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1.请在答题卡各题目规定的区域内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试卷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1-5题。
材料一:
“老爷”说的准没错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说:“老爷说是通奸谋杀,自然是通奸谋杀的了。”这当然表现娄阿鼠作恶心虚,谋脱干系,可是这句话的格式可以研究一下,因为这个格式代表一种思想方法。
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为什么准没有错儿?就因为说话的是老爷。不妨听一听,老爷说是怎么样,自然是怎么样了,他的语气是多么斩钉截铁。娄阿鼠的思想方法的全部精华就是这样。
岂但娄阿鼠呢!从前许多人用“先圣有言”发端,或者用“孔子曰”“孟子曰”开场,把大前提摆出来,然后立下判断。近几十年来,“先圣有言”和“孔子曰”“孟子曰”几乎绝迹了,可是大前提的前边往往是“某某说”或者“某某指示我们”,可见余风未衰。这些大前提为什么能做大前提,照例用不着证明,这里头隐隐含着这么个意思——是某某说的话就有资格做大前提。这就差不多跟娄阿鼠一个鼻孔出气了。娄阿鼠不是相信老爷说的话准没错儿吗?所以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可以做代表。
早些年有个名儿叫“偶像崇拜”,今年有个新鲜名儿叫“个人崇拜”,两个名儿二而一,都指的这一种思想方法。
被用作大前提的先圣,孔子、孟子以及这个某某、那个某某的话也全没有错儿,从这些大前提推出来的结论也许全有道理,也许对实际工作有好处,可是这样的思想方法总难叫人信服,因为它只认某某而不辨道理,因为它无条件地肯定某某的话必有道理,这是无论如何不会约定俗成的。
(选自《叶圣陶文集》)
材料二:
权威,信还是不信?
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数学家莱奥哈特·欧拉在《给一位德国公主的信》中区别了三种类型的“真理”: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我们能感知这些事物。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我们通过思考发现了这些事物。
我们相信这些事物,因为这是其他人告诉我们的。
在启蒙运动时期,以上分类广为人知。并且,自那以来,第一种做法获得了格外高的声誉:只有自己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东西,人们才能相信是真的;第二种也很不错,而第三种则被看作是三流做法。仅仅因为其他人这么说,你就相信了,这种做法很容易遭人诟病。你怎么能断言,别人说的话都是对的呢?
话虽这么说,但奇怪的是,我们相信的大多数事物不属于第一种或第二种类型,而恰恰是第三种。许多事情,我们并没有亲身检验过,或亲眼所见,而是旁人告诉我们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基于道听途说。我们知道,太阳比一个草垛大;人是从猿类,而不是从食蚁兽变来的。这些知识恰恰是我们从书上得来,或者听别人说的。孩子们一开始相信妈妈爸爸说的话,然后相信老师说的话,再以后则相信教授和报纸。许多人到老了又宣布,他们谁也不相信,除了自己的狗,没有人是可信赖的。这样一来,钟摆又摆向另一个极端。
在哲学史上有过不止一次反对权威的运动。最著名的那次发生在启蒙运动期间。启蒙者主张独立思考,并批评毫无保留地接受他人看法的习惯。他们认为,这么做很容易导致错误的决定。十七世纪之所以出现启蒙运动,不是源于空洞的理论,而是因为人们终于从集体猎杀女巫的疯狂中清醒过来。
托马西乌斯最早提出了有关偏见的理论,这一理论日益对整个启蒙运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他把偏见分为两类,一类是迷信权威的偏见,另一类是因为过早下结论而造成的偏见。
因迷信权威而产生的偏见,在托马西乌斯看来是最顽固的偏见:“一个人如果出于对权威的热爱而接受了某个错误的看法,他将很难摆脱它。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一旦迷信权威,尽管他们说不出反对意见有何不妥,但也死活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理解力不足,无法驳斥反对者,而提出这一看法的权威本人一定能更好地为自己辩护。”
人出于本性很容易怀有偏见。托马西乌斯找到了人容易迷信和产生偏见的渊源:人们在看到许多东西以前,就听说过这些东西。“孩子们先要理解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事物的,然后才会自己去思考这些事物。孩子们的轻信是出于本能,而且他们也必须这么做。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犯几百万个错误,却只掌握少数真理的原因。”自托马西乌斯以来,把自己从错误、迷信和偏见中间解放出来是启蒙运动最本质的目标。这也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任何时候都要独立思考,这是最重要的准则。”其目的在于,不要相信二手或三手的观点,而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经验。启蒙运动唤起了人的最高期望。
尽管经历了启蒙运动,但人们对权威的依赖并没有减少,在某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很明显,现代人要比三百年前的先人相信更多听来的事物。个人思考受到他人看法和观点的影响,从来没有比现在那么大。这些看法和观点都没有经过我们自身的检验,而且也无法检验。这绝不是因为人们懒惰,尽管在个别的人的身上并不排除这一点。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观点和信息泛滥使人们无所适从,鉴于社会分工,人们必须依靠专家。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开始的话题:说服人们相信,第三种认知方式要劣于第一种和第二种方式。启蒙运动的梦想就是要摒弃第三种方式,而以独立思考取代之。
(选自德廷斯·森特根《思维的艺术——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爷说的话准没有错儿”,语气斩钉截铁,源自娄阿鼠的“偶像崇拜”,也暗含谋脱干系的心机。
B.从用“先圣有言”发端,到“某某指示我们”作大前提,说明“娄阿鼠”说话格式余风不衰。
C.“钟摆又摆向另一个极端”,是指一些人在孩童时代相信父母、老师的话,到老年时又走向“谁也不信”的另一个极端。
D.启蒙运动过去了三百年,现代人对权威的依赖变本加厉,更相信听来的事物,思考受权威看法和观点的影响比过去更大。
2.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分别从《十五贯》里娄阿鼠的话和“我们为什么会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入手,都巧妙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材料一例析了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崇拜”作对比,指出这种思想方法的荒谬。
C.材料二引述三种类型的“真理”后,针对第三种类型,从现象到原因到办法,逐层递进,展开论证。
D.材料一运用“余风未衰”“一个鼻孔出气”等词句,体现出亦庄亦谐的特点;而材料二多用关联词语,逻辑严谨。
3.长辈在家族群转发网传文章《哈佛教授:喝醋能治愈糖尿病》,并附言“专家说的,必须转”。教授确有其人,但其实是历史学者。此时,若用材料二的理论分析长辈行为,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迷信哈佛名校 B.迷信权威人物 C.盲信二手信息 D.以上三者兼有
4.材料二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篇幅阐述托马西乌斯有关偏见的理论?请简要分析。(4分)
5.“万事不懂问百度”,“遇事就查Deep seek”。互联网时代,很多人又陷入新的权威迷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俗世奇人·洋(杨)掌柜
冯骥才
杨掌柜和洋掌柜是同一个人,一人二姓,音同字不同。这因为他有两个古董店,开在不同地方。在租界那边他叫杨掌柜,店名叫杨记古董铺,专卖中国的老东西。在老城这边他叫洋掌柜,店名叫洋记洋货店,只卖洋人的洋东西。
洋人喜欢中国人的老东西,中国人喜欢洋人的洋东西。头一个看明白这些事的是他,头一个干这种事的也是他。于是,他拿中国的东西卖给洋人,再弄来洋人的东西卖给中国人。这事他干得相当成功,不少赚钱。关键是他还有许多诀窍。
要想把东西卖得好,首先要把店铺、车马、行头都做得像模像样。租界那边的杨记古董铺看上去无奇不有,老城这边的洋记洋货店看上去古怪离奇。杨记古董铺在戈登堂西边街对面,戈登堂东边是利顺德大饭店,来天津办事或游玩的洋人都住在利顺德大饭店里,走出饭店便能瞧见古色古香的杨记古董铺了。洋记洋货店在海河边娘娘宫前广场旁的一条横街上,到娘娘宫来上香的人很容易逛到洋货店。两边店铺的选址都好,风水宝地,人气旺足,买卖好做。
他更着意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
在租界那边,他把自己扮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一身袍子马褂,缎帽皮靴,材料上等,做工考究,关键是样子一定要古里古气,大拇指套着鹿骨扳指,叫洋人看得好奇。在老城这边,他胸前总垂着一根怀表的金链子,脖子上系一根深红色细绳领带,洋里洋气;洋人看不伦不类,中国人看洋气十足。还有,他身上总冒一股子只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这一来,他就成了店铺里最招人的肉幌子。
他刚刚干这买卖时,不缺中国古董,就缺洋货。他想出了一招——以物易物。这招很得用,若是洋人喜欢上哪一样中国的老东西,不用钱买,拿件洋东西来交换即可。然后他把这些从租界那边换来的洋货,再拿回到老城这边的洋货店来卖。两边的货源都不缺,买卖都好做。尤其是,洋人不懂中国东西的价钱,中国人也不懂洋东西的价钱。中间的差价全由他随机应变,怎么合适怎么来,这种无本买卖干起来就太容易了。
没有几年,他就在粮店前街买了一块挺宽敞的空地,六七亩,盖一座两进的大瓦房,磨砖对缝的高墙,石雕门楼,比得上东门里的徐家大院。他还买了一辆新式轿车,去到宫前或租界全都舒舒服服坐在自家的车上。有多少钱享多大的福。在海河两岸上干古董这行的,没人不羡慕他。有人骂他吃里扒外,吃洋饭,卖祖宗,可是你有他这种本事——一手托两家,两头赚,来回赚,华洋通吃吗?人家杨老板还下功夫学了几句洋话呢,谁行?再说,在租界里开古董店,人家是第一家,在老城这边开洋货店,人家也是头一号。过去天津人知道嘛叫洋货店吗?都是人家杨老板开的头儿。别听人骂他,这帮人一边骂他,一边学他,也开洋货店。如今在他周边至少冒出六七家洋货店来。这条原本不知名的小街,人人都称作“小洋贸街”了。
洋货店多了,争嘴的人多了。做买卖的人都是各显其能,各出招数,渐渐使他的洋记洋货店变得平平常常。同时,租界里的洋人们更喜欢跑到南门外的破烂市上淘老东西,那边的杨记古董铺也不新鲜了。
这事难了他,却难不住他。一年后,他忽然在两边古董店各花一笔钱,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他从租界花钱请来一个法国人,叫马尔乐。人高腿长,金色鬈发和胡须,尖鼻子可以扎人,八哥赛的蓝眼睛,胳膊上长了许多金毛,个头至少比中国人高两头。这种人若是发起疯来,会不会咬人?但是马尔乐分外和蔼可亲,总是迷人地笑着,身上散出一种特殊的既不好闻也不难闻的气味。他用磕磕巴巴的中国话,耐心向买家解释每一件洋货。他还挺会开玩笑,这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
洋人才能把洋货说明白。马尔乐的出现,表明只有洋记洋货店里的洋货才是地道的洋货。别的店里的洋货都是靠不住的。于是,杨家的大旗再一次在老城这边飘扬。
他租界这边也用了一个奇招。
他花钱把杨记古董铺后边一个空仓库买下来,打通了隔墙。这仓库铁顶木墙,高大宽阔,纵深很深。他从老城那边找了三四十个倒腾古玩的小商贩在这里摆摊。待小商贩们把中国人的老东西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地一铺开,这仓库就像一个魅力十足的古玩市场。租界里的洋人不用再跑到老城那边去找古玩市场了。它开在了洋人身边,一扭身就进去了。半年之后,这里便成了洋人们来天津必来逛一逛、十分好玩和必有收获的“黄金去处”。杨掌柜一句话切中其中的奥秘:“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
他目光如炬,能够看中买家的心理,买卖必然是战无不胜了。他还不时把马尔乐调到租界这边来,帮着洋人寻宝淘宝。洋人信洋人,真叫他玩活了。
北京那边干古董的,都羡慕他;但那边没有杨掌柜这种人。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3月)
文本二
《俗世奇人》写出了我心里想要的人物形象(节选)
冯骥才
《俗世奇人》写的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学传统是先有了故事,后有了文学性的小说。以前小说大部分都是故事,唐宋以来的小说一般来讲不管写得多世俗乡土,用的都是文人的笔墨。文人的笔墨就涉及一个语言问题,从文学史来讲,因为诗歌的成熟在前,散文的成熟在后,散文受诗歌的影响,它讲究炼字,就是多一字少一字都不可,得特别精炼。
写小说的人物故事,我的经验就是三个情节才能把人物撑起来。如果少一个情节,这个人物就立不起来。你得从不同的面把人物性格撑起来,立住。
(选自《辽宁日报》2016年2月1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开头对比杨掌柜在租界与老城的店铺名、商品定位,暗示其商业智慧,为后文经营策略埋下伏笔。
B.文本一写杨掌柜“身上总冒一股子洋人才用的香水味儿”,表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文本一通过“骂他吃里扒外”的议论,直接批判杨掌柜唯利是图、背叛传统的行为。
D.中国文学“先有了故事,后有了文学性小说”,而文本一写的如:“选址”“行头”等几个简单故事,文学性不强。
7.关于文本一中杨掌柜的经营策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选址戈登堂旁”和“娘娘宫附近”,体现他精准捕捉目标客户群体的商业眼光。
B.“以物易物”模式降低货源成本,利用信息差定价,凸显其灵活应变能力。
C.面对竞争困境,他直接抄袭周边店铺策略,通过降价促销夺回市场。
D.雇佣洋人马尔乐、改造仓库市场等创新,反映其洞悉消费者心理的核心竞争力。
8.文本一画线句“洋人最喜欢自己来发现”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提出,塑造人物需“三个情节才能撑起来。”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三个关键情节逐步树立起杨掌柜“奇人”形象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
(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节选自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材料三:
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四:
孟尝君所宾客者,至于狗盗,皆以客礼食之,其取士亦陋矣。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节选自苏轼《孟尝君宾礼狗盗》)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始A孟尝君列此B二人于宾客C宾客尽羞之D及孟尝君E有秦难F卒G此二人H拔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存,问候,探望。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乃,于是,就。与《师说》中“今其志乃反不能及”的“乃”用法不同。
C.尚,崇尚,喜好。与《促织》中“宫中尚促织之戏”的“尚”意思相同。
D.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持饭比之”“客惭自刭”等细节,展现了孟尝君平等待人的品行,这是士人多归附他的原因之一。
B.孟尝君在秦国被扣押,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最终逃出秦国。
C.司马光认为真正的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批判了孟尝君养士是为私利,博取自己的虚名。
D.四篇材料均围绕孟尝君“养士”的行为展开,《史记》侧重于叙事,后三篇则侧重对其行为的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
(2)是以君子丰禄以富之,隆爵以尊之,养一人而及万人者,养贤之道也。
1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王安石与苏轼对待孟尝君养士的评价有何不同。(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立春日郊行
范成大
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曲尘①欲暗垂垂柳,醅面②初明浅浅波。
日满县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来不饮兼无句,奈此金幡彩胜③何。
【注】①曲尘:酒曲上所生的菌,色淡黄。②醅面:酒面的浮沫。③金幡彩胜:立春日用金银箔纸绢剪裁制作的装饰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以“拥”赋予竹林动态感,“盖”字写出麦田铺展的态势,勾勒出早春郊野充满生机的画面。
B.颔联以“曲尘”喻初黄的嫩柳,以“醅面”喻明丽的水波,形象贴切,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
C.颈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拓展画面,“春市合”展现市井热闹,“暮帆多”暗含思乡之愁,情感顿挫。
D.这首诗前六句通过自然与人文场景的交织,层层渲染春日蓬勃、热闹的景象,为尾联抒情作铺垫。
16.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同写饮酒吟诗,但寄寓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阐明“师”的职责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古人用它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悠然自得的情怀,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看“肥”字。它是个会意字。往前追溯到它的小篆字形,左边是个“月”,①难道和月亮有关?非也,其实它是“肉”。②“肉”字的篆文和“月”字的篆文简直是“双胞胎”,在后来字形流变的过程中,作为偏旁,都写成“月”了。所以现在看到一个月字旁的字,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甲)。像“朗”“朦胧”等字,我们一看就知道和月亮有关;“脖”“肚”“腿”等字,明显和肉有关。
“肥”的右半边又是什么意思呢?(乙)。有人说它是个跪坐的人形,和左边的“肉”结合起来,表示人身上的肉多。你问为什么跪坐?倒不是在召开什么特殊的仪式,而是古人本来就经常跪坐。跪坐的人就可以代表人。古代文字学家、文学家徐铉则认为,“肥”的右半边是“卩”,读作jié,表示节制。和“肉”组合起来,表示人身上的肉不能太多,得节制。看来那时候的人已经有减肥的理念了。
③大家虽然对于“肥”字字形来历的看法有分歧,(丙)“肥”就是人身上脂肪多的意思。“肥”后来也指禽兽的身上脂肪多,比如“肥猪”“肥羊”。再后来又引申为土地质量好,比如“肥沃”。转化为名词,“肥”还指能增加田地养分的东西,比如“农家肥”“化肥”。从人的脂肪多,还可以引申为收入多,比如“肥差”就是能从中多得好处。人肥胖对应着衣服宽大,因此“肥”还引申为衣服鞋袜宽大,比如“裤子太肥了”。
④从“肥”的字缘分析,显然古人的“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胖”。它和“瘦”相对,比如“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宋代词人李清照用“绿肥红瘦”比喻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是不是把“肥”和“瘦”用活了?
18.根据上文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是设问,以自问自答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B.第②句中运用比喻,表现“月”和“肉”两字篆文相似的特点。
C.第③句中两个“肥”加引号都表示引用。
D.第④句中“字缘”书写错误,应为“字源”。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补写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
B.
22.会意字是组合独体字创造出的汉字,其意义往往和偏旁部首相关。请从“采”“尘”“休”“伐”“从”“囚”中任选三字,分析其含义。(3分)
写作(60 分)
23.写作。
“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可看作对饥饿感的一种描述。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饥饿感的缺乏是一件好事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现代人对权威的依赖变本加厉”错,根据材料二“尽管经历了启蒙运动,但人们对权威的依赖并没有减少,在某些方面甚至变本加厉”,选项未限定“某些方面”,扩大范围。
故选D。
2.答案: B
解析: B.“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崇拜’作对比”错,根据材料一“早些年有个名儿叫‘偶像崇拜’,今年有个新鲜名儿叫‘个人崇拜’,两个名儿二而一,都指的这一种思想方法”可知,将娄阿鼠的思想方法归为“个人崇拜”范畴,是归类而非对比,明确指出二者本质一致。故选B。
3.答案: D
解析: A.长辈因“哈佛教授”头衔轻信,体现对名校权威的盲从;
B.将历史学者误认医学专家,体现对“专家”身份(权威)的盲目信任;
C.未验证网传文章真实性,直接转发二手信息;
D.材料二指出迷信权威的偏见成因包括轻信头衔(托马西乌斯理论)与依赖未经验证的信息(欧拉第三种真理),长辈行为同时符合材料二中的“迷信权威”(权威大学哈佛与权威人物教授)、“道听途说”“相信二手或三手的观点”的偏见。
故选D。
4.(4分)答案: ①介绍偏见的类型以及产生的渊源;(1分)
②作为理论论据论证人们迷信权威的顽固性;(2分)
③引出结论,要独立思考。 (1分)
解析:
5.(6分)答案: ①破除权威,摆脱无条件服从权威而不辨道理的思想方法;
②坚持独立思考,拒绝无保留地接受他人看法的习惯;
③相信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接受观点需要我们自身的检验;
④鉴于社会分工,观点和信息泛滥,适当依靠专家;
⑤通过“质疑——验证——实践”的路径获取信息,不只是传统权威“单向输出”。
解析:
6.答案: A
解析: B.“表现了他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错误。杨掌柜在老城这边用洋香水是为了将自己打造成“洋里洋气”的“肉幌子”,吸引购买洋货的顾客,是商业经营的策略,并非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C.“直接批判杨掌柜唯利是图、背叛传统的行为”错误。文中“骂他吃里扒外”是他人的议论,作者未直接批判杨掌柜,反而以“你有他这种本事……华洋通吃吗?”暗含对其商业能力的认可。
D.“文学性不强”错误。“选址”“行头”等细节是文学性描写的组成部分,通过场景与人物塑造增强故事真实感,符合文本二“精炼笔墨”的文学传统。
故选A。
7.答案: C
解析: C.“直接抄袭周边店铺策略”错误。杨掌柜面对竞争时创新性雇佣洋人马尔乐、改造仓库市场,并未抄袭周边店铺策略,原文明确写他“各使出了一招,这招别人同样想不到”。
故选C。
8.答案: ①从表面上看,将仓库改造为古玩市场,让洋人自主“淘宝”;
②从杨掌柜角度看,满足洋人探索欲,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购物;
③从深层次看,隐含殖民者对东方文化的优越感,认为“亲自发现”能彰显其鉴别力。
解析:
9.答案: ①开设双店并打造差异行头,体现其跨界经营的商业眼光。
②首创“以物易物”模式,展现其解决货源的创新思维。
③雇佣洋人、改造仓库,突出其应对竞争的灵活策略。
解析:
10.答案: CDF
解析: 句意: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
“始”作状语,“孟尝君”作主语,“列”作谓语,“二人”作宾语,“于宾客”作补语,中间不能断开,在C处断开;
“之”作“尽羞”的宾语,在D处断开;
“孟尝君”作主语,“秦难”作“有”的宾语,在F处断开。
故选CDF。
11.答案: A
解析: A.“意思不同”错。都是“慰问”的意思。句意: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屈驾来访。
B.正确。于是,就/竟。句意:于是就回去了。/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C.正确。都是“崇尚,喜好”的意思。句意: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
D.正确。都是“没有”的意思。句意: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故选A。
12.答案: B
解析: B.“仰赖一个善于伪装成狗的食客,盗来献给秦昭王的狐白裘,逃出了秦国。”错误,到函谷关时“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还仰赖会学鸡叫的食客的帮助。
故选B。
13.答案: (1)当时孟尝君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
(2)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
解析:
14.答案: ①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是得到“鸡鸣狗盗”之徒,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真正的贤士不归附他。
②苏轼承认孟尝君取士浅陋,但也肯定所取的鸡鸣狗盗之徒在危急时刻发挥的作用。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起身,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就刎颈自杀了。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
秦昭王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派人到昭王的宠妾那请求解救。那个宠妾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担忧,问遍了宾客,没有谁能够有解决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不久,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于是就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
材料二:
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他最终依赖他们的力量得以从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在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材料三:
臣司马光认为:君子养士,是为了百姓的利益。所谓贤者,其道德足以敦厚教化、匡正风俗,其才干足以整顿纲纪,其智慧足以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其刚强足以团结仁人、坚守正义。用在大处,则可有利于天下;用在小处,则可有利于一国。因此,君子增加贤人的俸禄来令他们富裕,提高贤人的爵位来让他们地位尊贵,通过养一位贤士而将恩泽推广至万民,这便是养贤之道。可是,现在孟尝君的养士,无论其聪明还是愚笨,也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概予以收留。孟尝君盗用君王的俸禄,结立自己的私党,博取自己的虚名。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盘剥百姓,不过是个奸雄而已,有什么值得推崇的呢!
材料四:
孟尝君礼相待的人,下至狗盗之人,都用客的礼节招待他们,他取士也太简陋了。然而如果没有这两个人,几乎都不得脱身。在当时情况下,即使是道德礼义之士,也没有用处。
15.答案: C
解析: C.“暗含思乡之愁,情感顿挫”错。“暮帆多”描写暮色中帆船往来的景象,并非表达思乡,而是与“春市合”共同构成春日暮色中的繁华图景。本诗表达了立春的欢愉之情,无“顿挫”情感。
故选C。
16.答案: (1)本诗:诗人认为若不饮酒吟诗,就辜负了这金幡彩胜的盛景,表达诗人对春日盛景的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喜爱。
(2)曹诗:诗人借酒消愁,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伤以及对建功立业和招纳贤才的迫切。
解析: (1)范诗中,首联展现了乡村田园生机勃勃的春光图,既有竹、桥、麦坡的静态美,又有送土牛、吹笙歌的动态热闹氛围。颔联通过“曲尘”“醅面”细腻地描绘了柳色与春水,尽显春日的细腻与灵动。颈联转换视角,从乡野到县城、浦口,描绘了集市的繁荣与江面上帆影点点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出立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氛围。面对如此盛景,诗人在尾联发出感慨:若不饮酒作乐、吟诗抒怀,就是辜负了这金幡彩胜装点的盛景。饮酒吟诗成为他享受生活、融入自然的方式,表达诗人对春日盛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喜爱。
(2)曹诗中,“对酒当歌”四句,曹操以酒起兴,感慨人生短暂,如朝露般易逝,流露出对人生苦短的深沉感伤。然而,他饮酒并非单纯的消遣,而是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有着更大的抱负。“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六句,曹操借酒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希望招纳各方英才,一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所以,曹操饮酒,是借酒消愁,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伤及对建功立业和招纳贤才的渴望。
17.答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解析:
18.答案: C
解析: C.“都表示引用”错误。第③句中“肥”字加引号表示着重指出,而非引用。
故选C。
19.答案: 甲:它到底是月亮,还是肉
乙:这就有分歧了丙:但是对它的本义都比较确定
解析:
20.答案: 第一句:倒不是在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而是古人本来就经常跪坐。
第二句:从人的脂肪多,还可以引申为收入多,比如“肥差”就是能从中多得好处的差事。
解析:
21.答案: A.挑肥拣瘦;B.环肥燕瘦(其他如“挑精择肥”等)
解析:
22.答案: 采:上为手,下为树木,指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意为采摘。
尘:上为小,下为土,指体积很小的土,意为灰尘。
休:左为人,右为树木,指人倚靠在树木旁休息,意为休息。
伐:左为人,右为砍伐树木的工具,指人拿着工具砍树,意为砍伐。
从:左为人,右为人,两人相随,意为跟从。
囚:外面为口,代表框,里面为人,人困于框,意为囚禁。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立意:
1.保持适度的饥饿感。
2.饱食忘饥思懈怠,常存渴望启新程。
3.莫让丰富消解饥饿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