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2025.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青春如何不负:献身为民不负韶华1981年底,28岁的习近平作出一个不寻常的人生选择——离开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的岗位,到基层任职锻炼。这在领导与亲朋好友间引起不小震动。彼时,大批知青回城,多年艰苦的生活让一些人产生“补偿心理”,耽于安逸舒适的生活。“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站在改革初起、百业待兴的关口,念及依旧贫苦的乡亲们,年轻的心叩问着、思索着。“在远离他们的地方作愿意为他们献身的清谈,我心里觉得空,不踏实,我感到了一种呼唤。”怀着这样的初心,习近平同志赴任正定,决意到人民中寻找自我的价值。28岁,风华正茂。这恰是自称“二十八画生”的青年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时的年纪。1921年夏,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先进分子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开启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一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口气讲出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时不到30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才20多岁……历史上多少伟业发轫于这样的青春岁月,多少圣贤豪杰在青年时代就显露出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襟怀。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是青年英雄辈出。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跨越代际的永恒之问,如同高悬的明镜,照彻一辈辈青年的心灵。(二)青春在哪里用力:立根基层实处用力改革开放之初,正当而立之年的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中国青年》上不是正在争论‘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吗?你实事求是地写写我的实践与体会,就算我从基层青年干部的角度发个言吧。”去乡村考察,赶上乡亲锄地、间苗,就撸起袖子跟乡亲们边干边聊,以身作则要求机关干部“到基层调查,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了解到当地经济和农业上“单打一”的现状和农民生活的困难,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让老百姓从高征购重压下解放出来;接到农村青年反映抓商品生产问题的来信,第一反应是发现人才的兴奋,要求核查情况,请对方出来抓村里的商品生产……在正定工作三年多,习近平同志走遍全县每一个村,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切中基层所盼定计划、谋发展,使正定赶上时代大潮,道路越走越宽广。对清人郑板桥的名诗《竹石》,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曾将其改了几字,表达当年上山下乡的体会:“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青春怎样出彩:当今青年一代,成长拔节伴随祖国的强盛,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也不乏成长的阵痛和困惑。“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贪图享乐、坐享其成的心理,任何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心态,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时代的浩荡洪流中,青年该如何不负使命,青春又该如何焕发光彩?“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当年,在梁家河的乡亲们眼中,习近平是“受下罪,吃下苦”的好后生。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喉咙里“燥得冒烟”,老乡送的酸菜就是最好的美味佳肴;大冷天带着村民打井,率先下到井里,踩在冰凉刺骨的泥水里干活……肩膀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扛起了重担,闯过了“五关”,锤炼了意志,才“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相较社会物质丰裕下的安于现状、时代变迁中的驻足观望,在变革的浪潮中弄潮搏浪、在发展的高原上再攀高峰,无疑是“自找苦吃”。然而,“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平庸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品尝过耕耘的“苦”,时间自会奖赏收获的甜。如此“苦乐年华”,方为青春应有的滋味。(摘编自朱基钗等《习近平的青春观》,《人民日报》2025年7月3日)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治升华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赋予普通民众在中华文明承继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而“保天下”,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如《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历史演变轨迹并综合研究分析后撰写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章可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如果说“经世致用”是顾炎武倡导的治学之道,“行己有耻”则为其立德修身之本。顾炎武对于知耻极为重视。他在《日知录》“廉耻”条中说,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丧失羞耻之心则会无所不为,提醒世人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他还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并指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摘编自曹雅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的“我感到了一种呼唤”,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都体现了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B.材料一探讨了“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该怎样把握”等问题,既有精神层面的引领,也有行动方面的指南。C.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曾改写前人诗句表达体会,旨在鼓舞青年赶上时代大潮,谋发展,找出路,锤炼意志。D.材料二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的论述,可以表示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A.材料一中穿插“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该用这种方式弥补失去的青春吗?”等问句,增强文本互动性,引发读者自我反思。B.材料一引用“好事尽从难处得”,这里的“难”既指在客观层面挑战时代难题之“难”,也指在主观层面克服贪图安逸之“难”。C.材料二中顾炎武撰写《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等,并提出文章应有益于天下,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主张。D.材料二中顾炎武认为“礼义廉耻”中“耻”最重要,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相同。3. 将材料一画横线处小标题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服务群民真诚出彩 B.艰苦奋斗担当出彩C.坚守岗位平凡出彩 D.创新创业闯荡出彩4.两则材料都涉及“实践”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5.习总书记指出“在一些青年中,青春沾染了惰气、暮气、邪气……这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是有害的,对青年个人成长也是不利的”。请根据材料谈谈当代青年应如何避免这些问题。(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借拟票宰揆开新政熊召政早晨,张居正一到内阁,传旨太监便前来向他传达皇上的两条口谕:第一,今秋的经筵推到十月举行;第二,每见先生票本,墨迹光彩异常,香气弥久,不知所用何墨,望告之。听了这两条圣谕,张居正大喜过望,吩咐书办赏给传旨太监五两银子。传旨太监来内阁传旨多次,从未得到奖赏。张居正今日突然慷慨大方,令他十分惊奇,说了几句感激的话,喜颠颠地走了。他哪里知道,张居正为了得到这道圣谕,花费了何等心血。那日在文华殿,冯保与张居正商量经筵的事。对于十五万两银子的开支,张居正知道硬抗不行,于是有意无意间提了一条建议,如此重大之事,一定得选个黄道吉日。[“知道硬抗不行”的心理,展现其审时度势、冷静理智;“有意无意”看似“随意”,实为精心设计,尽显其处事灵活、深谋远虑]冯保回宫向李太后禀报。李太后觉得张居正建议甚好,便在冯保的提议下微服出宫,去了李铁嘴测字馆。先一天,当游七得知李太后决定亲自前往测字馆的消息后,他立马就禀告了张居正。这位被眼下混乱的朝局折磨得心力交瘁的首辅,突然间看到了一线生机。他当即向游七面授机宜,让他连夜去找李铁嘴。半夜游七便敲开李铁嘴的大门,告诉他,明天会有什么什么样的人来他馆里测字,不管这母子二人报了什么样的字让他测,他一定要做到两样:一是论及花钱之事,就说眼下无钱可花,若硬要花钱,则有灾咎;二是若要选择黄道吉日,则尽量往后拖。李铁嘴开馆二十多年,还从未遇到过这种事,出于职业道德,他完全可以拒绝这位陌生人的建议。但游七的言谈举止,又让他犹豫再三,心想来者所求也不是什么难事,便点头应允下来。第二天他如计行事,展示他铁嘴功夫,说话紧扣字意丝丝入扣,把游七交代之事当成“玄机”说出,震惊到李太后母子。①现在听了这道圣谕,张居正想到如此大的一个难关,竟凭借一个江湖艺人的油嘴渡过,心里头不但不感到轻松,反而更增添了沉重的负疚感。如果说第一条圣谕让他心安,第二条圣谕更是令他难抑激动。问墨虽是小事,但从中可以看出小皇上又把他当“师傅”对待了。这小小的变化,预示着李太后对他曾一度动摇的信任感又重新恢复。他望了望乾清宫的方向,沐浴在灿烂秋阳下的紫禁城,此刻茑萝不动、纤尘不飞。他的心情顿时恬适下来,略一沉思,就拿笔伸纸,写出如下揭帖:仰望吾皇陛下,臣张居正仅就圣谕问墨一事,恭答如下:臣所用之墨,名水晶宫墨,盖歙人汪廷器所制……论者言廷器制墨其坚如玉,其香如兰,用三年乃尽。用其墨书版牍,岁久牍朽而字不动,皆言其坚也。写到这里,张居正把书办姚旷喊了进来,问他:“所存水晶宫墨还有几挺?”“两挺。”“好。”②张居正答应一声,又写了下去,写毕,张居正检查两遍并无纰漏。随后,他便吩咐姚旷:“你将这份揭帖连同那两挺水晶宫墨封好,一并送到司礼监转呈皇上。”姚旷刚走,张居正身子都未挪动,就开始翻阅待拟票的奏折。第一道折子,是刑部右侍郎施琅的献言,其中写道:祖宗设立刑部,谓之法司,其责纠正官邪、清平狱讼也。设立厂卫,谓之诏狱,所以缉捕盗贼、诘问奸宄也。今后凡贪官冤狱,仍责之法司提问辩明。凡盗贼奸宄,仍责之厂卫缉访捕获,然必审问明白,送法司拟罪报上。唯其法司与厂卫职责分明、方能事体允当,各衙值事不至混乱。读完这道奏折,张居正又拿起另一道来读。这道折子是御史谢柬之写的《陈时事疏》:今民力日困,府库日空……各部应逐项清查总数上报,如此可以革冒滥贪墨之弊,量入为出,止各衙门攀比妄费之心,恳望人主亲加裁抑。③张居正一口气读完九道待拟票的奏折,不但不感到累,反而觉得精神气儿格外旺盛。这九道折子除了上述两道,余下七道,有三道就京城巡警铺档头吃空额一事引发议论,建议凡吃空额者,一律严惩;有两道涉及理财,就清理各府州县累年积欠课银献计;还有两道希望圣上下谕旨让各大衙门尽去奢靡浮费之风,厉行节约,以省国用。不难看出,这九道折子虽议事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揭露时弊,抨击朝政。如今把它们摆在一起,就感到分量颇重。局外人哪能知晓,它们的出笼,原也出自张居正的一片苦心。却说朱洪武创设的首辅制,与唐宋两朝的宰相制度多有不同。宰相握有提调任免生杀予夺之权,而首辅名义上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而已。但是,首辅也有一样显赫的权力,那就是拟奏。国朝政事,无论大小,皆以皇上的圣旨为准。但皇上的圣旨,除极少个例,一般都送往内阁拟奏。这样一来,首辅就可以通过拟奏间接地把控朝纲政局。这样一种执政方式,对皇上与首辅双方均有制约。若双方发生矛盾,失败的只能是首辅。皇上虽不能更改先祖创立的制度,但他可以撤换首辅。因此,大凡想要有所作为的首辅,首先要审时度势,摸清皇上的脾性,用自己的观点影响皇上。其次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门生故旧,让他们向皇上写折呈奏,自己再来行拟奏权批准这一建言。张居正久居内阁,虽痛恨朋党,但私下里又不得不承认,如此体制之下,没有朋党必然一事无成。因此他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用术存正气,结党不营私。基于这一点,多年来他也用心结纳同志,培植势力。上任首辅两个多月以来,他仿佛经历了漫长的二十年。说严重一点,他每天都处在焦灼、希望、感奋与痛苦中。但作为一个韬光养晦多年的人,他并没有被这暂时的困境所吓倒,他感到形势有可能发生转变。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全国各地发出二十多封急信,收信人全都是他的门生故旧。他向他们密授机宜,教他们如何向皇上写折进言。现在摆在他桌上的这九道奏折,就是其中的第一批。皇上既然悉数发来内阁拟奏,其态度不言自明。想到这一层,张居正不禁双眸炯然,脑海里顿时升腾起一个壮丽的憧憬:万历新政就要开始了!(节选自《张居正》第六十二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开篇以太监传达圣谕切入,通过张居正“大喜过望”与太监“从未得到奖赏”的对比,凸显出圣谕的重要性。B.刑部右侍郎施琅的奏折建议明确法司与厂卫职责,御史谢柬之的奏折提出清查财政、厉行节约,二者均旨在解决朝政弊端。C.选文穿插对明代首辅制、拟票权的解说,既补全了历史背景,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行为动机,加深对作品的理解。D.同为改革家,面对革新困境,《答司马谏议书》中的王安石毫不动摇坚持变法的决心,选文中的张居正则迂回隐忍,灵活施策。7.关于“李铁嘴测字”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游七得知消息后“立马就禀告”,既体现出他对张居正的忠心,也暗示了此事对张居正来说极为重要。B.“当即”“连夜”两个时间词衔接紧密,凸显了事件的紧迫性,体现出张居正面对紧急情况反应迅速、决策果断。C.李铁嘴测字“紧扣字意丝丝入扣”,将交代之事当作“玄机”说出,可见其测字技艺高超,“铁嘴”名不虚传。D.张居正运用策略引导李铁嘴测字,从而延后经筵日期,缓解朝廷财政压力,这正是“用术存正气”原则的体现。8.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第三段方括号中的文字是评论者插入的评点,这些评点巧妙地揭示了人物形象。请你参照这种方式,对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进行评点。(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材料二:朕以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且如修之论,将使终其党者则为君子。解散而不终于党者,反为小人乎。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惑。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辩,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惟六经、孟、及宋五子传注,可奉为典要。《论语》谓“君子不党”。在《易》》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朱子谓“上承九五,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大善而吉,然则君子之必无朋党,而朋党之必贵解散,以求元吉。圣人之垂训、亦既明且切矣。(节选自雍正《御制朋党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纣之A时B亿万人C各异心D可谓E不为朋矣F然G纣以H亡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嬉戏莫相忘”中的“相”字意思和用法不同。B.虽,虽然,与《离骚(节选)》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中的“虽”字意思不同。C.凡,一共,与《苏武传》中“武留匈奴凡十九岁”中的“凡”字意思相同。D.厌,满足,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的《朋党论》起笔不凡,对“朋党之说”不回避、不辩解,明确地承认有朋党,希望君王能区分结党的是君子还是小人。B.欧阳修的《朋党论》第二段认为小人见到利益就争先恐后,利益已尽交情也就没有了,甚至相互残害,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互保护。C.欧阳修的《朋党论》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来正面阐明观点,再以东汉桓、灵,及晚唐时史实加以反面例证。D.雍正认为只有六经、孟子的文章以及北宋五子对其的传注可以奉为经典,他引用了《论语》《易》及朱子言论来论证自己对朋党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2)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辨,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对“朋党”的看法,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自规陆游立志当如塞决河,犀编铁砚①未为过。文难称意古所恨,学不尽才今亦多。四海交朋常隔阔,一生光景易蹉跎。耄年尚欲鞭吾后,太息无人为诋诃②。【注】①犀编铁砚:“犀编”指用犀牛皮装订的书籍,“铁砚”指铁铸的砚台。②诋诃:严厉指出他人的过错和不足。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在立志和为学上的态度。B.颈联中的“隔阔”二字,既指距离的遥远,也指诗人与朋友间关系的疏离。C.颈联第二句与陆游《书愤》中的“镜中衰鬓已先斑”一句具有相似立意。D.诗人即使年老,依然想不断鞭策家中的后辈,但现实却只能让他无奈叹息。16.在本诗中,诗人主张怎样的自规方式?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当下很多家长都在“卷”孩子的学习,而自己却疏于学习,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批评士大夫们有几分相像,他们可以为孩子“ ”,但是自己“ ”,真让人费解。(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3)我们常说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绸缪,在《〈老子>四章》里也表达了同样意思的句子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又大又白的澳白珍珠,居然是在海南昌江核电站养殖的白蝶贝中长出来的。相关部门表示,该核电站周边海域养殖的贝类,受到的辐射水平远低于能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阈值。这一举措,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进一步改善了核电站附近海域的水质。其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耦合点,通过合理的策略与实践,越来越多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保创新实践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光电板下种牧草、核电站养珍珠、盐碱地种橡胶……这些看似( )的组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的双赢。。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活动赋予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生产生活空间。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与技术支撑。伴随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政府与企业可将更多资源投入环保科研、污染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领域。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高达8723.4亿元。这些资源的注入有力推动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产生了显著成效。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协同共进存在耦合点,只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与思维,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就能成为现实。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园区内,“牧光互补”使得牧草格外高产。而牧草的生长又起到了固土保墒、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有效保护了光伏电站周边的生态环境。此外,收获的牧草作为畜牧业的优质饲料,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进一步促成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深化生态价值实现模式的探索势在必行。深入挖掘生态系统所蕴含的多元服务价值,如生态调节价值(涵盖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方面)、生态文化价值(包括旅游、教育等领域),并借助合理的方式将这些价值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开展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精准明确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充分利用生态文化价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诸如生态文化主题公园、生态文化创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更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①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②需要生态价值领域不断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④能够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指明方向。⑤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能有效助力生态价值实现。⑥通过一系列鼓励生态价值实现的政策法规与市场机制,⑦引导企业参与生态环保产业,⑧这不仅能激励企业积极投身生态环保产业增加生产效益,⑨还能从根源上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紧密配合,形成政策激励、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双赢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市场活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持续增强,会有更多兼顾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创新模式出现。通过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进行价值链接,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将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经验。18.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生态环境保护是守护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举措B.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需协同推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C.经济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空间的支持D.环保技术的研发应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手段20.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言而喻 B.不可思议 C.匪夷所思 D.难以置信21.文中列举了“光电板下种牧草、核电站养珍珠、盐碱地种橡胶”等案例,请你再补充一个类似的“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实践案例,要求表述简洁,不超过30个字。(4分)22.论文写作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4分)三、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阅读Ⅰ材料一文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的青春观,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给高一的学弟学妹写一封信,阐述你对青春的理解。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3分)材料一中习总书记政写郑板桥《竹石》诗句,意在鼓励青年需扎根群众,锤炼意志。2.D(3分)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3段顾炎武“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可知,普通人与士大夫的无耻行为对社会风尚和国家治理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3.B(3分)A项呼应的是第二部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思想。C项强调“坚守”与“平凡”,但未能充分体现第三部分中主动“自找苦吃”,“锤炼了意志”,并在变革与发展中“弄潮搏浪”“再攀高峰”的时伐担当。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4.①材料一的“实践”侧重指在基层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发展。②材料二的“实践”侧重指在治学中要“求实学”,注重严谨的考据,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写有益于世的文章)。(每点2分,共4分)5.①青年要有为事业奋斗而肯吃苦、敢吃苦的决心和毅力,做有益于民生的实事,写有益于时的文章,摆脱惰气。②青年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自己审时知变、敢为人先的情怀(在改革发展的历史伟大进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绝暮气。③青年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遏制邪气.(每点2分,共6分)6.A(3分)“凸显圣谕的重要性”错误。作者设置这一对比,并非为了“凸显圣谕的重要性”,而是突出张居正内心情绪的巨大波动及其政治敏感性。两条圣谕中第一条关于“经筵推迟”才是关键——这正是张居正暗中策划、借李铁嘴之口达成的政治目的得以实现的信号;第二条问墨看似琐事,却象征着皇帝对其“师傅”身份的重新认可,意味着君臣信任恢复。因此,“大喜过望”反映的是张居正对自己精心布局终于奏效的政治胜利感,而非单纯因圣谕本身重要。7.D(3分)“这正是‘用术存正气’原则的体现”错误。张居正通过操控测字结果延后经筵,确属“用术”,运用权谋手段达成目的;但“存正气”强调动机正当、不谋私利。然而,操纵民间术士干预皇室决策过程,涉嫌欺君与弄权,虽出于缓解财政压力的好意,但手段隐秘且违背程序正义,已越出“正气”边界。 更重要的是,文中明确指出张居正事后“更增添沉重的负疚感”,正说明此举并非光明正大之举,与其自我标榜的“用术存正气”存在道德悖离。8.①以静谧清明之景映衬张居正内心的安宁与希望,烘托其因皇帝始续师生情谊而生的心理慰藉。②“乾清宫”象征皇权中心,目光投向此处,体现张居正对君心向背的高度敏感与政治依附的现实处境。③外景之澄澈反衬朝局之复杂,形成张弛对比,暗示新政曙光初现却前路未卜的深层张力。(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4分)9.①“竟凭借江湖艺人渡过难关”,显出权谋运作之曲折隐秘;“不轻松”“负疚感”揭示其良知未泯与手段违心的内心撕裂;此矛盾心理凸显改革者在体制夹缝中行事的道德代价。 ②“答应一声”见其沉稳果断,“检查两遍”显其谨严缜密;细节刻画展现首辅处理君臣文书时如履薄冰的职业自觉与高度自律的政治品格。 ③“一口气读完”“精神旺盛”反映其长期压抑后终见呼应的振奋;九道奏折如潮涌至,标志布局初成,预示权力中枢即将重构,情绪背后是政治理想的悄然苏醒。(每点2分,共6分)10.BDF(3分)11.B(3分)A 项,正确。互相/偏指一方,相当于“我”。句意: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记。B 项,错误。两个“虽”意思相同,都是“即使”。句意:即使是兄弟亲戚/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C 项,正确。一共/凡是。句意: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凡是种植树木的方法。D 项,正确。满足/厌恶。句意: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只留下废毁的池台和残存的古树,都厌恶再谈论那残酷的战争。12.C(3分)“正面阐明观点”错误。欧阳修《朋党论》第三段引用纣王事例是反面论证。13.(1)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故”“但”“用”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大抵文人卖弄口才文笔,只求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辨才,常常到了损害天理、违背道义的地步却毫不顾惜。(“掉弄”“骋”“恤”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材料一中欧阳修认为有朋党存在,但分正邪。小人因利益暂时结合,并非真正的朋党; 君子因道义、忠信、名节而结党,是一心为国的。君王要注意鉴别,要进用君子之党。②材料二中雍正认为君子没有朋党,只有小人有朋党,朋党应该被解散。(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15.D(3分)“鞭策家中的后辈”错误,“鞭吾后”的主语是他人,该句的诗意是即便到了老年,我仍希望有人能在身后鞭策我。从标题“自规”(规诫自己)之意也可判断鞭策的对象应该是诗人自己而不是后辈。 16.①要立志坚定,刻苦钻研。立志要像堵塞决堤的江河一样坚定有力,在求学过程中要有古人那样研读坚韧的犀皮书、磨穿铁铸砚台的坚强意志。②要不断积累学识,做到人尽其才。文章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致是古今文人的共同困境,因此更要刻苦钻研,避免成为“学浅才疏”之人。③要善听他人意见,终身精进。即使年老,也要不断鞭策自己,将别人的批评、匡正视为前进的助力,真正做到学无止境,终身修正自己。④人生短暂,不要虚度光阴。人的一生时光短暂,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就虚度浪费,因此要珍惜时间,不断规诫自己。(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17.(每空1分,共6分)(1)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2)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3)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18.②“生态价值领域”前加“在”,⑥“一系列”与“完善”,互换位置(每处2分,共4分)19.B(3分)20.A(3分)21.示例1:湿地养藕既净化水质,又能同时实现生态观光产业增收。示例2:沙漠中种梭梭树,既防风固沙,改善生态,又能嫁接肉苁蓉以增收。示例3:稻田里养鱼虾,既净化水质,又提高农业综合收益。(4分,需体现“经济收益+生态保护”的双赢逻辑,结构上采用“具体实践十生态效益十经济效益”的模式,符合简洁性要求)22.示例:①有哪些创新实践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②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为何需要且能协同推进?③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如何助力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赢?④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兼顾的创新模式会有怎样的趋势与价值?(每点1分,共4分)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 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 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 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 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颂扬美德,互相推举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 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只有一条 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亡国。周武王 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 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 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唐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 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混乱以至灭亡。互相颂扬美德,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蒙骗,却赞美 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共 同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材料二:我认为君子没有朋党,只有小人有朋党。况且假如像欧阳修所说的,那么能够最后不解 散的,就是君子之党,最后解散了,反而就是小人之党。假如欧阳修在今天作出这样的议论, 我一定会整顿这样的言论来纠正大家的迷惑。大抵文人卖弄口才文笔,只求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辨才,常常到了损害天理、违背道义的地步却毫不顾惜。只有六经、孟子的文章.及宋 朝的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对它们的传注,可以奉为经典。《论语》说“君子不 结党营私”。《易》中涣卦的“六四”的爻辞是:解散狭隘的小团体(或朋党),就会获得 极大的吉祥。朱熹解释说“上承应九五爻的阳刚之德,下无所应和(即不与下层阴爻结党),这是能够解散朋党之象”。疏散朋党,顺承九五天子,是非常好非常吉利的。既然这样,那么君子是一定没有朋党的,朋党是一定要被解散的,以求得国家的大吉。圣人赐予的训诫,也是既明白又切合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语文试题.docx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