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经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威海市经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题(2025.10)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鲜妍(yán) 娉(pīn)婷 风骚(sāo) 鸠(jiū)占鹊巢
B.解剖(pōu) 瞥(piē)见 汹(xiōng)涌 自残形秽(huì)
C.广袤(mào) 恪(kè)守 箴(jiān)言 矫(jiǎo)揉造作
D.宿(sù)营 坍(tān)塌 积攒(zǎn) 彬彬(bīn)有礼
2.诗文积累(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_____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岳阳楼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⑤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⑥以名词描写六种景物,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⑦一上高楼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⑧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去学校读书,不仅要学习文化,而且要学习做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B.在科学和事实面前,很多谣言会不攻自破。
C.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努力学习是提升自身能力的不二法门。
D.他的歌声歇斯底里,让人感到震撼和回味无穷。
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
B.“记”是古代的一种记事文体,通常采用铺陈叙事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意为提升官职,即“升官”。古时尚右,指较高地位。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
5.名著阅读(6分)
(1)【材料一】启明星(艾青)
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到你 一九五六年八月
【材料二】
(
中途病终
)
结合《启明星》和你对艾青其它诗歌的阅读印象,谈谈艾青诗歌意象的特点。(2分)
(2)阅读材料二《杨志重要人生经历示意图》,并结合材料一,探究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4分)
①小语对杨志人生轨迹进行了梳理,请你帮他将A、B两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②小语认为,杨志是水浒英雄中的自强不息者。综合《启明星》和《杨志重要人生经历示意图》,你认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6.语言表达(2分)
小语和小文对“水浒英雄”这个话题产生了分歧,请根据语境补全对话。
小语:我是《水浒传》的粉丝。水浒英雄身上,散发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气质,凸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
小文:这个我可不敢苟同。像武松醉打蒋门神,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多残暴啊,和自强不息不沾边。
小语:________________
小文:听你这么一说,倒是也有道理,武松、鲁智深等水浒英雄身上散发着那个时代背景下自强不息的气息。
二、诗词阅读(4分)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7.甲诗的颔联用了两个典故表达回归后的感受,前半句表达了___________;乙诗中的颈联以“汉文有道”反衬贾谊被贬的凄凉,以“湘水无情”烘托贾谊的痴心,道出了______(2分)
8.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甲诗作者贬官多年,回京路上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是通过哪些意象分别表现出来的?
乙诗中“秋草、寒林、寂寂江山”这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2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太守谓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故善为国者 公问其故
D.遇民如父母之爱子 或遇其叱咄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环而攻之而不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其真无马邪
C.利之而勿害 跳往助之
D.故善为国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12.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甲】【乙】两文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四、议论文阅读(27分)
(一)人生高度须作为,吾辈青年当攀登(农佳纯)(14分)
①人生何可为?人生可何为?古今纵横五千年,穷尽八荒,我找出了答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太白的豪言壮词;是“受任于败军之际”的孔明的担当大义;是“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元亮的淡泊心志。人生之意,吾辈青年当以坚定信念践行之。
②践行人生之意,就要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行胜于文”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这句话其实是一句老话,是经过千磨万砺的实践才得出的结论。仍记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陆游,他卧病在床仍心系国家大事,自请上阵杀敌。再到如今,在以“实践检验真理”为标准的时代,研究生毕业的黄文秀,用她短暂的一生检验了她的人生价值,她不再满足于文本上的“成”,而是更注重行为上的“就”,于是她便永远留在了广西百色的那个小山村里。我们是新一代青年,更要清楚知道“行胜于文”的重要性,要在久久为功、止于至善的奋进中成就更有高度的人生。
③践行人生之意,就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西楚霸王项羽在面对浩荡强敌时,毫不畏惧,奋勇向前,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以国之大将的气势,书写了他辉煌的一生,即使后来在乌江自刎,后人对他的评价是如帝王一样写进了本纪。再看今朝,曹原在攻克21世纪难题石墨烯时,也丝毫不见退缩,越挫越勇,越拔越韧,终得成就。战胜困难并不可怕,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便可一往无前。我们更要学习去建立自己面对困难的心境,时代青年应如是。
④践行人生之意,________________。苏东坡在历经多次贬谪,越贬越远时,虽稍有抱怨之言,却仍积极向上,在天地辽阔间驾一叶扁舟,尽发书生意气。想得开,看得淡,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我们需躬行的。在困难时不妨想一想,那位四川母亲巴木玉布木的事迹,你会发现,越是渺小的人,身上往往藏着无穷无尽的积极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后,苦尽皆甘来。新青年一代要多以前人为榜样,践之行之,方可成就自我。
⑤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俯仰之间皆是华夏信仰,一脚一步都是努力与血汗铺就的路。在人生可何为上,我们青年要有更清晰的认知:行胜于文,是对未来的不倦探索;乐观心态,是对自身的察省之行。我们站在时代交汇点上,要用尽全力,全力以赴,要有所作为,践行人生之意,方可奔向时代中央,撞破黎明前的黑暗,窥得万丈光芒,志向高峰,攀得前途光明!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文章开篇用设问句引出本文论题:吾辈青年当以坚定信念践行人生之意。
我们要学习曹原越挫越勇的精神,不断建立自己面对困难的心境。
文章第④段将苏轼和巴木玉布木的事例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清晰,论据充足,论证有力。
14.结合第④段,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2分)
15.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6.下面链接材料最合适作为本文哪一段的论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链接材料: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3分)
(二)知荣而后勇(鲍培可)(13分)
①孔子说:“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的确,感到羞耻、坦诚问题、直面错误,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可既然难能可贵,就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勇于改过、敢于雪耻,也必定需要更多的勇气。如果无关道德败坏、品行卑劣,成绩不够优、水平不够高、表现不够好,那只能说明还有改进空间,倘若因此变得自卑,甚至感到羞耻,那么终将自我沉溺,彻底放弃自己。人谁无过,接纳不完美,绝无必要到羞耻的地步,知耻而自新,知耻而后勇,纵然可以成立,也难以持续。知道何谓荣耀,明白争取殊荣,才能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卧薪尝胆的勾践,尝胆的苦只是表象,内心深藏着“三千越甲吞吴”的光荣梦想,才能澎湃“十年生聚”的胆气;惨遭宫刑的司马迁,耻辱本身并不足以激发毅力,而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人生最大荣耀,给了他坚持到底的勇气。
②“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燃灯校长”张桂梅,从不向命运低头,尽力让女孩们心中充满骄傲,高山是方向,峰顶有光芒,唯有如此,1800多名女孩才能走出大山,自立自强,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徐梦桃,2010年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挑战高难度动作失败,憾得第六,2014年收获银牌,2018年落地失衡,仅得第九,无数次伤病的打击,总是与金牌失之交臂的压力,从未击垮她,她最多一时失落,却绝不深陷失败之耻,而是一心想着在家门口收获“奥运金牌”,实现“职业生涯大满贯”,让全世界都在闭幕式上看到她“高”举中国“梦”。华为独特的轮值董事长制度,就激发了一群聪明人掌舵华为的管理激情,给公司经营带来了勇于改变的活力。
③心理学上有一种标签效应,贴好的标签能够激发荣誉感,注入驱动力;在管理学中,还有头衔效应,用头衔激励进取心,赋予人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人感觉自己很重要、很强大,不断主动创造价值。“国家荣誉称号”“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时代楷模”……一个又一个荣誉,激发了全体中国人奋勇拼搏的力量。惜英才,自会俊采星驰;重英雄,必会群英璀璨。
④谁不想垂功立事,图影凌烟?谁不想建功立名,誉满天下?奋进新时代,勇追中国梦,正需要大家心怀榜样、激发能量、勇毅前行。曾经的国耻自不能忘,但未来的光明,更能召唤我们勇破万难。一定要明白,紧绷的羞耻感,频繁的自我施压思维反刍,绝无可能成就万夫莫当之勇。不要人为虚设障碍,不要沉醉自我伤害。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积极的自我暗示,长期的正向激励,方能正向发力。眺望远方的光荣与梦想,设立一个个微小的目标,偶尔自加超额的任务,让正向循环得以形成,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⑤知荣而后勇,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百尺竿头,直上青云。
【脉络梳理】18.仔细阅读选文,梳理行文思路,补全思维导图。(5分)
【看法争辩】19.小文认为,选文第①段画横线处,与其用勾践和司马迁的例证新解,不如用韩信“胯下之辱”的例证新解(见链接材料一),你赞同小文的看法吗?请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一、二说说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一】“胯下之辱”新解: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羞辱本身并不能激发他南征北战的斗志,而是“给自己的才能找一个舞台,荣耀地封将拜相”这样的人生理想,激发了他征战四方的勇气。
【链接材料二】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淮阴屠户中曾有一个年轻人侮辱韩信:“你要是不怕死,就刺死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便低下身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韩信在秦末大乱之际投奔项梁、项羽,未得重用,转投刘邦,经萧何保为大将。楚汉之争时期,支持汉王刘邦击败项羽,几乎战无不胜,最后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西汉建立后,受到汉高帝猜忌。后因与陈豨勾连反叛,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实践运用】20.链接材料三、四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你更希望父母给予你哪种教育?结合选文与链接材料三、四以及个人经验,写下你的观点和理由。
【链接材料三】在教育界,“挫折教育”是经常被提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链接材料四】我上初三时,遇到了一个会“骗人”的语文老师。他曾私下告诉我——我是他教过的最有灵气的学生,每次总是最先批改我的作文。你看,老师这么抬举我,我能让老师失望么?所以,我拼了命地阅读、学习。我毕业之后,跟我的学霸表姐偶然说起这事儿才知道,我们都是他的学生,他也是这么对表姐说的。可就是这个“骗子”老师的鼓励式教育,让我在语文方面走得更扎实更积极。(节选自《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有删改)
四、写作(50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塞格林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约翰·列依
21.请围绕“改变”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提示及要求: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②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山东省威海市经区 2025—2026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10 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2 分)
  1.D
  2.①江山如此多娇②露从今夜白③雪拥蓝关马不前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⑤玉盘珍羞直万钱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⑦蒹葭杨柳似汀洲⑧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D
  4.D
  5.(1)艾青诗歌的意象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如《启明星》中的 “启明星” 象征着在黑暗中坚守、向往光明、勇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其意象多源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饱含诗人对国家、人民以及光明的真挚情感,像《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中 “大堰河” 这一意象,就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①A. 杨志卖刀(杀牛二);B. 失陷生辰纲
  ②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是:在人生遭遇挫折、困境甚至失败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始终坚守信念,努力抗争,即便经历多次打击,仍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如杨志虽屡遭不顺,但始终未彻底沉沦,仍想凭借能力实现价值;同时也包含如启明星般,在困境中坚守,向往光明,为追求目标持续付出的精神。
  5.小文,你只看到了他们行为中 “暴烈” 的表面,却没看到背后的原因啊。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为了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是伸张正义,面对恶势力不低头;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是为了救助金氏父女,反抗欺压百姓的恶霸。他们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不畏惧、不退缩,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去维护正义,这正是 “自强不息” 精神在那个动荡时代的一种体现,是不向恶势力妥协、努力践行正义的表现。
  二、诗词阅读(4 分)
  7.对故友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不满以及对贾谊不幸遭遇的同情
  8.甲诗中 “沉舟”“病树” 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作者贬官多年后心绪难平、有身世飘零之感;“千帆过”“万木春” 这两个意象则表现出作者刚健昂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精神。乙诗中 “秋草”“寒林”“寂寂江山” 这些意象营造出凄凉、萧瑟、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贾谊的同情,以及自身被贬谪的悲凉、孤独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
  9.A
  10.C
  11.(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
  (2)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他们感到哀伤;看到他们劳苦的模样,为他们感到悲痛。
  11.【甲】文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太守欧阳修与百姓一同游乐,关心百姓的乐趣,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乙】文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治国的关键在于爱护百姓,要为百姓谋福利,不损害百姓利益,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弟一样对待百姓,关心百姓的饥寒与劳苦。
  四、议论文阅读(27 分)
  (一)人生高度须作为,吾辈青年当攀登
  13.C
  14.就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态,能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向上
  15.举例论证。列举了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和曹原攻克石墨烯难题、越挫越勇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践行人生之意,就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6.最合适作为第②段的论据。第②段的论点是 “践行人生之意,就要把‘行胜于文’作为人生的行为准则”,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链接材料中宋濂幼时家贫却借书抄录、不畏严寒按时归还,成年后又远赴百里之外求学,这些都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追求知识,践行自己的求学之志,体现了 “行胜于文” 的精神,与第②段论点相符,能有力支撑该段论点。
  17.①引用名言,富有文采。如引用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等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②语言富有感染力,句式灵活。如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俯仰之间皆是华夏信仰,一脚一步都是努力与血汗铺就的路”,运用整齐的句式,情感饱满,能激发读者共鸣;③用词准确、生动,如 “久久为功、止于至善”“越挫越勇,越拔越韧” 等词语,精准地表达了观点,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二)知荣而后勇
  18.①引用孔子 “知耻近乎勇”,提出观点:知道荣耀、争取殊荣才能矢志不移、百折不挠(或 “知荣而后勇更重要”);②张桂梅激励女孩们以高山为方向,让 1800 多名女孩走出大山;③徐梦桃心怀奥运金牌梦想,屡败屡战;④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和管理学中的头衔效应,以及国家荣誉激发国人拼搏力量;⑤总结全文,强调知荣而后勇,才能行而不辍,走向成功
  19.不赞同。选文第①段画横线处的观点是 “知道何谓荣耀,明白争取殊荣,才能矢志不移、百折不挠”,勾践心怀 “三千越甲吞吴” 的光荣梦想,司马迁以 “成一家之言” 为人生最大荣耀,他们的事例能直接有力地证明该观点。而韩信 “胯下之辱” 新解中,虽也提到 “荣耀地封将拜相” 的理想,但韩信最终因反叛被诛杀,其结局带有负面色彩,与勾践、司马迁坚守荣耀并成就正面价值的事例相比,用来论证 “知荣而后勇” 的观点,说服力稍弱,且与文中弘扬的正向价值观契合度不高,所以不适合替换。
  20.我更希望父母给予我链接材料四中的鼓励式教育。选文强调 “知荣而后勇”,认为积极的自我暗示、正向激励能让人矢志不移、奋勇向前,标签效应也表明贴好的标签能激发荣誉感和驱动力。链接材料四中的老师通过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认可,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育方式能给予人信心,让人在正向激励中不断进步。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当父母鼓励我 “这次比上次有进步,继续加油” 时,我会更有动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主动探索知识;而如果父母人为设置挫折,比如故意指出很多我做不到的事情,会让我产生自卑心理,反而失去前进的勇气。所以,鼓励式教育更符合 “知荣而后勇” 的理念,能更好地促进我的成长。
  五、写作(50 分)
  学会改变,成就精彩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中的这句古训,道出了改变的重要意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诸多困境与挑战,学会改变,方能打破僵局,成就别样精彩。
  改变,是面对困境时的智慧抉择。古有司马迁,惨遭宫刑,这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阻碍。若他沉沦于痛苦与绝望,便不会有《史记》这部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流传后世。但他选择改变心态,将痛苦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以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为目标,发愤著书,终成一代史学巨匠。试想,若司马迁固守于耻辱的阴影中,不愿改变,历史的长河中便会少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改变,是突破自我、追求进步的必经之路。晚清重臣曾国藩,早年科举屡次失利,性格也有诸多缺陷。但他并未就此停滞不前,而是坚持每日反省,不断改变自身不足。他从浮躁变得沉稳,从傲慢变得谦逊,在治学、修身、处世等方面不断突破自我。正是这种持续的改变,让他不仅在科举中得偿所愿,更在后来的军政生涯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成为 “晚清四大名臣” 之一。曾国藩用行动证明,唯有不断改变自我,方能超越过去,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改变,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在认清现实后的理性调整。塞格林曾说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正是改变的智慧所在。倘若一味固执地想要改变无法改变的事物,只会徒增烦恼与挫败感;而对于可以改变的,若选择逃避,便会错失机遇。就像在学习中,我们无法改变考试的难度,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通过努力提升成绩;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看法,但可以改变自身的行为,用实力赢得认可。
  人生如舟,行驶在茫茫大海中,难免会遭遇风浪与暗礁。学会改变,如同为船只调整航向、加固船身,让我们在人生的航程中,能够冲破阻碍,驶向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以勇气为帆,以智慧为桨,在需要改变时果断行动,方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