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202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10月23日
2025-2026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华夏文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类人,能像“君子”这样集中代表中华民族最深刻的道德理想与人格追求。从甲骨文“君”字手持权杖的意象,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性表达,“君子”这一概念经历了从宗法制度下的贵族称谓到人格楷模的漫长演变,最终成为跨越阶层、超越时代的精神符号。
君子,最初用以指代身份高贵的贵族阶层,强调的是血缘身份与政治阶层。《尚书》中“君子所其无逸”之“君子”即指周成王。在《诗经》中,“君子”常被用来指称贵族男子。在这一时期,君子概念主要侧重于身份属性,尚未被赋予清晰的人格内涵。
赋予“君子”深刻道德意涵的是孔子。他将君子从贵族阶层的专属称谓,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理想人格。孔子提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强调君子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揭示了君子光明磊落的精神境界。
儒家学派的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君子”学说,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树立了君子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荀子则从人性论出发,强调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养,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至此,君子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属,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在古代先贤的推动下,君子完成了从“爵称”到“德称”的转变。君子人格从此成为一种德性伦理和内在追求。这种内在伦理经过扩充和发展,建构了一整套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进而指导着君子在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的理想行为。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君子自强不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都只是一种理论准备工作,君子最终是要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要治国平天下。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在危难时刻,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慷慨赴难。
古之君子主要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倡导,虽然有仁爱、礼数、诚信、好学等种种优异的品性,代
高三语文试题 第1页(共8 页)
1/8
表当时的先进文化,但毕竟是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自有其时代局限。那么,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其实,君子之风至今未息。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古稀之龄仍亲自下试验田、深入科研一线,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一改千百年来吃饱难的问题,当称一声君子。边防战士们甘受辛苦,默默守护山川,亦不可不谓君子也。
(摘编自《 》“光明网”2025年9月24日)
材料二:
近年来有个流行语叫“工具人”,指一个人在工作、家庭等场景中被当作工具一样对待。这个通常带有调侃意味的词语,深刻折射出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工具化”困境。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振聋发聩的教诲————“君子不器”。古今困境或不可同日而语,但拒绝“工具化”的呐喊却跨越时空同声相应。
何为“器”?《易传》说“形乃谓之器”,即“器”是具备形状和规制的事物。孔子借“器”喻人,意在告诫不要像“器”那样局限于特定形制和用处,这对于专攻“一才一艺”者不啻醍醐灌顶。然而,何以“不器”?《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指出“器”上有“道”。要想实现“不器”,唯有超越“器”而进至更高层次的“道”。君子之道关键在何?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正的君子,首先聚焦自身人格的锻造和德性、才能的修炼,不会为虚名浮利和外界看法丧失自己。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正在不断凸显。“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带来过分的功利算计,并引发了个体的焦虑冷漠。对此,“君子不器”无疑有校准之效。真正的君子始终坚守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拒绝被“工具化”或“物化”,不断朝向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全人”目标而努力。
真正的君子,不仅完整地坚守自己,适度地反思世界,还对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有深刻体认。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到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古人始终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活泼的生命体。这种整体共生思维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刻写进君子人格的基因之中。
在整体共生思维下,一方面,君子尊重个体差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而不同”的姿态观照世界;另一方面,君子更为深切地感知他人的诉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乐于“成人之美”。
从更高的境界来看,君子不仅成就他人,而且引领他人、引领时代。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君子像风吹草地一样展示德行,影响草木生长的方向。从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君子之道始终激荡着引领天下、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
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世界时空距离的拉近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与冲突,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般息息相关。面对人类的共同困境,需要站在“民胞物与”的天地境界加以检视,需要从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视角予以化解,这是中华君子之道向人类提供的智慧资源。
(摘编自《君子之道的要义》“学习时报”2025年6月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骨文中的“君”字是手持权杖的形象,象征的是阶层身份,直到孔子时,“君子”才成为人人皆可追求的人格范式。
高三语文试题 第2页(共8 页)
B.面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不同维度时,人们都可以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以仁爱、礼数、诚信等为最高品性目标。
C.在当下,人们过分算计功利,并由此引发个体的焦虑冷漠,应对这种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把“君子不器”作为行动准则。
D.“君子之德风”强调君子对外物与他人的影响力,在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今天,这种影响力更加彰显出独特的时代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君子”与《论语》中的“君子”概念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人格内涵的理解有不同标准。
B.依据材料一对新时代君子的描述,专注于种子事业的钟扬、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医生都具有君子之风。
C.《庖丁解牛》中,庖丁认为道“进乎技矣”,实际上也是通过超越“器”而达到“道”的一种体现。
D.“民胞物与”将天地万物看作活泼的生命体,对当今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填入材料一“摘编自”的横线处,作为文章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中的君子 B.新时代的君子之风
C.君子的道德内涵演变 D.君子:由爵称到德称
4.孔子说“君子不器”,也有人赞成“术业有专攻”,两者的观点是否矛盾 请简要说明。(4分)
5.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新时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你有着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地的隐语
谭登坤
我常常为大地上那些偶然的奇遇感到惊讶。一粒种子在泥土中释放的信号像一张网一样铺展开去。它们与大地之间的邀约,以只有它们自己能懂的方式传递和接收。一棵玉米,一穗高粱,在花期释放出弥漫于原野的生命的密码。天下草木,无不选择各自的方式,向原野深处发送着自己的信息。这是草木与大地的默契,也是大地与草木的因缘。
一株野草,一只蠓虫,它们轻易就能读懂那些大地的语言,似乎那就是它们的日常,就是它们最通俗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对我而言却是秘密,是大地的隐语。
我渐渐悟到,我与一株紫花地丁或一株旋覆花之间的差距。这不是高与矮、多与少那样简单的差距,这是有与无的差距,中间甚至隔着天与地的距离。越是这样,我就越是对一株野草、一串喇叭花,乃至一棵俯伏于地的蒺藜或茵陈充满敬意。我真诚热烈地赞颂它们。这是低处的哲学,这是草木以及虫鱼鸟兽的智慧。
马颊河自西南而东北,一路蜿蜒。它日复一日地叙说着那些自远古而来的往事。它那些故事,也只有两岸的草木鸟兽听得沉迷,听得感动,并代代传递。
很久以前,那位麻衣草履的流浪者踏过荒原。疲惫让他于又一个黄昏在一片空旷的荒野里沉沉
高三语文试题 第3页(共8 页)
3/8
睡去。那是一场从未有过的深睡。他流浪的灵魂和身体,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安抚。他醒来的时候,百花盛开,百鸟齐鸣。他一抬眼就看到了汤汤流水。他蓦然发现,他靠在一条大河的胸膛上。他的旁边,是一棵苍郁的树,一棵枣树。树上挂满果子,如一树风铃。这让他大为惊讶。他记得清清楚楚,在他睡去之前,他的周边是无际的荒原,没有树,也没有河流。是他梦游到这里,还是这条河跟这棵树都是迢迢地赶来,悄悄陪伴在他的身边呢
村庄就在一条大河宽阔的脊背上繁衍起来。一片塬地,从此人烟辐辏。回味一座村庄诞生的传说,重新审视我的村子,我豁然明白,一个村子,就像一株草、一棵树一样,同样是大地之手的杰作。我和我的族类,不过万物之一种,天地间之一环、一链、一枝、一叶。春风化雨,耕种收获,无不是遵循着自然指引,天地造化。就像这条大河,它非要在这片塬地前弓起它宽厚的脊背,驮起一座村庄,这就是天赋使命,违拗不得,也改变不得。渺小如人类,岂能跳出大地的掌心
沿河走来,我恍然回到原初,回到一座村庄的诞生和繁衍;又似乎是代替我的先祖,走在一片荒原上。我与大地亲密交往,我像一粒种子、一只小兽一样,毫不费力地破解一道又一道大地的符咒。
是我过于贪婪了吗 是缘于我的掠夺吗 我一天一天模糊了来处,一天一天拉开了与大地的距离。我开始讨厌野草,消灭野草;我开始伐没森林,逮捕野兽;我开始筑起大坝,截断河流;我开始占领每一寸我能够占领的土地。物欲让我更加贪婪,占有让我忘记本分。不知不觉中,我一点一点丢掉了祖先原初的质朴与谦逊,一点一点丧失了先天而有的机敏和灵性。
千百年来,一条大河给我的时间足够长久,足够耐心。它深情呼唤,日日等待。我却总是有意无意地辜负,傲慢地扭过头去。我陶醉在无尽的占有里,恶化的土地和空气、被摧残的生灵都被我选择性地漠视。
我抛弃了祖先与土地的密约,也成为土地的弃儿。我失去了与大地对话的能力。我,本来是自然天地中的骄傲,而不是恶魔;本应是自然怀抱中的长子,而不应是自然的弃儿。
也是从一株土黄芪或一株野飞廉那里,我重新悔悟,大地的言语本来都是最朴实、最殷切的叮嘱。我必须要像我的祖先那样,遵循大地的指引,安下窠巢。我必须要俯下身子,深怀土地之子的虔诚、历久而弥新的挚情,才能像一棵草、一只虫那样,轻易地听懂大地的嘱咐,敲开一扇又一扇大地之门,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
深秋的黄昏,大雁南去。这是一群天底下最认真的书法家。它们始终从最简单的起笔和落笔开始,从一笔一画练起。这在浅薄的人看来,学力实在太拙,既无创新,又不变通,岂不荒唐。可是,越想就越觉不对劲。这些貌似笨拙的大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我的头顶上,不知疲倦地书写,实在是一种昭示,期待着我的解读;它们正是以千百次的重复,书写着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
马颊河水丰沛的时候,它们还常常选择在河湾无际的草甸上落脚,畅游,过夜,或者留恋盘桓一些时日。可这些年的变化,它们对马颊河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凄凉的鸣声划过马颊河的上空,却不再落下来。它们飞得那么沉重,明明已经很累了,却依然艰难然而坚决地从我的头顶掠过,只把它们凄冷的叫声留在天空里,只把它们写了一万遍的那个稚拙的“人”字留在天空里。
从大雁留给马颊河的偈语里,我得读懂一点什么。
我,做了什么,又应该做一点什么。
马颊河应该有更深阔的原野,有更甜的河水和更干净的风;马颊河应该能迎迓一只大雁,能让它
高三语文试题 第4页(共8 页)
4/8
停一停脚步,能拥它入怀,让它有踏实的栖息。
疏离源自隔膜,隔膜源自遗忘,遗忘造就无知,无知助推狂妄。如有违逆,必遭报应,这不是诅咒,而是自然的律令。大地深厚,也足够耐心,等待每一个迷途的游子回来。
我必要遵循大地的召唤,如我的祖先那样,沿着一条河流,回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奇遇”“惊讶”,已暗含“我”与大地有隔阂,不理解草木与大地间的默契和因缘,从而为写“大地的隐语”做铺垫。
B.文中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麻衣草履的流浪者”深睡与苏醒的过程,体现“我”的祖先对原始大地产生的神秘而又恐惧的感觉。
C.“渺小如人类,岂能跳出大地的掌心”一句使用反问语气,表明村庄的诞生以及“我和我的族类”,都是“天地造化”的结果。
D.马颊河和“我”在文中都具有多重意蕴,两者不单指代一条河流和一个人,还分别象征着人类从古至今栖居的土地和人类自身。
7.下列对文中“大雁南去”场景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将“大雁”比作“最认真的书法家”,下文“千百次的重复”“不知疲倦”等是对其“认真”的具体诠释。
B.“貌似笨拙的大鸟”反衬了人的浅薄与无知,人们自认为能创新、变通,而不是始终重复简单、笨拙的动作。
C.“期待着我的解读”“大雁留的偈语”蕴含着深意,表明“我”对大雁“深切的感情和深厚的胸襟”的不解。
D.大雁“对马颊河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暗示马颊河在人类影响下发生巨大变化,不再是原来的样子。
8.文中多处写一粒种子、一棵草、一只虫……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4分)
9.如何理解结尾“我必要遵循大地的召唤,如我的祖先那样,沿着一条河流,回来”这句话?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下,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七)
高三语文试题 第5页(共8 页)
5/8
材料二:
庆历中,劫盗张海横行数路,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事闻,朝廷大怒。时范文正公在政府,富郑公在枢府,郑公议欲诛仲约以正法,范公欲宥之,争于上前。富公曰:“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不能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也;不诛,郡县无复肯守者矣。”范公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又赂之,此法所当诛也。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也。”仁宗释然从之,仲约由此免死。既而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方欲举法,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 ”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 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它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三:
初,夏人来贺登极,相继求和,且议地界。朝廷许约,地界已定,付以岁赐。久之,议不决。明年,夏人以兵袭泾原。杀掠弓箭手数千人,朝廷忍之不问,遣使往赐策命。夏人受礼倨慢,以地界为辞,不复入谢,再犯泾原。夏人于疆事多方侵求,熙河将佐范育、种谊等,遂背约侵筑买孤、胜如二堡,夏人即平荡之。育等又欲以兵纳赵醇忠,及擅招其部人千余,朝廷却而不受,西边骚然。(苏)辙乞罢育、谊,别择老将以守熙河,奏:“人君与人臣,事体不同。人臣虽明见是非,而力所不加,须至且止;人君于事不知则已知而不能行则事权去矣。臣今言此,盖欲陛下收揽威柄,以正君臣之分而已。若专听所谓,不以渐制之,及其太甚,必加之罪,不免逐去。事至如此,岂朝廷美事 故臣欲保全大臣,非欲害之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九十八》)
【注】①指君子应对事务能顺应时势、因事制宜。
10.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君A于事B不知C则已D知E而F不能行G则H事权I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侍奉,与《论语》“请事斯语矣”“宗庙之事”的“事”意思都不同。
B.无所,没有 的,与《鸿门宴》“财物无所取”的“无所”意思相同。
C.法,名词作状语,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的“限”用法不同。
D.却,推辞、拒绝,与《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的“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公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形象:侍奉周文王时恭顺谨慎,辅佐幼主时威严果决,成王成年后他又应时而变,展现出处事智慧和君子品格。
B.苏辙记录了庆历年间的政务之议:张海将犯高邮,晁仲约因高邮无兵械而选择不抵抗,此举虽使高邮免于灾祸,却成为群臣上下争论的焦点。
C.富公担心法令无法推行主张依法诛杀晁仲约,范仲淹担心破坏祖宗仁德传统主张宽恕他。二人出发点不同,展现“守法”与“恤情”的差异。
D.西夏人在与宋朝议定边界后,态度傲慢,两次侵犯泾原,宋朝将领范育、种谊的行为加剧了边境动荡,苏辙请求罢免二人,强调君主需收揽权柄。
高三语文试题 第6页(共8 页)
6/8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成王壮,周公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
(2)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
14.苏辙对“保全大臣”的看法是如何体现材料一《诗经》观点的 请简要说明。(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葛使君
王安石
邑屋为儒知善政,市门多粟见丰年。
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客幙雅游皆置榻①,令堂清坐亦鸣弦②。
轻舟后夜沧江北,回首春城空黯然。
【注】①置榻:《后汉书·陈蕃传》:“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后以“置榻”喻礼贤下士。②鸣弦: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勾勒太平景象,为全诗奠定丰庆祥和基调。
B.颈联在日常场景中融入典故,进一步刻画了葛使君治政有道的形象。
C.轻舟渡过沧江,向北远去,既呼应诗题,又情景交融,颇具感染力。
D.全诗融合了地方治理与个人友情,展现出务实与感性并重的诗风。
16.王安石诗歌素有“于平实中见深情,于叙事中藏感慨”的特色,请简要分析本诗是怎样体现这一特色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明观赏钱塘江大潮,看着汹涌的江水拍打大堤,激起层层浪花,不禁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以表达对这壮阔景色的赞美之情。
(2)在讲解中国建筑特征时,张老师用《阿房宫赋》中的“ ”一句介绍园林中曲折的游廊,用“ ”一句介绍宫殿建筑檐角交错、结构精巧的特点。
(3)与左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你有没有注意过,每天经过的一些立交桥下面,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沉睡空间”,正悄悄上演着“变形记”。
儿童友好乐园、龙舟文化长廊、“智慧停车场”等,仿佛一夜之间在立交桥、高架桥下长了出来。近日,各地立交桥下空间环境的更新、整治,不仅开辟了新的存量空间,更为城市增添了活力。
高三语文试题 第7页(共8 页)
7/8
上海苏州河中环立交桥下空间的改造,让人眼前一亮。设计团队以“动物象限”为(),将斑马、猎豹等元素融入桥柱彩绘,分区打造篮球场、足球场和休憩平台。通过市场化机制动态调整业态,网球赛季变身网球场,飞盘热潮时开放为运动场,单日接待超500人次,既实现了自我造血,又()服务了周边居民,让这片空间真正“活”了起来。
①桥下空间的更新绝非是简单的“涂脂抹粉”,②而是涉及规划、交通、生态、文化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③必须打破“九龙治水”的传统管理架构,④构建“多元共治”的协作机制与“可持续造血”的运营。⑤长效运营的关键,⑥在于让空间“一专多能”。北京莲芳桥下空间通过“改掉头车道、挖停车资源、绘生态画卷”三招,既缓解交通拥堵,又新增110个车位,还以季节性花卉()景观品质。更关键的是,其停车场实行“错时共享”,白天服务社会车辆,夜间优惠周边居民,用“时间差”盘活了资源。这种“一块地用出三块效益”的智慧,正是城市存量更新的精髓。
长期闲置的“沉睡空间”被打造为城市的“金角银边”。桥下空间的“变形记”,本质是一场关于“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它检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更衡量着一座城市对“人”的看重,能否在方寸之间倾听民意,能否以创新思维激活闲置资源,能否用长效机制守护改造成果。
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明天去爬泰山,你一定不要迟到,我们要登上日观峰等待第一缕阳光的轻抚。
B.在小组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很快就找出了好几种解题方法。
C.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仿佛作者就坐在面前,亲自向你讲述西域的沙漠胡杨。
D.爸爸告诉我,你出门前记得看天气预报,要是显示有雨,就把折叠伞放进包里。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题材 踏踏实实 抬高 B.主题 实实在在 提升
C.主题 踏踏实实 提高 D.题材 实实在在 拔高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某短视频平台“热点新闻”栏目组计划制作一期“微视频”,介绍多地城市桥下空间发生的变化。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桥下沉睡空间变形记”为主题,写一段文字作为“微视频”的解说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5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凡有发生,必留痕迹,甲骨文、都江堰、甲午海战纪念馆、南湖的红船、宛平城的弹痕、开国大典的油画……当这痕迹被赋予了情感、思想、价值等特定意义时,它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遗存,而成为人们心中的印记,进而被关注、回忆、解读、研究,甚至是歌颂或反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 第8页(共8 页)
8/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