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
语文试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先秦时期是由分离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发展变化,
更多的人开始对国家的兴衰进行思考,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逐渐形成一种热烈讨论的活
跃气氛。在对人、物、社会的广泛讨论中,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
等许多学派,他们都很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其他学派之间相互交流,互相争论,史称“诸
子百家”。各个流派广泛讨论社会问题,积极宣传自家的政治思想,并且著书立说进行传播,百家争
鸣,引发了思想方面的浪潮,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
这个时代,他们的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反映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诸子散文大都观,点鲜明,言辞犀利,感情充沛,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所以诸子百家散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重
要的文学价值。诸子百家思想见解的不同也从音乐思想理论的分歧上反映出来,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
我国历史上音乐思想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音乐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但
是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又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孔子的思想主要收集在《论语》中,书中
有这么一句话:“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源于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后,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
的滋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欣赏喜爱,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孔子最推崇《韶》
乐,认为其有着浑厚的道德基础,而且形式完美,尽善尽美。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
于乐。”这里,他提到了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诗、礼、乐。他认为人要先开始学习诗,再去学习
礼仪,最后成于音乐。诗、礼、乐是教育的基础,所以要将三者的关系处理好。孔子音乐审美的准则
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意为音乐中的情感表现要有节制,讲究适度中庸。从中笔者理解出孔
子想通过音乐来节制人们的思想,促使人们遵守规则,不要越界。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主张以“仁义”为中心,“仁义”应
在音乐中得到体现。他强调感性的音乐比抽象单调的说教更有教化意义,又强调“王与民同乐”。孟
子认为统治阶级应该“施仁政于民”,要求统治阶级同情人民疾苦,减少对人民的压迫并善待民众。
孟子由“仁义学说”出发来看待音乐,认为音乐是表现“仁义”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为“仁义”服务
的。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乐论》一篇是至今所知最早的音乐美学专述,其中记载
了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荀子认为人是需要音乐的,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人
第1页(高二语文10月月考共8页)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应从诗里面学礼,从礼里面学乐”错。孔子认为,诗、礼、乐的学习虽有先后顺序,但并没有
说从哪里学礼,从哪里学乐。)
2.B(A.“然而诸子百家散文中的音乐思想更多地体现了其学术价值”错,原文并未提及音乐思想更多
体现学术价值,无中生有。C.“这是因为《韶》乐形式完美,尽善尽美”错,原因不全面,原文是“孔
子最推崇《韶》乐,认为其有着浑厚的道德基础,而且形式完美,尽善尽美”。D.“庄子认为不受世俗
限制、自然而发的音乐,人人都可以享受”错,原文是“作为礼乐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应该人人平
等,人人都有享受音乐的权利”:“这一点庄子与儒家相同”错,儒家推崇礼乐成为统治工具,庄子反
对礼乐教化,二者观,点不同。)
3.C(A.是老子道家的思想,强调自然无为,不符合儒家音乐思想。B.没有体现出儒家音乐思想为统治
阶级服务、强调道德规范等特点,是道家的音乐思想。C.“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意思
是先王厌恶社会动乱,所以制定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体现了儒家通过音乐规范人们行为。D.强调沉
迷女乐对国家的危害,并非儒家积极利用音乐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是墨家的音乐思想。)
4.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认为劳动人民急需解决的是温饱问题,而音乐会让贵族无休止地放纵私欲,
从而压迫人民,因此墨子主张“非乐”:而荀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认为人是需要音乐的,并且认为
好的音乐可以感化人的心灵,使人从善。
5.①音乐是用来节制人们的思想的,促使人们遵守规则,不要越界:
②音乐应该体现仁义,从而使人们得到教化:
③人们要排斥纵情的音乐和烦琐的礼仪,要忠于自己固有的真情与本性。
6.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
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
7.D(A项,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
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平和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
项,“…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
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无双关意。C项,表述错误,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韧不拔、锲而
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
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
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
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10.DFG(句意:吝惜壁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晋已
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DF处断开:
“还”作“反灭虞”的时间状语,其后G处可断句。)
11.A(A.错误。讨伐/夸耀。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B.正确。都同“早”。C
正确。经过/超过。句意:经过郑国。/(一年所得)不超过数金。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壁玉
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
12.C(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
不听,才导致灭国。)
13.(1)我愚笨为此深感忧虑,智慧就像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愚”,
谦锌,愚笨,愚昧地;“患”,为…担忧,忧虑;“见”,看见;“睫”,睫毛。每点1分)
(2)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安”,“持”,“未兆”,“谋”,每点1分)
14.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
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
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第1页(高二语文10月月考共4页)一一
23.作文(60分)
200
800济宁一中2025年高二年级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考场
座号

1答题前先将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第I卷用2B铅笔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第Ⅱ卷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笔迹清楚。
贴条形码处

4.保持卡面清洁,严禁折叠,严禁做标记.
1[A][B][C][D]
6[A][B][C][D]
11 [A][B][C][D]
15 [A][B][C][D]
2[A][B][C][D]
7[A][B][C][D]
12[A][B][C][D]
18[A][B][C][D]
3[AJ[B][C][D]
1O[A][B][C][D][E][F][G][H]
4.(4分)
5.(6分)①


8.(4分)
9.(6分)
13.(8分)(1)
(2)
14.(3分)
16.(6分)
17.(8分)(1)
(2)
(3)》
(4)
19.(4分)


20.(4分)
21.(4分)序号:
修改:
序号:
修改:
22.(3分)A.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