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经过百年的探索传承,中国新诗写作历经了语言的解放、诗意的嬗变和体系的确立,逐渐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很多新诗写作者,以非常优秀的作品彰显了新诗写作的诸多可能。例如诗人昌耀的《河床》,激情、凝重、壮美,有着饱经沧桑的情怀,有着苍茫雄浑的西部人文背景。又如穆旦的《不幸的人们》,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诗歌语言也独具一格。再如冯至的《十四行诗》,抒情意味十足,又充满哲理。
诗人要在“现实”中发现诗意,并建构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关系。诗歌来源于现实,但同时又超越现实。新时代的诗人需要不断创新、综合,既走向社会、走向现实,也走向内心、走向人性,将充满诗意而又泥沙俱下的现实、波澜不惊而又沟壑纵横的内心、复杂多变而又矛盾百出的人性充分结合起来。
对于诗人而言,诗歌写作不能同质化。那些精致的、唯美的诗歌是好的,那些粗粝的、充满烟火味的诗歌也应该是好的。现实是生机勃勃的,充满差异性的,诗歌创作亦应如此。每一个诗人都要寻找到自己的诗歌道路,探索对世界和自我的诗意表达。一个诗人在自己的写作中,往往都有自己的显在或隐在的“写作谱系”,立足于自己的“现实”,不苟同,不附和,才能凸显个人的写作理想与写作标准。另外,诗歌理论批评对于诗歌创作也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
新时代的诗歌写作实践中,“但愿我们真正成为我们人民的良心”(塞弗尔特)。诗人应该深深扎根人民。好的诗歌在于突破,在于创造,在于能够触动人心,能够被读者喜爱,能够流传下去。在现实土壤的孕育下,诗人应拿出好的作品来为这个时代作证,展现“现实”中真实的“爱”。
(摘编自马占祥《诗歌与现实》)
材料二:
在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诗歌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自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观念以来,新诗在语言和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更表现在内容层面上,使得新诗能够容纳更丰富的现实经验。在整个新诗的发展版图中,尽管存在着多种不同样态的诗歌,但是现实主义诗歌绝对是其中重要一脉。新世纪以来,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呼声愈来愈高。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诗歌“装置”中一直存在着“现实”与“诗歌”之间的复杂张力。那么,对于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来说,“现实”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诗歌”呢?
诗歌是一种“精致”的文体形式,重在展现出精粹凝练的艺术美,如西川所言,“诗歌是飞翔的动物”。从本质上来说,诗歌创造的是一种虚化的世界,追求的是超验性和超拔性。现实主义诗歌所营造出的艺术世界和客观世界不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它所涵容的抽象性不是对具体事物的简单取“象”,而是超越了个体事物的有限性,指向了象征意义的普遍性。诗歌的这种抽象性,在于对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集中概括,在于对情感的淬炼和意义的提纯,在于用简短、韵致的语言表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黑格尔认为:“抒情诗的原则是收敛和浓缩,在叙述方面不能远走高飞,而是首先要达到表现的深刻。”即强调诗歌的关键在于“收敛和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诗歌的审美特点。
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在于真实性。席勒提出的“素朴的诗”即指向现实性;别林斯基认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契诃夫强调的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主义诗歌之于现实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真实的描写。实际上,客观真实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对现实生活要致力于准确、客观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艺术所体现的真实要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本质真实。恩格斯强调,“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句经典名言既强调了典型的重要意义,也强调了细节的重要作用。对于现实主义诗歌来说,不能像小说那样不厌其烦地专注于细节描写,但是细节在表现真实性方面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而言之,现实主义诗歌既要兼顾现实主义的一般的原则,又要兼顾诗歌的文体特征;既要表现出现实性,又要展现出飞翔感。正如阿垅所言,诗歌要表现出“力的排列和美的排列”。但是,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我们往往存在着顾此失彼的问题。比如,单方面强调现实主义诗歌要关涉现实,于是简单粗暴地认为现实主义诗歌的诉求就是要在诗歌中表现出现实意象的繁复、现实题材的占有等,其结果自然是诗歌中所蕴含的现实过于沉重。比如一些时事诗,尽管未“辜负”现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诉求,但是却缺乏诗歌的美感以及必要的飞翔感。
(摘编自邱志武《“现实”如何转化为“诗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经语言的解放、诗意的嬗变和体系的确立,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逐渐走向繁荣,出现许多优秀作品,如昌耀的《河床》等。
B. 为了凸显自己的写作理想与写作标准,诗人应在写作时构建自己的显在或隐在的“写作谱系”,立足于自己的“现实”。
C. 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观念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使得新诗在表达形式和内容层面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D. 作为一种“精致”的文体形式,诗歌重在展现出一种精粹凝练的艺术美,其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将诗歌创作与现实进行了比较,论述了“诗歌写作不能同质化”这一观点,便于读者理解。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两则材料论述的重点和方向并不相同。
C. 材料二多处运用了引用论证,如“诗歌是飞翔的动物”“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等,增强了说服力。
D. 材料二针对人们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存在的顾此失彼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黑格尔:(诗歌)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B. 梁实秋:新诗应该是就原有的传统而探询新的表现方法与形式。
C. 艾青:我们的诗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
D. 王家新:一个诗人要坚持一种写作的难度,坚持按照自己的艺术标准来写作。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 新时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者应如何从“现实”中发现“诗意”,创作出优秀的诗歌?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驼峰那边的远方
黄丹丹
夕阳已完全被像驼峰的两座山的山凹掩盖,一缕余晖也没有留给驼峰上方的几片薄云。高的那座山的山腰不时地跑出一条绿龙,呜呜几声,隐匿踪迹,只剩村里流浪的那条黄狗狂吠不止。
蛋蛋注视着前方的驼峰,耳听火车的声音渐渐被山峰吞没,心也跟着那声音远去。电线杆高高耸立,几只鸟儿站立在电线上,歪头歪脑地在话着家常,显得热闹极了。
如果可以像火车一样驶向远方就好了,可是远方,远方有什么呢?远方也有叫“火车”的绿龙吗?远方是否也有驼峰?去了远方是不是就可以听到他们更多的消息了?……蛋蛋其实无法想象远方的模样,十几年了,她从未去过三里以外的地方,她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孩子。
蛋蛋沉思着,想象着,估测着。不知不觉间,一弯月亮已悄然爬上夜空。几只蚊子嗡嗡嗡地落在了蛋蛋的手臂上和小腿上,如同享受家宴,蛋蛋却全然不知。
“蛋蛋,天都黑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坐着?”这声音来自农作归来的爷爷。
“爷爷,你可回来了,我等您可久了。”
“爷爷早上出去之前在锅里给你留了红薯,不是让你自个儿吃了以后去隔壁三婶家玩儿吗?”慈祥的爷爷拿着锄具和带回来的野菜,笑呵呵地问。
爷孙俩一路回了屋,蛋蛋也没有回答,只是像往常一样开心地笑着。
“蛋蛋,你怎么不回答爷爷的话啊?”爷爷察觉到了蛋蛋有心事,问道。
蛋蛋咬着嘴唇,低着头,脚尖在地上不停地圈画。过了一会儿,她才抬头看着胡子有些发白的爷爷,说:“爷爷,其实我去了。那个走了几年的三叔回来了……他……”蛋蛋不知该如何把隔壁三叔对她说的话告诉爷爷,于是又低下头看着脚尖在地上圈画。
爷爷的心里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他坐在竹凳上,拉着蛋蛋的手,声音有些哽咽:“蛋蛋,你想问什么……就……问吧。”
蛋蛋感受到了爷爷的害怕,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道:“爷爷,三叔说我的父亲和母亲并没有早亡,而是跟着那些戴红星帽子的叔叔去延安了。”
“他们说那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只有你父亲一个儿子,断不愿他和你母亲去。所以当时才把你父亲和娘亲锁在了家里。可是你奶奶心软,听信你父亲说的,认为需要他们两个去,你才能有机会长大,她便把你父亲、母亲放出来了。”说话间,眼泪已经顺着爷爷的两颊无声地淌下,“他们离开几年,有回村的人带来消息说他们长途跋涉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有的人累倒在半路,有的人饿死在半路,还有的人没有等到新的春天。你奶奶听说这个消息,总觉得是你父亲和母亲没了,流了几天泪,不吃不喝,便去了。”
屋外的蛙声此起彼伏,夏蝉也加入了合奏,热闹极了,盖过了爷孙俩的啜泣声。淡淡的月光透过竹编的窗,在地上投射出稀稀疏疏的田字格。
“爷爷,三叔说,父亲和母亲留在了驼峰那边的远方,再也不会回来了。”
爷爷抚摸着蛋蛋的头,用布满老茧的手抹去脸上的泪,托起蛋蛋的脸,语重心长道:“蛋蛋,你的父母亲其实早些年就回来了,你来,我给你看一样东西。”
爷爷从床底下拿出一个木匣子打开,从中拿出一封信交给蛋蛋。蛋蛋在曾是教书先生的爷爷的教导下识得许多字,她接过信便急切地打开了信。信中道:
“蛋蛋,吾女: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应是十二岁的年华。我们了解你的爷爷,他会教你识字,所以我和你母亲商议,决计要给你写这一封信。
蛋蛋,吾女。我与你的母亲并不想在你年幼时便离你而去,可是,我们的国家(我想爷爷已经告诉过你什么是国家)遭遇了苦难,我和你母亲是知识分子,我们必须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时代浪潮,只有我们献身,你和众多的孩子才有希望安然长大,望你懂事后勿怪我俩的自私。
你的爷爷是一名古老但不古板的先生,我和你的母亲曾受他的教诲,也望你听从爷爷的教诲,成为一个心怀国家的好女子。话及此,代我和你母亲向爷爷奶奶带去问候,告诉爷爷,不要后悔带我和你母亲了解中国的灯塔——马克思主义。我们知道,他定会责怪自己推动我和你母亲走上了挽救中国的道路。我想,他鉴于多年与儿子儿媳分开的痛,断不会给你讲马克思主义,他怕你也向往驼峰这边的远方。
蛋蛋,吾女。希望你向爷爷讨教马克思主义,愿你学有所悟,接续我们的路。几日后,我们将要转移阵地,万千话语,难呈纸上,唯愿能得相聚之日。
祝安,深爱吾女,挂念万分!”
阅罢信件,蛋蛋泪眼泛光地看向爷爷:“爷爷,您可以告诉我吗?父母和母亲所说的马克思主义。”
“爷爷就知道,总有一天你也会是个有方向的人,基因如此。”爷爷再次抹去脸上的泪,“从明天开始吧,我先给你弄吃的。”
“谢谢爷爷!我帮您生火。”蛋蛋欣喜万分,跑进了灶房。
从那以后,爷爷便每天利用闲暇为蛋蛋讲解马克思主义,虽然许多内容他也无法理解透彻,但是足以在蛋蛋的心中开辟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
几年后,蛋蛋在邻居三叔、三婶的帮助下,埋葬了寿终正寝的爷爷,踏上了前往驼峰那边的远方的火车。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蛋蛋对“远方有什么”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蛋蛋的这些疑问说明她未出过远门,对远方充满了好奇。
B. 从隔壁三叔的口中,蛋蛋得知自己的父母并未早亡,而是跟着部队去了延安,她回到家后向爷爷确认了这一消息。
C. 为了不让蛋蛋的父母去延安,爷爷将他们锁在家里,但在奶奶的帮助下,蛋蛋的父母最终还是奔向了延安。
D. 在儿子、儿媳的影响下,爷爷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并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是他能为蛋蛋讲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跑出一条绿龙”“歪头歪脑地在话着家常”等,语言富有表现力。
B. 小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得蛋蛋这一形象立体可感。
C. 本文与《哦,香雪》中都出现了“火车”这一物象,蛋蛋、香雪二人对待火车的态度,都表现了她们在面对现代文明时的困惑。
D. 小说结尾不仅呼应标题,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而且深化了主旨,让读者从中体悟到令人感奋力量。
8. 小说标题“驼峰那边的远方”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小说详细交代蛋蛋父母给蛋蛋的信的内容,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①学。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大理寺丞,母丧去官。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凡万余言。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寘②府学。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且条上救敝十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曰:“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由是罢知饶州。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
仲淹内刚外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二: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欧阳修《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注】①戚同文: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②寘(zhì):安排、放置。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仲淹A内刚B外和C好D施予E置义庄F里中G以赡H族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亡,文中意为没有,与《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不同。
B. 乡,文中意为先前,与《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中的“乡”意思相同。
C. 哭之如父,即“如父哭之”,与《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句式不同。
D. 被,文中指遭受,与《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通晓六经,尤通《易》学,当时学习经学的人大多跟随他学习或向他请教询问,他也会为有疑者答疑解惑。
B. 范仲淹在巡视江、淮地区灾情途中,采取开仓放粮、禁止开展不合礼制的祭祀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来安抚受灾的百姓。
C. 欧阳修等人认为范仲淹有宰相之才,请求朝廷任用范仲淹做参知政事,但范仲淹认为自己还不能胜任这一职位,坚决不接受任命。
D. 范仲淹虽然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家里生活贫困,没有依靠,但他却有着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2)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14. 范仲淹曾在《灵乌赋》中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请结合材料一概括范仲淹敢于发声的表现。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至日与太学同舍会葆真二首·其二
陈与义
明波影千柳,绀屋①朝万荷。
物新感节移,意定觉景多。
游鱼聚亭影,镜面散微涡。
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
忽看带箭禽,三叹无奈何②。
【注】①绀屋,染坊。②诗人自注:是日有恶少射水禽,一箭中臆,悲鸣飞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描绘了明波映照着千柳、染坊朝向万株荷花的美丽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
B. “物新感节移”两句写万物更新能让人感到时序的交替,内心安定自然就会觉得可观景物有很多。
C. “游鱼聚亭影”两句虚实相生,写游鱼聚集在倒映的亭影中,湖面随鱼儿游动而涟漪轻漾,极具画面感。
D. “忽看带箭禽”一句描写诗人突然看到一只带箭的禽鸟飞过,“忽”字给人以猝不及防之感。
16.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所见的山与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说起“碳水化合物”,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不好的结果——容易胖、升血糖。为了保持身材、减肥、控制血糖,人们经常会选择少吃甚至不吃碳水。
近日,一篇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指出,与全谷物、豆类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相比,那些经过加工,去掉了麸皮、胚芽和膳食纤维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吃多了会让人的血糖快速上升。研究人员分析了32年的追踪数据发现:人的血糖负荷和疾病风险是挂钩的,如果吃的东西血糖指数过高,那么患上疾病的风险就会随之上升。
另外,有些碳水吃得越多,效果可能会截然相反。《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 甲 ),那些每天吃够了高质量碳水化合物的人,看起来比同龄人平均年轻1.2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应摄入约300克的谷类食物,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约150克。因此,我们平时可以将精米替换为杂粮米,将白粥替换为八宝粥……①红豆、绿豆、芸豆、豌豆等杂豆,②含有50%~6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③及20%左右的蛋白质,④是均衡膳食营养的好帮手。⑤在日常生活中,⑥可以将它们与米、面搭配食用。
多吃蔬菜和水果,对我们的健康也非常有利。一般来说,叶菜类的叶子颜色越深,营养成分含量越高,因此我们在平常饮食中应多安排深色蔬菜。当然,( 乙 ),而要看可食用部分的颜色是不是深色的,像茄子、黄瓜、冬瓜……其实是披着深色外衣的浅色蔬菜。与深色的蔬菜一样,水果也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要注意的是,水果摄入要适量,尤其是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相对适合樱桃、李子、苹果、桃子等升糖指数较低的水果。
1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段中的冒号起到了提示下文的作用。
B. 加点“截然相反”和“严格控制”两个短语结构相同。
C. 画横线句子的主干是“深色的蔬菜和水果含有营养成分”。
D. 第五段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说明披着深色外衣的浅色蔬菜还有很多。
19. 下列选项中的“相对”,与文中加点的“相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较南方,北方的冬天会相对冷一些。
B. 无论什么事,她们的意见都是相对的。
C. 长江两岸的山峰遥遥相对,仿佛在比试高低。
D.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文章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邻居王奶奶患有糖尿病,医生嘱咐她要严格控制饮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在饮食方面给王奶奶提两点具体建议。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登山过程中,有人渴望登上顶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壮阔风光。但有人认为,山顶的景色固然美好,沿途的风景也能让人赏心悦目。人生也是一样,登上顶峰令人欣喜,攀登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D
3. C 4.
①首先,由中国新诗的发展引出现实主义诗歌,并提出问题:“现实”如何才能真正转化为“诗歌”。
②然后,从现实主义诗歌的抽象性、真实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将“现实”转化为“诗歌”的方法。
③最后,进行总结,并指出人们在处理现实和诗歌的关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5.
①不断进行创新、综合,将现实、内心与人性充分结合起来。
②立足于自己的“现实”,寻找到自己的诗歌道路,探索对世界和自我的诗意表达。
③扎根人民,使作品能够触动人心,能够被读者喜爱,展现“现实”中真实的“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指被两座像驼峰一样山遮住的地方。
②指蛋蛋父母所去的延安。
③指蛋蛋心中由模糊而逐渐变得清晰的人生道路。
9. ①情节上:小说交代父母留给蛋蛋的信的内容,解释了蛋蛋父母去往延安的原因,也推动了蛋蛋也走上革命道路,加快了小说的叙事节奏。
②人物形象上:小说借助信件内容,丰富了蛋蛋父母为了救国救民不畏牺牲、 毅然投入革命浪潮的进步知识分子形象,真实可信。
③主题上:讴歌了以蛋蛋父母为代表的进步青年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舍小家为国家的高尚情怀。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天子近臣的提拔和黜降,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不应该全部委托给宰相处理。
(2)范仲淹刻苦读书、勉励自己,吃饭不吃两种肉食,妻子和孩子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自给自足罢了。
14. ①江、淮、京东区域遭遇蝗灾和旱灾,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官员察看灾情却没有得到答复,于是直接上书劝谏皇帝。
②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用人不公,惹怒了吕夷简而被罢任饶州知州。
③朝廷准备诛杀不能坚守城池的州县官吏,范仲淹直言进谏,保全了这些人的性命。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C 16. ①热爱大自然。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②渴望归隐田园。“江湖岂在远,所欠雨一蓑”两句写江湖并不在远方,只是缺少蓑衣而已,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之意。
③珍惜生命。诗人看到突然出现的带箭的禽鸟,接连发出三声无可奈何的感叹,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珍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看万山红遍 ②. 层林尽染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羁鸟恋旧林 ⑥. 池鱼思故渊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A
20. 甲:多吃高质量碳水能延缓衰老 乙:挑选深色蔬菜不能只看表皮
21. ②:删去“左右” ⑥:在“可以”前面补充“我们”
22. ①多吃全谷物、豆类等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或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将精米替换为杂粮米等)。②多吃深色蔬菜,适量摄入水果(或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樱桃、李子、苹果等)。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登顶与过程皆是风景
有人登山只为登顶,将目光锁定在“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有人却更享受攀登的过程,在每一步中发现别样的风景。这种分野恰如人生的两种态度,一种是目标导向的冲刺,一种是过程导向的漫步。而真正的生命智慧,在于懂得山顶的召唤与沿途的风景同样珍贵,明白人生的价值既在终极目标的达成,也在前行路上的每一刻体验。
执着于登顶并非偏执,而是对生命高度的一种敬重。人类文明史上,许多重大突破都源于这种执着。当科学家们为攻克某个难题而废寝忘食,当艺术家们为完美呈现作品而反复打磨,他们都是在追求那个“山顶”。这种追求使人类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极限,创造了无数奇迹。登顶的执着推动着个人与社会不断向前,它给予我们突破自我的勇气,也赋予生命以崇高意义。
然而,过分执着于山顶往往会错失攀登路上的精彩。生活中有太多人只顾盯着远方的目标,却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他们忘了,那些看似普通的攀登时刻,恰恰构成了生命最真实的质地。一个创业者如果只关注上市敲钟那一刻,就会错过团队成长的喜悦;一个学生如果只盯着高考分数,就会忽略知识积累的乐趣。人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在路上而非终点,懂得欣赏攀登过程的人,往往能获得更丰富的心灵体验。
智慧人生在于找到登顶与攀登的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对生命完整性的深刻理解。它要求我们既有明确的目标引领方向,又能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步。就像一位老练的登山者,他既知道山顶在哪,又能在每一个休息站调整呼吸,欣赏眼前的风景。中国古语“欲速则不达”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平衡更显珍贵。我们被各种目标驱动着向前奔跑,一个接一个的山顶等着我们去征服。但如果我们只关注这些目标节点,生命就会变成一条单调的直线,失去应有的丰富与厚度。真正成熟的人生态度是:怀揣理想但不为其所困,享受过程但不迷失方向。将登顶的期望化为攀登的动力,让攀登的体验丰富登顶的意义。
人生这场登山没有标准答案,无论选择哪条路径,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觉醒与开放,既能看到远方的召唤,也能感受脚下的土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攀登中实现双重超越——不仅是高度的征服,更是心灵的丰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