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5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唐诗五首-黄鹤楼》课件(共25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新 课 导 入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武昌,登上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李白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而去……
新 课 导 入



作 者 简 介
崔颢(约704—754年),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才思敏捷,二十岁即中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早年多写闺情,后游历边塞,诗风转为雄浑豪放。代表作《黄鹤楼》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
现存诗四十余首,收录于《全唐诗》。
写 作 背 景
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二十岁左右中进士,然而宦海沉浮,终不得志。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天宝后仕途不顺畅与远离家园的落拓飘泊,都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他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诗歌的“忽变常体”正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就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
相 关 链 接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有“国运昌则楼运盛 ”之说。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初 读 感 知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 读 感 知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诵读尾联时语调要低沉,“何处是”三字要读出惆怅迷茫之感,“使人愁”三个字,语速要最缓,接近一字一顿,强化愁绪。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理 解 诗 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只剩下,仅留下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相 关 链 接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理 解 诗 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离开
只剩下,仅留下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巧用典故,仰视,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象。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扣题,由神话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理 解 诗 意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返回
再次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用典,紧承首联,仙人,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写出岁月不再,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吊古伤今。以(人去楼空)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物是人非,令人惆怅。
思 考 探 究
首联的“空”意为“空空荡荡”,“只有”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
颔联的“空”意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重在抒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岁月易逝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前二联写法与普通律诗用词有何不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黄鹤”一词再三出现有何妙处?
思 考 探 究
“黄鹤”一词回环唱叹,使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了上扬奔放、回旋不尽的飞动感,又有“悠悠”“历历”“萋萋”等叠字呼应,构成一种畅快洒脱、舒卷自如的韵律美。
理 解 诗 意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分明的样子
香草,古时常用于比作愁思
草木茂盛的样子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萋萋” 两个叠词连用,色彩明艳,生动地描绘了草木葱郁、清晰可辨的繁茂景象,以繁荣之景反衬诗人的思乡之情,为下文抒情蓄势。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思 考 探 究
颈联被称为“千古绝对”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绘画美,明丽如画。具有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作者游目骋怀,直接勾勒黄鹤楼外的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五彩斑斓、形象鲜明,一联诗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2、对仗工整,富于音乐美。作者妙用“历历”、“萋萋”两个叠音词,使诗句声音清朗、音律和谐,吟诵起来,犹如轻歌慢板。
理 解 诗 意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 乡
黄昏中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是激起思乡的哀愁。
点明主旨——怀乡。
画面朦胧凄迷,由景生情,借景抒情,借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抒发了诗人因远离故土而生发出的怀乡之情。
思 考 探 究
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景美—看似快乐
情伤—并非快乐
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读 懂 诗 情
深度拷问:崔颢,你愁个啥?
大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不到20岁的崔颢到长安参加科考,得中进士,可惜,却只被授予了一个许州扶沟县尉的九品官职。
第二年,他便从扶沟跑到了陈州(今河南淮阳)去见时任陈州刺史的大书法家李邕。李邕这个人喜欢结交名士,李白、杜甫等人都曾受到过李邕的高规格接待。可唯独崔颢去了连面也没见着,就被李邕给赶了出来。(原因是他去见李邕时准备的献诗,竟是一首闺房乐诗,诗名为《王家少妇》: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这让以道德君子自居的李邕大为愤怒,直接以“小儿无礼,不予接而去”把崔颢给赶出门去了。)碰了一鼻子灰的崔颢从此负气出游,开启了他20年游历南北的生涯。
历史对于崔颢的评价是“有文无行”。不仅说他行为顽劣,好赌嗜酒,更说他荒淫好色,不尊重女性。
漂泊在外的
思乡之愁
仕途不顺的
失意之愁
世事变迁的
吊古之愁
主 旨 归 纳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通过描写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怀念家乡的愁思。
借用传说引出黄鹤楼
感慨仙人一去不复返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结 构 梳 理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