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先秦至西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尚书》《国语》《春秋》等著作对此都有一些零星记载,但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则是《史记》。《史记》是先秦以来中国历史记载的集大成著作,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发展、融合的历程。同时,《史记》还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革故鼎新、忧国爱国、崇尚德义等民族精神。
坚韧不拔。建功立业是艰难曲折的,也正唯其难,才更显示出奋斗者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更具有生命的价值。《屈原列传》中,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与党人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甚至被赶出朝廷后,仍在不断追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这种追求的真实写照。司马迁在《史记》中还写了许多“隐忍就功名”的烈丈夫:伍子胥报仇,名垂后世;勾践卧薪尝胆,称霸天下;范雎逃难,历尽艰险,终于权重秦国。这些人物给《史记》增添了生命力量,千载而下,仍使人激动不已。
革故鼎新。当旧的生存环境已经老化,没有生机时,一些有志之士,尤其是统治阶级内部较为清醒的人物,极力想给它注入新的活力,或改革,或革命,以改变或摧毁现实、建立新的生存环境为目标。改革,意味着改变传统,尤其是当改革触动了贵族利益时,往往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时,先以雄辩和果敢打消了秦孝公的疑虑,然后又与甘龙、杜挚等保守势力进行斗争,终于使秦国获得新生。后来,保守势力又一次抬头,商鞅被车裂,成为悲剧人物。如果说改革只是对现实进行轻微改造的话,那么,革命则是激烈的改造现实的方式。《史记》所载的汤伐桀、武王伐纣,乃是改朝换代。一个王朝因为政治敝坏而走向覆灭,但同时又意味着另一个受民众欢迎的王朝的新生。与改朝换代相关联的是起义。也正由于这些起义,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勇于革命的精神。尽管起义多以失败而告终,但最终给后人的,却是一种可歌可泣的精神。
忧国爱国。当社会处于分裂、动荡之时,忧患意识会成为时代风尚,大批有志之士,为国家的统一、安定而忧虑。春秋战国时代,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与思想家们的忧患意识是分不开的,尽管各家学说不完全相同,甚至针锋相对,但有一个共同的时代主题,就是如何结束战乱、统一天下。诸子百家的著作中,都有这些思想家的自我形象,透过他们的理论主张,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忧患意识。《史记》对这些思想家的忧患意识也有表现。在天下一统、新王朝刚刚建立之时,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也往往产生忧患意识,因而也会有共同的时代课题。如西汉初年,围绕如何巩固政权问题,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忧患意识的人物,《史记》中记载的陆贾、贾谊、邹阳等,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忧患,甚至在盛世也会出现“危言”。贾谊生活在“文景之治”的盛世,朝廷上下都以为可以坐享太平,独有贾谊深谋远虑,发出振聋发聩的忧世之言,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与爱国精神紧密相连的。忧国,正是为了爱国。在中国古代,爱国精神往往与忠君连在一起,但它已作为我们的民族心理,深深地积淀下来。《史记》中,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奋不顾身地维护国家尊严,在国内不愿与廉颇争功,而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霍去病为国家忘自家,克己奉公;卜式输财助边,济国家之困;李广反击匈奴,保家卫国……这些人都体现了爱国精神。
崇尚德义。在《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许多国君德厚仁爱,受到民众拥护爱戴,像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文帝等,被人称为仁爱之君;而暴虐如桀纣的国君,则被民众推翻。当然,在《史记》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伯夷、叔齐不愿食周粟而饿死;屈原为保持高洁人格而沉江自杀;《赵世家》记载的“赵氏孤儿”故事中的公孙杵臼、程婴等义士,为保护赵氏孤儿而牺牲自己,谱写出一曲动人的乐章。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材料二:如何评价《史记》?最有名的是鲁迅先生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以为,还可以补充一句话:“治国之宝典。”“治国之宝典”,指《史记》为后王立法。简括地说,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建构要与时俱进,不断更化革新;二是,贤人治国,追求君明臣贤。
先说国家建构。《史记》生动记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的社会变革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如何避免动乱发生?就需要施政者自觉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变革,自强不息。“通古今之变”,就是要用不断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间社会的发展。国家施政要不断地因时调整,所以《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后人采择。最有名的变法改革,一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是秦国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渐进改革,移风易俗,赵国近于称霸,历时二十年。商鞅变法急进改革,除秦旧制,一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功效,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强国。渐进改革有许多保留,但所付成本小,负面影响也小;急进改革彻底清除旧制,见效快,但所付成本大,负面影响也大。两种模式供后世借鉴。
《史记》为后王立法,更深的层面是贤人治国,君要明,臣要贤。司马迁对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极力颂扬,对暴君昏主、权奸污吏则无情批判,留下正反两面的典型用以警示后世帝王,惩恶劝善。
(摘编自张大可《<史记>是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治国宝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勾践、范雎的成功都经历了一番苦难,唯其如此,才更能体现出他们所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B.改革是对现实的轻微改造,革命是对现实的激烈改造,《史记》通过所记事件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C.“文景之治”之时,朝中都认为可以安享太平,唯独贾谊发出盛世之“危言”,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D.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移风易俗,虽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但这种渐进式改革耗时长,见效慢,不值得采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先秦以来中国历史记载的集大成者,鲁迅从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个方面对它进行了高度评价。
B.我国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能在精神上给后人以激励,促使后人崇尚德义,完善人格。
C.面对如何结束战乱、统一天下这个时代主题,怀有忧患意识的诸子百家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甚至相互对立。
D.《史记》写了商汤、周文王、汉文帝等仁爱之君,与其他人相比,他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更为重大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史记》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
A.孔子为了理想而周游列国,尽管到处碰壁,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B.烛之武深明大义,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智劝秦君,解郑国之围。
C.鸿门宴上,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D.孟子追求大丈夫人格,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材料一、材料二都运用了商鞅变法的事例,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5.《史记》被人们认为是“大百科全书”。读者从《史记》中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①
马克·吐温
一个朋友从东部来了信,我遵他的命去拜访了好脾气、爱絮叨的西蒙·威勒,打听我朋友的朋友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的下落。
我见到西蒙·威勒的时候,他正靠着安吉尔酒馆吧台旁边的炉子打盹。我注意到他是个胖子,秃脑门,一脸安详,透着和气、朴实。
他站起身来问了声好。
我告诉他,朋友托我来打听一位儿时的密友,这人叫列昂尼达斯·斯迈雷,听说这位年轻的福音传教士曾在安吉尔屯子里住过。
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拿自己的椅子封住我的去路,然后讲了一通下面那些枯燥无味的事情。他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他用的就是四平八稳的腔调,没有变过。
他收不住的话头里透着认认真真、诚心诚意的感人情绪,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事来办。我听凭他按照自己的路子讲下去,一直没有打断。
列昂尼达斯神父——嗯,这里从前倒是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
别的不说,要比谁最古怪,他算得上天下第一。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着,碰上什么就赌什么。
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里开步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儿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的时间。
这个斯迈雷有一匹母马——小伙子们都管它叫“一刻钟老太太”。因为它慢慢吞吞的,不是得气喘、生瘟热,就是有痨病,他们总是让它先跑两三百码,可等到了终点跟前,它就抖起精神,撒欢地尥蹶子,四只蹄子到处乱甩,弄得尘土飞扬——赶到裁判席前头的时候,它总是比别的马早一个头。
他还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变了另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别的狗抓它,咬它,接二连三地让它摔跤,可安得鲁·杰克逊②——那条狗的名字——老是装着没什么不自在的,一直到再没钱往上押了。这时候,它就一口咬住另一条狗的后腿,咬得死死的——光咬,叼着不动——直到那狗服软,哪怕等上一年也不要紧。
唉,这个斯迈雷呀,他还养过拿耗子的狗、小公鸡、公猫,都是这一类的玩意儿,不论你拿什么去找他赌,他都能跟你兵对兵、将对将,让你赌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逮着一只蛤蟆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足足有三个月,他什么事都不干,光待在后院里头教那只蛤蟆蹦高,果不其然,他把蛤蟆训出来了。
只要他从后头点蛤蟆一下,你就看吧,那蛤蟆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爪朝下落地,就像一只猫。
他还训那蛤蟆逮苍蝇,勤学苦练,练得那蛤蟆不论苍蝇飞出去多远,只要瞧得见,回回都能逮得着。
嘿,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③——那蛤蟆叫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
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蛤蟆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下去了,然后像一摊泥“扑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从平地往上跳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比你见过的所有蛤蟆都跳得高一个身子。只要比这一项,斯迈雷就一路把注押上去。斯迈雷把他的蛤蟆看成宝贝。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盛着那蛤蟆,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蛤蟆笼子。
那汉子拿过笼子,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蛤蟆比别的蛤蟆能好到哪儿去。”
“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蛤蟆比加利维拉县随便哪一只蛤蟆都蹦得高。”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说:“要是我有一只蛤蟆,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话了:“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就这样,那汉子拿着笼子,把他的四十块钱和斯迈雷的四十块钱放在一起,坐下等着了。
这汉子坐在那儿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蛤蟆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蛤蟆的下巴颏——然后把蛤蟆放到地上。
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稀里哗啦趟了一气,到底逮住个蛤蟆。他把蛤蟆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行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我喊个号。”
然后他就喊:“一——二——三——蹦!”
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蛤蟆,那只新来的蛤蟆蹦得特有劲,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
斯迈雷又纳闷,又上火。当然啦,说什么他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档子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说:“真闹不明白这蛤蟆怎么栽了?看起来,它肚子胀得不轻。”
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蛤蟆掂起来,说:“它要没五磅重才怪呢!”蛤蟆头朝下,吣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
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蛤蟆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这时候,西蒙·威勒听见前院有人喊他的名字,就站起来去看找他有什么事。他一边往外走,一边扭头对我说:“就在这儿坐着,老客,歇会儿——我一转眼就回来。”
不过,对不住了您呐,我想,再往下听牛皮糖吉姆·斯迈雷的故事,也打听不到列昂尼达斯·斯迈雷神父的消息呀,于是我拔腿就走。在门口,我碰上威勒回来了,他拽着我又打开了话匣子:
“哎,这个斯迈雷有一头独眼龙母黄牛,尾巴没了,光剩个尾巴蹶子,像一根香蕉,还有——”可我既没功夫,也没这个嗜好,还没等他开讲那头惨兮兮的母牛,我就走了。
一八六五年
(有删改)
[注]①本文创作背景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当时的美国处于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整个美国都十分热衷于商业投机,评判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的多少,所有人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相互欺骗,不择手段,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②安得鲁·杰克逊,美国第七任总统(任期1829—1837),此处唤作狗名。③丹尼尔·韦伯斯特,美国政治家(1782—1852),此处用作青蛙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故事因“我”受托打听人而起,而讲故事的西蒙和故事中的吉姆·斯迈雷则是小说中制造笑料的主要人物。
B.吉姆·斯迈雷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批评他无事不赌的痴迷表现的同时,也赞扬了他认真执着的做事态度。
C.在跳蛙比赛中,外乡人趁着斯迈雷去逮蛤蟆时,给斯迈雷的蛤蟆灌铁砂子,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欺骗作假的社会风气。
D.小说表面幽默轻松,实质上批评和抨击的威力较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述母马和斗狗的比赛过程时,都设置了出乎意料的情节转折,使局面发生改变,增加了小说的阅读趣味。
B.小说用母马和斗狗的比赛故事做铺垫,与跳蛙最终失败的结局形成错位,故事在读者的心理落差中产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C.作者以火轮船的前甲板、放光的煤火描写小斗狗比赛时的下巴和下槽牙,此处运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暗示狗主人的机智热情。
D.小说以政坛人物的姓名作为斗狗与跳蛙的名字,这是作者颇具深意的安排,表现出作者对政治和上层统治者的戏谑与讽刺。
8.小说中的反差技巧是一种通过鲜明的对比或差异来创造戏剧性的手法,请简要说明本文在写西蒙讲故事时包含了哪几组反差。
9.小说在“我”受托拜访的故事中嵌套了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请简要探讨这种“嵌套故事”的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 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0.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11.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②列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户,是一种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文中是指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
B.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C.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等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D.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人上至天子下到平民,都担忧贫穷,司马迁肯定了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合理追求。
B.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C.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D.子贡经商有道,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15.把课内相关文句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2)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16.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
类似的海量点评,_____甲_____?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A)的原创,或让人捧腹,_____乙_____。有的网友爱“写诗”,有的网友爱“转发”,有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B)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③“有话好好说”,④成为最重要也最急需的塑造“新集体生活”的一种规则。
18.下列语句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第二段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小狗汪……汪……地叫着。
B.他思考了片刻,然后问道:“你真的……认为我们可以改变现状吗?”
C.“可恶!然而……”四叔说。
D.花园里有菊花、牡丹、桂花、芍药……
19.请在文中括号(A)(B)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在文中甲、乙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第一段中的“拍砖”是一个网络流行词,网络流行词是现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文化中广泛使用的语言现象,他们以简洁、生动、富有创意的特点迅速传播,反映了社会热点、年轻人心态和文化趋势。请另用一个网络流行词创设情境,描写一种生活现象。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使用贴切,情境合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23.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3)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文体明确: 不得抄装、套作: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C 4.①材料一运用商鞅变法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史记》体现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②材料二运用商鞅变法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史记》可以作为治国宝典,为后代帝王提供治国经验。 5.①中华民族发展、融合的历程。②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③治国经验。
6.B 7.C 8.①西蒙讲述的内容与“我”的打听意图形成反差。“我”打听的是列昂尼达斯 斯迈雷,他却强行讲述吉姆 斯迈雷的故事,产生戏剧性。②西蒙的讲述神态与故事内容之间形成反差。他一本正经地讲述,故事内容却是赌徒的滑稽可笑,造成喜剧效果。③西蒙的讲述态度与“我”的表现形成反差。他严肃认真,把讲故事当成要紧事,而“我”却毫无兴趣,只想逃离,使小说具有幽默感。 9.①提高情节的复杂性。嵌套故事的形式有利于创建复杂的情节结构,使故事更具吸引力。②有利于表现形象特点。母马、小狗、跳蛙等小故事相对独立,便于展现或狡诈或自负的动物形象,更突出主故事人物斯迈雷嗜赌成性的赌徒形象,在“我”的讲述下西蒙活在自己世界、固执、唠叨的老人形象也十分鲜活。③增强主题的深广度。多个小故事嵌套,既批判了嗜赌如命的贪婪人性,也批判了美国其时拜金享乐、投机欺诈的社会风气,还戏谑讽刺了美国上层统治者,主题更加多元、深刻和广泛。④增加讽刺效果。让角色讲述各种荒诞故事,并在讲述中隐含他们对斯迈雷嗜赌成性等现象的不同态度,增强小说对人性弱点和社会风气的讽刺。
10.AD 11.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 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12.C 13.B 14.D 15.(1)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2)(范蠡)于是乘坐小船在江湖中漂泊,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陶邑改名叫朱公。 16.①采用计然生财致富的策略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17.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18.D 19.A:匠心独运(别出心裁);B:人声鼎沸(沸反盈天) 20.甲:又何止是在春晚;乙:或让人流泪 21.示例:减肥不外乎就是控制身体热量的摄入量,同时增加身体消耗的热量,想通过使用甩脂机来快速减肥,就是妥妥的交智商税。 22.示例: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改为“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④“成为最重要也最急需的塑造‘新集体生活’的一种规则”改为“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的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23.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古语说:“近墨者黑”。强调了不良环境会改变人的好品性。在我看来却不尽然。此“墨”即周围环境,能够影响人,但绝不可能是使人改变的绝对条件,因为一个人的特质并非由外界赋予,而是由内心决定。若是坚守住内心,那么我想,就算近墨也未必黑。
心志的强大足以抵制外界的纷扰尘嚣。其实更多的时候,人未必能够选择环境,身边的人、事、好、坏,并非能顺应己愿。如果真的近墨者黑,那么世界早已污浊不堪了,又何来的坚守与原则呢?所以总有人能够近墨者而不黑,若是愿意,也总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而这“不染不妖”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一颗不受侵扰的坚定的心。
一代清官海瑞,偏偏处在明中后期那样一个开始走向腐朽的时代。身边的官吏守旧、自私、懈怠,而他,之所以传为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墨色染尽”的年代依旧两袖清风,励精图治。他敢违众人而上,他不畏成为众矢之的,是心志的坚定在为他做前进的动力。海瑞,是个近墨者,但他在那样一个黯淡的时代,用他的原则,他的坚持,使自己置身于官场的黑暗之外,这近墨者未必黑。
永远不会忘记汨罗江的忠魂,高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愿生命同江水一同逝去,也不违心成为时代
的附庸。他不妥协,不退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他的一跃,却是这个近墨者的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他传奇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这近墨者未必黑。
古今中外,多少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耀不灭之光,他们之所以傲然独立,是因为他和环境的截然不同。人为心生,心志的强大与否,决定了一个人是洁身自好或是同流合污。心志足够强大,不论身处在何种环境,都能保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外界纷扰迷乱视野,迷失方向,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不难看出,即使近墨,只要建立自我,培养心志,就能够使自己傲然世外。自我价值的发现,心性的建立才是决定一个人品性的关键,而周围环境往往起不到颠覆人的作用。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抱怨环境不好,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墨者未必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