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淮安市马坝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整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规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浪漫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是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可以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与世界的本质一致,所以它能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不再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现代主义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呈现给读者的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但他们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复活》通过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人性的复活及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各种黑暗与腐败,体现了真正的艺术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双心河(节选)
海明威
火车顺着轨道继续驶去,绕过树木被烧的小丘中的一座,失去了踪影。尼克在行李员从车门内扔出的帐篷和铺盖上坐下来。这里已没有镇子,什么也没有,只有铁轨和被火烧过的土地。广厦旅馆的屋基撅出在地面上,基石被火烧得破碎迸裂了。
尼克望着被火烧毁的那截山坡,顺着轨道走到河上的桥边。河水在桥墩的原木桩上激起旋涡。尼克俯视着河底有卵石而呈褐色的清澈的河水,观看鳟鱼抖动着鳍在激流中稳住身子。它们倏地拐弯,变换了位置,又在急水中稳定下来。尼克对它们看了好半晌。
这是个大热天。一只翠鸟朝上游飞去。尼克好久没有观望过小溪,没有见过鳟鱼了。随着翠鸟在水面上的影子朝上游掠去,一条大鳟鱼朝上游窜去,构成一道长长的弧线,不过仅仅是它在水中的影子勾勒出了这道弧线,跟着它跃出水面,被阳光照上,这就失去了影子,跟着,它穿过水面回进溪水,它的影子仿佛随着水流一路漂去,毫无阻碍地直漂到它在桥底下常待的地方,在那里绷紧着身子,脸冲着流水。
随着鳟鱼的动作,尼克的心抽紧了,过去的感受全部兜上心头。
他转身朝下游望去。
尼克踩着一根根枕木回头走,走到铁轨边一堆灰烬前,那儿放着他的包裹。他把包裹上的挽带绕好,把包裹挎上背。包裹很沉。他身子朝前冲,使包裹的分量压在肩膀上部。他顺着和铁轨平行的大路走,在两旁各有一座被火烧焦的高山的小丘边拐弯。他顺着路走,感到沉重的包裹把肩膀勒得很痛。大路不断地上坡,登山真是艰苦的事儿。尼克肌肉发痛,天气又热,但他感到愉快。他感到已把一切抛在脑后。
塞内镇被焚毁了,可是这没有关系,不可能什么都被烧毁的。他顺着大路步行,在阳光里冒着汗,一路爬坡,准备翻过那道把铁路和一片松树覆盖的平原分隔开的山脉。
终于到了山顶。尼克倒身靠在一截树桩上,从背带圈中溜出身子。他面前,极目所见,就是那片松树覆盖的平原。被焚烧的土地到左面的山脉前尽止了。左面远方是那道河流。尼克用目光顺着它望去,看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
尼克背靠着烧焦的树桩坐下。他的包裹平搁在这树桩上,随时可以套上背脊,它的正面有一个被他的背部压出的凹处。他用不着把地图掏出来,他根据河流的位置,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蚱蜢正沿着地面爬,它们全是黑色的。因为生活在这片被烧遍的土地上才全都变成黑色的。这场火灾该是在上一年发生的,但这些蚱蜢如今已都变成黑色的了。他想,不知道它们能保持这样子多久。
尼克站起身来,他挎着包裹站在这小山顶上,目光越过山野,眺望远方的河流,然后撇开大路,走下山坡。脚下的坡地很好走。下坡两百码的地方,火烧的范围到此为止。接着得穿过一片高齐脚踝的香蕨木,还有一簇簇短叶松;好长一片时常有起有伏的山野,脚下是沙地,四下又是一片生气了。
尼克凭太阳定方向。他知道要走到河边的什么地方。他折下几小枝香蕨木,插在包裹的带子下。它们被磨碎了,他一路走一路闻着这香味。
他跨过这高低不平、没有树荫的松树平原,感到疲乏,很热。他知道随时都可以朝左手拐弯。可是他只顾朝北走,要在一天的步行中尽可能到达河的更上游。
他走上一片草场。炎热的白天一过,露水就很快凝成,很浓很浓。
尼克走到草场尽头。他放下包裹,寻找一块平坦的地方。他饿得慌,但要先搭帐篷才做饭。他从包裹里拿出斧子,砍掉两个撅出的根条,弄平了一块大得可供睡觉的地方。他伸手摩平沙地,打开三条毯子,把一条对折起来,铺在地上,另外两条摊在上面。
他用斧子劈下一爿松木,用来固定帐篷的木钉。他把那根权作帐篷横梁的绳子一端系在一棵松树上,握着另一端把帐篷从地上拉起,系在另一棵树上。帐篷从绳子上挂下来,像晒衣绳上晾着的大帆布片儿。他把砍下的一根树干撑起帆布的后部,四边用木钉固定在地上。他用木钉把四边绷得紧紧的,用斧子平坦的一面把它们深深地敲进地面,直到绳圈被埋进泥里。
帐篷里,天光通过棕色帆布渗透进来,有一股好闻的帆布气味,带有一些神秘而像家的气氛。
尼克觉得饿。他用斧子砍下几大片松木,生起一堆火,安上一个铁丝烤架。煎锅搁在烤架上。他更饿了。豆子和面条热了。尼克把它们搅和在一起,它们开始沸腾,使一些小气泡困难地冒到面上来。尼克拿出一瓶番茄酱,切了四片面包。这会儿小气泡冒得快些了。尼克从火上端起煎锅,把大约一半的食物倒在白铁盘子里。尼克知道还太烫,他倒了些番茄酱在上面。
河对面的沼地在几乎断黑的夜色中升起一片薄雾。他再望了一眼帐篷,一切都好。他从盘子里吃了满满一匙。
自从在圣伊格纳斯一家车站食堂喝了杯咖啡、吃了客火腿三明治以来,他还没吃过东西。他曾经这样饿过。他原可以随他高兴,几小时前就扎营的。这条河边多的是宿营的好地点。不过这样才美啊。
他坐在毯子上,把鞋子卷在长裤中当枕头。穿过帐篷的开口处,他注视着火堆的光,这时夜风正朝火堆在吹。夜很宁静。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写出了小镇灾难之重,为主人公接下来的行踪见闻作准备。
B.河水、鳟鱼、翠鸟等构成的自然景象与满目疮痍的土地不同,尼克停留观察,但并未放下过去的感受。
C.小说中的不少细节寓意深长,如蚱蜢“都变成黑色”是灾难的见证,河水“在阳光中闪烁”暗含着期冀。
D.小说详细叙述了尼克荒原搭帐篷、做晚饭的过程,反复琐碎中突出了人物难以摆脱的孤独、百无聊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视听结合、俯仰结合等多种手法写出了景物特点,语言也富有表现力。
B.小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这与《老人与海》对此问题的思考都能给读者带来启示,引人遐思。
C.在人物塑造上,小说对尼克的动作进行了精确细致描写,又通过揭示他的内心感受来表现其情感世界。
D.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明晰,叙述语调平缓,尼克看到的、感觉到的基本都不加点缀地呈现。
8.海明威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简洁含蓄是其主要特征,请简要分析这一特征在文中的体现。
9.海明威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具有某种精神,请就此谈谈你对尼克这一人物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校注》)
材料二
入国(治理国家)而不存(优待)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怠慢)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①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受压迫)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退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是故逼臣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②,上必有詻詻③之下。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噤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节选自《墨子 亲士》,有删减)
【注】①丑:羞耻、耻辱。②弗弗之臣:指敢于诤谏之臣。③詻:同谔。说话正直。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断句处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
臣下重其爵位A而不言B近臣C则喑D远臣E则噤F怨G结于民心。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贼,劫夺财物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自贼者也”的“贼”意义不同。
B.“家”“国”,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文中分别指卿大夫的封地和诸侯的封地。
C.安,安宁、安定,与课文《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字意义相同。
D.归,赠送,与课文《<论语>十二章》中的“天下归仁焉”中的“归”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践行兼爱之道的方法,要爱人若爱其身,视人家国若其家国,得出结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材料二以齐桓、晋文、勾践等贤君与桀纣昏君对待贤人的不同态度为例,证明能否用贤亲士,关系着国事成败。
C.材料二为强调亲士的重要性,墨子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表明定要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实现己安国强。
D.材料一、二体现了墨家主张:强调兼爱,反对战争;强调亲士重贤,反对世袭特权;注重道德实践,反对纸上谈兵。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选自《五石之瓠》)
14.要做到“亲士”,对君王应有怎样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6.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善于用典,在《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写思妇与离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2)《论语·里仁》中“ , ”两句,从不同的价值追求方面,指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的情景,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两句是“ , ”。
(4)《〈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好奇心是人的天性,②对一部分群体而言,③他们热衷于将对自然界的好奇,转化为去自然界探险的行动。④探险,本身是带有打破常规和现实束缚,⑤因此许多探险者的行为往往突破了现行管理规定。⑥今年十一期间,稻城亚丁景区通报,⑦由于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的原因,⑧王某强等8人被禁止终身不再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
问题在于,稻城亚丁此举属于常规应对手段,这样的惩戒,真的能劝阻那些想要探险无人之地的相关群体吗?答案不言自明。以最具代表性的鳌太线为例。鳌太线是驴友心中的户外徒步穿越圣地,但也是我国难度最大的徒步线路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在鳌太线禁止穿越前的6年间,累计有14人死亡、4人失踪。在全面禁止鳌太线穿越后,仍有不少人进行穿越活动,遭遇不幸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这意味着,禁止进入、公告劝阻实则难以制止相关群体的进入。
18.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希望能去一次新疆,亲眼目睹那里的美丽风景,感受风土人情。
B.学习任何技能,都不会是一蹴而就,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成功。
C.她从小就接受各种才艺培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孩。
D.他踏实肯干,公司的业务几乎都是由他一手策划执行的,真是能者多劳。
19.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苏州博物馆是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之一,他努力将自己的现代主义情怀与苏州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与贝聿铭设计的许多其他地标性建筑的鲜明感不同,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十分低调,并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容。博物馆的建筑也保持了相当低的高度,以符合并满足周边的历史环境。贝聿铭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在中国, ① 。在西方,建筑是建筑,花园是花园,它们在精神上是相关的,但彼此在存在感上相互独立。”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光线与空间的结合,透过简单的几何线条来营造光影变化,使空间变化多端, ② ,随视角变化,随心情变化,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消息传开了,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战争中的插曲》)
B.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别了,“不列颠尼亚”》)
C.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D.关闭了近百日的黄鹤楼重新开门迎客,来自各行各业的战“疫”代表一起敲钟祈福。(《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六、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材料二:近期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根据饭卡消费记录,为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消费低于一定额度的学生“点对点”充饭卡,“静悄悄”地帮助贫困学子……这些做法受到点赞和欢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恻隐之心”的理性认识,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1)第一段(首先)总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形式上的复杂性;(2)第二、三段、第四段(接着)分别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个人风格、内在矛盾与悖论三个层面阐述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复杂性的原因。 5.(1)经典文学反映特定时代的生活及其本质,能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现实世界波澜壮阔的图景;(2)经典文学反抗现实中的庸俗观念与权威,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3)经典文学传达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境,表现人类经验的内外图景,能使读者加深对个体与人类的认识;(4)经典文学展现文学家的艺术创造力,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
6.D 7.A 8.①主要人物尼克一人;故事简单,写尼克在河边宿营的过程;语言凝练朴实、语词简洁、叙述平淡。②文字背后寓示丰富内涵,尼克心理的曲折变化,自然景物、主题等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性、隐喻性。 9.尼克具有海明威笔下许多人物具有的坚韧、不言弃的精神。①经历过去伤痛,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排遣心灵创伤。②面对旅途艰苦,一直负重前行、坚韧顽强。③主动挑战,接受考验。尽可能步行到河的更上游扎营;忍着饿,先搭好帐篷然后做饭。④乐观面对生活。沿途欣赏风光,感悟美好。
10.BDF 11.C 12.D 13.(1)所以圣人(既然)是把治理好天下作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2)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14.①君王自身素质:坚定自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积极进取、不畏困难、善于纳谏等。②君王用人之道:广开言路、善待贤臣、重用谏臣、远离谗臣等。
15.C 16.《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17.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胜人者力 自胜者强
18.A 19.④改为“探险,本身是带有打破常规和现实束缚的行为”
⑦改为“由于擅自进入亚丁景区未开发区域开展徒步穿越活动等行为”
⑧改为“王某强等8人被禁止终身再次进入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亚丁景区开展一切形式的旅游和活动”
20.① 建筑和花园是一个整体 ②让景色随脚步变化 21.A
22.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