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先秦时期是由分离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对国家的兴衰进行思考,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一种热烈讨论的活跃气氛。在对人、物、社会的广泛讨论中,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许多学派,他们都很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学派之间相互交流,互相争论,史称“诸子百家”。各个流派广泛讨论社会问题,积极宣传自家的政治思想,并且著书立说进行传播,百家争鸣,引发了思想方面的浪潮,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个时代,他们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诸子百家思想见解的不同也从音乐思想理论的分歧上反映出来,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音乐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音乐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又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思想主要收集在《论语》中,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源于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后,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欣赏喜爱,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孔子最推崇《韶》乐,认为其有着浑厚的道德基础,而且形式完美,尽善尽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他提到了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礼、乐。他认为人要先开始学习诗,再去学习礼仪,最后成于音乐。诗、礼、乐是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孔子音乐审美的准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意为音乐中的情感表现要有节制,讲究适度中庸。从中笔者理解出孔子想通过音乐来节制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遵守规则,不要越界。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主张以“仁义”为中心,“仁义”应在音乐中得到体现。他强调感性的音乐比抽象单调的说教更有教化意义,又强调“王与民同乐”。孟子认为统治阶级应该“施仁政于民”,要求统治阶级同情人民疾苦,减少对人民的压迫并善待民众。孟子由“仁义学说”出发来看待音乐,认为音乐是表现“仁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为“仁义”服务的。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乐论》一篇是至今所知最早的音乐美学专述,其中记载了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荀子认为人是需要音乐的,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第1页(高二语文10月月考共8页)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应从诗里面学礼,从礼里面学乐”错。孔子认为,诗、礼、乐的学习虽有先后顺序,但并没有说从哪里学礼,从哪里学乐。)2.B(A.“然而诸子百家散文中的音乐思想更多地体现了其学术价值”错,原文并未提及音乐思想更多体现学术价值,无中生有。C.“这是因为《韶》乐形式完美,尽善尽美”错,原因不全面,原文是“孔子最推崇《韶》乐,认为其有着浑厚的道德基础,而且形式完美,尽善尽美”。D.“庄子认为不受世俗限制、自然而发的音乐,人人都可以享受”错,原文是“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应该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这一点庄子与儒家相同”错,儒家推崇礼乐成为统治工具,庄子反对礼乐教化,二者观,点不同。)3.C(A.是老子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不符合儒家音乐思想。B.没有体现出儒家音乐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强调道德规范等特点,是道家的音乐思想。C.“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意思是先王厌恶社会动乱,所以制定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体现了儒家通过音乐规范人们行为。D.强调沉迷女乐对国家的危害,并非儒家积极利用音乐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是墨家的音乐思想。)4.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认为劳动人民急需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音乐会让贵族无休止地放纵私欲,从而压迫人民,因此墨子主张“非乐”:而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认为人是需要音乐的,并且认为好的音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使人从善。5.①音乐是用来节制人们的思想的,促使人们遵守规则,不要越界:②音乐应该体现仁义,从而使人们得到教化:③人们要排斥纵情的音乐和烦琐的礼仪,要忠于自己固有的真情与本性。6.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7.D(A项,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平和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项,“…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无双关意。C项,表述错误,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10.DFG(句意:吝惜壁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DF处断开:“还”作“反灭虞”的时间状语,其后G处可断句。)11.A(A.错误。讨伐/夸耀。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B.正确。都同“早”。C正确。经过/超过。句意:经过郑国。/(一年所得)不超过数金。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壁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12.C(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13.(1)我愚笨为此深感忧虑,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愚”,谦锌,愚笨,愚昧地;“患”,为…担忧,忧虑;“见”,看见;“睫”,睫毛。每点1分)(2)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安”,“持”,“未兆”,“谋”,每点1分)14.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参考译文】材料一:第1页(高二语文10月月考共4页)一一23.作文(60分)200800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答题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考场座号注1答题前先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清楚。意2.第I卷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事3第Ⅱ卷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笔迹清楚。贴条形码处项4.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做标记.1[A][B][C][D]6[A][B][C][D]11 [A][B][C][D]15 [A][B][C][D]2[A][B][C][D]7[A][B][C][D]12[A][B][C][D]18[A][B][C][D]3[AJ[B][C][D]1O[A][B][C][D][E][F][G][H]4.(4分)5.(6分)①②③8.(4分)9.(6分)13.(8分)(1)(2)14.(3分)16.(6分)17.(8分)(1)(2)(3)》(4)19.(4分)①②20.(4分)21.(4分)序号:修改:序号:修改:22.(3分)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 高二语文答案.pdf 高二语文答题卡反面作文部分.pdf 高二语文答题卡正面.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