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校联考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校联考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洲区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九年级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10分)
虚构的力量
①对历史或新闻来说,可能是一场灾难,但对文学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
②文学通过虚构重组现实,获得比现实本身更具吸引力的艺术世界,引发读者对现 实的新感受。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一段妙趣横生的际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 暗香浮动的诗意……文学作品中的一切只是零星地散见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作 家通过虚构加以重组,才把它们解放出来,组合成一个富有魅力的新整体。“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用虚构把现在、 过去、未来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获得了动人心魄的美丽意境。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嘴 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都是“拼凑”起来的角色,但鲁迅的“拼凑”却犹如 放大镜,照出了国人固有的阿Q式的自我安慰、闰土式的麻木。显然,文学对现实的反 映绝对不是照相机式的,而是通过作家的虚构,通过对现实的增删改造,创作了富有魅 力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审美愉悦的同时,让他们对现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或更新鲜的 认 识 。
③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作品就是作家的白日梦。戏剧中的理想人物,诗词中的良 辰美景,小说中的乌托邦,无不如此。经典文学作品中,陶渊明在战乱频繁的东晋,虚 构了《桃花源记》。通俗小说中,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言情小说的才子佳人,网络文 学的“穿越”“玄幻”小说,其内在构成无不是满足虚构的白日梦。在这些作品中,善 恶有报;两情长久,弱者变身英雄,常人化为贵族。创造、阅读这样的作品,作家和读 者都可以编织白日梦,获得暂时性的情感宣泄和欲望满足。
④文学虚构未知的世界,开启人类对未知或未来的想象,这一点在科幻小说中尤为 突出。19世纪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尼莫不用离开他豪华舒适的潜艇,就可以 在海洋深处展开奇异旅行,他需要的一切都能利用海洋资源制作。《水晶蛋》里的普通 店主通过一枚水晶蛋获得了不可思议的视力,他能看到火星上的房屋和飞来飞去的火星 人。在这里,文学借助虚构的先进技术或神奇物件,表达探索未知世界的冲动与渴望。 作家还通过虚构思索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时间机器》讲述了主人公乘坐时间机器去 到公元8027201年,发现人类社会在那时已演化为生活在地上、地下的两个不同种族的 故事,作者威尔斯其实是借达尔文的进化论,探索由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组成的英国社
会未来的走向。
⑤文学的虚构当然离不开现实,是真实孕育了虚构,但也是虚构拯救了真实。因为 文学不仅可以通过虚构重组现实、理想化现实,揭示已知世界的“真”,更可以通过虚 构开启对未知或未来世界的想象,探索未知世界的“真”,这就是文学虚构的魅力。
(选自2024年第2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1.阅读第②段,下列关于虚构“对文学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灵丹妙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虚构让零星地散见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的现实成为新的整体。
B.虚构使文学超越时空,营造比现实本身更有魅力的艺术世界。
C.虚构是在对现实的增删改造中创作出富有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D.文学作品通过虚构重组现实,提升了现实世界的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虚构的基础是现实世界,是现实造就了虚构。
B.文学虚构的艺术世界改变现实的态势,改写现实。
C.文学虚构使现实重组、理想化,揭示生活的本质。
D.文学虚构想象未知或未来,探索未知世界的真谛。
3.对于读者而言,文学虚构有什么力量?请你阅读②~④段,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7题。(共20分) 有一种养育叫“阿勒泰”
①最近,朋友圈里出镜率最高的话题,是电视剧《我的阿勒泰》。
②还没来得及看剧,但我的童年就在阿勒泰-“隔壁”。对我来说,无论是千年前 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千年后李娟笔下的“风是透明的河流, 雨是冰凉的流星”,都不是文学,而是生活本身。
③贴近自然的生活本身,是对生命最宝贵的养育。在这一点上,我既是受益者,也 是传播者,只要有机会,就会带着孩子和家长们重返大自然,以天地为教室,而我,则 心甘情愿做一枚大自然的“小助教”。
④我们都需要自然教育,因为久居城市, 一不留神就可能患上“自然缺失症 ”— 对自然的知识越来越多,和自然的接触却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青少年儿童心理日渐沙 漠和荒芜。
⑤不只是孩子,太多的成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无暇接触自然,被来自书本的知 识和对错判断占满,成为只会使用左脑的人。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左脑的 人不幸福。”因为左脑只负责成功;右脑才提供美和喜悦感,使人体分泌与幸福有关 的内啡肽。左脑说,必须做些什么才有意识;右脑则说,存在就是意义。
⑥于是,强迫、焦虑、抑郁等心病赶着趟儿地朝过度使用左脑的人们涌来。拥有一 流的音响设备,听音乐时却满脑子想着“左声道还是右声道”;希望运动减压,运动起 来却一心想赢而变得更加焦虑 ……
⑦于是,数十年来我一直在给科学家和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工程师们讲授“右脑 生存术”,而右脑生存的最佳练习,是回归自然,承认“我们是和万事万物一样的存在
⑧我们是一样的存在——当你在阿勒泰与马儿一起奔跑、与雄鹰一同展翅、仰起脸 庞迎漫天雪花、放下手机看星星点灯……当你能深刻感受到周遭都市存在的意义时,许 多心理困扰便会悄然离开,因为你找回了与自然的联结,而这份联结,可以提供终极的 归属感,让你拥有平静的内心和安静生长的力量。我们是一样的存在——当你在尼泊尔 被庙宇与鸟兽环绕、在千年菩提树下看孩子们游戏,当你抬头望见珠峰、低头却撞上门 框……你会开始问自己:谦卑够不够?柔软够不够?
⑨足够谦卑和柔软的时候,便有了更强的心理弹性,帮助人坦然面对人世间的各 种压力、烦恼与不确定。
⑩心理学研究发现,生活越贴近自然的孩子,在面临生活压力时产生的心理负担越 小;家庭周围的自然环境越多,孩子出现多动、焦虑或抑郁的概率也越低;在自然环境 中玩耍的孩子,比在游乐场玩耍的孩子拥有更强的平衡及运动能力。
自然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联系,然而丧失与自然亲近本 能的孩子比比皆是。不少孩子对自然心怀恐惧而非“敬畏”,他们唯一熟悉的是各种电 子设备,而这恰恰是父母们不经意间犯下的错。
女儿5岁时,我带着她在雪山脚下的博卡拉看日出。太阳出来的那一刻,她和 我一样激动,举着小平板不断拍摄。我突然意识到,镜头里看到的日出和天边的日出 完全不一样,而对一个小生命来说,静静地观看和体验日出的美,该是多么难得和珍贵。 知道错在自己,我立刻先收起手中的相机,蹲在她身边帮她慢慢放下平板,用肉眼凝视 美丽的天空,看雪山被朝阳镀上一层暖暖的金色,并鼓励她将心中的所思所感用文字、 语言表达出来。
于是,从博卡拉前往加德满都的8小时长途车上,女儿有了“作诗”的欲望和灵 感。诗句像纷飞的花瓣随口就来,虽然稚嫩,却是一个孩子送给大自然最真诚的感恩礼。
我想,这就是“阿勒泰”式诗意而深邃的养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 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中没念完的作家李娟,在阿勒泰的 自然养育之下,用文字唤醒了更多的灵魂。
愿每个灵魂都有自己的“阿勒泰”。
4.根据①-④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只要有机会,就会带着孩子和家长们重返大自然”(4 分)
5.结合第⑤⑥段,简要概括“只会使用左脑的人”的特点。(4分)
6.读⑦-⑨段,说说“承认我们是和万事万物一样的存在”对人们有哪些好处。(6分)
7.读⑩- 段,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阿勒泰”?请简要概括。(6分)
三、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完成第8~9题。(7分)
行者闻言,急纵云头,径至翠云山芭蕉洞。只见那两扇门紧闭,行者上前高叫道: “牛大哥,开门!开门!“那洞中罗刹女听见”牛大哥”三字,便似火上浇油,厉声高 叫道:”泼猢狲!你害了我夫君,还敢来此叫门!
行者赔笑道:“嫂嫂息怒。牛大哥现在积雷山摩云洞,与玉面公主快活,把嫂嫂抛 弃在此。老孙特来报信,望嫂嫂借扇一用。“罗刹女骂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情, 如何坑陷我子?”行者道:令郎现今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与天地同寿,日月同 庚,嫂嫂倒不谢老孙,反来怪我?
罗刹女道:“好个巧嘴的猢狲!我儿虽不伤命,再不得相见,怎不痛心!”说罢, 取出芭蕉扇,晃一晃,一扇阴风,把行者扇得无影无形,飘飘荡荡,直吹到小须弥山。 那山乃灵吉菩萨道场,行者按住云头,寻思道:“好厉害的妇人!这一扇就扇我五万余 里。若不是遇见灵吉菩萨,老孙性命休矣!”
…行者见了灵吉,备言前事。灵吉笑道:那妇人唤作铁扇仙,她的芭蕉扇本是昆 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能熄火气。若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方 能止住。我当年受如来教旨,赐我一粒定风丹,如今送与你,管教她扇你不动。行者 大喜,接了定风丹,谢别灵吉,复至翠云山。
9.从选文内容看,孙悟空具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请写出其中一个,并结合具体情况简要 说说你的理由。(3分)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0题。(3)
同题仙游观
[唐]韩栩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①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释】①方外:尘世以外。②丹丘:指神仙居处。
10.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初见”“凄凄”说明作者刚开始看到的是雨后初晴、景物凄清的仙游观。
B.颔联“山色遥连”砧声近报一远一近,视听结合,营造出秋意渐浓的氛围。
C.颈联“空坛”旁的“疏松”“小洞”边的“细草”为仙游观内清幽的环境增添了生 机。
D.尾联“何用”“亦自”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满足,也表明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 往。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1~14题。(15分)
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进士,授寿光知县,招抚流移,为山东循 良第一。入为户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备兵天津,升陕西参政。丁艰归,服阕备兵 蓟州,寻乞义归。
会辽事孔棘,奉命以参政兼佥事,分巡东宁,顾经、抚不和,西首内讧,势且莫支。 万不得已。具文请告。 已得允,而正月二十日大兵渡三坌河矣。 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 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公曰:吾一日在事,则一日臣子也。若偷生入关, 何面目见天下士?乃作书与母太淑人杨氏诀。以匹马二仆走松山,乞援于经略。
公知必不可为,乃亲书一纸,令家童持信入关。其略曰:本道奉命分地,
有九自之母,绝裾出山,抵任以来,饮食俱废,意图肃清迅扫,仰报君父。不意天不从
乱,三坌失守,唯有一死以殉封疆耳。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
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诚恐关津阻滞,合给印批。遂整冠束带再拜,以印缎自经。
二仆高永、高厚谓不忍主人独去,无给使令地下者,恸哭争死。永遂以书付厚,抱 公尸呼号抢地,仰就其首尾自缢。时,大兵且迫,经略命举火并二尸及公署焚之,未及 以马票给厚。厚年仅十九,有武弁卢科,感公德,弃家护厚入关。有旨赠公光禄寺卿, 再赠大理寺卿,谥忠节,赐祭葬,荫一子锦衣世百户,立祠。义仆高永优恤银二十两。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得允 允:批准
B.与母太淑人杨氏诀 诀:诀别
C.乃亲书一纸 书:书信
D.大兵且迫 迫:逼近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A.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B.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C.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D.除西向叩/阙南向/拜母自经公署/以明臣节外所有/随任家童二名遣还/原籍报信
1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邦佐任寿光知县时政绩突出,后入朝为官,辗转多地任职。
B.高邦佐因辽事紧急,虽已经请辞,但仍坚守岗位,直至三坌河失守。
C.高邦佐认为自己既然没有离开,就不应该苟且偷生逃走,而应尽臣子之节。
D.高邦佐自杀后,其义仆高永、高厚也相继自杀,卢科护送他们的遗体入关。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广宁官吏皆遁,人多劝公西走,且谓请告之身,可以无死。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19题。(15分)
广袤的大地,不同的族群,中国人的生活因茶而交融在一起。无论是生意洽谈还是 娱乐休闲,无论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中国人都愿意点一杯茶。
一千多年来,东方人在一碗茶汤中诠释着生命的真谛。唐朝人煎茶,宋朝人点茶, 明朝人清饮,中国人在对茶道传统的遵循中,熏陶着本民族的心灵。
一片茶叶历经磨难, 一次次死去[A]一次次重生[B]在水的呼唤帮助下,完成了最后 一次涅槃[C]这段不平凡的生命历程[D]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茶的世 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 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 ,有的人发现 了生命 ,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 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二十世纪上半叶开始,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制茶工艺,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① 如今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正不断被应用到中国的茶叶生产和深加工领域,传统的手工 茶制作技艺正在逐渐消失。②云南原始森林的景迈山,至今仍保留着千年古茶树和最原 始的制茶工艺。③这里居住的布朗族人世世代代以茶为生,古茶树在自然与先民的手工 调养下,逐渐演化为易于采摘和管理的小叶种灌木,正是这些低矮灌木生长的鲜嫩芽叶 精制成了中国的众多名茶。④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叶,是中国人守护心灵、发扬 并传承茶文化的一种方式。爱茶之人,不远万里到达景迈山,只为品尝一碗最原始的茶 香。中国人所念所想,依然是茶的本原——自然。
一碗茶汤,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 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15.下列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融 B.洽谈(qià) C.遵遁 D.调养(tiáo)
16.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茶的世界,人来人往,有的人找到了人生的 有的人实现了灵魂的
有的人发现了生命的 ,有的人重建了与祖先的 ,而更多的人把茶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A.归宿 救赎 诗意 联系
B.诗意 救赎 归宿 联系
C.归宿 联系 诗意 救赎
D.诗意 归宿 联系 救赎
17.下列用在文中[A][B][C][D]四处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片茶叶历经磨难,一次次死去[A]一次次重生[B]在水的呼唤帮助下,完成了最后 一次涅槃[C]这段不平凡的生命历程[D]在喝茶人端起茶杯的那一刻得以圆满。
A., B., C., D.,
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叶,是中国人守护心灵、发扬并传承茶文化的一种方式。
A.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叶,是中国人传承并发扬茶文化、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
B.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叶,是中国人守护心灵、传承并发扬茶文化的一种方式。
C.品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是中国人发扬并传承茶文化、守护心灵的一种方式。
D.品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是中国人守护心灵、传承并发扬茶文化的一种方式。
19.将“然而,古老的手工技艺在今天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 当的一处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六、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临近中考,班上同学开始佩戴各式各样的徽章。有人别着陶渊明的秋菊纪念扣,有 人挂着王冕的墨梅书签,更有人在笔袋绣上文天祥的指南针纹样。这些微小而坚韧的徽 章,在考试倒计时与成绩起伏中静静闪烁,默默提醒着我们为何出发,引领着我们在挑 战与迷茫中坚守初心。小小的徽章,其实是鼓舞人们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人生路上,拥有自己的“徽章”,能穿越迷雾抵达远方。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 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 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1. D(虚构重组现实形成的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有表现力,但不是提升现实世界的表现力。如闰土的表现力比他的任何一个人物原型表现力强,但不能说虚构的闰土提升了那些人物原型的表现力。)
2. B(“改变现实的态势,改写现实”理解有误。)
3. ⑴虚构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对现实有更深、更新的认识。⑵虚构让读者进入理想世界,获得暂时性的情感宣泄和欲望满足。⑶虚构让读者开启对未知或未来的想象。(1分+1分+2分)
4.(1)人们久居城市,疏远自然,导致内心荒芜;(2)贴近自然的生活,会给生命最宝贵的养育。 (2分+2分)
5.(1)追求功利性的结果(或“充满功利性”);(2)内心焦虑,缺乏幸福感。(2分+2分)
6.(1)有助于人们找回和大自然的连结,拥有平静的内心;(2)有助于人们培养谦卑、柔软的心态,增强心理弹性。 (3分+3分)
7.(1)增加孩子与大自然环境的接触;(2)以身作则,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3)引导孩子进行创作与表达。(2分+2分+2分)
8. 孙悟空欲借芭蕉扇却被铁扇公主拒绝(扇飞),在灵吉菩萨帮助下获得定风丹。(2分+2分)
9. 示例一:特点:机智灵活;理由:孙悟空先是假称牛魔王在积雷山快活来激怒铁扇公主,后又寻求灵吉菩萨帮助获得定风丹,表现出善于随机应变的智慧。(特点1分,理由2分)
示例二:特点:百折不挠;理由:被铁扇公主扇飞后不放弃,想办法解决问题后立即返回继续借扇,展现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示例三:特点:能言善辩;理由:面对铁扇公主的指责,他巧妙辩解红孩儿做善财童子是好事,试图说服对方,表现出出色的口才。(1分
10.D(尾联表达“人间即仙境”,并非向往“世外桃源”)
11.C(“书”意为“书写”,动词)
12.A 13.D(高厚未自杀,是高永自杀,卢科护送高厚入关)
14.广宁的官吏都逃走了,很多人劝高公向西逃跑,并且说他已经是请辞的身份,可以不用赴死。(“遁”“西走”“请告之身”各2分)
【参考翻译】
高邦佐,字以道,是山西襄陵人。万历己未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寿光知县,他招纳安抚流亡百姓,政绩成为山东奉公守法的官员中排名第一。后来入朝担任户部主事,外调担任永平知府,升任副使在天津部署兵力,又升任陕西参政。因父母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期满后在蓟州部署兵力,不久以义为由请求辞官回乡。
恰逢辽东战事极为紧急,(高邦佐)奉命以参政兼佥事的身份,分别巡视东宁,只是经略使与巡抚不和,西部势力内部争斗,局势即将无法支撑。高公不得已,上书请求辞职,已获批准,但正月二十日大军渡过三坌河(指敌军入侵)。广宁的官吏都逃走了,很多人劝高公向西逃跑,并且说他已经是请辞的身份,可以不用赴死。高公说:“我只要一天在职,就是一天的臣子。如果偷生入关,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士人?”于是写信与母亲太淑人杨氏诀别。他仅带一匹马和两名仆人前往松山,向经略使请求援助。
高公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于是亲自写下一封信,让家童带着信入关。信中大致说:“我奉命分巡广宁,家中有九十岁的母亲,(我)毅然离家出山任职,到任以来,饮食都废置不顾,一心想迅速肃清敌寇,报答君王。不料上天不厌恶战乱,三坌河失守,我唯有一死来为国家守疆捐躯。除了向西叩拜朝廷、向南跪拜母亲,在公署自杀以表明臣子气节之外,所有随任的两名家童,遣送回原籍报信。实在担心关隘渡口阻滞,应给予盖印的批文。”于是整理冠带拜了两拜,用印绶上吊自杀。
两名仆人高永、高厚说不忍心主人独自离去,(否则)地下就没有听候差遣的人了,痛哭着争相赴死。高永于是把信交给高厚,抱着高公的尸体呼号痛哭,仰头用印绶的尾部上吊自杀。当时大军即将逼近,经略使下令放火将两人的尸体和公署一同焚毁,来不及给高厚发放通行凭证。高厚年仅十九岁,有个武官卢科,感佩高公的德行,舍弃家人护送高厚入关。朝廷下旨追赠高公为光禄寺卿,又追赠为大理寺卿,谥号“忠节”,赐予祭葬,恩荫一个儿子担任锦衣卫世袭百户,建立祠堂。义仆高永被赏赐优恤银二十两。
15.C “遵遁”应写作“遵循”。
16. A “归宿”指的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救赎”指通过努力使人摆脱困境,使其得到拯救和救赎的行为。“联系”指彼此接上关系。第一空和“找到”搭配,使用“归宿”恰当;第二空和“灵魂”搭配,使用“救赎”恰当;第三空和“发现”搭配,使用“诗意”恰当;第四空和“重建”搭配
17.C 逗号改句号
18.D该句搭配不当,“茶叶”不是“一种方式”,可以把“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叶”改为“品融合着土地与手掌温度的茶”,该句语序不当,“发扬”“传承”应该交换位置。
19.B
20、作文:
一、审题立意。
材料围绕“徽章”展开,描述了同学们佩戴的徽章图案及其象征意义陶渊明的秋菊代表高洁,王冕的墨梅象征坚韧,文天祥的指南针寓意方向。这些徽章不仅是装饰,更是精神力量的载体,在压力与迷茫中提醒人们坚守初心,笃定前行。
材料的核心立意是:人生需要精神信念的指引,这种信念如同徽章,能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明确方向、坚定意志。
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1.精神信念的意义:徽章象征的品格、志向或文化精神,如何成为支撑人前行的力量。
2.坚守初心的重要性:在压力或诱惑中,徽章所代表的精神如何帮助人不迷失自我。
3.传承与选择:不同徽章对应不同的价值观,可探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指引。
立意应紧扣“徽章的精神力量”,避免仅描述徽章外形或泛泛而谈“坚持”。初中生
可结合自身经历,如考试压力、兴趣选择等,体现徽章般的信念如何助其成长。
二、选材构思。
若写记叙文,可从个人经历方面入手;若写议论文,可从文化熏陶、社会现象等方面选材。如个人经历--考试失利时,书桌上的“墨梅书签”提醒自己如王冕般在逆境中沉淀,最终调整心态进步。参加长跑比赛,手腕上系着刻有“指南针”的手绳,在体力不支时想到文天祥的坚定,咬牙冲刺。再如文化符号引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淡泊,对比同学盲目攀比成绩,论述秋菊徽章如何让自己保持平和。用“竹石徽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类比学习中的专注,避免被游戏等干扰。或是社会现象-对比网红潮流徽章与传统文化徽章,讨论后者为何更能提供深层精神动力。写爷爷赠送的旧军徽,其代表的爱国与责任感激励自己攻克数学难题。结构上可先叙述佩戴徽章的起因,再通过具体事件展现其如何发挥作用,最后点明徽章与精神信念的关系。语言可适当描写徽章细节(如“秋菊镀金花瓣在阳光下微闪”),增强画面感,结尾升华到“每个人都需找到自己的精神徽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