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夯基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将贤能与政治实践联系起来,是儒学的特点之一。在儒家的视域中谈政治形态意义上的贤能,首先涉及“贤”与“能”的关系。孟子已对“贤”与“能”作了区分:“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在这一分野中,“贤”主要与内在的道德品格或德性相涉,“能”则指治国经世的实际才干。与“贤”相联系的“位”首先涉及荣誉性的社会地位;相应于“能”的“职”,则主要指治理性或操作性的职位。对待贤者的方式是尊重,能者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被使用:“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区分中,德性与能力本身各有定位,但从社会的层面看,侧重于德性的贤者与侧重于能力的能者又都不可或缺:唯有尊贤使能,才能使天下之士都愿意为君主效力。
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在谈到天下之序时,也涉及贤与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根据这一理解,则在天下为公的背景下,既应关注“贤”,亦应注重“能”。相对于孟子在区分贤与能的前提下肯定二者,《礼记》更直接地从正面确认了贤与能的相关性。当然,肯定贤与能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无视二者的不同定位,事实上,《礼记·礼器》对贤与能的社会功能同样作了不同的规定:“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有德”与“有道”属广义的“贤”,“尚有德,尊有道”相应地近于孟子所说的“尊贤”,“任有能”则与“使能”具有相通之处。
从历史的演进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表现为一种理想的社会预设,以此为前提,“选贤与能”首先也具有政治理想的性质;“尊贤使能”则更多地展开为一种现实的政治要求。与之相联系,贤与能既有理想之维,也包含现实内容。从现实的层面看,贤与能都包含二重性。“贤”作为德性,具体表现为个体的内在品格,在内容上,这种品格与个体的价值取向、价值立场相一致:德性与品格本身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体现。在形成的方式上,德性与品格又基于个体的修养。儒家所肯定的贤人,往往也体现于个体的价值追求或人生追求。《论语·雍也》载,在赞美颜渊之贤德时,孔子便感叹:“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贫寒的物质境遇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种贤德所展现的便是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联系的内在品格。
德性意义上的“贤”不仅与个体性的人生追求相涉,而且也表现为与社会相关的品格,并有其普遍的社会涵义。孟子在谈到“进贤”时,便指出了这一点:“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亲,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贤”,意味着相关个体所具有的贤德已展现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并得到了群体的认可。作为社会化的德性,“贤”同时表现为政治品格,并为主政者所应具备。就君主而言,有此品格则为贤君,其特点在于为政关注民众。《孟子·滕文公上》载:“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如果说人生取向层面的贤德表现为私德,那么,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贤德则具有公德的意义。
(摘编自杨国荣《贤能政治:意义与限度》)
材料二:
在儒墨相訾相非的时代,二者对于贤能的标准就不太一样。萧公权认为,“孔子尊德,墨子尚贤”。从字面意义解读“贤”,《说文解字》:“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德才兼备方为贤。不过,儒墨对德性与才干的理解是不同的。孔子是注重德性的伦理思想家,良好的德性是贤能与否最为重要的标准。在儒者那里,德性的标准是“仁”,“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是内在的道德主体性,是作为君子的根本道德属性。儒家的才干则表现为践行仁学的治国能力,内圣而外王。墨子成为儒家的批评者,重要的原因是儒墨身份属性不同,面对的社会场景不同。墨子的小生产者出身,低贱的身份,决定了他对贤能的认识与儒家有所不同。儒家言君子,从社会阶层上看,是“士”阶层。墨家的贤与能的标准与儒家不一样,在墨子看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者才可以算作贤能之士。“墨子尚贤”,并不是只注重事功,而是把德行、言谈、道术三者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些都是战国社会场景中的交往能力。所谓的“厚乎德行”,指个人道德修为。与儒家“仁爱”为本的德性标准有所不同,墨家认为,德性的根本是能践行墨家的“兼爱”精神,以“义”为原则。兼爱超越以血缘为中心的“推爱”,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至于“义”,《墨子·大取》篇做了具体的界定:“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墨家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观,为“义”要做到对人有利,对公共利益关心;也包括个人的正当性利益,“爱人不外已,已在所爱之中”(《大取》)。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动机,而是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表现出近似功利主义的伦理观。所谓的“辩乎言谈”,强调说理、交往能力。在战国那样道术分裂的时代,雄辩的说理能力、良好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所谓的“博乎道术”,以往论者一般指通晓历史文献,显然是局限于文字本身来解读的。从墨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墨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践行,道术不仅仅指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方法。如果说“兼相爱,交相利”体现的是交往理性的话,那么,墨子是从交往理性中提炼出贤良之士的判别标准。
(摘编自解启扬《墨家“尚贤”政治文化研究——兼评“贤能政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认为,对社会发展来说,“贤者”和“能者”都不可或缺,必须要举贤使能。
B. 孟子“尊贤使能”和《礼记》“选贤与能”都认可“贤”和“能”对政治的重要性。
C. 墨家的“德性”标准以能践行“兼爱”精神为根本,主张平等的无差别的爱。
D. 儒家的“能”指践行仁学、内圣外王的治国才干,墨家的“道术”不含此内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先分析“贤”“能”关系及二者在政治实践中的定位,再重点分析“贤”的内涵。
B. “贤”“能”都具有理想和现实的二重性,颜渊之贤和贤君“恭俭礼下”是其证明。
C. 儒、墨两家对“贤”“能”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这和其身份及阶级属性不同有关。
D. 墨家“辩乎言谈”是贤能之士必需的交往能力,这符合战国道术分裂的时代要求。
3. 如果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个是( )
A. 儒墨思想的核心差异对比 B. 儒墨贤能标准的不同及根源探析
C. 墨子“尚贤”思想的内涵解读 D. 儒家“尊德”与墨家“尚贤”的对立
4. 战国时期,国君常常任命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的官员主管地方政务,并要求各级官吏在处理民间纠纷时需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同时考核其施政措施给百姓带来的实际收益。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这些做法是如何体现墨家“尚贤”思想的。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古代的“贤能观”展开论述,但论述的角度和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彭德怀湘江战强敌 秦邦宪愧疚寻短见(节选)①
周承水
在距离湘江界首渡口不足三百米的一座祠堂里,性格刚烈急躁的彭德怀正处在极度的焦灼和不安之中。他像一头被困的雄狮,大步地来回走动,沉重的脚步震得人心一阵阵发紧。
急促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彭德怀快步上前抓起电话筒,第五师师长李天佑在电话里着急地说:“报告军团长,十四团黄冕昌团长和胡震参谋长英勇牺牲,部队伤亡很大,中央机关什么时候才能渡过江去啊?再这样打下去,五师可就全完蛋了!”彭德怀说:“就是全完蛋了,也要保证中央机关过江!”说罢把话筒重重地放下,他的耳边嗡嗡作响,脑子几乎要炸裂了。
此时,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在湘江边掩护党中央的人马、挑子、辎重、坛坛罐罐,艰难地抢渡湘江。他的红三军团伤亡惨重。他正在为李天佑着急的时候,一颗迫击炮弹在离祠堂不远的地方炸开了,掀起的尘土,像冰雹似的打得祠堂上面的小青瓦哗哗乱响。彭德怀怒不可遏,大声骂道:“白崇禧这个狗杂种,看来是不让老子们过湘江啦!”话音刚落,总司令部发来电报,一个接着一个。
红星纵队正在向江边前进……
红星纵队已接近江边……
红星纵队先头已开始渡江……
彭德怀想到多名牺牲的爱将,心中感到一种巨大的伤痛;对西征以来迭陷重围,屡遭失败,感到从未有过的痛苦和懊恼。他愤愤地、自言自语地骂道:“他娘的,这打的是哪门子仗?简直是胡闹!”
这时,参谋长邓萍闯进指挥所,对彭德怀说:“军团长,李天佑的五师阵地遭到敌人猛烈攻击,子弹没有了,他们就用刺刀和石头跟敌人拼。苦战两昼夜,胡震和黄冕昌牺牲,战士伤亡很多,但他们都很勇敢,坚持了三天,终于完成了阻敌任务……”
彭德怀打断了邓萍的话,说:“我已经知道了,你赶快通知六师师长曹里怀,命他留一个团做掩护,主力随五师赶快渡江,命令四师师长张宗逊和黄克诚政委,在兴安与界首之间的光华铺死守,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
光华铺离界首两三里地,周围是一片开阔的丘陵,较为平缓的黄泥地一直迤逦到江边,大树很少,只有稍微突起的高地上,零星地生长着一些灌木、杂草。这样的地形,很难抵抗敌人的进攻。
奉命驻守光华铺的四师十团团长沈述清蹲在战壕中,眼睛盯着前方阵地。突然,桂军的炮弹、机枪子弹不断向四师的阵地倾泻过来。十团的防地首当其冲,几乎全都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在敌人强大的炮火轰击下,十团指战员只得伏在临时挖掘的掩体中。一阵炮击过后,桂军端着枪疯狂地向十团阵地冲了过来。十团的装备实在太差,枪械都是汉阳造步枪,战士们的子弹袋里装有四五颗子弹的就算富有了,他们几乎每射击一次都要目测一下距离,等敌人到了射程之内才敢放枪。
二营营长牺牲了,团长沈述清在二营的阵地上指挥着战士们苦战。眼看凶狠的敌人快冲到二营的阵地面前,沈述清一声令下,亲自率领全营战士从土丘上冲了下去。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一片片倒下,但敌人像着了着了魔似的,拼命往前冲。眼看二营的阵地马上要被敌人夺去,沈述清抽出大砍刀,第一个冲上去,与蜂拥过来的桂军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看见沈团长奋不顾身地杀敌,也大声喊叫着冲了上去。刺刀、大刀,嚓嚓直响,顿时血肉横飞,惨烈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才参加红军的不到十五岁的江西小伙子张毛福,紧紧跟在沈团长的后面。沈团长在指挥战士们反击敌人时,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左脚,摇摇晃晃地倒在地上。这时,一个高个子桂军大步窜了过来,举起刺刀直刺向躺在地上的团长。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毛福狂奔过去,咬紧牙关用自己的枪拼命拨开刺向团长的刺刀。团长一个急转弯,忍着疼痛,翻滚几下,跌进了一条壕沟。
高个子桂军见上来的是个小娃娃,便端起刺刀朝张毛福腹部刺去。张毛福躲避不及,腹部被刺中,但他没有倒下,幼稚的面孔怒视着敌人。当敌人抽出刺刀时,一股热血像喷泉一样从张毛福肚子里喷了出来,鲜红的血喷在高个子桂军的衣服和脸上。
张毛福倒在地上,腹部痛如刀绞,他迷糊着用手无力地按着洞穿的腹部,感觉有什么东西向肚子外面溜滑。他痛苦地勾起头来看了看,发现是自己的肠子溜出来了。他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将掉出来的肠子慢慢揉进腹中。就在这时,有一个敌军发现张毛福并没死,便大步流星冲了过来,举起刺刀向张毛福刺来。眼见敌人的刺刀刺来,张毛福心想这下彻底完了。不料,举刀刺他的敌人刀还没有落下,便惨叫一声,一头栽倒在地上。
原来是沈述清在敌人背后狠狠捅了一刺刀,救了张毛福一命。张毛福见团长来了,便忍着巨大的伤痛站了起来,他一手按住伤口,一手握着枪,踉踉跄跄地和受伤的团长一起对付敌人。这时,周围又拥上来十几个敌军,将他二人困在中间。敌人见他二人杀红了眼,不敢上前拼刺刀,便朝他们开了两枪,沈团长紧紧抱着张毛福顽强地站着,二人虽断了气,但紧紧拥抱在一起,仿佛一尊雕像,站立着牺牲了。
光华铺红军的阵地上到处是尸体,惨不忍睹。有的是中弹死去的,血还在从伤口处往外淌;有的是与敌人拼刺刀时被刺死的,肌肉撕裂,骨头裸露;有的是被手榴弹炸死的,身首异处,难觅全尸;有的头部眼睛爆裂;有的只剩下半边面孔;有的少了一只耳朵;有的缺胳膊,有的少腿;有牺牲了的战士口中还衔着敌人的鼻子,旁边则直挺挺地躺着敌人的死尸……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周承水的长篇小说《长征演义》。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写彭德怀“像一头被困的雄狮”,大步走动,既体现其焦灼,也暗示他在困境中仍有强大的斗志与力量。
B. 李天佑“再这样打下去,五师可就全完蛋了”的表述,指出战况的紧急,从侧面暗示彭德怀的指挥压力很大。
C. 描写光华铺“开阔的丘陵”“大树很少”等环境特点,为后文红军防守艰难、伤亡惨重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D. 张毛福将流出的肠子“慢慢揉进腹中”的细节,虽真实展现战争残酷,但过于血腥,削弱了文本的文学价值。
7. 下列对文中总司令部发来的电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容简洁直白,准确地传递出红星纵队向江边移动、开始渡江的实时战况。
B. 串联前后情节,为彭德怀紧急部署五、六师渡江,四师死守光华铺作铺垫。
C. 侧重过江进程通报,未提及前线困境,间接体现总部对战场压力感知不足。
D. 强化战斗的紧张感,起到与彭德怀的焦灼、红军伤亡惨重照应的艺术效果。
8. 文章结尾描写了光华铺红军阵地上的惨烈场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指出:“本文通过‘宏大背景’与‘微观个体’的交织,让湘江战役的历史叙事更具感染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①,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②,而夷子二本③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④有泚⑤,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⑥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⑦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使士大夫为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节选自《墨子·节葬下》)
【注】①赤子:初生的婴儿。②一本:孟子认为人都是父母所生,这便是天所指定的唯一根源,所以称“一本”。③二本:墨家主张爱无等差,就把父母和陌路人等同起来,所以称“二本”。④颡:额头。⑤泚:出汗的样子。⑥虆:盛土的笼。梩: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⑦缞绖:丧服。穿在身上的为缞,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为绖。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法[A]若言[B]行若[C]道[D]使王公[E]大人[F]行此[G]则必不能[H]蚤朝。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读xiàn,显现,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读音和意思相同。
B. 树,种植、栽培,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意思相同。
C. “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D. “富之说无可得焉”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两句中的“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家信徒夷之两次求见孟子,第二次孟子直接指出其薄葬主张与厚葬父母的行为之间是矛盾的。
B. 夷之将儒家“古之人若保赤子”理解为爱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孟子认为夷之的理解是错误的。
C. 孟子以孝子仁人掩亲的故事论证儒家的“一本观”,否定墨家的“二本观”,夷之未接受其观点。
D. 材料二先列举了一些居丧守孝的具体做法,然后分析不同身份的人这样做后会出现的一些后果。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2)使士大夫为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
14. 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孟子与墨子对“丧礼”不同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①
韩 愈
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城边特地寒。
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团。
云中道上作②
施肩吾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
昔时闻有云中郡,今日无云空见沙。
【注】①此诗作于唐长庆二年(822)二月,兵部侍郎韩愈领命,由长安出发宣慰镇州至寿阳途中,夜宿寿阳驿站时。②该诗创作于施肩吾游历云中地区(今山西大同)期间。唐代云中郡为北方军事重镇,经历了由汉代边塞要冲向中唐时期荒漠化地貌转变的历史过程。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均以“旅人视角”展开,韩诗写夕阳中的寿阳驿,施诗写雁门关外的云中道。
B. 韩诗首句写二月长安的季节特征和诗人的行程,“别”字为全诗奠定离别的基调。
C. 施诗首句中的“觅”字凸显云中道行人稀少、道路难寻的状况,体现旅途的艰难。
D. 施诗一、二两句中的“羊马群”与“绝人家”形成视觉对比,强化了边陲地域特征。
16. 两首诗的尾句都运用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学课上,老师常引用《论语·阳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诗经》可以培养人们的忠孝品质。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3)小明在读到《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这两句时,立刻就想到《〈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是通过“土”这一意象来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表达阶段是构思之后将思路付诸书面语言形式的操作阶段,( )。
勿庸置疑,构思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构思就是运用思维,思维必须依靠语言,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构思阶段的语言和构成文章的语言毕竞是两码事。构思阶段的语言是简单的、不具体的,甚至只是极其朦胧的一种打算。比如,“天气炎热,山路崎岖,我们汗流颊背,气喘吁吁……”只是构思时的大概想法。形诸文章时,你不能不细想怎样写出天热的程度、山路的艰险,用几句怎样的话表现气喘吁吁的情形,或许还要用另外的一些句子将一两个人的场面特别描绘出来。说不定在表现山路艰险的时候,既要写你们所爬过的石头又大又滑,有的似乎有立刻滚下来的危险,可能还要单独写一写由山水冲成的沟坎常常挡住去路的具体情形。所有这些有利于表现你的写作意图的细微事实、心理活动,都得按每一个不同的意思分别想清楚, ① 这样,你 ② 可以下笔。这个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无疑也是构思的过程, ③ 比起构思阶段的构思来就要具体得多、艰难得多了。
对于这个过程,你不仅要准确、生动、完整地组织自己思路中诸如太阳怎么猛、天气怎么热、山路怎么陡、汗水如何流等每一个最小的步骤,还必须做到各个最小步骤的句子各为其主,互不混淆。比如,表现山路陡的句子不同于表现汗水流的句子,二者混淆不得。此外,还得保证各个步骤之间“意”的相互联系。这样,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大概、含糊的思路才得以付诸文字,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最重要、最具体的一环。
如果说构思阶段,也就是形成思路的过程,是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刻,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的关键,那么,表达阶段的表达过程就是将大体的思路落实于具体的步骤,融文章构成的各种因素于文字的阶段。没有语言表达的实践,任何丰富多彩的思路只是一场空想。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是将构思思路具体化的思维过程
B. 是将构思思路变成文章的语言运用
C. 其中包含把思路具体化的思维和将思路变成文章的语言运用
D. 是使文章内容丰富、深刻、结构跌宕起伏的过程
19. 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作用和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亿万人民铆足一股劲,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B. 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C. 日本法西斯推行“三光政策”,杀害了很多无辜的同胞。
D. 1964年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21.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词语并改正。
22. 某同学完成作文构思后,在动笔写作时却难以将思路转化为具体文字。请结合文中关于“表达阶段”的阐述,为该同学提出三条具体的写作建议。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翻开《长征胜利万岁》,红军战士“煮好野菜分着吃,背包轮流扛”的互助场景,“脚踩烂泥、忍饥挨饿仍咬牙追赶大部队”的坚韧身影,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再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顶着风沙查风口,忍着肝病治盐碱”,带领兰考群众抱团抗灾,用一生诠释了长征精神的当代延续。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这样的精神也从未褪色:安徽长丰县韩伟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发动村民流转土地种植西兰花,组建电商团队打通销路,4年带动42户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雷丙旺带领团队耗时16年,攻克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支撑起超临界火电机组、航空发动机等国家重大工程。……
振华中学拟举办“纪念长征胜利89周年——传团结坚韧志,走新时代长征路”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对“红军的团结与坚韧如何在当代闪光”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夯基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B
3. B 4. ①官员“善于统计农桑数据”“能有效组织水利工程修建”,是治理地方、解决民生问题的实际才干,君主任命这样的人主管地方政务,符合墨家“尚贤”思想中对“博乎道术”这一能力的要求。
②“清晰说理以化解矛盾”直接对应墨家“辩乎言谈”的能力要求。
③考核施政措施实际收益则符合墨家“义利统一”“重视效果”的评判标准。
5. (1)角度不同:
①材料一从儒家内部视角切入,聚焦“贤”与“能”的概念区分与功能互补。
②材料二以儒墨对比为框架,揭示两家对“贤能”标准的根本分歧。
(2)重点不同:
①材料一重点论述“尊贤使能”的政治实践要求和“贤”的二重性。
②材料二重点分析儒墨两家对“贤”“能”的不同理解和墨家“贤能”的三维标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主题上:以战争惨烈的场景,直观展现红军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付出的巨大牺牲,表现其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深化文章主旨。
②情节上:与前文红军坚守阵地、奋勇作战的情节相呼应,完整呈现战斗的全貌,使情节更完整。
③表达效果上:通过对战场惨状的细节描写,传递出战争的残酷与悲壮,引发读者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增强情感冲击力。
9. ①宏大背景:文本以长征途中“掩护中央机关抢渡湘江”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彭德怀部署防线、红军四师死守阵地等情节,展现湘江战役的战略意义与整体残酷性。
②微观个体:文中聚焦彭德怀、沈述清、张毛福等个体的战斗和牺牲,表现红军坚守使命、勇于牺牲、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③两者相互交织,将宏大战役转化为可感知的“人”的故事,既使文本叙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让“微观个体”的行动有了时代价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G
11. C 12. C
13. (1)大概上古曾经有不埋葬父母亲尸体的人,他的父母死了,就把父母的尸体举起来丢弃在山沟里。
(2)假使士大夫这样做,就一定不能治理五官六府,开垦荒地,充实仓库。
14. ①孟子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孝子仁人掩埋亲人是内心悲痛的自然流露,符合道义。②墨子反对厚葬久丧,认为其会浪费财物、阻碍生产。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韩诗尾句描写了在马头的上方,只有一轮圆月高悬的景象,借孤月烘托了诗人离京后的孤独与对故地的眷恋。②施诗尾句描写云中道无云遮蔽,只剩一片茫茫黄沙、不见人烟的景象,与前文的听闻形成对比,表达诗人置身荒漠的寂寥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迩之事父 ②. 远之事君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九层之台 ⑥. 起于累土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C 19. A
20. ①. 只有 ②. 才 ③. 但是
21. ①“勿庸置疑”改为“毋庸置疑” ②“毕竞”改为“毕竟” ③“汗流颊背”改为“汗流浃背”
22. ①细化核心场景的具体元素,用细微事实、心理活动让场景落地。②明确句子的专属表达功能,确保每个句子只聚焦一个核心意思,不混淆不同场景元素。③梳理句子间的“意脉”联系,形成连贯画面。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例文:
传团结坚韧志,走新时代长征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纪念长征胜利89周年,当《长征胜利万岁》中“煮菜分食、轮流扛包”的互助场景在脑海浮现,当焦裕禄“治沙治碱、抱团抗灾”的身影清晰可辨,我们不禁发问:这份穿越时空的团结与坚韧,如何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绽放光芒?答案,就藏在田间地头的耕耘里,藏在实验室的坚守中。
红军的团结,是“生死相托、祸福与共”的集体信念,这份力量在当代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化作了抱团致富的暖流。当年红军过草地时,一碗野菜分着吃、一件单衣轮流穿,靠着个体与集体的血脉相连跨越绝境;如今安徽长丰县的韩伟,正是带着这份团结初心,以“党建+合作社”模式将分散的村民拧成一股绳。他发动42户村民流转土地种西兰花,组建电商团队共拓销路,没有单打独斗的浮躁,只有“一户不富不算富”的担当。试想若各户只顾自家田地,何来4年人均增收3万元的硕果?从长征路上的担架队到如今的合作社,团结从未改变其内核——唯有攥指成拳,方能攻克难关。
红军的坚韧,是“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生命韧性,这份执着在当代科技攻坚中凝成了破壁突围的锋芒。当年红军脚踩烂泥追赶大部队,靠的是“不落下一个”的坚韧;如今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雷丙旺,带着团队与国外技术垄断较劲16年,熬白了头发终攻克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技术。没有坚韧的支撑,怎会有从“卡脖子”到“稳支撑”的跨越?正如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数十年在戈壁荒漠中修复壁画,用显微镜般的细致对抗岁月侵蚀,让千年壁画重焕光彩。坚韧从来不是一瞬的爆发,而是把初心熬成信念的长久坚守。
团结与坚韧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相生相伴、相得益彰。雷丙旺团队若没有成员间的分工协作,仅凭一人之力怎能熬过16年的研发周期?韩伟的合作社若没有村民们的坚韧坚持,面对市场波动怎能稳坐钓鱼台?从“两弹一星”的协同攻关到抗疫中的众志成城,从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到航天事业的步步攀升,无不彰显着团结与坚韧的共生之力。
同学们,长征胜利89周年,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为小组合作的难题争执时,想想红军分食野菜的包容;当我们为一道难题退缩时,想想雷丙旺团队16年的坚守。让我们带着这份团结与坚韧,在课堂上互助共进,在实践中迎难而上。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传承人,每一份坚持都在书写新的传奇!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