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问:“中国”这个概念,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甚至曾经的敌对,具有无法抗拒的巨大合法性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如此呢?赵汀阳:“合法性”的提法使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所试图解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存在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中国的存在方式相应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合理性、有效性之类的历史哲学、存在论、甚至博弈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合法性之类的政治学概念。问:作为哲学家,你是从哲学上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但如果“中国”是一个神性概念,面对这个存在,显然在国家统一中可以成为合法性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赵汀阳:一个存在的历程有其历史,或可能只是一些过眼云烟的兴衰成败或快意恩仇故事,并非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具有为时间塑形的历史性,即一种存在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存在并流失于“时间之中”,而同时是一种对时间格局的建构而存在于“时间之上”。不太准确地比方说,项羽之勇,韩信之智,西施之美,都已消失而不可见,但其勇其智其美却已经成为概念。中国的历史性建构了一种存在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消失,而仍然在生长过程中,因此,中国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个概念,也是一种天命的实践。问: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赵汀阳:曾经遇到过一些华裔, ① ,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对于他们,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按照其说法, ② 。我问过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一种比较典型的回答是: ③ ,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问:《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分”久了就应该“合”,就应该“统一”呢?赵汀阳:从状态上看,合是统一;如果从动态上看,合是一种向心力之大势。“势”的概念具有深意,是一个历史动力学概念,而不是一种主观计划。即使在西周分封时期,众多诸侯之“分”仍然从属于一个“合”的天下体系。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具有一种持续向心力而在客观上形成合之大势?这才是我试图解释的,我将其理解为,大概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过秦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问:“中国旋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或许可以揭开一些秘密。赵汀阳: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多,中国旋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变越大。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古代中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以至于众多部族非加入逐鹿博弈不可?我相信,其根本动力学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物质财富之争,而是各地政权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财富之争夺只能解释洗劫或占领中原的兴趣,却无法解释众多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事动力。问:葛兆光先生对您提出了质疑,认为你哲学上的“天下体系”只是一种乌托邦想象,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他举的例子是以汉唐为例,到处攻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直试图按照‘天下/帝国’的文化标准去行事”。您如何解释汉唐等并不是按“兼容他者”去行事,而是对“四方”有攻打杀伐之举?赵汀阳:天下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即使周朝的天下体系也只是天下理想的一种不充分实践。何况秦汉改制以来,天下体系已经结束了。古代中国是个非扩张型的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经常有人举出唐朝的进攻行为作为反例,可这是一种历史误读。需要提醒几个事实:首先,古代中国大地上的博弈是政权之争,而非现代意义的国家之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四方之民,它们时而入主中原就像中原时而控制漠北或东北一样,都是政权兴衰成败之天命。其次,唐朝的进攻实乃防守反击。唐朝初年,突厥曾经攻入中原,并且长期侵扰,才使唐朝在实力壮大时反击而获胜。顺便提醒,唐朝皇家实为鲜卑,唐朝的高官大将中,非汉人的比例很大。问:假设有人指控,“中国”“天下体系”这些概念其实较自我中心主义,而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止步不前,被人打痛的原因,打痛后才痛感要去拥抱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您会怎么评价?赵汀阳:天下是关于世界无外的概念,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属于天下而拥有天下,《吕氏春秋》和《六韬》等古书都清楚定义了无外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假如说,天下是一个由中国提出的普遍概念,所以就是自我中心的,那么同理,西方提出的自由民主法治也是自我中心的了。(摘编自赵汀阳《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汀阳认为,讨论“中国”这个概念,应该从历史哲学、存在论等角度入手,而非政治学的“合法性”层面。B.“中国”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流逝中,更体现在对存在于“时间之上”的时间格局的建构。C.即使移民海外多代的华裔,他们对“中国”的认同,并非完全基于现实的联系,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D.“中国旋涡”能吸引更多博弈者参与而壮大自身并向外扩张,其根本动力在于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2.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文首先从“中国”的合法性和感召力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地探讨“中国”概念的哲学内涵。B.原文语言简练,较多专业术语,但论证过程中个别概念又极具中国特色,如“中国旋涡”“家”等,生动形象,易被读者接受。C.原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在国家观念上的差异,突出了“天下”概念的自我中心主义。D.原文在论证过程中,针对葛兆光先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细的驳斥,充分展现了“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事实。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4.本次访谈中,访员是如何随受访者观点调整访谈策略,实现“对话式引导”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5.本文赵汀阳提出的“中国旋涡”模式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模式,代表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两种不同角度。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中国旋涡”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并说明它与“差序格局”由内向外“推”出去的方式和结果有何不同。(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贾骥与玄骜魏华北租驴驮货的人比公鸡起得还早。丑时才过,驴市口便站满了驴,一头一头黑过夜色,挤挤挨挨抵御着寒风,鼻孔里喷着雾气,安静地等待接下来的繁重劳动。驴的主人扛不住黎明前的困意,偎在它们的旁边儿打着哈欠。驴市口过马路就是米市街。贾骥在米市街头有一个小铺面,卖炸糕油条胡辣汤,因为跟驴市口挨得近,至少在大清早,还颇有些生意兴隆的样子。贾骥起小读私塾,有些文化,弱冠之年娶妻生子,后来受到岳父冤狱的牵连,家道中落。闲散几年后,眼看着几个孩子嗷嗷待哺,家中无米下锅,才租下这间铺子。贾骥聪明,边干边学,又占了好地界,每天起早贪黑,很快有了些收益。不过,架不住家里人口多,累死累活地也难说一年到头保个温饱。十多年前的一个早晨,一个老汉牵着驴坐在他铺子前的马扎上喝胡辣汤,忽然中风倒地,抽搐几下没了动静。那驴探下头用力拉扯老汉的衣服,试过几次,见他了无声息,便愣愣地抬起头,忽然“欧啊欧啊”地嘶鸣起来,声音十分尖利、哀恸,听得人心惊肉跳。贾骥知道老汉孤寡,在米市街南头儿老教场的荒坟里发送了他,忙完想要转身回铺子时,才发现一直默默跟在身后的驴影。贾骥收留了这头没了主人的驴,郑重地给它取了玄骜的名字。贾骥对玄骜甚好,早晨给它梳理皮毛,每天夜里不忘喂它小半把精料。寂寥的街口,阴冷的黄昏,贾骥抬起胳膊架在驴脖颈上,惆怅地翘首看着远处城角楼子上消失的晚霞,禁不住自言自语道:“啥时候是个头儿哩?”驴垂着头轻轻触碰贾骥的裤脚,鼻孔里一阵阵喷出暖湿的雾气。此时,贾骥忽然打了一个寒颤,说:“玄骜啊,于我心有戚戚焉。”久已沉默的玄骜忽然仰起驴脸,向着天上的星星发出短促的鸣叫。次日,贾骥在“啪啪”的拍门声中醒来,有人高喊:“选中你家驴嘞,快起来办个交接。”贾骥披衣起床卸下铺板,见来人手里牵着玄骜,贾骥感到有些疑惑。“俺是理货通货栈的伙计,姓高,今儿个货多,要用这头驴哩,三天,就三天。”高伙计说着便递过来一张单据。看着那人把玄骜牵走,贾骥暗自嘀咕:这憨驴,咋自己找活儿干了?高伙计忽然转过头来,嘿嘿坏笑道:“你家驴子真精,不见主人,咋拉都不走!”三天后,高伙计上门还驴,付了佣金。贾骥连忙准备草料,抚摸着驴脸心疼得不行。玄骜凭着它的肩膀和脚力,带来超过两个壮劳力的收入,贾骥一家再无饥寒。岁月安稳,日常便有了些惊喜和欢乐。比如,贾骥有时候也会带着玄骜和妻儿到老教场上疯癫一番,将小儿小女轮番抱上驴背,玄骜故意轻颠四蹄,让他们颤巍巍在微风里咯咯欢笑。“却美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贾骥大声读着驴和人谁也听不懂的诗,得空爬上驴背挺身昂首目视远方,玄骜也学着骏马的样子,努力腾起前蹄,贾骥随之滚落地下,大笑不止……时光笼罩着所有生灵,裹挟着他们生长和老去。日子不会总是坏下去,也不会总是好下去。世道愈加艰难,至少对于贾骥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尚未成年,开销增加,收入锐减,他比玄骜衰老的速度还要快,尽管还不至于像它那样龙钟潦倒。看着玄骜又瘦又皱,黄毛炸开,黄齿缺漏,即使强打精神,也难掩老迈残烛之态,贾骥禁不住暗自流泪叹息。玄骜站在驴市口的寒风中,已经多日不曾出工。过午时分,高伙计步履蹒跚着来找贾骥:“理货通接了大单,要把五千斤熏枣送往山西运城,还剩200斤货,你的这头老驴还能不能出?”货重,路远,驴老,贾骥于心不忍。想想人要吃饭,驴得吃草,犹豫再三,贾骥苍老的大手慢慢地从驴背一直抚摸到驴脸,决然道:“一起出吧玄骜,你一百五,我五十。”背负沉重,风餐露宿,贾骥和玄骜远远地落在了驮队后面。高伙计让年纪小些的伙计领着驮队先行,一路照应着贾骥和玄骜,叮嘱道:“老骥啊,晚半日尚可,再晚,我这干了一辈子的差事怕是也要交代了。”三天四夜,终于到站,贾骥感觉像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微笑着拍拍玄骜的脖颈,却浑然不觉地抱着驴腿瘫坐到地上……染了重症的贾骥被玄骜驮回了家,这得是十多天以后的事儿了。妻儿都很忧伤,玄骜也卧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贾骥已经全然顾不得了,他紧闭双眼,呼吸越来越微弱。贾骥走后,玄骜水草不进,愣是又撑了大半个月。老教场的野地里起了新坟。坟前插着木碑,潦草地写着“贾骥与玄骜”几个字,据说是高伙计的手笔,其他人怎么会知道老骥和一头驴的名字啊。春天还是来了。一阵春雨过后,野草花绕着木碑开得烂漫,泥地上留下一道整齐的蹄印,仔细看时,才知道是几个孩子跪过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租驴驮货的人在寒风中等待雇主、贾骥起早贪黑经营铺面,展现了底层人们生活的不易,抨击社会的黑暗。B.贾骥与玄骜的关系随故事推进而变化,由“收留”到“生命相依”,情感升华为超越物种的羁绊。C.小说并没有写玄骜找活儿的过程,而是通过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表现贾骥的反应,侧面突出玄骜通人性的特点。D.文章结尾处定格在孩子们过来跪拜留在泥地上的跪痕上,让读者体会到孩子们对玄骜悲惨一生的同情。7.关于贾骥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骥有一定的学识,后因受岳父冤狱牵连而家道中落,为养家租铺卖早点,起早贪黑地劳作,才勉强维持家人的温饱。B.老汉猝死后,贾骥安葬了他,收留无主的玄骜并郑重地给它取名,日常悉心照料它,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与善良本性。C.贾骥带妻儿在老教场与玄骜玩耍,让孩子骑驴嬉戏,自己读诗、骑驴打滚大笑,展现了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D.贾骥犹豫再三才决定与老迈的玄骜一起出工,这是底层人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抉择,也反映了他与玄骜之间的情谊。8.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9.高伙计在故事中虽不是核心角色,但多次出现,他的存在有何作用?(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耿弇破济南,进逼剧县,此乃张步巢穴。欲尽歼敌,弇设谋先整军纪。弇乃令军中无得妄掠剧下,须张步至乃取之,以激怒步。步气盛,直攻弇营,与刘歆等合战。弇视歆等锋交乃自引精兵以横突步陈于东城下锐不可当大破之。飞矢中弇股,痛彻骨髓,然其神色不变,以佩刀截之,左右无知者。弇明旦复勒兵出,士气更振,复大破之,杀伤无数,步军自此胆寒。(选自《后汉书·耿弇传》,有删改)材料二:文徵明从李应祯学书,悟书法非积习不成。遂立严规,勤练不怠。微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寒暑不辍,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每执笔必凝神静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虽费时日亦不稍减其志,故愈老而愈益精妙,书名远播四方。(选自《明史·文苑传》,有删改)材料三: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选自梁启超《论毅力》,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弇视歆等A锋交B乃自引C精兵D以横突步E回陈于东城下F锐不可G当H大破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振,振奋,振作,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意义不相同。B.率,音lǜ,标准,与《六国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的“率”读音、意义均不相同。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为状语后置句,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结构相同。D.虽,连词,即使,与《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的“虽”意义与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耿弇在进逼剧县时,先整顿军纪,下令军队不得随意劫掠,意图激怒张步,虽受伤却神色不变,体现出他的谋略和坚毅。B.文徵明跟随李应祯学书法,领悟到书法需长期练习,于是制定严格规矩,坚持每日临写《千字文》,最终书法精妙,名声远扬。C.梁启超认为人生历程中顺境多于逆境,且做事情无论大小都会遇到阻力,只有意志极其坚强的人才能克服阻力,善始善终。D.三则材料均围绕“坚持”这一主题展开,或借具体事例展现坚持的行为与结果,或通过道理分析强调坚持的必要性与价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2)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14.《荀子·劝学》中提出“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强调“坚持”需有持续行动力与坚定意志,方能达成目标。请结合这一观点,整合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分析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阐释了“坚持”的价值。(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王安石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即事三首(其一)王安石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注】。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注】蟪蛄疑春秋: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诗开篇点题,通过回忆的方式交代了过去与外弟们相聚的时间和地点。B.一诗中“囷囷”既增强音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强调短垣曲折回旋之貌。C.一诗中“戏春色”指以春天的景色作为玩赏的对象,体现了诗人玩世不恭的性格。D.二诗巧妙地化用典故,将其融入诗歌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理趣和文化厚度。16.两首诗都蕴含对“自然”与“生命”关系的思考,但表意有别。请结合诗句分别简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教导后人坚守廉洁,不贪非分之财,是传统家风的主要观点;《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讨论水、月时感慨的“ , ”可作为对这一家风的文艺性概括。(2)时光匆匆,总让人产生时不我待的焦虑,正如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以水流迅疾的比喻,抒发了担心岁月流逝、自己无法及时建功立业的紧迫感。(3)《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如果把唐诗影视化呈显,该怎么做?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从2023年7月8日上映以来,《长安三万里》好评如潮。从大唐奔流而来的时光与诗情,汹涌热烈,直击当代观众内心,用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DNA动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长安三万里》全片用48首经典唐诗穿联故事。这些唐诗佳句,中国人自小耳熟能详。在《长安三万里》短视频平台官方账号发布的视频里,街头随机“抓取”的路人,不论是什么年龄、什么职业,每个人都会念几句唐诗。①这也是主创团队写给大唐诗人的“情诗”。②“168分钟的片长,从制作到观众的接受度再到排片,③面对着很大的考验,”④导演谢君伟说:“但大家身上都有一种责任感⑤——将大唐文化的丰富和绚烂展现出来。⑥这部电影凝结了我们对这些唐朝伟大诗人的敬仰,⑦我们想把诗人的故事完完整整地传达给观众。”《长安三万里》为何能火?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唐诗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个人去看电影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共同记忆在里面。有不少观众已经是“二刷”甚至“三刷”。许多视频创作者已经成了“自来水”,向更多网友推荐《长安三万里》。“文化网红”在直播时,也( )地讲解唐代诗人故事,为《长安三万里》“打call”,“小孩子去看,看的是有趣,看的是非常可爱的设计;中学生去看,看的是历史,看的是古诗,看的是人文;看了之后会眼框湿润的,可能是我们成年人。我们曾经也是年轻的李白,随着岁月的变迁和阅历的增长,内心的火焰可能会变小,但从未熄灭过。”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通过《长安三万里》构建的“唐诗宇宙”,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跨越时空,给人以感动与震憾。”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19.文中标出序号的语句存在标点和语言表达上的三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20.网络“水军”是一群有着特殊目的的在线用户,他们往往被组织起来针对特定内容发表和传播特定的信息。文中加点的“自来水”则是一个网络新词,请结合语境为“自来水”下定义。(3分)21.填入文中第四自然段括号中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滔滔不绝 B.口若悬河 C.绘声绘色 D.侃侃而谈22.请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第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4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何其幸运,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富民强的时代。今日中国青年之所以能安享和平幸福,之所以能“平视世界”,是几代中国人拼搏奋斗、流血挥汗换来的。站在他们肩膀上的年轻一代,深感绝无懈怠、躺平之理由——势必要传承那股子精气神、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作为仍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如何提升自己,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有人说要“敢于走出书本,重视实践”,有人说要“敢于下慢功夫”,也有人说要“敢于开拓创新”……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艰辛与不易,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挺膺担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浪费光阴、不辜负青春,向上再向上,推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向前再向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D(3分)原文“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D项题干表述与之矛盾。2.B(3分)A项错误,赵汀阳并非从“合法性”入手,而是直接探讨“中国”这一概念的存在方式和哲学内涵。C项错误,“天下”概念并非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普遍性的概念。D项错误,文章只是解释了汉唐的进攻行为并非扩张,而是政权之争和防守反击,并未详细驳斥“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3.①不少好几代人以前就移民了 ②始终心系中国 ③中国是他们的一个永在的家园(每处1分,共3分)4.①请求例证,化抽象为具体:面对赵汀阳对“中国”概念的哲学抽象解释,访员没有继续追问理论,而是用“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这样直白的提问,引导赵汀阳用具体事例解释。②引用经典,引出核心论断:结合中国历史或文艺作品的特有现象,比如“合久必分”,引导赵汀阳深入阐述观点的同时,展示其观点解释历史问题的强大理论力量;③顺势转换,引入新题:比如抽出“中国旋涡”话题概念,由赵汀阳作进一步阐述其中隐含的秘密;④引入质疑,激发深度辨析:以其他学者的质疑或虚拟观点为讨论点,主动引入外部争议,引出赵汀阳辩驳及更深层次思考,实现了“跟着受访者观点走,又推着观点变深刻”的引导效果。(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5.①“中国旋涡”的运作方式:依靠中原先进的文化、精神世界和“天下”观念(原文“争夺精神世界的使用权”)作为吸引力,由外向内地将周边群体不断“卷入”、融合进来。②不同之处:“差序格局”是由内向外“推”,讲究亲疏有别,结果是区分内外。“中国旋涡”是由外向内“吸”(或“卷”),讲究兼容并包,结果是融合壮大。(每点3分,共6分)6.B(3分)A.“抨击社会的黑暗”错。作者介绍租驴驮货的人、贾骥的生活,体现底层生命的辛劳与担当,为下文的故事张本,并没有抨击社会的黑暗。C.“肖像、心理等描写”错。此部分没有使用肖像描写。D.“让读者体会到孩子们对玄骜悲惨一生的同情”错。这一细节体现了孩子们对贾骥与玄骜的深切怀念与感恩,而非“同情”。7.C(3分)“展现了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错。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此处贾骥带妻儿在老教场与玄骜玩耍的情节,是贾骥在辛苦的生活中的短暂放松,并不是放浪形骸,可以说是苦中作乐。8.①“春天还是来了”,以季节更替暗示“生命循环与希望延续”。②“野草花绕着木碑开得烂漫”,将“生机”与“纪念”结合,也让“新坟”的肃穆多了温暖的生机。(每点2分,共4分)9.①高伙计是找玄骜驮货助贾骥家脱贫、找玄骜运熏枣、为贾骥与玄骜写木碑等主要情节的关键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高伙计在送熏枣过程中有意照应贾骥与玄骜、为贾骥与玄骜立木碑等举动,为故事的悲情基调注入了一丝温度。(每点3分,共6分)10.BFH(3分)11.C(3分)“平生于书,未尝苟且”不是状语后置句,而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文徵明”。12.C(3分)材料三明确说“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即“逆境多于顺境”,但选项表述为“顺境多于逆境”,与原文语义相反,故该项分析不正确。13.(1)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必定反复修改而不厌烦。(简札、当、易、句意各1分)(2)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途径。(林、莽然、判断句式、句意各1分)14.①材料一:耿弇作战中坚持“尽歼敌”的战略目标、强忍伤痛再战,体现坚持是实战逆境中破局、克敌的关键。②材料二:文徵明坚持日练书法,不急于求成,精益求精,体现坚持是日常精进、成就艺术的根本。③材料三:梁启超从人生“逆境”的角度指出坚持需抗挫折,体现坚持是跨越人生逆境、成事的必然要求。(答出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15.C(3分)“诗人玩世不恭的性格”错误,此句中的“戏”并非表现玩世不恭,而是青年王安石在闲暇时以诗文自娱、不拘世俗评价的状态,体现诗人洒脱不羁的性格。 16.①《忆昨诗示诸外弟(节选)》:借自然之春景,彰显生命的张扬与力量。如“春入穷谷多芳菲”展现生机,“踯躅万树红相围”渲染热烈,“幽花媚草、黄蜂白蝶”呈现蓬勃。以自然的繁茂活力,映衬少年“意气与日争光辉”的自信、“脱略不省旁人讥”的不羁,展现其蓬勃向上的生命力。②《即事三首(其一)》:在自然永恒规律与生命短暂的对比中,凸显生命的渺小,展现对自然无限、生命有限的哲思。以“日月随天旋”“寒暑自有常”“眇眇上古历”呈现自然规律永恒,用“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回环今几周”突出生命的短暂渺小。(每点3分,共6分)17.(每空1分,共6分)(1)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2)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18.①“呈显”改为“呈现”;②“穿联”改为“串联”;③“眼框”改为“眼眶”;④“震憾”改为“震撼”。(每处1分,答出两处给2分)19.②改为:168分钟的片长,从制作到排片再到观众的接受度;③把“面对”改为“面临”;④“导演谢君伟说”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每处2分,共6分)20.“自来水”指基于对作品的真心喜爱(1分),自发(1分)在社交媒体等场景进行无偿宣传的群体(1分)。21.D(3分)A.滔滔不绝: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可用于“讲解诗人故事”,恰当。B.口若悬河:形容口才好,说话滔滔不绝,符合“文化网红”讲解的场景,恰当。C.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能体现讲解诗人故事时的生动性,恰当。D.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多侧重“有理有据”,文中“文化网红”是“讲解唐代诗人故事”以推荐电影,并非“论证观点”,侧重“生动”而非“理直气壮”,故不恰当。22.答案示例一:《长安三万里》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它以唐诗为纽带,激活了观众的共同文化记忆,(1分)引发不同年龄人的兴趣与共鸣,(1分)并借助观众自发推荐实现了广泛传播。(1分)(因果关系1分)答案示例二:因为唐诗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每个人去看时都会唤起这种记忆,(1分)而且不同的人群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1分)再加上观众自发的推广,(1分)所以《长安三万里》能火。(因果关系1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耿弇攻破济南后,进军逼近剧县,这里是张步的根基之地。(耿弇)想要全歼敌军,便谋划先整顿军队纪律。他下令军中不得随意劫掠剧县,必须等张步率军到来后再攻取此地,以此来激怒张步。张步气势旺盛,直接率军攻打耿弇的军营,与耿弇麾下将领刘歆等人展开激战。耿弇见刘歆等人与敌军交锋后,便亲自率领精锐士兵从东城下侧面突袭张步的军阵,攻势锐不可当,大败张步军队。战斗中,飞箭射中耿弇的大腿,疼痛深入骨髓,但他神色丝毫未变,用佩刀截断箭杆,身边的人都没察觉这件事。第二天一早,耿弇又整顿军队出战,军中士气更加振奋,再次大败张步军队,杀伤敌军无数,张步的军队从此心生畏惧。材料二:文徵明跟随李应祯学习书法,领悟到书法不经过长期积累练习就无法学成。于是他立下严格的规矩,勤奋练习从不懈怠。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书写十本为标准,无论寒冬酷暑都不中断,书法技艺因此大幅进步。他一生对书法,从未敷衍了事,每次提笔必定集中精神、平复心气。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不满意的地方,必定反复修改也不厌烦,即使耗费时间也丝毫不减弱自己的追求,所以他年纪越大,书法技艺越发精湛绝妙,书法名声远扬天下。材料三:普天之下,从古至今成功和失败的许多事情,是如此纷繁复杂,没有统一的途径。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 我回答说: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人生的历程,大多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占十分之三四,而顺境逆境又常常是相互间隔交替的。无论事情的大或小,一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那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那些在意志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一定会说我要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他心里以为天下事本来就很容易很容易,等到骤然经历了挫折,阻力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勇气;那些意志力次弱的人,凭着一时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但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那些意志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事情越大,遇到的挫折越多,做到不退缩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没有能善始善终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