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1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任务,是变中国为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不到决战的时机,没有决战的力量,不能冒冒失失地去进行决战。同志们,统一战线的道理和关门主义的道理究竟哪一个是对的呢?马克思列宁主义到底赞成哪一个呢?我坚决地回答:赞成统一战线,反对关门主义。坚持关门主义策略的人们所主张的,就是一套幼稚病。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动的道路一样,总是曲折的,不是笔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阵线可能变动,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变动一样。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因此,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采。关门主义在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关门主义的所谓“纯粹”和“笔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日本帝国主义则向之嘉奖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要关门主义,我们要的是制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卖国贼的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节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材料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为依据,认真吸取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教训,总结统一战线实践中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1937年,毛泽东写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章。毛泽东深刻阐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明确把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制定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1938年至1940年,毛泽东陆续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原则和策略方针,主要有:关于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关于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关于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及“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等。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把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提出来。他提出,现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不是一切联合否认斗争,又不是一切斗争否认联合,而是综合联合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正确指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政治领导作用。(节选自佟彦《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材料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依然动荡频繁,能源资源、粮食、网络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甚至比以往更为突出,西方国家企图分裂中国的阴谋没有改变,各国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赢得最后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形成了生死与共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中国是否能由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解放出来,将决定于这个统一战线的发展状况。”同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所以能够最终赢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有力地援助了中国抗战,中国抗战也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战精神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两者相互支持、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抗战精神不仅是我们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精神基础,而且是我们继续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只有不断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摘编自于晓雷《论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认为建立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中国,须顺势而为,反对关门主义,防止冒险主义,要建立统一战线。B.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基于两大事实,一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殖民全中国,二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力量不够强大。C.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的相关文章,明确了要把立场不坚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D.人类社会应当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建立命运共同体,才能让世界人民远离偏见、歧视、仇恨和战争。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持革命队伍的纯粹,是面对抗战时期的复杂严峻斗争形势的理性选择,有利于革命少走弯路。B.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C.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政策等,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抗战中的政治领导作用。D.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战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3分)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一项是( )A.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并拒绝国民党要求取消八路军番号的命令。B.新四军在皖南事变后坚持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行径,同时避免与其全面冲突。C.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提高革命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D.抗战初期主动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不接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直接指挥。4.(4分)材料一第2-3自然段是如何批判关门主义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6分)毛泽东抗战时期提出的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对当今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何现实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套不住的手赵树理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6.(3分)关于文中陈秉正买桑杈这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秉正主动买桑杈,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集体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B.一出村,人也不挤了,路也宽了,只是陈秉正的心理感受,侧面反映了之前白云岗村人多拥挤。C.陈秉正珍视孩子们的心意,不想让他们失望,于是折返寻找,让手套失而复得。D.陈秉正抢桑杈,是因为机会难得,原有的不够用,又有两年没有进新货。7.(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充满力量而不知疲倦的“变形”的手写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而崇高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形象。B.标题“套不住的手”交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串联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C.小说情节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陈秉正在买桑杈时将手套卸下来往怀里装的情节为后文手套丢失作了铺垫,让故事的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D.小说擅用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譬如,王新春和陈秉正关系很好,但是却怕和他握手,以此凸显了陈秉正的强健有力。8.(6分)老舍《读〈套不住的手〉》一文中说“有了这双手,我们也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和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陈秉正的性格和品质。9.(6分)赵树理说过:“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民读者读的。”赵树理的小说,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分析这一评价。(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 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 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材料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为彼A犹为己也B然即C国都D不相攻E伐F人家G不相乱H贼I此天下之害与?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贼,指“伤害”,与《孟子·公孙丑上》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B.易,指“替代”,与《老子》(第六十四章)中“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同。C.而,表转折,与《论语·八佾》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意思相同。D.之,结构助词“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一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B.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C.《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D.《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13.(8分)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2)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14.(3分)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王元章倒枝梅画【明】徐渭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题画梅【清】李方膺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15.(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李这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围绕梅花的画作而展开,并借题发挥。B.“拂云枝”在徐渭眼中是一种“俗姿”,不必再画,突出了倒枝梅的独特。C.徐诗在章法上别具一格,诗的结构打破了七言绝句起承转合的常见布局。D.李诗不同于传统题画诗对梅作形貌描绘,体现出了升华画境的艺术追求。16.(6分)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2)《礼记·大学之道》中“ , ”这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3)《<老子>四章》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通达的句子是“ ,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 A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甲 )?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①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历史的推移,②这些书之中有些还要被刷下去。③而且直到现在为止,④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⑤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攻不破语言文字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 B ,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辞典等工具书之类。中国有句老话“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乙 ),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18.(2分)请依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3分)下列句子中的“总是”与文中加点的“总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B.他说起话来总是这么从容不迫。C.严冬总是会过去,春天必将要来临的。D.总是有十分英雄,也躲不过这般箭矢。22.(5分)词语的感彩在特定的语境中会发生变化,比如画波浪线语句中的“过河拆桥”就不再具有贬义,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两句指出其中感彩变化的词语,并简要分析。①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②几个女人有点儿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③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朱自清《背影》)六、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清零”,最初是一个电子学术语,是一种计算指令,是将存储器的状态或数据变为原始的零状态。随着语义的泛化,“清零”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外延也由指代某种具体事物扩展到某种抽象的事物。有人说,人生也是不断清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会走得更稳健更长远。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