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世英先生是我国现代地图学和地名学的开拓者。1930年,曾世英开始具体负责编纂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及其缩编本《中国分省新图》,两图俗称“《申报》地图”。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的地图,仍是依据清乾隆《内府一统舆图》为蓝本修编成的,资料旧,精度低。
曾世英对各省测量局和水利机关绘制的7700多幅实测地图,以及出自俄、英、日、德等国的1500多幅中国各地实测地图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鉴定,用最新成果消除各图本的错误,再进行套合对比,作为编制44幅普通地图的依据。他上溯清初旧书,博考近时游记,征引最新材料,获得了1000多个天文测定的经纬点,在详细考证之后,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方位纠正。“《申报》地图”里地理位置的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申报》地图”的主要成就之一。此外,根据《中华民国新地图》底图,经过认真细致的量算,得出了当时全国和各省准确的面积统计数字,纠正了以往各种地图对全国和各省面积统计数字的混乱问题。
“《申报》地图”还创立了地图集总体结构的新体例,地文与人文分版。此外,增加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经济总图,还在图后编附了地名索引,开创了国内地图编附索引的先例。“《申报》地图”采用等高线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势高低,淘汰了用笔架式、毛毛虫式等符号示意性画法表示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的陈旧方法,形成了我国地形划分为三大台阶的概念,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地势起伏特征,提高了读者对中国地形的正确认识。“《申报》地图”的出版,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教育界的赞赏,被称之为“中国地图学界一部空前未有的巨著”“国内地图革新之第一声”“可与世界最进步之地图并列而无愧色”。当前学术界也已公认“《申报》地图”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运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现代化地图集。国内外有40多种版本的中国地图以“《申报》地图”为蓝本或受其影响。由此可见“《申报》地图”的学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曾世英继续从事地图事业,在地图编绘工作中,他发现我国已出版的地图中,地名问题很大。一些地图中汉语地名写错,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常出现一名多译和同词异译等现象,给读者带来许多不便,也有损国家的尊严。地图的质量好坏,地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于是曾世英开始转向地名研究。他倾注数十年心血,对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我国地名,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和具体实践,从多方面论证了以此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化的国际标准是历史的必然,为联合国最终通过我国自己的地名罗马化方案,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他对残留在我国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图上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外来地名进行了清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曾世英对地名学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极大地推进了这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地图》编辑室《创地图学伟业开地名学先河——现代地图制图学家、地名学家曾世英》)
材料二:
版图在中国最早指户籍和地图,后代指国家领土和疆域。国家版图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疆域,可表现为图、文、声、像等形式,地图是最常用、最直观、最主要的表示形式。国家版图不仅在地图上呈现了一国的领土主权范围,更深刻影响着国民对本国领土意识的认知与认同。这种独特地位决定了地图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格的法定性和严密的科学性,一旦“三严”性失守,将难保版图完整与正确,而会滑向“问题地图”。
“问题地图”主要指存在危害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安全和利益等严重问题的地图,通常可分三类:一是国家版图类;二是敏感涉密类;三是其他违规类。这三类既可单现,亦可共现。版图问题在已发现的“问题地图”中占比最高,且泛滥于地图市场,所以版图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对从全局上把握版图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总体国家安全观响应了我国面临的新安全形势,体现了中国国家安全体系的演变规律,打破了国家安全传统认知局限,突出人民本位,呈现多领域综合互动的大安全格局,是一种以非传统、总体、高级为特色的新安全观。它包含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版图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重要组成,事关多类安全。中国国民长期在国家版图意识上较淡薄,这是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内部根源。国民国家版图意识的形成、延续与深化,只有通过长期、广泛、系统的宣传教育才能实现,但版图教育仍处教育体系边缘,且多流于形式,致使国民对中国版图多很模糊,缺乏对“问题地图”的基本辨别力。西方国家在地图绘制上拥有主导话语优势,这是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国际话语生态。西方制图技术形成对软件、底图等的多重垄断,很多国家在地理信息服务上都难自给开发,多依赖西方现成技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的ArcGIS平台在全球拥有极高市场份额,其软件底图的中国版图有误,影响了全球用户对华认知。随着地理信息市场日渐繁荣,我国现有地图审核无法适应不断增长的地图应用消费需求,此供需矛盾是造成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的结构性困境。我国地图审核正趋向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但当前审图仍面临流程繁、技术弱、成本高等问题,难满足全天候、大批量、多样化审图需求,制约了对“问题地图”的截堵。中国版图“问题地图”泛滥各成因密切关联并互为条件,这启示国家版图安全治理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予以统筹。
(摘编自何光强、刘云刚《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国家版图安全及其治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报》地图”这部现代化地图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影响广泛深远,受到国内外地学界和教育界的赞赏,获誉颇多。
B. 版图现指国家领土和疆域,版图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对其的治理应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不孤立而为。
C. 地图呈现了一国的领土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格的法定性和严密的科学性,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示形式。
D. 较之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含的要素、涉及的领域完全不同,而且对版图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根据《中华民国新地图》底图对全国和各省的面积进行准确统计,就无法对以往各种地图中全国范围内的地理方位进行纠正。
B. 地图中的地名一旦译写不规范,带有殖民色彩,不仅会影响地图的质量,给读者带来不便,更会对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造成损害。
C. 由于版图类“问题地图”既可单现,也可与另两类共现,所以版图问题在已发现“问题地图”中占比最高,版图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D. 只有安全观具有了非传统、总体、高级的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打破国家安全传统认知局限,呈现多领域综合互动的大安全格局。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高度来评价曾世英对一些外来地名的清理工作,突出清理工作的艰巨。
B. 材料一紧扣选文的主标题,主要叙写了曾世英学术经历中的两件大事,叙写内容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C. 材料二第2段先对“问题地图”进行阐释、分类,接着指出版图问题的严重性,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D. 材料二在点明版图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的关系后,再分析“问题地图”泛滥的原因,能引发读者关注。
4. 曾世英参加“《申报》地图”编绘经历对科研工作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有什么启示?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5. 我国应如何展开治理以维护国家版图安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摆渡口(节选)
刘绍棠
大船解开铁索,就像脱缰的野马,一直顺流下去;浪头追着船屁股,紧紧地顶撞着,溅起无数的水点子。
李有福掌着舵,左拨右拨,大船却不老老实实听从摆布。王福亮用篙头一试,已经找不着河底,他心里打个寒噤;他一瞧跟车的,急得直瞪眼,心说:“八成要出危险,跑吧!”找个空子,“扑通”一个猛子不见了,篙头也跟着漂走。
李有福也想跳下去,跟车的就站在他背后,不错眼地盯着,司机和那小姑娘,也站在他两旁。李有福心里跟油煎似的:“唉!没打着狐狸反倒惹身臊……”他咬着嘴唇,脸色青白,黄豆粒大冷汗珠子往外冒,猛一合眼,向水里扎下;小姑娘想伸手抓住他,李有福的褂子开了花。他来个仙人脱衣,“咕噜!”沉入水底。
小姑娘身不由己,也掉到水里,跟车的急得直冒火,小姑娘却挣扎着从水里探出身子,双手扒着船帮,跟车的伸手拉上来。小姑娘苍白着脸,胸脯一起一伏。
司机铁青着脸说:“甭慌!我来掌舵。”
大船像一片树叶,在河里转起圈子……
这时,小姑娘看见岸上地里有人,她扯开嗓子喊:“救船来呀!汽车载着国家的粮食!”话刚落音,一个小伙子像离弦的箭似的跑来,跟着,男男女女也追在后面。
支书关山说:“鸡多不下蛋,我跟青林子下去。”说着就跳下水,一个浪头把他按下去。跟车的瞧见是青林,喜得喊:“小兄弟!把那两个坏蛋抓住。”
青林一看,王福亮李有福正靠着堤喘气,青林黑眼睛瞪得溜溜圆,凫着水奔他俩去,那两个家伙吓得往堤上爬,青林一只手抓一只脚,就往深处扯;两个“妈呀!妈呀!”叫起来。关山回头喊:“青林子!放开他俩,赶紧推船来。”青林狠狠地说:“过一会儿再收拾你们!”就松开手,向大船那里游去。
关山掌着舵,青林推着船,不一会儿,就到对岸了。跟车的拥抱着青林:“好兄弟!多亏你跟那位老叔,国家财产才没受到损失。”司机掏出十万块(相当于现在的一元)钱:“辛苦你俩,留着买点酒喝,压压惊。”关山立刻攥住他的手往对方的口袋里塞进去,说:“同志!爱护国家财物是大伙的事,难道还该要酬劳吗?”司机心里热辣辣的,嘴唇激情地抖动着,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他们紧紧地握着手。
太阳已经落山,映起一片晚霞,晚霞笼罩着他们,像是满身披红。
小姑娘躲在一片麻地里,脱下褂子拧着水,圆圆的麻叶,挤得严严实实,把她深深地藏在里面。
汽车扇起烟,发出“嗡嗡”的声响。跟车的喊:“喂!那位姑娘上车吧。”她急忙穿上衣裳走出来,瞧瞧天色,眉头皱个疙瘩:“到北京太晚啦!怕找不着。”
“到北京有什么急事?”青林问。
“俺哥哥从朝鲜调回来休养,去看望看望。”小姑娘愁起来,“人生地不熟,一时半会儿怕找不着。衣裳又湿着……”
青林看去,她的裤子直滴水点。他鼓足勇气,不让脸发红,说:“住俺家吧!”
小姑娘很欢喜:“那就搅一宿咧!”
晚上,青林抱着杆枪,坐在堤上放哨。小姑娘换下湿衣裳,穿上青林娘新缝的老毛蓝裤褂;她拿着个蒲团上堤去,河风扫过来,把肥大的裤褂吹得鼓蓬蓬,身上“嗖!”的一股凉气,她赶忙坐下。青林朝她笑了笑。
白茫茫的天河,静静地躺在湛蓝的天空中,两岸无数的星星在蹦跳着。“你叫俞青林,今年十八,青年团员是不是?”小姑娘问。
“嗯。”青林回答,“你怎么知道?”
“问大娘来着。”
“你呢?”
小姑娘一点不封建:“俺叫李春兰,今年十七咧!春三月参加青年团,东榆林庄的。”
“你家老少几口?参加互助组没?”青林大胆地往下问。
“跟爹娘嫂嫂过日子,俺家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春兰眨眨眼,“你们村里,还没有吧!得慢慢来。”
青林不服气:“完秋看!俺组准改成生产合作社。这真是瓜熟落地,一点儿不是半生不熟。”
静。
忽然,村里孩子们嚷嚷:“走哇!到葡萄架底下听哭的去。”春兰问:“怎么回事?”
青林说:“今天是七月七,不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吗?”
春兰笑了,脸红红的。
第二天清早,春兰吃完烙饼摊鸡蛋,青林送她上汽车,汽车站挤满人,春兰对青林说:
“回去吧!”青林脸上挺为难,站在道上不动。春兰红着脸说:“你跟大娘待人真亲热,完秋来看你们,住些日子。”
青林嘴角挂着笑,喜洋洋地回家了。
清清的河水,哗啦啦地向南流着。摆渡口的大船,载着人马车辆,船夫大声吆喝着:“咳哟!……”
肥沃的土地里,冒着呛鼻的清香,传出一阵阵嘹亮的村歌。
[注]《摆渡口》原载《天津日报·文艺周刊》1952年8月12日,同年10月被《人民文学》转载。原文共四节,本文节选其中三、四两节。
文本二:
我在河北省文联,最大的收获就是深深地热爱上了孙犁同志的作品,并且受到了孙犁同志作品的熏陶。我在接受孙犁同志的作品影响之前,虽然发表了十几个短篇小说,但是对于文学创作仍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孙犁同志的作品唤醒了我对生活强烈的美感,打开了我的美学的眼界,提高了我的审美观点,觉得文学里的美很重要。孙犁同志的作品就是美;文字美,人物美,读孙犁同志的作品,给人以高度美的享受。我从孙犁同志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
(节选自刘绍棠《乡土与创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通过李有福、王福亮临危逃跑的懦弱行为,反衬青林、关山等人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英勇形象。
B. 文本一中“晚霞……像是满身披红”的描写,渲染救援成功后的温馨氛围,象征主人公们的精神品质。
C. 文本一结尾处“肥沃的土地里,冒着呛鼻的清香”的描写,象征灾后农村生产迅速恢复的乐观前景。
D. 文本二作者谈到对孙犁作品的热爱,以及受到的影响:使自己从创作的蒙昧状态走向自觉。
7. 关于“七月七夜晚”场景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孩子们嚷嚷“到葡萄架底下听哭”,展现了乡村特有的七夕民俗,富有生活气息。
B. 青林和春兰的对话,既表现了两人的羞涩,也暗示了彼此间朦胧的情感萌动。
C. 作者以“白茫茫的天河”“蹦跳的星星”等意象,营造出静谧浪漫的夜晚氛围。
D. 这一场景从春兰的视角展开描写,突出她对乡村生活的好奇和对青林的崇拜。
8. “大船”这一物象在小说表达方面有哪些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表明刘绍棠的创作深受孙犁作品“文字美,人物美”特色的影响。请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刘绍棠《摆渡口》(节选)是如何体现孙犁这一艺术特色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伐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0.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旷日A持久B粮食C单竭D燕E既不服F齐G必距H境以自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锋不可当”与“一夫当关”(《蜀道难》)两句中的“当”字含义不同。
B. “韩信兵少而疲”与“顺风而呼”(《劝学》)两句中的“而”字用法不同。
C.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含义不同。
D. “然而众劳卒罢”与“曲罢曾教善才服”(《琵琶行》)两句中的“罢”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武君认为打仗要扬长避短,他给成安君献上攻击韩信短处计策,成安君不听,导致身死国灭。
B. 韩信打败赵军,杀了成安君和赵王后,重金悬赏捉拿广武君,并向其问计。广武君为韩信详细谋划。
C. 韩信把广武君比作百里奚,把成安君和自己分别比作虞国和秦国的国君,拿出虚心请教的态度。
D. 广武君指出,韩信优势和短处很明显:其优势是连获大胜,威势很盛,但也面临军队困乏的短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
②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
14. 广武君认为韩信应该怎样“以长击短”?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①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②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注】①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②秋晴:晴朗的秋天。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销魂”句表现出了作者深切体会到的悲哀和绝望。
B. 上片三、四句虚实结合,“故国梦重归”句把前文“愁恨”进一步具体化,作为亡国之君的作者,只能在梦中重回故国。
C. 词的下片续写作者深感往事成空、人生如梦的感伤和悲哀。他只能在晴朗的秋日,独上高楼,远望故国,内心无限伤痛。
D. 全词以“梦”为中心,集中写“空”。笔意直白,用心真挚。全词明白如话,以歌代哭,不事雕琢,体现了李煜词炉火纯青之功。
16. 同样是写“愁”,本词上片前两句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这组对偶句一语道破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原因,告诫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谦虚、自尊自爱。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和“_______”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些研究表明,在重复练习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出一些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这些化学物质不仅能提高大脑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还能增强个体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大脑可塑性变化告诉我们,学习和训练是提高大脑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刻意练习,使我们不仅记住了知识,反而改变了大脑结构。大脑可塑性也提醒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脑的可塑性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当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学习和思考来刺激大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句子中的“如”与文中加点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天白天,较强降雨集中在我省东部地区,如苏州、无锡等地。
B. 神秘的素纱单衣流传着自己的传说,传闻它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C. 如发现涉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请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D. 他毕竟长期在高原工作,怕现在身体也不如年轻的时候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曾说:“逻辑是生活中找寻并满足其愿望的实际工具,没有逻辑,我们的生活将十分沉重。”很多人都认为逻辑学宽广且①无法测量,捉摸不透,不容易学习,更不容易运用。但其实逻辑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小孩子看电视剧的时候,最喜欢问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孩子的意识里,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他们并不知道,世界上的人②种类繁多,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进行区分。同样,对于许多重要的问题,我们也无法用简单的“是”与“否”来回答, a 就犯了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虚假两分的思维方式,会把一个存在多种可能的答案,假设成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而当我们把结论限制在两个以内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就会被限制,思维也会遭到严重的束缚。 b 了解虚假两分的逻辑谬误,有助于我们用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及时地提醒自己:还有其他可能!这样的话,就不会把问题往极端上想,也不会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败,就彻底丧失自信,认为人生一片黯淡。当我们意识到了其他可能性的存在时,我们就从牛角尖里钻出来了, c 能够欣喜地发现,人生之路③不存在绝境,处处都有转机。
20. 下列不属于虚假两分逻辑谬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小王吵了几句,他以后肯定不理我了,我就会失去这个朋友。要么我卑微地主动低头认错,要么就彻底绝交。
B. 一部分人单一地追求“功成名就”“物质富足”成功,其实身心健康、自我实现、精神富足等也是另一种成功。
C. 在某经济论坛中,一发言人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式只有两种,不是增加税收,就是减少其他政府支出。”
D. 在观看学校组织的辩论赛时,小周肯定地对他的同桌说:“你不支持正方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反方的观点。”
21. 将文中画横线处的内容替换为成语。
22. 下列语句与文中加点的“牛角尖”一词所使用的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倒猢狲散 B. 热锅上的蚂蚁 C. 羊毛出在羊身上 D. 巾帼不让须眉
23.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 D 2. B
3. A 4. ①严谨治学,如对各种材料要严加鉴定考证。
②敢于创新,如在体例、方法上能破旧立新。
5. ①加强国民版图意识宣教,筑牢国家版图安全的群众基础。
②增强国家版图安全的话语权,提升制图技术的国际竞争力。③优化审图机制,提升国家版图安全的防范能力。
6. A 7. D
8. ① 推动情节发展:大船失控引发危机,串联逃跑、救援、互助等核心事件。
② 象征意义:船上载有“国家粮食”,象征集体财产,凸显保护国家利益的主题。
③ 烘托环境与人物:船如“脱缰野马”“树叶般旋转”,渲染急流险境,反衬人物勇敢。
9. (1)文字美:通过生动的比喻(如“脱缰的野马”)和细腻的环境描写(如晚霞“满身披红”),营造了独具乡土气息的优美乡村图景,展现了“文字美”。
(2)人物美:
① 群像高尚纯朴:青林勇敢救人,拒收酬劳;支书关山无私掌舵,指挥救援;春兰落水后仍呼救保护国家
粮食;
② 人性真实温暖:青林诚邀春兰留宿,羞涩与善良;司机真心感动,充满真诚敬意。
10. BDF
11. D 12. B
13. ①望您暂时拨给我三万奇兵,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物资,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
②广武君推辞说:“我是一个兵败国亡的阶下囚,哪里有资格来谋划大事啊!”
14. ①休整军队,安抚赵民。
②劝降燕国。
③兵临齐国。
15. C 16. ①本词前两句写愁的手法是直接写愁(直抒胸臆),兼用反问,直言人生的愁恨怎能
免得了,只有自己伤心不已,悲情无限。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写愁。作者自问自答,将自己内心的
“愁”比喻成“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17.①. 锲而不舍 ②. 金石可镂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 ⑤. 浩浩乎如
冯虚御风 ⑥.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18. 通过刻意练习,我们不仅记住了知识,而且改变了大脑结构。
19. A
20. B 21. ①深不可测 ②形形色色 ③柳暗花明
22. D 23. a 否则 b 所以 c 从而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