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月考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
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
“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
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 境界。
(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
材料二:
“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 又如何相合 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
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
(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模式》,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与“人”的关系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易经》就开始涉及“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B.“人”是“天”的一部分,应该“知天”“畏天”,人的生存得益于天的养育,应该像天一样以“仁”为本性。
C.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天人合一”方面表述相同、理念相同,进而演变发展出复杂丰富的理论。
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讨论“天人合一”,需要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批判的眼光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古代学者对“天人关系”进行着孜孜不倦地探讨,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
B.“天即人,人即天”,二者相即不离,“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 不能孤立理解。
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D.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古今学者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4分)
5.请结合材料一古人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谈谈对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的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蓝袍先生(节选)
陈忠实
我爷爷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为科举制度的废止而不能中举高升,爷爷只好穿上蓝袍在杨徐村坐馆执教,教的是他的“四书五经”。我爷爷把门楼上那副“耕读传家”的题匾挖掉了,换上一副“读耕传家”的题匾,把“耕”和“读”的位置做了调换。我父亲初看时,还以为我爷爷笔下失误,问时,爷爷一拂袖子,瞪了父亲一眼,没有回答。我父亲不敢再问,却明白了是有意调换而不属于笔误,该当慢慢地去体味,低下头小心翼翼地凿刻起来。
爷爷瞑目前,选定我父亲做他的接班人,父亲穿上了爷爷留下的蓝袍去私塾坐馆执教。后来因为家庭内部变化,在我刚满十六岁的时候,父亲让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
过罢正月十五,私塾又开学了。我也穿上了蓝布长袍,第一次去坐馆,心里怎么也稳实不下来。走出我家那幢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的门楼,似乎这村巷一夜之间变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一搂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杨,夏天结出像蒜薹一样的长英的楸树,现在好像都在瞅着我,看我这个十六岁的先生会不会像先生那样走路!那些拥拥挤挤的一家一户的门楼里,有人在窥视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势吧?不管怎样,我已经走出街门了,没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这时候,像面对一个十分面熟而又确实读不出字音的生字时顺手掀开字典,我想到了父亲走路的姿势。我多少次看见父亲来去学堂时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训导我的如何走路的条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头,像父亲那样,既不仰高,也不低垂,两目平视,梗直脖根,绝不左顾右盼,努力做到不紧不慢,朝前走过去。
走进学堂的黑漆大门了,三间敞通的瓦房里,学生们已经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摆满了学生自己从家里搬来的方桌和条凳,排列整齐,桌子四周围坐着年龄差别很大的学生,在哇啦哇啦背书。除了新添的几个启蒙生,教室里坐着的全是那些春节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学,有的个子比我长得还高还壮实,我今天看见他们,心里却怯了,我完全知道他们和我父亲捣蛋的故技,尤其是杨马娃和徐拴拴两人,念书笨得很,却尽出鬼点子捣蛋。我一进门就瞅见他俩的诡秘的脸相,倒有点怯场了,那些不怀好意的脸相!
我立即走向那张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我在父亲坐过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来,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亲就是这样挺着身坐。桌子角上压着一沓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纸,那是学生们递上来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写上正楷字,他们再领回去,铺在仿纸下照描,我取下一张空格纸,从铜笔帽里拔出毛笔,蘸了墨,刚写下一个字,忽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蓝袍先生——”
我的脑子里轰然一声爆响,耳朵里传来学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声浪。我转过头,看见一张傻乎乎愣笑着的脸,这是村子里一个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着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挠着屁股,得意地傻笑着,我立即追问:“谁叫你这么称呼我?”
教室里的笑声戛然而止,静默中潜伏着许多期待。
我从桌上摸过板子,那块被父亲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让地说:“伸出手来!”
傻子脸色立时大变,眼里掠过惊恐的阴影,把双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从他的背后拉过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当下就弯下腰去,用右手护住左手嚎啕起来:“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蓝袍先生’,让我挨打……呜呜呜呜……”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杨马娃,这个暗中专门出鬼点子捣乱的“坏头头”。不压住这个杨马娃,我日后就难得在这张椅子上坐安稳。我命令:“杨马娃,到前头来!”
杨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脑袋,走到前头来了。他个子虽不高,年岁不小了,也是个老学生。他应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这种恶作剧还在继续往下演,“伸出手——”
杨马娃伸出手来。他的眼里滑过一缕冤枉的无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闪了一下,又自动闪上来,没有躲避,也听不到挨打者的呻唤,更听不到求饶声了,我突然觉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视我。教室里很静,听不到一丝声响。我感到了两方的对峙在继续,我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不然就会被压倒,难得起来。我也不吭气,谁也不看,只看着那只要击中的手。我记得父亲打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说:“先……先先先生!马娃叫我叫你‘蓝袍先生’,我说你要打手的,他说不会,你和俺俩都是在一块念下书的,不会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蓝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觉得胳膊有点沉,抬不起来了,再一想,如果马娃一直不开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吗?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机会,正好下台,不失威风也不失体面。
傻瓜先爬起来,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杨马娃则不慌不忙,文质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笔,题写那张未写完的影格儿,手却在抖。我第一次执板打人,心里却没有享受打人的畅快,反倒添加了一缕说不清的滋味……
就这样,我穿着蓝袍,像爷爷,像父亲,做起了先生……人说,我活脱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样儿!连脾气也跟我爸一模一样了。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废止了我的课程,让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我来到了师范学校,一个新的世界,我脱掉蓝袍,穿上了“列宁装”,无论如何,我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我像卸下了钢铸铁浇的铠甲,顿时感到浑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选自《蓝袍先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偏不注意那几个扮着怪相的脸”里的“偏”有“故意”之意,掩饰“我”第一次执教内心的不安和胆怯。
B.小说中“他的眼里滑过一缕无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经心地瞅着对面的墙壁”,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杨马娃对挨打的诧异。
C.小说中“从来不看被打者的脸,更不听他们的呻唤和求饶,只是打够要打的数字”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冷酷。
D.在小说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杨马娃“文质彬彬地鞠了躬”都形象表现出他们对于“我”惩罚的无比信服。
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介绍门楼雕刻着“读耕传家”字样,体现出爷爷作为旧文化继承者对“读”,对知识的重视,也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铺垫。
B.小说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我”在赴学馆途中的所见,在写树木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我”初次去学堂途中的敏感与忐忑。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亲切自然,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令人信服,也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引起读者共情。
D.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从赴学馆途中的不自信到进入学堂后的胆怯,再到与杨马娃冲突后的暴怒,最后惩戒学生后的满足,体现了“我”的成熟。
8.文学作品常常借助独特的意象表达深刻的内涵。《蓝袍先生》中的“蓝袍”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子”都极具象征意味,请分析二者的异同。(4分)
9.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儿子“我”,但行文中却多次提到父亲,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仲德少沈审,有意略。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仲德告饥。儿去,携食与之。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渡水,仲德随之而获济,与睿相及。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名犯晋宣帝讳,故以字称。义熙五年,武帝伐广固,仲德为前锋,大小二十余战,每战辄克。及卢循寇逼,败刘毅于桑落,帝北伐始还,士卒创痍,堪战者可数千人。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众议并欲迁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当阳而治,明公命世作辅,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贼豕突,乘我远征,既闻凯入,将自奔散。今自投草间,则同之匹夫;匹夫号令,何以威物?义士英豪,当自求其主尔。此谋若行,请自此辞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贼自蔡洲南走,留亲党范崇民五千人,高舰百余,城南陵。遣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舰,收其散卒,功冠诸将,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进号安北将军,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虏军。诸军进屯灵昌津,司、兖既定,三军咸喜,仲德独有忧色,曰:“胡虏虽仁义不足,而凶狡有余,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十月,虏于委粟津渡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诸军,相继奔走。彦之闻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不许,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与彦之并免官。九年,又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河北所遇也。十五年,卒,谥曰桓侯。
(选自《宋书·列传第六》,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B.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C.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D.今贼去/我千里滑台犹有强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当入济至马耳谷口/更详所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被,有“蒙受,遭受”之意。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被”意义不同。
B.犯讳,指不避尊亲或上级名讳。文中为避晋宣帝司马懿名讳,以字(仲德)称王懿。
C.明公,是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与前文中的“天子”“武帝”指的都是同一个人。
D.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懿年轻时得到陌生儿童和白狼的帮助,年老后为他们立像,以表达感恩之心。
B.王懿随武帝北伐时多次取胜,先后击败刘毅、范崇民,功绩显赫,被封侯拜将。
C.随到彦之北伐时,王懿未被眼前胜利迷惑,他的担忧后来被验证,但为时已晚。
D.二城失守后,到彦之不听王懿建议,逃跑至彭城,致使王懿受牵连被一并免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众十万,舳舻百里,奔败而归者,咸称其雄。(4分)
(2)今敛戈北归,并力完聚,若河冰冬合,岂不为三军之忧!(4分)
14.王懿反对迁都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名句中“ , ”,运用月、江两个意象,既蕴含着人生的不确定性,又体现出时光的流转和事物的变化。
(2)校学生会向广大同学征集宣传横幅,大家认为小慧提交的荀子《劝学》里“ , ”两句话,特别适合张贴在自修室警示那些整天胡思乱想的同学。
(3)在一场奇幻主题的艺术展览中,灯光璀璨,布置得犹如仙境一般,此时你想到了李白诗中的景象,低声吟诵道:“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可爱的南非地松鼠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的大草原上,以及热带、亚热带的灌木丛里。为了应对酷热的气候,它们的后脚掌进化得特别大, A 。它们还很会“想办法”,比如摊平趴着,用毛少的腹部散热;再如把毛绒绒的尾巴弯曲起来,像遮阳伞一样挡在头上乘凉。当热得实在不行的时候,这些穴居哺乳动物会退回到洞里降温。然而,气候变化越来越快,南非自然保护区的最高日温在短短18年内就增加了2.5℃。尽管南非地松鼠 B ,但在飞速变化的气候下,它们可能也快忍受不住了。
专家观察到,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①地松鼠本已非常大的后脚掌相对于它们的体型大约增长了11%左右,而脊柱长度缩短了6%。②它们的体形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南非地松鼠的变形不是个例。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现,很多物种的体形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我们不知道,动物的适应速度能不能跟得上温度的攀升速度;④我们也不知道这些物种离种群崩溃的临界点到底还有多远。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一书中,曾这样概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学特征:“这种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我以为,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鲁迅笔下得到独特发展的“散文小品”,则是体现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的最突出文学形式——诗与政论的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虽属散文一类,但它们记叙、抒情和议论浑然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并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的昂扬斗志。因而,我们称这两篇作品为鲁迅的抒情的记事散文中的杰作,似是符合他的创作实际的。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B.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马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C.“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为表现“情感中的理性的美”,两篇文章都呈现了很强的抒彩,但抒情风格各具特色,请结合所学课文加以概述。(4分)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张爸分别与姐弟俩做了个游戏:将空酒瓶倒立在一张纸币上,谁能在瓶子不倒的情况下抽出纸币,纸币就归谁。姐姐听完游戏规则,对爸爸说:“你把瓶口与纸币黏在一起的,谁也抽不出。”张爸听了,就拿开瓶子以示没有相黏,姐姐却乘机一把抓走纸币,并且说: “瓶子没倒哦。”而弟弟听完游戏规则,思考良久,一手捏着纸币一端,一手握成拳头连续轻轻锤击桌面,借助振动的作用,慢慢抽出了纸币。
张爸打算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给姐弟俩写一封信,谈谈“巧”与“拙”的话题,以委婉告诫姐姐,而鼓励弟弟。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现实生活替张爸写这封信,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2026学年商城县丰集高中观庙高中两校月考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B 4.①先秦时期,儒家等学派将“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宇宙观核心理念之一,但各有阐发;②汉儒提出天人感应说,汉唐时有自然论,宋明时有“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学说,近代有科学诸解释;③现代学术界通过已有的现代常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大略分为科学的理解、历史的解释、哲学的阐发三种模式。 5.①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不应肆意破坏自然;②“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③因为“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仁”而养育万物,人也应从“仁”出发去护佑自然。
6.A 7.D 8.同:“套子”与“蓝袍”都象征着一种束缚,一种难以突破的枷锁。
不同:①《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子”是沙皇政府的法令、一切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的潜藏的奴性心理;②《蓝袍先生》的“蓝袍”是家传礼法的体现与延续、师道尊严的象征、对人的天性的压抑。 9.①从社会环境上看,父亲与“我”都深受当时落后的封建教育环境影响,“我”也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作为祖辈父辈私塾任教的延续者,父亲的训导和举动对于塑造“我”顺从、保守的形象起着衬托作用。
③从情节发展上看,“我”的所有心理和行为均来自父亲的着意培养,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从主题表达上看,“我”在父亲的培养和督促下,继续着陈旧迂腐的教育,引导读者对因循守旧、扼杀天性的旧教育的反思,使小说的主题表现更加深刻。
10.C 11.C 12.B 13.(1)贼兵十万,战舰首尾相接绵延百里,被打败奔窜返回的人,都称他们(贼人)雄壮威猛。
(2)现在(贼兵)收起兵器回到北方,合并军力重新聚集,如果冬天河水结冰,怎能不成为三军的忧患!
14.朝廷有建功之威力,迁都会自降威望,失去义士英豪的信任。
参考译文:
王懿字仲德,太原邢县人。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苻坚战败时,王懿年仅17岁,与其兄王睿一同发起义兵,与慕容垂作战。王懿身负重伤败逃,后与家人失去联系。路经大泽,被困住,趴在树林里。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小男孩骑着牛经过这里,仲德说自己很饿。小孩走了,拿来饭给仲德吃。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路在哪里。有一只白狼走到他面前,仰天长叫,叫完衔住仲德的衣服就渡河。仲德随之渡河,与兄长王容相会合。晋太元末,调职到了彭城。名字犯了晋宣帝司马懿的讳,所以以字称之。义熙五年,武帝(刘裕)讨伐广固,王仲德担任前锋,前后打了二十多场大小战事,尽皆获胜。等到卢循贼兵逼近,在桑落击败刘毅,刘裕北伐才回来,手下士兵都刚刚遭受战争创伤,可作战兵力才数千人。贼兵十万,战舰首尾相接绵延百里,被打败奔窜返回的人,都称他们(贼人)雄壮威猛。很多文武官员都建议迁都回避,王仲德脸色严正地说:"当今天子登基治理国家,各位著名当世,共同辅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们远征,等我们凯旋入京之后,他们将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葬,则和匹夫相同;匹夫来发号令,怎么能有权威 义士英豪都会自投新主,这种计谋如果能够确立,请允许我就此告辞。”刘裕听后很高兴,让王仲德率军坚守越城抵抗卢循进攻。等到卢循从蔡洲方向南撤,留下部将范崇民率精兵五千,战舰百余,占据南陵。刘裕于是派王仲德率军进攻,大破范崇民,烧毁其船舰,收编其散兵,功绩在诸将之首,加封新淦县侯。元嘉三年晋升为安北将军,跟随到彦之北伐,大破贼军。宋军进军屯守灵昌津,司、兖二州平定,宋军都很高兴,唯独王仲德却有忧虑,他说:“胡虏虽仁义道德不足,凶险狡诈却有余,现在(贼兵)收起兵器回到北方,合并军力重新聚集,如果冬天河水结冰,怎能不为三军忧愁!"十月,贼军从委粟津渡过黄河,进逼金墉,虎牢、洛阳的军队相继逃跑。到彦之听说两城都失陷了,打算烧掉船只步行逃走,王仲德劝阻说:"现在贼兵距离我们还有千里之远,滑台还驻有强兵。如果就舍掉船只逃跑,土卒必定溃散。而应当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研究下一步的对策。(到彦之)不答应。于是回军治着济南历城步行而上,烧掉了船只,丢弃了兵甲,回到彭城。事后,王仲德和到彦之一起被免官。元嘉九年仲德又做了镇北将军、徐州刺史。仲德多次到徐州为官,他的威德在彭城很出名,他建立佛寺,塑成白狼、童子的像供在塔中,这也是由于在河北所遇到的白狼、童子的缘故。十五年死,谥号桓侯
15.C 16.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17.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18.A.这有利于散热
B.懂得不少降温技巧 19.①修改:去掉“大约”或“左右”;
②修改:去掉“的原因”或“由于”;
③修改:将“表现”改为“表明”或“显示”。
20.B 21.它们记叙、议论和抒情浑然一体,又贯串以革命抒情的主旋律,使读者对于这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有着深刻的感受。 22.《记念刘和珍君》:侧重直抒胸臆,情感直露显豁、汪洋恣肆。《为了忘却的记念》:使用曲折隐晦笔法,情感含蓄节制、内敛深沉。
23.立意:
1.脚踏实地,宁拙毋巧。
2.积拙恰生巧,弄巧反为拙。
3.拙干稳扎稳打立基石。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