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季初一年级第一学月作业精练语文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酝酿(liàng) 抖擞(sǒu) 黄晕(yùn) 咄咄逼人(duō)
B. 着落(zhuó) 贮蓄(chǔ) 吝啬(lìn) 花枝招展(zhǎn)
C. 棱镜(léng) 粗犷(guǎng) 静谧(mì) 应和( hè)
D. 澄清(chéng) 池畦(wā)淅沥(xī) 呼朋引伴(bàn)
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骄媚 静谧化妆花枝招展
B. 喉咙 绿苹粗犷呼朋引伴
C. 干涩 郎润宽敝淅淅沥沥
D. 风筝 抖擞健壮咄咄逼人
3.古诗文填空。(10分)
(1)《观沧海》中,表现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寄托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哲理的诗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抒发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之情的句子是: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天来了,大地一片花枝招展的景象,让人赏心悦目。
B.他咄咄逼人的语气,让在场的人都很不舒服。
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一场春雨过后,小草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了出来。
5.新学期伊始,七年级(1)班正在筹备“班级生活规划”主题班会,以下是几位同学提交的规划片段,其中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为了让班级更有凝聚力,通过制定共同的班级公约,使大家明确了行为准则。②班会筹备组计划先收集同学们的建议,再讨论公约内容,最后由全班投票确定。③我们不仅要遵守课堂纪律,还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避免不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④另外,每周五下午安排一次班级大扫除,既能保持教室卫生,又能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春》《背影》《骆驼祥子》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C.《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天净沙”是题目,“秋思”是曲牌名。
D.曹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7.综合性学习。(6分)
读书好似一次远足: 你与书中人物相遇,就好像是“有朋自远方来”。在书中,你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与深邃的思想共舞。七(1)班的同学们准备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读书 第划】班上要办一次以“读书” 为主题的手抄报展,小郡设计了自己的手抄报栏目,请帮他再设计两个栏目,使手抄报的内容更丰富。(2分)
栏目一: 名家作品品读
栏目二: 读书方法汇编
栏目三:
栏目四:
(2)【读书 交流】有观点认为“读书时,对书中的观点只能全盘接受,不能质疑,否则就是不尊重作者”。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材料:小哲读书时,只要是书中提到的观点,他都会完全认同,觉得作者的想法一定是对的,质疑作者就是不尊重人;而小涵则习惯在阅读时带着思考,遇到和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会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她认为合理的质疑能让自己对内容理解更深刻。
阅读(44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8—11题。
犁尖上的往事
在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当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大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锃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转眼谷雨,阳雀子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蹚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刍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蔫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红灯笼。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摞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哐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佬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蹿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哧哧”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哧”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哐当、哐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如今,故乡的犁早已锈迹斑斑,无人问津,静静躺在老屋的角落,成了陈列品,而父亲,也和老犁一同,定格在记忆深处。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词句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头写故乡“耕读传家”的遗风,为下文写父亲与犁的故事奠定了文化基调。
B.谷雨时节父亲耕田时“鼻翼翕动,神态安详”,体现他对丰收的憧憬和对土地的热爱。
C.父亲认为“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暗含对传统农耕方式的信任。
D.文末写犁“锈迹斑斑,无人问津”,仅表达了作者对老犁被遗弃的惋惜之情。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伫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缝着有点歪斜的眼,端详着他的犁。犁默然无语,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
10.文中写“铸犁头”场景时提到“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请从感官描写的角度赏析这句话。(4分)
1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犁尖上的往事”蕴含的多层主旨。(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6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①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②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①刘长卿,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少年居嵩山苦读,安史之乱后辗转江南,曾两度蒙冤下狱、遭贬谪,官至随州刺史。晚年因战乱弃官,漂泊淮南、吴越病逝。②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屋。一般指贫苦人家。
1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首句“日暮”点明时间,“苍山远”以远景写山路漫长,烘托行旅的艰辛。
B. 次句“天寒白屋贫”中“贫”字,既写茅屋简陋,也暗示主人生活的清贫。
C. 第三句“闻犬吠”以动衬静,用犬吠声打破山村雪夜的寂静,为“夜归人”的出现做铺垫。
D. 全诗以“宿”为核心,通过写投宿见闻,表达了诗人对芙蓉山主人热情好客的感激之情。13. 请根据诗歌内容,完成下表填空。(4分)
诗句 描绘的画面 情感
日暮苍山远 夕阳西下,苍茫的山峦显得格外遥远 ①
天寒白屋贫 ② 对茅屋简陋、环境凄清的感慨
柴门闻犬吠 柴门外传来阵阵狗叫声 ③
风雪夜归人 ④ 对雪夜归人的关切与画面的好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14分)
钟氏之子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①闻之,语其父钟繇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④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⑤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魏文帝(曹丕):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儿子,文学和政治才能都较为突出,对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有一定作用。②钟繇: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著名书法家,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钟毓、钟会的父亲。③敕见:奉命进见。“敕”,帝王的命令、诏书。④既而:不久,随后。⑤何以:为什么。“何”,什么;“以”,因为。
1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为形容词,意为“美好”,与成语“令名远扬”中“令”的意思相同。
B. “语其父钟繇曰”中“语”读“yù”,为动词,意为“对……说”,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语”(说话)的意思不同。
C. “值父昼寝”中“值”的常见义项有:①遇到、恰逢;②价值、价钱;③值班、值守;④当、轮到。结合语境,此处“值”应选义项①“遇到、恰逢”,而非义项③“值班”。
D. “毓拜而后饮”中“拜”意为“行礼”,与成语“拜将封侯”中“拜”(授予官职)的意思相同。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B.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C.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D.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魏文帝召见钟氏兄弟,既因听闻二人有美名,也想亲自考察他们的应对能力。
B. 面对魏文帝的提问,钟毓“汗出如浆”、钟会“汗不敢出”,两人的表现虽不同,但都体现了对皇帝的敬畏。
C. 钟氏兄弟偷服药酒时,父亲“托寐以观之”,可见父亲是想暗中观察儿子们的言行举止。
D. 钟毓“拜而后饮”是因为懂礼,钟会“饮而不拜”是因为不懂礼仪,所以父亲更认可钟毓的行为。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大意。(3分)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18.文中钟毓、钟会在应对魏文帝问询与偷饮药酒两件事中的表现截然不同,请结合具体言行,分析二人性格的差异及其体现的处事智慧。(5分)
(三)名著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9—20题。
【片段一】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
【片段二】藤野先生将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地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藤野先生》)
19.下面是对《朝花夕拾》的内容的理解或分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B.片段二中藤野先生认真为鲁迅修改讲义,体现出他对学术的严谨。
C.片段一中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体现出她的善良、朴实。
D.《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都是鲁迅成年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没有涉及到他的青年时期。
20.在《朝花夕拾》中,有不少人物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写出其中一位人物的名字,并分别结合所给片段和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们让你印象深刻的原因。(6分)
三、写作(共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脑海中的往事像镜头一样连续不断地上演,无一不是生活中平淡的小事,却温暖得令人忍不住落泪。那温暖的时光,静静地流淌在心灵的最深处,它将永远温馨鲜活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请以 “那件小事温暖着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
②需结合具体生活事例展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事件过程,避免空泛议论。
③合乎情理,不生搬硬套。
④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 2025-2026 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6 分)
  1.C
  2.D
  3.(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A
  4.B
  5.D
  7.(1)示例:读书故事分享;经典名句摘录 (2)我不认同 “读书时对书中观点只能全盘接受,不能质疑” 的看法。读书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带着思考理解的过程。小哲全盘认同书中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可能会陷入盲目跟从,无法真正理解内容;而小涵带着质疑阅读,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验证,既能辨别观点的合理性,又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考。合理的质疑不是不尊重作者,而是对知识的严谨态度,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书中思想,提升阅读质量,所以读书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验证。
  二、阅读(44 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共 16 分)
  8.D
  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犁赋予人的动作与情感,“伫立”“默然无语”“弓着身子”“倾听” 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犁在父亲面前的状态,以及犁与父亲之间仿佛存在的默契与情感联结,体现出父亲对犁的珍视与深厚感情。
  10.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铁塔似的汉子” 是视觉描写,形象地写出拉风箱汉子的健壮体型,展现出他们的力量感;“呼呼的拉风声” 是听觉描写,生动再现了拉风箱时的声音,让读者如临其境。两种感官描写结合,细致地刻画了 “铸犁头” 场景的鲜活画面,突出了传统农事的独特氛围,也体现出作者对这一场景的深刻记忆。
  11.①表层:指与犁相关的往事,如父亲擦拭犁、用犁耕田、给犁上桐油,以及故乡农闲时 “铸犁头” 的场景,记录了传统农耕生活的片段;②中层:蕴含着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对传统农耕方式的坚守,以及对丰收的期盼,体现了父亲这一代农民的勤劳与质朴;③深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消逝的惋惜,对父亲及过往农耕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的珍视。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诗歌阅读
  12.D
  13.①对行旅艰辛、前路遥远的感慨 ②天气寒冷,简陋的茅草屋显得格外清贫 ③对山村雪夜寂静的感受,以及对 “夜归人” 出现的期待 ④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人冒着严寒回到家中
  文言文阅读
  14.D
  15.B
  16.D
  17.钟毓、钟会兄弟小时候,恰逢父亲白天睡觉,于是一起偷偷喝药酒。
  18.钟毓性格恭谨守礼,面对魏文帝问询,他直言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如实表达敬畏;偷饮药酒时 “拜而后饮”,认为 “酒以成礼,不敢不拜”,体现出他对礼仪的坚守,处事遵循规矩。钟会性格机智灵活,面对魏文帝 “何以不汗” 的提问,他巧妙回答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既表达敬畏又不失机敏;偷饮药酒时 “饮而不拜”,认为 “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体现出他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处事更重本质。二人虽性格不同,但都展现出应对场合的智慧,钟毓的智慧在于守礼有度,钟会的智慧在于灵活变通。
  (三)名著阅读(共 8 分)
  19.D
  20.示例一:阿长。印象深刻的原因:片段一中,阿长虽并非学者,却记挂着 “我” 想要的《山海经》,告假回家后特意买来,体现出她的善良、朴实与对 “我” 的关爱;在《阿长与 < 山海经 >》全文中,阿长虽然有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小缺点,但她为 “我” 买《山海经》的举动,以及平时对 “我” 的照顾,都让 “我” 感受到温暖,也让读者看到她平凡外表下的真诚与热忱。
  示例二:藤野先生。印象深刻的原因:片段二中,藤野先生认真修改 “我” 的讲义,连脱漏和文法错误都一一订正,还指出 “我” 解剖图的错误并耐心教导,体现出他对学术的严谨、对学生的负责与关爱;在《藤野先生》全文中,藤野先生不歧视 “我” 这个异国学生,关心 “我” 的学习,甚至询问 “我” 的未来打算,他的正直、热忱与无民族偏见的品质,深深影响了鲁迅,也让读者感受到一位老师的崇高人格。
  三、写作(共 50 分)
  那件小事温暖着我
  冬日的清晨总是格外寒冷,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那天我起晚了,慌乱中抓起书包就往学校跑,连早饭都没顾上吃。早读课上,我的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叫起来,饿得头晕眼花,根本没心思听课。
  就在我趴在桌上难受的时候,同桌小妍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我抬起头,她冲我眨了眨眼,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热乎乎的肉包子,悄悄放在我手里,小声说:“我妈妈早上多做了一个,看你没吃早饭,给你吧。” 包子还带着温度,透过塑料袋传到我的手心,一股暖意瞬间漫遍全身。
  我有些不好意思,小声跟她说谢谢。她笑着摇摇头,指了指黑板,示意我认真听课。我咬了一口包子,松软的面皮裹着鲜香的肉馅,热气顺着喉咙滑下去,不仅填饱了肚子,更驱散了身体的寒冷。那节课,我再也没有因为饥饿分神,心里满是温暖。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包子并不是小妍妈妈多做的,而是她自己的那份。那天她也没吃早饭,却把唯一的包子给了我。这件小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想起,小妍递包子时温暖的笑容和包子的温度,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它像一束光,在寒冷的冬日里照亮了我的心,也让我明白,真正的友谊就藏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温暖着我成长的每一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