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统编版语文八上期中专项复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诗歌鉴赏-统编版语文八上期中专项复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歌鉴赏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使用的妙处。
2.《渡荆门送别》中有一联诗运用了“比”的手法,请你找出来,并进行赏析。
阅读《庭中有奇树》一诗,回答问题。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馨香盈怀袖”的“盈”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梁甫行》一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于表现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之美。
B.中间四句直述所见所感,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
C.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在地行走,毫无顾忌。
D.《梁甫行》这首诗是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言简意赅。
6.“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塑造了“妻子”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作。②返照:阳光重新照射。③不道:不是说。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所展现的画面。
8.此诗与《钱塘湖春行》都是写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9.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 ”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 。
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两首同时期的诗,回答问题。
【甲】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乙】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文学批评家钟嵘对二人的评价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有细心的同学发现,钟嵘在评价刘桢、曹植两人时都用了“奇”字。请结合上述材料,说说该如何理解“奇”的意思,并完成表格。
“奇”字解释 ①特异,罕见;②出人意料,变幻莫测;③极,甚。
我的判断 “仗气爱奇”中的“奇”的意思应选 (填序号) “骨气奇高”中的“奇”的意思应选③
我的推理 诗人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对民生的深切同情,扩大了全诗的境界。文辞铮骨端直,文气高雅浑雄,风格独特,体现了“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
12.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野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 、 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颈联“天镜”是指映入水中的月亮,“海楼”是指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诗句写出了月下江水平静,天上云彩变幻多姿的奇妙美景。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4.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做简要赏析。
阅读诗歌《野望》,完成下面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下列对《野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C.颈联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返”“归”两字暗示诗人的心灵已与这热闹安逸融为一体。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16.下面对《野望》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徙倚”即徘徊之意,生动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B.诗歌颔联由远及近,巧用“皆”“唯”二字,宏观描绘出浓浓的秋意。
C.诗歌颈联描绘了牧人、猎手满载而归的画面,反衬了诗人的落寞。
D.全诗语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格律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17.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龟虽寿
东汉末年·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下列对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作者以为人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是全诗的核心。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C.“志在千里”中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作者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的需要,决心为此奋斗终生。“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是后人常用以励志之语。
D.“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的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托物起兴,表明宇宙万物不是永恒存在的,人应该奋发有为。
B.这是一首咏志诗。“志在千里”的“志”是诗人统一全国的决心。
C.全诗以景抒怀,诗人虽然已到暮年,但是他仍有尚未泯灭的雄心。
D.诗歌的结尾两句为乐府诗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诗歌鉴赏》参考答案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这联诗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映入水中的明月如同明镜,表现江水的澄澈和平缓;写江上的云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体现李白诗富有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4.“盈”是“充满”的意思,指花香充满了女主人公的衣袖,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远行的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5.A 6.塑造了妻子和儿女流离失所、寄身荒野、与兽为伍的形象。
7.示例:湖畔的山杏悄然绽放,零星碎红点缀枝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湖面新生的水蘋舒展嫩绿叶片,如绸缎般平铺延展,令人赏心悦目。 8.《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南湖早春》以美景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消沉郁闷之情。
9. 历历 芳草的茂盛 10.尾联描绘了一幅作者孤独一人凭高远眺,面对夕阳下烟波渺渺大江而无限愁思的画面。抒发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怀乡之情。
11. ① 这首诗在风声怒号、冰霜凛冽的环境中突出了松柏终年屹立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深邃的寓意。诗人不重文采的华丽,讲究质朴明了、卓然天成,十分特异罕见,可见诗人“仗气爱奇”的诗风。
12.(1)D
(2) 平坦的原野 奔流的长江
13.C 14.“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15.C 16.B 17.“望”既指诗人眺望远方,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能找到知音或者心灵的寄托。
18.B 19.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