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30分,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请用2B铅笔将所选的答案涂在答题纸对应题号上;
2.笔答题,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题号处。必须在题号所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6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
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卡叽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
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1945年11月2日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注】《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抨击了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1946年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
1.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通讯。文中准确地点出日本代表向联合国签字投降的具体时间,以此纪念标志性事件的发生,突出其严肃、庄重。
B. 材料一最后一句“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言简意赅,前半句写出了中国遭受屈辱、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后半句表达了对重获新生的中国的期待。
C. 材料二中提到“白皮书来了”“值得庆祝”,是因为毛泽东认为可以利用这件事来教育一部分心存幻想的知识分子。
D.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从标题形式到民族感情都很相似,都表达了民族自豪感。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展现典礼过程,全文条理清晰,各片段既有机相连,又自成体系。
B. 材料一通过描写军舰上的水兵脸上的微笑,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体现了新闻通讯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
C. 材料一在叙述签字仪式时插入“九·一八”和“一九三三”事件,巧妙将客观历史事实与主观情感抒发相结合。
D. 材料二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是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3. 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B.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C. 君子喻于义。——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 (天下)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
“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哎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娘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
“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几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这一骂,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崽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一个洋当?”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你们忍心吗?”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举证反驳”。而编辑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5.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
B. “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 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 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6. 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B. 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C. 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D. 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7. 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Ⅲ(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敦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三: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节选自《论语·宪问》)
8. 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断句,请用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要求区域内填写断句处对应英文字母。
若A是B则弟C子之惑D滋甚E且以F文王之德G百年H而后崩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再,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复”意义不同。
B. 诚,的确,与《大学之道》中“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诚”意义不同。
C. 行,施行、推行,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行不忍人之政”的“行”意义相同。
D. 死,使……死亡,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相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
B. 材料一认为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C. 公孙丑认为管仲和晏子有辅助君主称霸、成名的功劳。孟子却认为,以齐国的实力用王道来统一天下,易如反掌。
D. 有人向孔子问管仲这人怎么样,孔子认为他削夺了伯氏的骈邑三百家,伯氏终身吃粗饭过活,到死也不敢反抗。
11.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虽不敏 敏:勤勉
天下归仁焉 归:称赞、称许
B. 人而不仁,如礼何 而:表假设
在明明德 明:彰明
C.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征伐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 常于几成而败之 几:接近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实:果实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 材料二中的孟子和材料三中的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暂时安居岳阳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多事”“尽情”两个词语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年岁将近时内心的复杂况味。
B. 本诗由爆竹声和江水转到写诗人的所感,接着由实到虚,想象来日登楼远眺之情景。
C. 本诗题为“除夜”,诗中多处与题目照应,如“随节换”“比量旧岁”暗示时节变换,新旧交替。
D. 本诗不用华丽辞藻,不用典故,语言浅近而不平淡,表达出作者蕴藉之情,有韵味醇厚之感。
15. 首联提到“意未平”,诗人的“意”包含哪几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写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原理的句子是“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无衣》中“______,______”表现了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状态。
(4)《老子》四章中,写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______,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云”端,传统艺术正在形成新生态。短视频与直播中,京胡拉着“抖音”神曲,昆曲玩起了“快闪”,西北“花儿”唱出摇滚风……各类传统艺术换“新颜”的热闹场面______,反映出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亲近。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甲 ,才能“火”起来。
所谓“活”,是指在表演内容上要鲜活,不断吸收时代与生活的“______”:在表现形式上要活泼,勇于尝试以跨界、混搭等方式______,实现审美时尚化。此次“云”端表现十分抢眼的戏曲艺术,就遵循了上述方式,并且创作者们选择了当下时兴的传播媒介直播,还根据直播时长精心设计直播内容。戏曲艺术经此传播,在活跃度方面有很大突破。
中国传统艺术是在历史长河______中沉淀下来的文明精华。①活化传统艺术,②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领略艺术之美,③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使命,④也是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源远流长 推陈出新 沙里淘金
B. 如日中天 源头活水 推陈出新 大浪淘沙
C. 如火如荼 源头活水 开拓创新 大浪淘沙
D. 如日中天 源远流长 开拓创新 沙里淘金
18. 请在文中甲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5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B
3. A 4. ①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②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③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答案】5. C 6. B
7. 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 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论; 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之中。
【答案】8. BEG 9. D
10. D 11. B
12. (1)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
(2)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做不到。
13. 材料二中孟子是从“王道”的政治理想出发,批评管仲的功业格局不够宏大。
材料三中孔子则是从“仁”的核心标准出发,忽略其个人品行瑕疵,而高度肯定其安天下、利苍生的巨大历史功绩。
【答案】14. A 15. ①年华逝去、孤独寂寥之悲。颔联诗人怪鬓毛“多事”,慨叹时光易逝;以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来写自己流离他乡、无人安慰的孤独寂寥。
②颠沛流离、远离家乡之苦(或喜忧交织:暂得安稳的“喜”与远离家乡的“忧”)。颈联写诗人现在暂时安居岳阳,比起前两年的颠沛流离,姑且可以称得上喜悦,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家乡远隔千里,又很感惊叹。
③春天来临、国势好转之盼。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16.【答案】 ①. 致知在格物 ②.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 就有道而正焉 ④. 修我甲兵 ⑤. 与子偕行 ⑥. 其脆易泮 ⑦. 其微易散 ⑧. 料得年年肠断处
【答案】17. C 18. 传统艺术要“活”起来
19. ④,修改为“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20.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