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用)考点04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专用)考点04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25—202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 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04 文言文阅读
基础知识与运用
字音字形:这是必考题型,重点考查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辨析与书写。命题趋势可能会从孤立记忆转向情境化整合,将字音字形的考查嵌入具体的语境中,如在一段文字中让学生找出错别字或选择正确的读音。
词语运用:包括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近义词辨析等。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从词语的感彩、语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方面进行辨析。未来可能会增加对一些新词语、网络用语在语境中运用的考查。
病句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等仍会是考查重点。命题可能会更注重学生对句子整体意思的理解和逻辑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和修改病句。
文学文化常识:考查古今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基本信息,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典型文化常识等。可能会结合一些热点文化事件或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考查,如让学生根据某个文化现象判断相关的文学常识。
阅读理解
记叙文阅读:常以写人叙事类散文或小说为材料,考查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句子含义、品味语言特色等能力。未来可能会增加对文章主旨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考查,比如让学生谈谈对文章中某个观点的看法或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启示。
说明文阅读:可能会考查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选材可能会涉及科技、自然、文化等领域,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以及对说明方法作用的准确分析。
文言文阅读:以课内文言文为主,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文言句子的翻译,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写作
命题形式:通常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可能会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以 “成长中的烦恼”“我的一次特殊经历” 等为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
核心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题目含义,确立鲜明、深刻的中心。在选材上,鼓励学生选择真实、新颖的素材,避免陈词滥调。语言表达方面,要求通顺、生动,能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夯实基础:对课本上的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复习,建立知识网络。
强化阅读:增加阅读量,不仅要读课内文章,还要拓展课外阅读,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勤于练笔: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多进行写作练习,注重对作文的修改和完善,提高写作水平。
关注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关注社会热点和文化现象,以便在写作和阅读理解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①。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节选自徐筑②《词苑丛谈》)
【注释】①曙:天刚亮。②徐筑 (qi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清文学家、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举于鸿博,后因不附和权贵,康熙二十五年归里,喜与名流雅士相题咏。康熙帝南巡时,两次赐给御书,并诏以原官起用,以婉辞称谢不就。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③人生既绝 绝: ④今夕始独为吾有 独: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4.两篇文章的作者都认为自己是“闲人”,请你说说两文“闲人”所蕴含的情感有何异同。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④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新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今海南,苏轼被贬之地。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苏轼幼子。⑥韩退之钓鱼:出自韩愈《赠侯喜》,本句意指韩愈半世求官,终无所得。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相与步于中庭 (4)予欣然从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7.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甲】文中的“元丰”属于 【乙】文中的“己卯”属于 (填字母)
8.【乙】文中苏轼的哪些行为或心理体现了甲文所说的“闲人”心境?请加以概述。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①也。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节选自徐釚《词苑丛谈》)
【注释】①人世:人间。②徐釚(qiú):江苏吴江人,清代文学家、藏书家。康熙十八年举于鸿博,后因不附和权贵,康熙二十五年归里,喜与名流雅士相题咏。康熙帝南巡时,两次赐给御书,并诏以原官起用,以婉辞称谢不就。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盖竹柏影也 盖:
(3)天水一碧 一:
(4)人声既绝 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12.两段文字中“闲人”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13.阅读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①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②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③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④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游沙湖》)
【注释】:①相:察看。②庞安常:人名。③蕲(qí)水:县名,即今湖北省浠水县。④王逸少:即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逸少是他的字。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
②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③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④下临兰溪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3)【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甲文运用 的修辞手法以水来表现 ,乙文以溪水西流来表现 。
(4)比较【甲】【乙】两文表达情感的异同。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初十日未明发舟,晓霞映江,从蓬底窥之如行紫丝步帐①中彩色缤纷,又是江行一异景也。随西山南向溯流十里,外转而东北行,迂曲②者又十里,始转而南又十里,望白石山亭峙东南,甚近。于是转而西北,是为火湾。又西十里过牛栏村。转而南,复转而西,又十五里而暮,又乘月行五里,宿于镇门。是夕月明如昼,共行六十里。
(节选自徐霞客《粤西游日记》)
【注】①步帐:屏幕的一种。②迂曲:指迂网曲折。
1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3) 随西山南向溯流十里 溯: (4)是夕月明如昼 是: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从 篷 底 窥 之 如 行 紫 丝 步 帐 中 彩 色 缤 纷
1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望白石山亭峙东南,甚近。
17.【甲】【乙】两个文段都写到“月夜”,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③,离离④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佳弥佳,流连信宿⑤,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节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释】①践跻(jī):登临。②崿(è):山崖。③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④离离:排列的样子。⑤信宿:连宿两夜。
18.请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略无阙( )处 (2)乘奔( ) (3)③悉( ) (4)既(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目所履历,未尝有也。
20.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21.【乙】文直接抒发作者登临“此境”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22.阅读回答问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寨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江水又东径白鹿岩。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有一白鹿,陵峭登崖,乘岩而上,故世名此岩为白鹿岩。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有删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略无阙处
②清荣峻茂
③尝有白马出穴
④江水又东径白鹿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自非烟消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3)【乙】文画线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
(4)【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属于 描写;【乙】“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 ,属于 描写。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2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从流飘荡 (2)猛浪若奔。 (3)今岁春雪甚盛
24.请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安可为俗士道哉?
26.甲、乙两文描写对象不同,但作者流露的感情却相似。请概括两文作者对待风景和世俗社会的态度。
27.学校地理社团正在进行“畅游山川 悟赏胜景”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涂山,去怀远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西峰建禹庙,山势西蹙①于淮,而连延于东西。
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直西陇下,山半有佟妃祖墓,面荆山,右有狮子山。狮子山之麓,即下洪也。西北麓起小山,一坡直走淮心,长可一里,俗名李家嘴。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两山如门。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境绝幽旷,涧左右有圆石二,叩之音如锣鼓,曰锣鼓石。
注①蹙:靠近。
(节选自《凤阳府志》)
(1)小语和小文不理解下面加点文言字词的意思,请你结合相应的方法帮忙解释。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略无阙处 词义溯源法:“门”与“歎”合起来组成“阙”,表示弱化防御功能的象征性的门。左右各一、两两相对,中间有通道相连 A
虽乘奔御风 词性推断法:此处的“奔”应为名词。 B
长可一里 查找字典法:①可以。②应当。③却。④大约。 C (填序号)
颇隘 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做出判断。 D
(2)小文在理解文意时遇到困难,请你帮他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涧左右有圆石二,各径三丈余,叩之音如锣鼓。
(3)小语在抄录时漏掉了标点,请你用“/”帮他标注出两处。
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其中山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两文内容,从描写方法上简要分析。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昔年过洛,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②人杨朴,能为诗。及召对③,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无有。惟臣妻一绝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④。”上大笑,放还山,命其子一官就养。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⑤,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苏轼《书杨朴事》)
【注释】①东封还:封泰山归来。②杞:地名。③召对:召其应对诗歌。④断送老头皮:意为被斩首。③坐作诗追赴诏狱: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第二年被贬至黄州。
28.解释加点字
(1)念无与为乐者 (2)相与步于中庭
(3)及召对 (4)顾语妻日
2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
30.给画线句断句(断2处)。
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
31.这两篇文章都是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写出你对苏轼的认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①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注】①胥徒:本为民服徭役者。后泛指官府衙役。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盖竹柏影也 盖:
(3)臣亦不觉流涕 涕: (4)臣窃度之 度:
3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35.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结合【甲】、【乙】两文写出你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③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④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
【注释】①异操:独特的品行。操,品行、行为。②齐高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创建者。③除:授、拜(官职)。④祖:饯行。
3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歇: (2)夕日欲颓 颓:
(3)善琴棋 善: (4)未有斯事 斯:
37.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3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39.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为什么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甲】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此石经始禹凿,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①魄。其水尚奔浪万寻②,悬流千丈,鼓③若山腾,浚④波颓垒,迄⑤于下口。方知慎子⑥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
注:①[悸]惊动。②[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③[鼓]鼓荡。④[浚(jùn)波]大的波浪。⑤[迄]到,至。⑥[慎子]慎到,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
4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清荣峻茂( )
③古之人有言( )    ④其水尚奔浪万寻( )
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4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往 来 遥 观 者 常 若 雾 露 沾 人 窥 深 悸 魄
43.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作手法相同的一句,请抄写下来,并分析其作用。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上危壁而下澄潭,潭尽,竹树扶①疏,掩映一壑,两崖飞瀑交注,如玉龙乱舞,皆雨师山灵②合而竞幻者也。既入,忽见南崖最高处,一窍通明,若耳之附颅,疑为白云所凝,最近③而知其为石隙。及抵方丈,则庭中人立而起者不一为云气氤氲隐现不定。心知众峰之奇,不能拨云驱雾矣。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扶:支撑,密集。②雨师山灵:雨师,司雨之神;山灵,山神。③最近:靠近
4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夕日欲颓 颓: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两崖飞瀑交注 交: (4)既入,忽见南崖最高处 既:
(5)若耳之附颅 若:
4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则 庭 中 人 立 而 起 者 不 一 为 云 气 氤 氲 隐 现 不 定
4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疑为白云所凝,最近而知其为石隙。
47.【甲】【乙】两文所写景物不同,却表达相似的情感,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乙】山松①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②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注释】①山松:这里指东晋时期名士、史学家、音乐家袁山松。②褰(qiān):散开。
48.解释下列加点词。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沿:
(3)常闻峡中水疾 疾: (4)余尝往返十许过 尝:
49.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
50.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登 之 望 江 南 诸 山 数 十 百 重 莫 识 其 名
51.结合【甲】【乙】两文分作者所写山水有何共同特点?
1. 门 考虑,想到 消失 只,只是 2.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 3.(1)庭院里(的月光)好像积水那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和水全碧绿。 4.相同点:都体现了作者欣赏美景的悠闲和欣喜。
不同点:甲文中的“闲人”还包含了被贬的失意,清闲的自嘲,人生的感慨以及旷达乐观的心境。乙文中的“闲人”还包括了不愿做官的自在,与家人一同赏景的幸福和满足。
【导语】文中两篇文章都描绘了“闲人”在月夜中的雅致情趣与感悟。甲文由苏轼描写出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宁静,竹影婆娑的画面,通过“闲人”形象表达对自然的欣赏与向往。乙文则以徐筑笔下的月夜西湖,加入与伴侣的互动,传达出人闲于世外,但内心仍享受生活的独特愉悦感。两文皆表现出作者对时光的珍惜与当下闲适的自足,不过情感的重心有所不同:苏轼重在与友人共享的惬意,徐筑则更强调与亲人相伴的自在。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月光照门里。户,门。
(2)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3)句意:人声已经消失了。绝,消失。
(4)句意:今晚才只为我拥有。独,只、只是。
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环顾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四周山峦的苍翠之色,时不时映入杯底。根据句意,“周视悄然”描述的是环顾四周看到的安静状态,表意完整,可作一处停顿;“惟四山苍翠”点明所看到的具体景象,是一个整体表述,之后“时时滴入杯底”则进一步说明山峦苍翠之色与杯底之间的关联。故断句为: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
3.本题考查译句。
重点词语:①如,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②如洗,好像被水洗过一样。尽敛,全部收敛。一碧,一片碧绿。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在甲文《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看到美好的月色,便产生了夜游的兴致,急切地寻找友人一同欣赏,体现出对美景的欣赏以及这种兴致下的悠闲。
在乙文中,“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作者描绘出优美的湖景夜色,与妻子一同在这样的美景下系舟、饮食,直至天亮,充分展现出对美景的陶醉和悠闲自在的状态,以及在美景中享受生活的欣喜。
不同点: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当时苏轼被贬黄州,“解衣欲睡”表明他原本处于一种闲置、无所事事的状态,“念无与为乐者”也流露出他在黄州缺少志同道合之人的寂寞。他称自己为“闲人”,有对自己被贬后清闲却又无奈的自嘲。
同时,他在欣赏庭院中竹柏影如同水中藻荇的美景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既有被贬的失意,又有在困境中能以旷达乐观的心境去欣赏自然之美的超脱,感叹世间有美景却并非人人都能有像他们这样的心境去领略。
乙文:“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这里的“闲人”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不愿被官场事务束缚的自在。作者与妻子在西湖畔尽情享受夜晚,从“偕内人”可知有家人相伴,他们剥菱煮芡、小饮达曙,在“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与家人一同拥有西湖美景、远离尘世喧嚣生活的满足与幸福,他沉浸在与家人相处赏景的美好情境中,所以这里的“闲人”蕴含着对自由生活、家庭温馨的珍视与满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像水一样碧绿。在寄居的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5. 想到,考虑 只是 一起 高兴的样子 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于是)走进城西,进入僧人宿舍,穿过小巷。 7. B C 8.第一,乙文中“欣然从之”,“步”“入”“历”,“归舍已三鼓矣”写出作者出游的随性、欣喜以及乐而忘返,体现出“闲人”的悠闲,
第二,乙文中苏轼“自笑”是苦中作乐的自我慰藉之笑,用韩愈的典故,也有一生“钓鱼无得”的几分自嘲;体现出“闲人”的自嘲。
第三,乙文中苏轼发出“走海者未必得大鱼”的感慨,表明自己忘怀得失、达观的人生态度,或苏轼虽被贬,但仍有上元之夜出游赏景的雅趣,表现出作者自得其乐,更体现了“闲人”达观的生活态度。
【导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书上元夜游》都表现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闲适心态和对自然的热爱。《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绘月夜庭院下如水的宁静景象,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自得其乐和与友人共享闲适的心情。《书上元夜游》则在元宵夜与友人漫步,纵情于市井热闹中,展现苏轼无畏得失的超然态度。两篇作品虽背景迥异,却共同传达出苏轼在困顿中寻求内心平和的哲学境界。
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4)句意: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欣然:高兴的样子。
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注意重点字词“空明(清明澄澈)、交横(交错其中)、盖(大概,原来是)”要理解正确;
(2)注意重点字词“步(走进),舍(房屋,宿舍),历(穿过)”要理解正确。
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元丰六年是公元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赵顼年号,故【甲】文中的“元丰”属于年号纪年法,故选B;
结合【乙】文“己卯上元”可知,这是指己卯年的正月十五,“己”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一,“卯”是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一,故【乙】文中的“己卯”属于干支纪年法,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作者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正准备脱衣入睡时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可见“闲人”有悠闲的人的意思。结合【乙】文“予欣然从”“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可知,作者很高兴地跟随几个老书生走街串巷,可见他出游的随性与从容悠闲,结合“归舍已三鼓矣”可知,作者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可见作者乐而忘返的悠闲心境;
结合【甲】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文中的“闲人”有自嘲之意,作者自嘲自己是一个无所事事之人;结合【乙】文“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可知,这里也有自嘲之意,作者自己笑自己,认为自己实在是一个闲在无用之人,结合“钓鱼无得”可知,这句亦有自嘲之意,嘲笑自己一生并无所得;
结合【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文中的“闲人”有豁达之意,作者虽然被贬闲居,却心无挂碍,与好友一起散步,欣赏美好的月色;结合【乙】文“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作者内心十分豁达,他认为在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钓到大鱼,那么自己为什么还要孜孜以求呢?另外,从作者应友人邀约一起欣然出行也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达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 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一起出去吗?”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只见汉人和少数民族住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响起,一觉醒来又睡去。(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9.(1)共同,一起(2)大概是(3)全,都(4)消失 10.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11.(1)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欢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所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 12.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了被贬的失意,清闲的自嘲,人生的感慨以及旷达乐观的心境:乙文中的“闲人”包含了不愿做官的自在,与家人(妻子)一同赏景的幸福和满足。(意思对即可)
【导语】这两段文字通过苏轼与徐釚的不同夜游体验,展现了两位作者对“闲人”及风物的不同领悟和情感。苏轼的文字透露出一种孤独与清雅之感,他认为能在月夜中独游品赏的人甚少,故自视与友人皆闲人。而徐釚则不同,他享受的是与妻子共享的闲情雅致,对眼前月明湖景倾情珍惜。他认为闲人随处可见,但如他这般能自找乐趣的闲人却不易得。两者皆借景抒情,寄托了对时光与心境的感悟。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2)句意:大概是竹柏的影子。盖,大概是。
(3)句意:天和水都呈现出一片碧绿色。一,全,都。
(4)句意:人声已经消失了。绝,消失。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偕内人”是一个动宾短语与“系舟于寓楼下”仪器作句子的谓语,这个部分完整描述了动作及其发生的地点,所以应该与前后的内容断开。“剥菱煮芡”是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作为句子的谓语部分,描述了接下来的具体活动,应该独立成句。“小饮达曙”这是一个动补短语,“小饮”是动词,“达曙”是补充说明动作持续的时间,这个部分完整描述了饮酒的时间跨度,所以应该与前后的内容断开;故断句为: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1)重点词语:念:考虑,想到;无:没有;乐:游乐;者:……的人;遂:于是;至:到;寻:寻找。
(2)重点词语:今夕,今晚;始,才;独,只;顾恋,顾念留恋;谓,认为;人世,人间。
1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情感的理解。
不同点:
甲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可知当时苏轼被贬黄州,“解衣欲睡”表明他原本处于一种闲置、无所事事的状态,“念无与为乐者”也流露出他在黄州缺少志同道合之人的寂寞。他称自己为“闲人”,有对自己被贬后清闲却又无奈的自嘲。同时,他在欣赏庭院中竹柏影如同水中藻荇的美景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其中包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思考,既有被贬的失意,又有在困境中能以旷达乐观的心境去欣赏自然之美的超脱,感叹世间有美景却并非人人都能有像他们这样的心境去领略。
乙文:“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这里的“闲人”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不愿被官场事务束缚的自在。作者与妻子在西湖畔尽情享受夜晚,从“偕内人”可知有家人相伴,他们剥菱煮芡、小饮达曙,在“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种与家人一同拥有西湖美景、远离尘世喧嚣生活的满足与幸福,他沉浸在与家人相处赏景的美好情境中,所以这里的“闲人”蕴含着对自由生活、家庭温馨的珍视与满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五月十四夜晚,湖风舒畅,月光明亮得像洗过一样,繁星都消散了,天和水都是碧绿一片,在寄居的房屋处带着妻子在小艇子游玩,剥煮菱芡,喝酒到天亮。人声已经消失了,楼台灯火,环顾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苍翠的青山,时时倒映杯底,千百年的西湖,今晚才只为我拥有,徘徊顾念留恋,不像是在人间啊。子瞻曾说:“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我则认为什么地方没有闲人,没事找事像我们俩这样的,也不容易多得啊。
13.(1)①门 ②就 ③表示大约的数量 ④靠近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②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
(3) 比喻 月色皎洁 人生也可以重新开始,不必因为年老而悲伤
(4)相同点:两篇选文都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对人生境遇的感叹。
不同点:甲文有欣赏美景的自得和对“忙人”的鄙夷之情;乙文遇人遇事的诙谐和对人生的顿悟。
【导语】甲乙两文均出自苏轼,展现了他在逆境中对自然与人生的豁达态度。甲文通过月夜和竹柏影的描写,抒发了与友同乐、心无羁绊的超然情怀;乙文则通过沙湖游赏和与庞安常相处,表达了对生命轮回与青春不再的慨叹,以及面对老病的洒脱。两文都以水喻人生,甲用月光下的水影表现清明淡然,乙文则以溪水西流象征时间流逝,展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生命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户:门。
②句意为: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辄:就。
③句意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④句意为:池下方有条兰溪。临:靠近。
(2)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①亦,也。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于,在。中庭,院子。
②以,把。为,当作。皆,都。一时,当代。也,表判断。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在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月光洒在庭院中,就像庭院中有一泓清澈透明的积水一样,而竹柏的影子纵横交错,就如同水中的水草。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月色的皎洁明亮。通过对月光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月色。
在乙文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其中“君看流水尚能西”是关键句子。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中,水一般是向东流的,而这里的溪水西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自然现象。作者借此来表达人生也可以重新开始,不必因为年老而悲伤的情感。溪水违背常规的流向,就如同人生也可以打破常规,即使到了暮年,也可以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重新焕发生机,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分析
甲文: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虽然被贬黄州,但看到庭院中的月色美景,能够“欣然起行”,并且与友人一起欣赏月色。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之美,有一种旷达乐观的心态。同时,“闲人”二字也包含着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叹,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却被贬闲置。
乙文:在《游沙湖》中,作者先是因病求医,在与聋医庞安常交往过程中,以“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来调侃彼此,展现出一种诙谐幽默的态度。在游清泉寺看到溪水西流后,作者作歌“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达了对人生的重新思考,体现出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包含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悟,不因被贬和疾病而消沉,反而积极面对生活。
不同点分析
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展现出作者欣赏美景时的自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自嘲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另一方面也隐隐含有对那些为名利奔波的“忙人”的鄙夷,他们无暇欣赏如此美好的月色。这种情感在甲文中比较突出,通过对月色的欣赏和“闲人”的感慨来表达。
乙文:主要体现出遇人遇事的诙谐和对人生的顿悟。如与庞安常交往时的打趣,充满生活情趣。而看到溪水西流后,作者更多的是对人生可以重新开始的顿悟,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转变,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是乙文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那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有个乡镇沙湖,又称螺蛳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亩田,因为去那里查看田地,得了病。听说有个麻桥人庞安常医术高明但耳朵聋,就去他那里请他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慧过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我和他开玩笑说:“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清泉寺在蕲水县城外两里多路,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条兰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诗:“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天,(我们)喝得非常痛快才回去。
14. 考虑,想到 形容水的澄澈 逆流而上 这 15.从篷底窥之/如行紫丝步帐中/彩色缤纷 16.(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望见白石山亭亭玉立在东南方,很近。 17.甲文段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段通过描述月夜行船及其里程,表现了作者盎然的游兴和对大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逆境中的一次闲适游览,文章通过描绘月下承天寺的美景,表现出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恬淡与宁静。苏轼与张怀民是心灵相契的知己,尽管物质上困顿,但因心灵相通而充满愉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感慨,传达出对世间常有的美好和寻常事物的珍视,以及对“闲人”之乐的体会,表达出一种旷达的心境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粤西游日记》选段展示了徐霞客在月夜航行中的见闻,充满了探险与记录自然景观的乐趣。通过对沿途风物的细致描绘,表现出徐霞客不畏艰险、热爱自然的情怀。潇洒的行程和优雅的景色,不仅有身临其境的文字魅力,还体现了作者行行摄摄中的愉悦与对自然美的好奇心。整体展现出一种勇于探险的精神和发现美景的喜悦。
1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为: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3)句意为:我们顺着西山朝南逆流而上行驶了十里。溯:逆流而上;
(4)句意为:这一晚,月亮明亮如同白昼。是:这。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从船篷底下看出去,就像行走在紫色的丝织步帐中一样,五彩斑斓。
“从……之”是一个介词短语,表示从某个地方或角度进行某种动作或观察。因此,“从篷底窥之”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介词短语,表示从船篷底下看出去,应和后文断开。“如行紫丝步帐中”是一个比喻句,描述看到的景象如同行走在紫色的丝织步帐之中,“彩色缤纷”则是对这个景象的进一步描述。将“彩色缤纷”与前面的比喻句断开,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这个景象的绚丽多彩。
故断句为:从篷底窥之/如行紫丝步帐中/彩色缤纷。
16.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但:只,只是;少:缺少;如:像;耳:罢了;
(2)重点字词:峙:屹立,耸立;甚:很,非常。
17.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情感。
【甲】文段中,苏轼描写了他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的月夜漫步经历。他因为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但念及无人为伴,便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两人相遇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苏轼观察到月光如水般清澈,竹柏的影子在水中交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美的氛围。他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透露出他因被贬谪而感到的孤独和无奈。然而,通过与张怀民的共赏月色,他也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心灵的慰藉。所以甲文段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乙】文段中,根据“初十日未明发舟,晓霞映江,从蓬底窥之如行紫丝步帐中彩色缤纷,又是江行一异景也”可知,作者描写了他在江上行舟时所见到的月夜美景。他观察到晓霞映江,从船篷底下看出去如同行走在紫色的丝织步帐中,五彩斑斓。随着航行的进行,他欣赏到了不同的月夜景色,包括火湾的夜景和牛栏村的月景等。最终,在月明如昼的夜晚,他共行了六十里路程。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月夜美景的热爱和对于旅行的愉悦。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将月夜的美景和旅行的经历融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所以乙文段通过描述月夜行船及其里程,表现了作者盎然的游兴和对大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初十日,天还没亮我们就出发乘船,清晨的霞光映照在江面上,从船篷底下看出去,就像行走在紫色的丝织步帐中一样,五彩斑斓,这又是江上航行时的一道奇异风景。我们顺着西山朝南逆流而上行驶了十里,再转向东北方向行驶,又迂回前行了十里,才转而朝南行驶,又走了十里,望见白石山亭矗立在东南方,非常近。于是我们转而向西北方向,那里是火湾。又向西行驶了十里,经过牛栏村。接着转向南,再转向西,又走了十五里天色就晚了,我们又趁着月光行走了五里,在镇门住宿。这一晚,月亮明亮如同白昼,我们总共行走了六十里。
18. 同“缺”空隙,缺口 这里指飞奔的马 全 已经 19.(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趣味无穷。
(2)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未曾有过。 20.甲文写三峡夏季的水“疾”是表现三峡的壮美,乙文写水“疾”是为了引出下文对三峡景色的独特感受。 21.①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② “欣”“惊”。
【导语】郦道元的《三峡》通过对三峡壮丽风光的描绘,表现出自然的宏伟和险峻,尤其是强调水势之“疾”,以此反衬出三峡景观的独特与壮观。袁山松的《宜都记》则侧重于个人对自然美景的亲身体验,由先前对峡中水疾的敬畏转为对壮丽奇景的欣喜,突出景色对人心灵的震撼。两者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郦道元更偏向描绘,袁山松则重在感受。
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2)句意为:骑乘奔驰的快马。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3)句意为:书中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把登临此地视为恐惧之事相互告诫。悉:全;
(4)句意为:自己既然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既:已经。
1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很。
(2)句重点词语:目所履历: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未尝有也:未曾有过。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甲文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可知作者通过描绘夏季三峡江水迅猛上涨、流速极快的特点,表现了三峡自然景观的壮美与磅礴。这里的水“疾”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是为了突出三峡夏季特有的壮丽与气势,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
结合乙文中“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佳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可知,作者虽然也提到了峡中水疾,但更多的是作为引出下文对三峡景色的独特感受的铺垫。这里的水“疾”是外界对三峡的一种普遍印象,带有一定的恐惧色彩。然而,当作者亲自登临三峡并亲眼目睹其景色后,他深感之前的听闻远不如亲眼所见,于是开始详细描述三峡的秀峰、林木、霞气等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三峡景色的独特喜爱与流连忘返之情。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结合“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可知,乙文中直接抒发作者登临“此境”思想感情的句子是:“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所见三峡奇观的深切感慨和喜悦之情。其中,“欣”字概括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一,即对于眼前壮丽景色的由衷喜悦和赞叹。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三峡山水之美,这种美超出了他之前的听闻和想象,因此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而“惊”字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三峡山水之美的另一种思想感情,即惊叹和敬畏。作者认为,如果山水真的有灵性,那么它们也应该会为自己这个千年后的知己而感到惊讶。这里的“惊”不仅仅是对于景色之美的惊讶,更是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和赞叹。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书中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把登临此地视为恐惧之事相互告诫,从来没有称赞这里山水之美的。等到我来到此地登临这个地方,到达之后就感到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重重叠叠的山崖和秀丽的山峰,奇特的构造和不同的形状,确实难以用言辞叙述。山上的林木繁密茂盛,郁郁葱葱,在云霞之气的上面。抬头仰望,低头映照,越看越觉得美好,流连了两天两夜,不知不觉忘记返回。眼睛所看到的经历过的景象,从来没有过。自己既然欣喜地发现了这样的奇观,山水如果有灵,也应当在千古之后惊叹遇到了知己。
22.(1)①同“缺”,空隙、缺口。②茂盛。③曾经。④向东。
(2)①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②如果不是烟散雨收的好天气,是分辨不出这样的远山的。
(3)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
(4) 湍急 侧面 高峻、奇特 正面
【导语】这两段文字选自郦道元的作品,展现了三峡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奇特。甲段着力描绘三峡的水势,强调其险峻壮丽和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象,通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快速直达,表现出水流的流速与力量。乙段则集中展示山岭的高峻多变与奇特形态,具体描述了地势险峻处生机勃勃的景象。郦道元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述,描绘出三峡及周围地区的自然风貌,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热爱。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词性活用。
①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②句意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荣:茂盛。
③句意为:曾经有白马从洞中出来。尝:曾经。
④句意为:江水又向东流经白鹿岩。东:向东。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①重点词:虽,即使;奔;御,驾着;疾,快。
②重点词:自,如果;霁,雨后或雪后天色放晴。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思是:沿江有峻峭的石壁,(高达)百余丈。连猿猴也不能上去嬉游。“沿江有峻壁”是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百余丈”说明“峭壁”的高度。“猿所不能游”从侧面进一步说明峭壁之高。故断句为:沿江有峻壁/百余丈/猿所不能游。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说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写水流之湍急,通过船行之快写水流之湍急,是侧面描写的手法;“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写山高的上千丈,多数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写山的高峻奇特,“千仞”“奇形异势”是对山的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点睛】参考译文:
【 甲】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怪形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 乙】 夷陵县向北三十里,有个石洞,名叫马穿。曾经有白马从洞中出来,人们(去)追逐它,(它又)逃进洞里,悄悄地从洞中走直到汉中才出来。汉中人丢失的马,也曾经出现在这个洞口,(而)两地距离远达几千里。袁山松说江北山岭大都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层层叠叠,)多达数十或上百重,没有谁知道它们的名字,高的上千丈,多数山形千奇百怪,山势也迥异寻常,如果不是雾气散开雨后放晴的好天气,就不能分辨这些远处的山。我曾经往返夷陵十来次,正好能够多次看到这些远处的山峰罢了。江水又向东流经白鹿岩。沿江有峻峭的石壁,(高达)百余丈,连猿猴也不能上去嬉游。(但)有一头白鹿攀登险峻的高崖,借着(岩石)爬上去了,所以世人把此岩称为白鹿岩。
23.(1)跟,随 (2)飞奔的马 (3)很、非常 24.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5.(1)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26.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静和独立的人格、情操;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导语】这两篇古文《与朱元思书》和《晚游六桥待月记》尽显山水之美和诗意生活。作者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浙西青山绿水的壮美,将自然景观与宁静心境高度融合,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功利世俗的超脱。袁宏道在《晚游六桥待月记》则着重描绘西湖春月的浩荡景色与美妙氛围,表现了他对俗世喧嚣的厌弃和对自然纯净之乐的追求,凸显出文人脱俗的梦想。两文皆彰显出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深刻热爱与对浮华世事的淡泊之心。
2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2)句意: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奔:飞奔的马。
(3)句意:今年春雪非常多。甚:很,非常。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有月亮的夜景尤其清幽至极,花的姿态、柳的情韵、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趣味。“月景尤为清绝”先点明月下景色的清幽绝伦,是全句的总起;“花态柳情山容水意”是对月下之景细致的描绘,从花、柳、山、水四个方面展现出在月光之下它们各自的姿态、情感、容貌和意境;最后“别是一种趣味”是总结,强调这是与白日不同的独特趣味。
故断句为: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25.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轩”指向高处伸展,“邈”指向远处伸展。
(2)安:怎么,常用于反问句中;俗士:凡夫俗子;道:说。
2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对待风景:甲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表达出了对山水的热爱,对轻松自然的崇尚。乙文中的“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对待世俗社会:甲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之徒的藐视之情;乙文中“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产生的一种因为缺少知音而生的落寞之情。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点睛】参考译文:
【甲】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乙】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当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弥漫的早晨,是山间雾气缭绕的傍晚。今年春雪非常多,梅花受到春寒的抑制,和杏花、桃花一个接一个地开放,这更是奇特的景观。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园子里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啊。”我当时被桃花所吸引,终究舍不得离开。从西湖的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花似雾,弥漫了二十多里地。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脂粉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绫罗绸缎的游客之多,比堤边的青草还要多,真是艳丽到了极点。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只在午、未、申这三个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五点);其实,湖光被染成翠绿的精妙,山岚呈现色彩的奇妙,都在朝阳刚升起,夕阳还没落下的时候,才最浓艳妩媚。有月亮的夜景尤其清幽至极,花的姿态、柳的情韵、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更是别有一番趣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
27.(1) 同“缺”,空隙、缺口。 飞奔的马。 ④ 狭窄
(2)①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涧的左右两边有两块圆形的石头,直径各有三丈多,敲击它们,声音就像锣鼓一样。
(3)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
(4)两文中山的共同特点是连绵和高耸。
甲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山的连绵和高耸,展现出山的连绵不断和高大险峻。通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从侧面烘托出山的高耸,遮挡了阳光和月光,更加突出了山的高大。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涂山的高度、周长以及山峰的高耸形态,展现出涂山的高大;山的连绵延伸的状态,从正面体现出山的连绵特点。
【导语】这篇文章由两段文言文片段构成,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地域特征。【甲】段描绘了三峡的巍峨景象,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其山势险峻、景观独特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视觉变化,营造出雄伟壮丽的氛围。【乙】段则集中描写涂山的地貌特征,通过细致描描绘其地理位置、山体形态以及附近景观,以展现当地山势的诗意和历史文化背景。两者在描写方法上均利用了丰富的地貌特征描述及生动的语言来展现山川的美丽与壮观。
【详解】(1)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A.根据“词义溯源法”,“阙”的本义是“城池建筑群落的一个缺口,缺口”,所以“阙”同“缺”,有“缺口”的意思。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B.从“词性推断法”来看,“虽乘奔御风”中“奔”前面是动词“乘”,“奔”在这里应为名词,意思是即使骑上飞奔的马。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
C.通过“查找字典法”,可确定选④。句意:长度大约一里。
D.使用“语境联系法”,文中提到“山半有狼洞,根据后面描述狼洞的情况,可判断在这里是“狭窄”的意思。句意:很狭窄。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素湍,白色的急流;回,回旋。
②径,直径;余,多,有余;叩,敲击。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山的南麓有小涂山,地势很平坦宽阔。
“南麓有小涂山”是一个完整的表述;“颇坦迤”是描述小涂山的地势;“文笔峰建焉”是说文笔峰的位置。
故断为: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文笔峰建焉。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共同特点:在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白地描绘出两岸的山相互连接,没有空缺之处,这直接体现了山的连绵特性;“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则生动地展现出山峦层层叠叠,高耸入云,以至于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强烈地表现出山的高耸。乙文中,“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明确给出了涂山的高度数值以及山峰高耸的形态,表明其高大。
描写方法:甲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接勾勒出三峡群山的形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以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出山脉的连贯性,没有丝毫断裂,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迅速构建出连绵不绝的山景画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则进一步细化,“重”“叠”二字强调山峦的层层堆积,而“隐天蔽日”则形象地表现出山的高度足以遮挡天空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巧妙地借助特殊时间点才能看到日月这一现象,从侧面烘托出山的高耸。
乙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高二百一十三丈,双峰峻耸”直接用具体的数字和形容词描绘涂山的高度和山峰形态,使读者对涂山的高大有一个直观的量化认识。“连延于东西”则平铺直叙地说明山的延伸方向和连绵状态,简单直接地呈现出山的连绵特点。此外文中对涂山周边山脉如小涂山、三山(九冈)、石门山等的分布和走向描述,如“南麓有小涂山颇坦迤”“其西南麓伏而起为三山,亦谓之九冈,滨于天河,其山之引而东者,两山如门。山半有狼洞,颇隘,北下为石门涧”,从整体上描绘出这一区域山脉相互关联、连绵起伏的态势,进一步从正面强化了山的连绵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涂山,距离怀远县城东南八里,高二百一十三丈,两座山峰高高耸立,西峰上建有禹庙。山势向西靠近淮河,并且向东向西连绵延伸。
南麓有小涂山,颇为平坦宽阔,文笔峰就建在那里。径直向西的山陇之下,山腰有佟妃的祖墓,面向荆山,右边有狮子山。狮子山的山麓,就是下洪。西北麓崛起一座小山,一道山坡一直延伸到淮河中心,长度大约一里,俗名李家嘴。它的西南麓低伏后又隆起成为三山,也叫做九冈,临近天河。那山向东延伸的部分,两座山像门一样。山腰有狼洞,很狭窄,向北下去是石门涧,环境极为清幽空旷。涧的左右有两块圆形石头,敲击它们声音如同锣鼓,叫做锣鼓石。
28.(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3)到了,等到(4)回头看 29.(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你难道不能像杨处士的妻子一样作诗送给我吗? 30.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 31.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贬官黄州,却仍能半夜因月色起行,相约好友散步赏月;《书杨朴事》中,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却还幽默地以故事安慰妻子。
【导语】苏轼这两篇文字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淡然心境和幽默智慧。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透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他虽孤独但仍能自得其乐的心境,寓意生活的美好不减。在《书杨朴事》中,苏轼通过讲述一个笑话般的小故事,表现了他的机智与幽默,以及对人世浮沉的达观。两篇文章中,苏轼不仅通过文字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通透,还坚持着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2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
(3)句意:等到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及:到,等到;
(4)句意:回头对妻子说。顾:回头看。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独:难道;乎:吗。
30.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妻子和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
“妻子送余出门”,这部分“妻子”是主语,“送”是谓语,“余”是宾语,“出门”补充送的方向,是完整的主谓宾加补语结构,能单独成意,可在此断开。“皆哭”,“皆”表示范围,“哭”是谓语,是个简单主谓结构,描述妻子当时状态,可作一处断句。 “无以语之”,“无以”表示没办法,“语”是动词,“之”指代苏轼,是动宾结构,表达没话对苏轼说的意思,可在此断开。先是说妻子送苏轼出门这个事,接着讲妻子都哭了,体现出送别时的悲伤情绪,最后说没办法对苏轼说话,进一步渲染那种不舍又难过的氛围。即断句为“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
3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本是挺不如意的状况。可夜里准备睡觉了,看到月色照进来,他就高兴地起身出门了,还想着要找个人一起分享这月色,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然后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赏月呢。一般人被贬了可能就唉声叹气,没心思管这些了,但苏轼还能因月色就有这样的闲情雅致,说明他心态挺乐观的,没让被贬的事一直影响自己,能从平常的月色中找到乐趣,很豁达。
结合《书杨朴事》“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可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要被抓去坐牢了,妻子送他出门的时候都难过得哭了,都不知道说啥好。可苏轼,这时候还挺幽默,对妻子说让她像杨处士的妻子那样作首诗送自己,把妻子都逗笑了。在这么艰难危险的时刻,他能用这样轻松的方式去缓解悲伤的氛围,可见他心里挺豁达的,没有被这灾祸弄得满心哀愁,还是能乐观地面对。
所以综合两篇文章能看出,苏轼不管是面对被贬官,还是面临牢狱之灾这么大的挫折,都很乐观、豁达。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乙】从前经过洛阳,见到李公简,他说:“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遍寻天下隐者,得知杞(地名)人杨朴,能作诗。等到皇上把他召来问话的时候,他自己说不会作诗。皇上问:‘你临来的时候有人作诗送给你吗?’杨朴说:‘只有我的小妾作了一首诗。说是: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皇上大笑,放他回家。我在湖州的时候,因为作诗被下令逮捕坐牢,妻子和儿女送我出门,都大哭。我没有话说,回头对妻子说:“你能不能学杨处士的妻子作诗送给我?”妻子和儿女破涕为笑,我才从家里出来。
32. 考虑,想到 原来是 眼泪 揣测,估量 33.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4.(1)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就)高兴地起来出门散步。
(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35.①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以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休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导语】这两篇文章展现了苏轼的不同侧面。《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欣赏自然之美,体现其乐天派的性格;他在月夜中与友人共享宁静,反映出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苏轼文集》中的选段则展现了苏轼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他通过亲身调查揭露苛政对百姓的压迫,表现出他作为“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一面。两文结合,展现了苏轼既能乐观生活,又心系百姓的复杂人格。
3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
(3)句意:我也忍不住落泪。涕:眼泪。
(4)句意:我私下揣测。度:揣测,估量。
3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阅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阅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的意思: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昔常不信其言”意思是过去常常不相信这句话,表达的是过去的一种态度,语义完整。“以今观之”表示现在来看,是一个新的语义层次,起到转折作用,与前面过去的态度形成对比。“殆有甚者”意思是大概有更严重的情况,是对现在情况的进一步描述,也是一个完整的语义表达。故断句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2)乏,缺少;食,粮食;缩,减少;犹,还;生,活着。
3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苏轼在被贬黄州这样失意的境遇下,本已准备睡觉,但看到月色照进屋子,就高兴地起来散步。这里的“欣然”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他并没有被被贬的遭遇所打倒,反而能因美好的月色而心生欢喜,体现出他乐观的心态。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在半夜想到无人一起分享这月色的乐趣,就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而张怀民也还没睡,两人就一起在中庭散步。在人生失意之时,还能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去赏月散步,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苏轼能随遇而安,在困境中寻找乐趣,这是他乐天派的表现。
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以“闲人”自居,虽然有被贬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豁达,他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处境,享受当下的宁静与美好,这种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旷达的心境,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个乐天派。
在乙文中,“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苏轼每到一处都会亲自深入村落,屏退吏卒,与百姓深入交流。当他看到百姓们满脸忧色,听到百姓们诉说丰年还不如凶年,因为官府催缴积欠让他们生活困苦甚至求死不得时,他不禁流下眼泪。这一“流涕”的举动,表明他与百姓感同身受,真正地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体会到了百姓的痛苦。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苏轼注意到城里有很多流民,他体察到了百姓贫困的生活状况,并且关心百姓的疾苦。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苏轼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粗略计算出每个洲催欠吏卒的人数,认识到这些吏卒就像虎狼一样危害百姓的生活,让百姓无法安生,进而思考朝廷仁政难以实现的原因。他将百姓的遭遇与朝廷的仁政联系起来,积极为百姓发声,希望朝廷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体现出他为百姓着想,是百姓的好朋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和我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宫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就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土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36. 消散 坠落 擅长 这,这样 37.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38.(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对别人说:“仰望高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 39.能够欣赏人世间少有的仙境美景;喜欢山林间自由畅快的生活;具备指导君王治国理政的能力。
【解析】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3)句意:擅长弹琴下棋。善,擅长。
(4)句意:没有这样的事。斯,这,这样。
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虽然身处豪门贵族,但闭门不出,不与外界交往,只是把读书当作自己要做的事。
“虽在朱门”点明所处的环境;“闭影不交外物”描述的是他在这样的环境下所采取的行为;“唯以披阅为务”则进一步强调他把读书当作自己专注去做的事。
故断为: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自,从;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奇丽的景色。
(2)谓,对……说;仰,仰望;睹,看;觉,觉得。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陶弘景能敏锐地察觉到山川景色之美,将其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般,并且沉醉于这样的美景之中,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与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力,这体现出他超脱于常人的心境,就如同隐居于山中却能洞察世间美好景致的智者一般。
根据乙文“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以及“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可知,陶弘景自幼就有着独特的品行和追求,向往养生、专注于读书,不热衷于世俗的交往,更倾向于过一种相对宁静、远离尘世喧嚣,类似山林隐居般自由畅快的生活。后来他更是向皇帝上表辞禄,选择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契合“山中宰相”那种虽不在朝堂却有着独特生活姿态的形象特点。
根据乙文“朝仪故事,多取决焉”可知,朝廷的礼仪以及以往的典章制度等诸多事务,大多都要向他询问、由他来决定,这充分表明他学识渊博、见识非凡,有着很强的为朝廷出谋划策、指导相关事务的能力,所以被称为“山中宰相”。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