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策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于四时、山水、礼乐的生活中彰显着中国人的审美境界。为此,《光明日报》组织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思想特质、面向未来的生活美学与生活美育等雏度展开讨论。主持人:中华民族在对真善美的求索中积累了深厚的生活智慧,形成了丰富多维的审美生活样态。请谈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哪些生活美学理论资源。王一楠:中国的生活美学理论资源,植根于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充盈其间的生命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时间的感知最先来自对自然变化和时序更选的体验。这不仅成为农耕生活的规则,更延展为包含政治活动在内的一切人之行为的准绳,在此视野下,世界是一气流衍、生机满溢的;宇宙则是自然、生命与时间、空间的统合。《周易》六十四卦共同呈现出“生生”之节奏,既包含四时更迭之律动,又赋予个人独特的时空定位,使宇宙时空与具体的生命相联系。因此中国哲学在源头上拒绝割裂“天”与“人”、此岸与彼岸,而是将对生命境界的超越性求索寓于日常生活实践中。袁劲:以生活美学为视角,我们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轴里寻得理论资源,如学界概括的“儒行、道化、禅悟”。首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秉持“尽善尽美”的理念,既在制度上注重“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式的彝伦攸叙(伦常规范有序),更在生活中高扬“曾点气象”“孔颜乐处”般的怡情舒性。其次,道家的“大美无言”“法天贵真”思想,体现在老子以橐侖(鼓风吹火的器具)、辐毂论虚实有无和庄子关乎解牛、承蜩、操舟、蹈水的寓言里,是富有生活智慧与生命情趣的顺其自然之美。最后,中国化的佛禅思想,于行住坐卧中“现观现量”“不即不离”,参悟翠竹黄花的禅意与诗意。康倩:儒家的伦理美学、道家的自然美学、禅宗的觉悟美学、《周易》的“生生”美学这四大核心脉络,共同铸就了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哲学基因一“道器不二,即用显体”,塑造了“日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语文·答案(1~2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20题,每小题3分)1.答案DA.“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诠释,推动了生活美学的诞生”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生活美学的出场,是对中国传统‘生生'意蕴的生动诠释”。B.“两者对禅宗思想论述的立足点却迥乎不同”理解错误。袁劲论述禅宗思想的立足点是“行住坐卧中”,康倩的立足点是“平常日用中”,两者的立足点是相似的。C.“重在显示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理解错误。文中引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强调的是“物我共感”,而不是简单的“外物对个人情感的激发作用”。2.答案C“‘器'越雅致,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蕴越浓厚”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人们可通过日常器物与活动来“体悟宇宙秩序、人生哲理与生命情调”,并没有体现“器”的形式与“审美意蕴”之间的关系。3.答案①实现外物与内心的双向滋养。②践行精神自由与人性完满。③达到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4.答案①目观:诗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所见的是田居实景、庭院风光、乡野景致等景象。②身接:诗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亲身践行农耕生活,切实体验到田园生活的质朴与自在。③情寄:诗人厌弃官场、热爱自然、追求本真生活,“复得返自然”可见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所见所历的田园景致与生活中。(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2分,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5.答案①均主张美存在于日常之中。材料认为中国传统生活美学植根于日常生活,罗丹也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二者均认为美具有普遍性、生活化的特征。②均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材料指出“从生活中发现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罗丹的话在于凸显“发现美的眼睛”,二者均肯定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③均指向日常审美对精神境界的提升价值。材料中指出审美教育能让人超越自然、功利境界,审美连接可丰富精神世界:罗丹的话鼓励人主动发现美,本质上也是引导人通过审美感知,从日常中获得精神滋养。(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6.答案AB.“也体现了卣辰与弗之对敌人的蔑视”理解错误。“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写两人在警报声中的从容心态,以及对职责的坚守。没有体现“对敌人的蔑视”。C.“文中人物情绪状态的变化与汽笛声的缓急变化始终一致”理解错误。如“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时,学生们陆续向外走,“弗之进了蜡梅林,缓步而行,欣赏若阵阵幽香”,人们的情绪状态依然是缓和的。D.“反衬”错误,应为“烘托”;猫的声音也体现不了“被玩弄戏耍的命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小高考(一)语文答案(PDF版).pdf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小高考(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解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