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3.2营造清朗空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3.2营造清朗空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营造清朗空间
一、 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通过分析网络谣言、诈骗等案例,认识到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性,增强对共建共享健康网络文化的认同感。
2.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网络是非观,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信息节食”,抵制不良信息,做到文明上网、理性表达,提升网络道德品质。
3.法治观念
了解《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侵犯他人隐私、实施网络暴力等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增强依法上网的意识和能力。
4.健全人格
培养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保持独立思考,避免沉迷网络与陷入“信息茧房”,促进自身健康全面发展。
5.责任意识
明确自身作为网络社会一员的责任,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主动传播正能量,争做负责任的小公民。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网络的消极影响,掌握合理利用网络的具体方法(“五要”)。
教学难点
将“媒介素养”、“信息茧房”等抽象概念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并在真实网络情境中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PPT),包含案例视频、图片、文字材料;设计“侦探任务卡”分组材料;准备板书用的磁贴或卡片;《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卡片。
学生准备
回顾自己或身边人的上网经历,思考网络带来的利与弊。
四、 详细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案情发布,创设情境
(预计时间:5分钟)
1.播放视频/情景再现:
教师播放一段简短(1-2分钟)的动画或情景剧:一名学生打开手机准备查单词,突然弹出好友发来的搞笑视频链接,点击后平台不断推送类似内容,他沉迷其中,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学习任务完全被遗忘。学生懊恼地大喊:“我的时间被谁偷走了?”
2.提问互动:
师:“同学们,这样的‘案情’在你身边发生过吗?你是否也曾是‘时间被盗案’的受害者?”(邀请2-3名学生简要分享经历)
师:“‘偷走’我们时间的幕后黑手,其实就是不良的网络习惯和复杂的网络环境。今天,我们就成立‘信息侦探社’,我是社长,你们都是小侦探,一起来侦破此案,揪出‘网络小偷’,学会守护我们自己的时间,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3.揭示课题:
板书或PPT展示课题:第三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 营造清朗空间。
(二) 探究活动一:线索收集——揭秘“网络小偷”的作案
手法 (预计时间:8分钟)
1.发布侦探任务
PPT展示三大线索(作案手法):
线索1:某同学熬夜打游戏,上课走神,模仿游戏暴力行为。
线索2:小李在陌生网站填手机号,信息泄露,遭骚扰电话轰炸。
线索3:朋友圈疯传“某品牌牛奶致癌”的谣言,多人盲目转发。
2.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3个侦探小组,每组抽取一个线索进行讨论。
讨论问题:“该‘作案手法’的危害是什么?它对应教材中的哪一消极影响?”
教师下发“案件记录本”(即学习任务单),要求小组将讨论结果写下。
3.汇报与精讲:
每组派一名“侦探代表”汇报成果。
教师引导总结(同步板书):
线索1 → 沉迷网络 → 危害身心健康,滋生违法行为。
线索2 → 隐私泄露 → 侵犯个人隐私,危害信息安全。
线索3 → 虚假信息 → 误导公众,制造社会恐慌。
教师强调:“这些就是‘网络小偷’常用的伎俩,也是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认清它们的真面目。”
(三) 探究活动二:线索破译——抓捕“小偷”的全
攻略 (预计时间:22分钟)
本环节采用任务驱动,逐个击破的方式。
任务二:破解“信息迷宫”与“信息茧房”
(预计时间:6分钟)
1.呈现案例:PPT再次展示导入时的案例,聚焦“她为什么停不下来?”和“为什么错过学习信息?”两个问题。
2.学生思考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算法推送”、“自制力不足”等原因。
3.教师讲解新知:
讲解“信息茧房”:用比喻解释——“就像蚕用丝把自己裹起来一样,算法只推送你喜欢的,让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就叫‘信息茧房’。”
传授方法:那我们该怎么办?—— “信息节食”:就像吃饭要挑有营养的,上网也要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信息,不浪费精力在无聊信息上。
完成板书:在“怎么做”部分贴上“学会选择,信息节食(破茧房)”。
任务三:揪出“毒苹果”——辨别网络谣言
(预计时间:5分钟)
1.案例激趣:PPT展示“神奇保健品包治百病”、“吃XX防辐射”等“毒苹果”图片。
2.小组竞赛:“火眼金睛辨谣言”!以小组为单位,在90秒内讨论并写出辨别谣言的方法。
3.分享与总结:小组分享后,教师归纳展示 “辨别谣言五步法”(出处、官方、验证、内容、求助),并要求学生简要记录。
任务四:识破“陷阱”——保护个人信息
(预计时间:4分钟)
1.出示证据:PPT展示“【菜鸟驿站】...”的诈骗短信。
2.提问:“这是什么陷阱?如果你收到会怎么做?小偷得逞会有什么‘收获’?”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指出这是“电信诈骗”,收获是“个人信息、财产”。
4.教师强调: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不点击、不泄露。保护个人信息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任务五:做负责任网络参与者——抵制网络暴力
(预计时间:4分钟)
1.情景演绎:请两名学生简单角色扮演小明和小刚在游戏群吵架的场景。
2.辩论明理:“小刚人肉搜索并P图丑化小明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3.价值引导:教师总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到文明互动、理性表达,拒绝网络暴力。
4.完成板书:贴上“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任务六:传播网络正能量——“光明行动”
(预计时间:3分钟)
1.发起号召:“社长”发布最新情报:网络负面信息太多,现在启动“光明行动”,需要我们用正能量驱散阴霾。
2.头脑风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传播网络正能量?”(学生自由答:点赞好人好事、转发科普文章、创作正能量作品、友好评论等)
3.升华主题:每个人都是一束光,汇聚起来就能照亮整个网络空间。我们要传播网络正能量。
4.完成板书:贴上最后一块“传播正能量”。
(四) 课堂总结与梳理
(预计时间:3分钟)
1.回顾板书:教师指着完整的板书结构,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侦破的“案件”和总结出的“五大攻略”。
2.知识结构化:“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抓住了‘时间小偷’,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那就是这五个方面(指向板书),这也是我们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行动指南。”
(五) 实践延伸:启思导行
(预计时间:2分钟)
1.布置任务:发放《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卡片,请每位同学以“争做中国好网民”为主题,课后完成一份200字左右的倡议书提纲。
2.情感升华:“希望各位小侦探不仅能破解案件,更能成为网络文明的践行者和守护者,从自己做起,共建清朗空间!”
五、 板书设计
采用 “侦探破案地图” 式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有创意。
6
六、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贯穿始终,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度高。
2.教学环节较多,教师需注意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节奏,确保重点内容有充分时间展开。
3.“信息茧房”等概念对初二学生略有难度,需通过生动比喻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4.后续可设计与信息技术课或班会课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学生动手制作正能量新媒体作品,将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行动。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