亮,表现出兄弟的手足情深,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问的语气,埋怨月亮似乎总在离别后完美无缺,在中秋之日,就愈加思念远方的家人,表现作者的情之切,思之深。
39. 律诗 凫雁满回塘 40.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39.这首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所以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所谓虚写之景,就是只存在于作者想象中的景色。“因思”一词指明后面的内容是作者的想象与回忆,所以“凫雁满回塘”一句应是虚写。
40.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正是因为思乡,作者才清晨无眠,外出行走。诗中表现时间尚早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刚叫,桥上还有晨霜,表明是清晨。
41.C 42.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解析】4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C.有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是诗人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更显示了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这两句同时也蕴含了新事物总会取代旧事物和事物都是发展的哲理,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故选C。
4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答案第1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