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十一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吉安市十一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安市2025-2026学年(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1.(2分)(1)chan
(2)骛
2.(1分)逗号(,)》
3.(1分)A【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与日俱增: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
长。形容增长得很快。B.日新月异:意思是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
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C.原地踏步:比喻没有任何进步或改变。D.一应俱全:意思是一切齐全,
指应有尽有。句中指的是对小说的喜爱会不断增长,使用“与日俱增”恰当。故选:A。
4.(2分)A【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画波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
尾加上“的真理”。故选:A。
5.(2分)C【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通读语段可知,横线后的句子运用的关联词是“才”,据
此可知,其前用“只有”最恰当。故选:C。
6.(2分)D【解析】本题考查敬辞谦辞。
A.“奉还”是敬辞,用于自己归还别人东西时,不能用于让别人归还自己的东西,可改为“归还”:
B.“鼎力相助”是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不能用于自己帮助别人,可改为“全力相助”;
C.“高足”是敬辞,用来称呼别人的学生,不能称自己为老师的“高足”;“蟾宫折桂”通常用来
比喻应考得中,用于祝福老师新年事业不合适,可改为“蒸蒸日上”;故选D。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7~8题。(4分)》
7.(2分)D【解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仕途辗转和人生波折后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
的描绘,而非直接表达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故先D
8.(2分)对长安的眷恋
寓情于景
参考译文:
岳阳城下的江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跳望。
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以
乎就是国都长安。
岸边山上的老猿正站在树上哭得凄惨,天上的大雁要从这浩渺无边的湖上横空飞过还有许多困难。
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只可画成画障,挂在贵富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9.(1)舒适;(2)墙:(3)同“俱”,都。
10.(1)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筏子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
(重点字词翻译:好,喜好;从,跟随。)
(2)于是高兴地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重点字词翻译:遂,于是;欣然,高兴的样子。)
11张岱在湖中偶遇知己,痛饮而别;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西湖,谈天论禅,都流露出游湖之后
的欣喜之情,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解析】《湖心亭看雪》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
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
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浮梅槛记》写作者泛舟湖上,湖水清澈,梅筏悠悠,参禅
谈天,流露出标新立异、风流自赏的意味。由此可见,二者泛舟西湖,都流露出和(偶遇)知己同
游的欣喜和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参考译文:
夏天我去黄山、白岳两地旅游,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筏子载着③我不禁莞尔,拾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
的点心理我大饺,转头,那位个子高高西虎雅气的男我,正是冲友成叫的:有但中年
人边向我点头致款,边损往男孩的肩,努力实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听1“他打
开手中纸袋,里西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露然大悟:“原来,是我们输了阿镜的呀”
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
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款,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
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我夫业,恋爱或
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
承担的无效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
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
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父亲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
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如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湖。他说,儿
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
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
像一个普通人。
⑧父亲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
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
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
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
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
欲言又止。老爷爷轻声问男孩要什么,男孩一转身跑出了门。老爷爷大惊,急忙跟了出来,
一样一样问男孩;蛋挞、冰激凌、面包…站在丁香树下的男孩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
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更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
⑩忽然,男孩的日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
式表
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①老奶奶肉肉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
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②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
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的我们相互学者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
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九语文(上)第6页·共8页吉安市2025-2026学年(上)九年级语文
第一次阶段性练习卷
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4分)
阅读小说是一场奇妙的旅程,能认识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的心灵。有人伶俐,有人疾傻,有人阔绰,有人贫穷。有人让你愕然,有人让你赞叹,还有人让你莫名其妙。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情绪被撩逗、被震撼、被打动( )你会掺杂进一些自己的情感。当你心无旁(wù)的沉静其中,与小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时,你对小说的喜爱便会 。
1.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掺 _ ② (wù) _
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用。(1分)
3.下列填入文章画横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1分)
A.与日俱增 B.日新月异 C.原地踏步 D.一应俱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 题。(4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
,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百年前,民族危难之时、爱国青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数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百业待兴之时,青年知识分子迎难而上,以科技报国的爱与坚守,用智慧和才干推动历史前行。现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时,更需要每一个青年人积蓄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民族危难之时,爱国青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B.民族危难,爱国青年历经磨难、不屈不挠,探索救国救民。
C.民族危难,爱国青年不屈不挠、历经磨难,探索救国救民。
D.民族危难之时,爱国青年不屈不挠、历经磨难,探索救国救民。
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
B.尽管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
C.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
D.由于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
6.下列各句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小张一直挂念着被表弟借走的航船模型,他忍不住打了个电话:“你何时把它奉还给我 ”
B.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以后你生活上若有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C.徒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D.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九语文(上)第1页·共8页
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20分)
(一)阅读下列古诗,完成7~8题。(4分)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春,四十八岁的白居易终于结束了被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的生涯,赴任忠州刺史,此诗为白居易途经岳阳时留下的作品。②夕波红处近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帝“日远长安近”的典故。③华堂:华丽的厅堂。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岳阳城下水漫漫”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渺和无边无际。
B.颔联从视觉角度,由近及远地描写洞庭湖的壮美景色。诗人眺望夕阳下的景色,不由想到了故都长安。
C.尾联的意思是如此美景只能画成图画,张挂在华丽的厅堂里供贵人们欣赏。
D.本诗为思乡怀亲之作,诗人在描绘优美动人的景色的同时,也透过“独”“苦”“难”“唯堪”等字词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8.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分)
颔联运用典故表达出诗人 之情;颈联运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了羁旅漂泊之人的不易和诗人对贵人们的怨愤。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 题。(10分)
浮梅槛记
黄汝亨
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 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沈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尚羊六桥,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意相不及。此人情喜新之潭。
(选自《晚明小品选注》,有删改)
[注]①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②沈:同“沉”,没入水中。③尚羊:同“徜徉”,徘徊。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适( (2)堵() (3)具(
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
九语文(上)第2页·共8页
(2)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
11.同为泛舟西湖,黄汝亨乘“浮梅槛”泛舟湖上,张岱雪夜“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二者心境的相通之处。(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快乐时莫张狂,悲伤时莫失态,始终保持豁达淡然的心态,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 , ”。
(2)《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 ”。
(3)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9分)
善读无字之书
齐夫
①周恩来早年曾题对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他告诫自己也劝诫人们:交友要有选择,要选良友、诤友;读书要注重实践,会读有字书,也会读无字书。
②书分有字书与无字书。有字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字书是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会读书的人,读有字书,也读无字书,既从书籍中学到知识,也向他人、向社会、向实践学习。古往今来,那些事业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既善于读有字书,又善于读无字书。然而,现实中常有人只重视读有字书而不善于读无字书,不能经世致用,容易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只会读有字书而不会读无字书,就好比单腿走路,所行不速,更行不远。因此,要善读无字之书。
③会交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良友既可带来学识见地上的进步,也可使视野胸襟开阔。朋友间相互促进,切磋琢磨,能得到书本上读不到的知识。如古代的管鲍之交、高山流水、桃园结义等,都歌颂了友谊的珍贵。现代的鲁迅与瞿秋白、陈寅恪与王国维、冰心与巴金等,也是惺惺相惜,情同手足,获得了友谊和事业上的双赢。
④善游历,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知读书,不懂开眼看世界,就是读死书。读死书,不易消化,更难吸收。李白在《潮鲁儒》诗中写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其中的兽叟就是读死书之人。走遍天下,广接地气,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这书就算读活了。王阳明也是读书人,可他年轻时就遍走四方,留心地势地貌,了解民风民情,后来屡立战功,所向披靡。
⑤多经事,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王阳明曾说过:“人须在
九语文(上)第3页·共8页
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多了,也就成熟了,就会遇事不慌,做事有道,成事有方。
⑥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也是一部无字大书。读书人只有主动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拥抱生活、认识社会,才能成为社会的主角而不是看客顺势而为而不是被其裹挟。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到一处,必进行社会调查,开座谈会,了解各方面情况。这其实是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把有字书和无字书融会贯通,以便作出正确决策。
⑦因此,读有字书时学到的知识,要通过无字书来实践、检验;读无字书时遇到的困惑,要通过有字书解惑、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般事,驶万年船。人生当如此。
(选自《前线》2022年第10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引用周恩来的自勉对联,意在引出既要会读有字书,又要会读无字书的观点。
B.第②段把事业成功者和不善读无字书者做对比,突出了前者比后者更善于读有字书。
C.只有多经事,亲自参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成事有方。
D.第⑥段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入社会是读无字书的一个方面。
1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陆游随军深入宋金对峙的最前线,勘察敌情,了解民生,正是这种实践经历,让陆游对“家国”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将其诉诸笔端,写下不朽名句。
B.闻一多结婚那天,花轿快到家时,大家发现新郎不见踪影了,急得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只见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C.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志同道合,《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D.“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说他们的研究团队为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到设备制造厂观察、实验,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实验等途径来获取数据。
15.小粤所在学校将到外地与某中学联合开展“走进田间”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他担心参加活动影响学习,不愿意参加。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内容,劝他参加此次活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6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且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在智能交通领域,通过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在智能家居领域,实现家电设备的智能化控制,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摘编自《科技新时代》)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完成一
九语文(上) 第4页.共8页
些重复性、危险性高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例如,在制造业中,智能机器人可以完成一些高精度的组装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在物流行业,无人配送车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货物配送。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如数据分析师、算法工程师等。然而,这种就业机会的创造并非均衡分布,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可能会加剧社会的技能差距。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
材料三:
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首先,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一些工作岗位的消失,从而引发就业压力。例如,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岗位可能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导致部分工人失业。其次,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伦理和法律问题。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如何确定责任主体是一个难题。此外,人工智能还可能会被用于非法目的,如网络攻击、诈骗等。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个人隐私的威胁也日益凸显。
(摘编自《科技伦理研究》)
材料四: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例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提高医疗水平;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质量。然而,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伦理和社会问题。
(摘编自《未来科技展望》)
1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归纳和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技术仅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领域取得突破,其他领域未有涉及。
B.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社会的变革,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且不存在任何问题。
C.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完全透明,不会引发伦理和法律问题,对个人隐私也无威胁。
D.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其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17.根据材料并结合个人实际,深入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给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5分)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着说:“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九语文(上)第5页·共8页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豁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效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父亲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 ”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父亲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一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老爷爷轻声问男孩要什么,男孩一转身跑出了门。老爷爷大惊,急忙跟了出来,一样一样问男孩;蛋挞、冰激凌、面包……站在丁香树下的男孩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老奶奶肉肉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九语文(上)第6页·共8页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填序号)(3分)
A.老爷爷说他要教丁香树开花。
B.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独自来到蛋糕店。
C.老奶奶向男孩保证不会挖掉丁香树。
D.我被误解偷了蛋糕。
19.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两字词语概括。(3分)

20.下列对句子“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中的“丁香树开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
B.老爷爷给丁香树施肥,帮助它开花 C.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D.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21.“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在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温柔 这世间的温柔对你有什么启示 (6分)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10分)
班上正在举办“因‘艾’而来,为诗而聚”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22~24题
22.某班为了分享名著阅读体验和探究成果,准备举办一次《艾青诗选》手抄报比赛。小新同学初步确定了四个版面的小标题及内容,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版面一:走近诗人--诗人的成名作、长诗《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在狱中完成,发表时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名。
B.版面二;“土地”“太阳”一-“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诗人也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C.版面三:诗人“归来”--20世纪30年代,诗人“归来”,诗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版面四:为诗配画一一艾青擅长绘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23.版面二小新同学选取了艾青1937年春写的《太阳》,邀你补充分析“太阳”这一意象的主要特征和象征意义。(4分)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九语文(上)第7页·共8页
它以难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
搁弃在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24.请你作为小组代表,以《艾青诗选》为例,在班级分享你的读诗方法。(3分)
五、写作(5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风和日丽,父子俩郊外踏青。父亲徐行,时而驻足,儿子则快步往前:“爸,快点儿走吧,前面有好风景。”父亲摇摇头回答:“不能一味图快,慢下来,我们能看见更多好风景。”儿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得套作,不得出现真实姓名、校名。
九语文(上) 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