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第五十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语文阶段性考查(10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时,务必将第I 卷的1- 13题填 涂在答题卡上,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 I 卷 ( 共 3 9 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人正在成为电商界的新宠。数字人虚拟主播拥有栩栩如生的面容、 ( )的表情、悦耳的声音,大有替代真人主播的架势。
成本更低是虚拟主播受到热捧的驱动力。数字人能24小时不间断直播,帮助商家( ) 零 散 时段的流量,部分场景下的带货数据( )。但据此就得出“数字人吃上了主播饭”的结论还 为时尚早。数字人口型对不上、音画不同步、问答反馈慢……这些客观存在的痛点都指向一个问题,就是虚拟主播 。
1.依次填入上文三个括号处的词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 多 变 抓取 精彩绝伦 B. 丰富 捕获 可圈可点
C. 丰富 赚取 精彩绝伦 D. 多 变 捕捉 可圈可点
2. 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
A. 交互性不足、缺乏真实感,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
B. 真实感缺乏、交互性不足,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
C. 真实感不足、缺乏交互性,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
D. 影响了买家的消费体验——缺乏真实感、交互性不足
3.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曲子词等.它成于唐,盛于宋。按 字数分,《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长调。
B.《短歌行》是曹操按汉乐府旧题写的新辞。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观 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
C. 荀子,名况,字卿,是先秦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善伦”。
D.《哦,香雪》选自《铁凝文集》,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香雪们”青春的纯真和质朴,让人感到生命的美 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材料一
日前,有学者将年轻人爱用的网络流行语总结为“矛盾式表达”。从之前的“痛并快乐着”到近些年 流行的“精致穷”“小镇做题家”“985废物”“海归废物”“朋克式养生”“理财式网购”等等,无不遵 循着相同的句式。
这其实都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以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了新的概念。而 出现这种解构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年轻人长大了,他们在经历着社会化。
不难想象,当高考成功者还在小镇的时候,是不会有“小镇做题家”的自觉的;当“985”大学生们还 在校园里忙着社团活动、抢着当学生干部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拿“废物”自嘲。只有等他们 走出那层保护罩,进入更高“维度”时,才会发现过去种种的“狭小”,从而建构了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 模 式 。
年轻人自小时候起,接受的价值观是理想主义式的,比如“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考上名校就是成 功”。全然没想到社会的逻辑远比这些话语复杂,单线条的成功逻辑已经很难应对纷繁的社会。于是,年 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词汇,通过语言表达叛逆,也间接地记录下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心灵史”。 这些矛盾式表达扎堆出现,也体现着年轻人生活境遇的复杂,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落差,原有概念无法解 释这种现实。比如“朋克式养生”,所谓“早睡早起多喝水”之类的养生知识不是不懂,只不过条件不允 许,不熬夜的话KPI①怎么办
这大概也是转型期容易出现的文化面貌,既有规则和新式规则尚在磨合,处在衔接处的年轻人,就首 先地感受到这种压力。现实造成的困惑,就体现在了语言的矛盾里。
有意思的是,一篇梳理“矛盾式表达”的学术文章指出,这些年轻人创造的词语,大多数没有入选年 度流行语榜单。这说明这些语言恐怕有很强的圈层属性,基本在年轻人中流传,其他群体如儿童、老年人, 对此无感。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语言创造带有某种尴尬,或许琐碎或许粗糙,不太容易进入主流的文化 视野,也很难被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矛盾式表达无意义,这毕竞是一部分人的真实记录。而且也说明年轻人并不简单,他 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消解压力,去解构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当然,从社会层面看,对这些矛盾表达不妨多一些倾听的耐心。这些表达可能只是浅薄的调笑,也可 能是情绪化的宣泄,但矛盾本身未必只属于年轻人。当传统的认知和社会的面貌出现龊龋,恐怕很多人都 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矛盾”,如何去消解,显然是比创造一个网络用语更复杂的事。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年轻人的社会化过程》
材料二
网络流行语作为最能记录当代中国青年群体话语特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历经20余年的发展, 始终行走在反映青年思想动态、社会心理及价值取向的时代前沿。近年来,一种含义丰富、寓意深刻的话 语风格,即“矛盾式表达”流行语在网络上日益风靡,它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现矛 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2018年-2020年“矛盾式表达”流行语
年份 例词 是否入选流行语榜单
2018 积极废人、热心社恐、负情绪积极体、精致穷、讴歌型吐槽 否
2019 小镇做题家、碳水快乐、兼职专家、自嗨聊天 否
2020 朋克养生、985废物、梦想打工人、理财式网购 否
青年作为当前网络社会的主力人群,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勃发为其提供了创制、传播带有自身群体特征 的话语土壤,现实生活也成为青年网络用语无远弗届②的“总体性”媒介。从总体上看,轻松有趣的网络 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必然是诙谐幽默的,戏谑自嘲的网络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定然是批判讽刺的,暴力攻许的 网络语言所指向的语境应然是沉重压抑的。同样的,“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无不在不周程度上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受、社会境遇,也反映青年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处于延长化初显成人期的青年,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个体身份逐步建立、辩证思维逐渐清晰等特征日益凸显。尤其是 青年群体的成长时代正处于人才大竞争、经济大开放、科技大发展、文化大融合时期,以及各种社会经济 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时期。这群压力最大失 望最多,但又信心满满生机勃勃的青年们,内心充斥着时代所赋予的最深刻的各种各样的且层出不穷的矛 盾。他们之中亦有大多数人不愿直面并坦然接受这种“矛盾”,宁愿成为“佛系青年”“丧系青年”“躺 平青年”而进行自我放逐,或以“萌、拽、酷、嘲、黑”等方式重新解构这种矛盾,以“只要我看不见,它就不存在”的心理而遗忘、逃避时代中所有的矛盾时刻。故活在时代的表层并浅尝辄止于其中,自然而 然成为时下大多数青年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这也就不难理解,以“矛盾式表达”作为核心要素的网络 流行语为何能在青年群体中日益风靡并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青年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而自我标榜。除却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十分巧妙地将青年群体的消费观、事业观、社交观、婚恋观、审美观、健康观 中的矛盾心理借由对抗式语言的途径充分彰显之外,还得益于它作为青年与时代发生碰撞而生成的一种奇 特的文化景观,构成了新时代青年文化的一个面向。当固有的文化系统已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 群体必然趋时拓新,创造独属的焕然一新的文化系统。可以说,“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不仅以其含义 丰赡、风格多变、诙谐幽默、戏谑自嘲的特征代表着青年的文化观,还搭建起与整个互联网文化的沟通桥 粱,并建立起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对话机制。综合来看,既是青年选择 了“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也可以说是“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再没有哪一类人群比 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这种矛盾。
时代将青年们裹挟进一个巨大的矛盾漩涡之中,并且这种矛盾漩涡并非能够马上挣脱或超越,他们处 于其间只能够同时或一前一后地使用最不同的方法:紧张与放松、投入与抽离、热忱与克制、肯定与批评、 激情与不为所动。他们一方面渴望有根,另一方面渴望有翅膀; 一方面渴求“小城市的房”,另一方面渴 求“大城市的床”;一方面顺从偷懒,另一方面反抗奋斗。两个相反方向的力量或者欲望无时无刻不在拉 扯角逐。但值得庆幸的是,“矛盾青年”并没有将我们全然拒绝阻拦在门外,他们以“矛盾式表达”网络 流行语来表达“青年矛盾”,为我们理解他们内心世界一隅提供了契机。
或许正如罗兰 · 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所主张的是充分地活于我之时代的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矛 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突破图群区隔,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细致理解青年社会认知,并通过对这类网 络流行语“矛盾焦灼”背后成因的梳理分类,从而筛选出对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具有消极影响和离心 作用的元素,最终为着力培育勇子承担时代使命的青年而进行文化引导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
取材于《“矛盾式表达”:青年网络流行语的文化透视》作者:李少多
【注】①KPI: 指关键绩效指标。②无远弗届:指不管多远之处,没有达不到的。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青年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会发现过去的狭隘,从而建构新的价值系统和话语模式。
B. 面对纷繁的社会,年轻人只能自嘲,创造种种新鲜的词汇,通过语言来表达叛逆。
C. 当固有的文化系统无法概括总结当下境况时,青年群体就可能创造新的文化系统。
D.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选择了青年,主要是因为青年群体更适合诠释此矛盾。
5. 下列对“矛盾式表达”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矛盾式表达”是对传统概念的解构,用诙谐、调侃的方式将原本的词汇进行变体,创造出新的概念。
B. “矛盾式表达”是通过并置语义完全相反的词或句,来表现矛盾的心理活动或生存状态,形成出人意料表达效果的话语风格。
C. “矛盾式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述方式、语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感受、社会境遇, 反映其价值观念、处世态度。
D. “矛盾式表达”本身无意义,但可以借助“矛盾式表达”深入探究青年矛盾心理,理解青年社会认知, 培育青年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6. 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矛盾式表达”的一项是( )(3 · 分)
A. 城乡结构二元化 B. 女汉子 C. 佩奇社会人 D. 土豪
三、(一)课内文言(12分,每小题3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枉用相存(问候) B.而绝江河(断)
C. 劝学(劝说) D 山不厌高(厌烦)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顺承) B.锲而舍之(连闽,表转折)
C.青,取之于蓝(助词 D.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对象)
9.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食埃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輮以为轮
10.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 君子生非异也
(二)课外文言(9分,每小题3分)
( 一 )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 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 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 迹深栖,于是乎远。灌哇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 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 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节选自《陶征士谏》南朝宋 ·颜延之)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 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 家,屡辞征召。
(二)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 饮致醉弘①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 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渊明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 如此。
(节选自《昭明文选 · 陶渊明传》南朝粱 ·萧统)
[注]①弘:王弘,东晋丞相王导曾孙。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不好弄 弄:嬉戏 B. 井臼弗任 臼:舂米
C. 日造渊明饮焉 焉:语气助词 D. 忽值弘送酒至 值:适逢
1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13. 对上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徵士谏》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 悲悼之情。
B.《 昭明文选 · 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 附庸风雅。
C.《 昭明文选 · 陶渊明传》里,陶渊明“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这一细节体现 出他对菊花的喜爱以及悠然的生活情趣。
D. 两段文字出自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 美之情。
第Ⅱ卷(共31 分 )
四 、 ( 1 9 分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3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遇樵川林时中
[宋]赵若椒
建水樵川隔几重,相逢孰意大江东。
客行芳草垂杨外,春在柔桑小麦中。
细雨疏田流水碧,残霞拥树远林红。
浮生聚散浑无定,有酒何妨一笑同。
[注]亦有版本题目为《过樵川林时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 )
A.这首诗从体裁上来看,属于七言律诗,律诗定型于初唐,与绝句同属近体诗。
B. 首联写建水与樵川相隔一段距离,没想到作者与林时中会在大江东相遇。开门见山,点出人物与 地点,照应题目。
C.颔联以“客”自称,“春”字点明季节,乡间路上,芳草萎萋,垂杨掩映,柔桑和小麦充满了盎 然的春意。
D. 本诗最后提到了“浮生”,这一出自《庄子》的典故常被后人引用,本诗是借此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2)请赏析诗歌的颈联。(3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0分)
(1)携来百侣曾游, 。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曹操《短歌行》)
(3)杜甫在《登高》中,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的名句是“ , 。”
(4)《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 , 。” 的慨叹,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5)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
蝼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 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 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 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 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 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 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 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 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娶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
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 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 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 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 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 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 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 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 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 他们将她绑起,用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 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 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 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 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 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
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 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 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 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 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 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17.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 分 )
A. 小说前两节采用倒叙方式,从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入笔,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 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 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 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弘自利。
C. 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 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 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 明的东西”,就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E. 小说要塑造典型人物,本篇却反其道行之,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 而不出现名字,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18.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9. 小说以“蝼蚁”为题,有何深意 (4分)
六 、作文(3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30分)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央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近平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 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风华正茂的青年学生,身处价值多元、网络发达的社会,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 请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语文学科答案
1.【答案】CA.“炽热”的“炽”应读“ch1”。B.“强劲”的“劲”应读“j1ng”,“扎
根”的“”应读“zha”。D.“木讷”的“讷”应读“nd”。
2.【答案】BA,“出类拔粹”的“粹”,应改为“萃”。C“巧夺天功”的“功”,应改
为“工”。D.“不饰雕琢”的“饰”,应改为“事”。
3.【答案】DA.“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该是带有浪漫
主义色彩;B.“中国现代第一部诗作”错,应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C.“法国”错,“英
国。
4.C【4题详解】
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如火如茶:原比喻军容之盛,
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此处形容传统民俗活动开展热烈,故应选“如火如茶”。
趋之若鹜: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
地方。原句强调“人们”对“旅游胜地”的态度,应选“心驰神往”。
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后比喻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匠心独运:
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修饰“乡土工艺品”,应选“匠心独运”。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饱经沧桑: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饱经风雨:指经历
过许多艰雅困苦。前文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所以用“饱经沧桑”。
5.D
6.B
7.A【7题详解】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不是学习方法。
C项,“入乎其内”并“出乎其外”的说法本是王国维针对“诗人的创作”而言的,并不是
他主张的读书方法。
D项,“读书的方法已不再贯彻‘经世致用'的思想”错误,明代读书“尊所闻行所知”等
方式,仍是在践行“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
8.B
9.D
10.D【10题详解】D.拜:授予官职。
11.c
12,BB.“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论语》”错误。“六
经”没有《论语》,应是《春秋》:
13.DD.“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主动拒绝皇帝封官赏赐”
错误。文中未提到“志向高远”“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拒绝皇帝封官赏赐”与原文
不一致,原文“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皇帝想要封官赏赐,是贵妃阻止。
14.(1)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起开始写作,将近四十年了,但仍衣不蔽体,常依
附他人而生活。(“赖”,依靠;“属辞”,作诗;“且”,近,将近。)
(2)高力士一向显贵,把这当作耻辱,于是指摘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素”,一向;“耻”,意动,以…为耻;“摘”,选取。)
15.略
16.BB.“故意飞飞”错,“故”应是“依旧”之意。“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
“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透露的是
诗人憎厌无聊之情。
17.不相同:杜诗:①住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
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借多已发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
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毛词: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
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8.BD
19.①用年轻人的时髦、喧器与浪费对比出老北京们身上的传统、俭省、老派的闲适与淡
定。②暗示着时代的改变:商品文化的入侵,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③为后文
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作了铺垫。
20.《百合花》是第一人称、女性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了发生
在解放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身上的故事,增强了真实感,女性视角看战争更加细腻、独
特,关注点不在战争过程,而在于战争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文是第三人称、全知
视角。小说叙述了在小酒馆安乐居发生的故事,“老酒客们”和三个小伙子依次出场,叙述
视角在这些人之间自如切换,叙述灵活自然。
21.写作。
参考立意:
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2.青春汗水讲述中国故事。
3.用青春撑起中国大厦。
4.忠于职守,撑起时代风帆。
5.奋斗的青春是时代最好的注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