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卓越联盟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4课。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加快推进“藏粮于技”,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三大主粮自主育种有保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部)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从1978年我国建成第一座低温种质库,到2021年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
“我们库的设计容量是150万份,能够满足我们国家未来50年种质资源安全保存、精准鉴定、新基因发掘和育种的重大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表示,“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种子贮藏寿命达到50年。”
作物种质资源中心副主任告诉记者,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的保护能力可以说处于世界首位,综合保护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新库作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草、药用等植物种质资源以及动物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建设与发展方面,将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他说:“它(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能力,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也让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和先进。”
目前,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作为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大本营”,已与1座复份库、10座中期库、43个种质圃、214个原生境保护点、1个种质资源信息中心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中期库和种质圃,共同构成了由国家主导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举例来说,在云南,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分别珍藏着我国36%的种子植物物种和10%的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随着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日臻完善,我国种业产业在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时也将更有“底气”。
(摘编自赵纪萍《攥紧“中国种子”,对我国粮食安全有多重要?》)
材料三:
我国种业大而不强只是表面现象,其更深的根源还在于种业基础核心研究相对落后,种业产业体系构建滞后。我国种业申请的专利大多处在技术体系中间层,缺乏顶层核心技术和底层落地技术,不够硬核。数据显示,我国6000多家种子企业中,仅有不到100家具有研发能力。我国种子企业“小而散”,就行业而言,集中度不高,育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突破性品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育种队伍、数量第一的育种专家、第二丰富的种质资源,这是种业科研的基础,但面临“国外种子论粒卖,国产种子按斤卖”“一有风吹草动,进口种子涨声一片”的尴尬境地,我们要充分利用人才和种质资源,挖掘其蕴含的巨大潜力。
种子企业科研投入也不高。据报道,我国种子企业年研发投入总额约40亿元,仅为德国拜耳的一半,这制约了种子企业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
我国作物育种论文转化成果不多,在种业科研中重复科研、科研成果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比如以产量标准来衡量一个新品种,大多数科研成果都是小步跑、一点一滴改进与提高,这些不断改进的新品种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市场,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浪费。与其依赖突破性种子进口,不如放开一部分优良有前途的科研新品种进入市场,不仅可以增加利润,而且市场竞争压力也可以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改进提高。任何突破性品种与科研成果,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摘编自何翠云《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图表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水稻自主育种成果显著,种子自主率达到100%,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育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
B. 小麦是我国重要主粮之一,全国有40%的人口将其作为主食;小麦口粮自给率与种子自主率都达到100%,小麦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C. 我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的种植面积占比超过90%,从2012年到2021年玉米单产提升了28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超过45%。
D. 三大主粮中,水稻的良种覆盖率超过96%,远远超过小麦、玉米的良种覆盖率,表明我国三大主粮中水稻种业科技水平最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年,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是全球单体最大、最先进的国家级种质库,覆盖了世界上所有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种子贮藏寿命达到50年。
B. 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安全保存的能力,也有助于其他植物以及动物等种质资源保存技术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C. 云南省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珍藏着10%的农作物野生种质资源,这让我国种业产业在应对各类自然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时有了充足的“底气”。
D. 我国众多种子企业中仅有不到100家具有研发能力,但庞大的育种队伍、众多的育种专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种业科研的基础,有着巨大的潜力。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加快推进“藏粮于技”,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自主育种有保障。
B. 目前,我国已构建了由国家主导的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这个体系中有新的国家农作物种质库、省级中期库等。
C. 国际上,我国的育种队伍最庞大,育种专家最多,种质资源最丰富,但面临着国产种子被“贱卖”的尴尬境地。
D. 一些不断改进的新品种很少有机会进入市场,但突破性品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给予这些新品种进入市场的机会。
4. 请结合材料三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语言特点。
5. 要更好地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上述三则材料能提供哪些借鉴?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笨花[注]
铁凝
向武备在晋南接到父亲向文成的信。
几年前向武备离开笨花以后,夜行晓宿,终于来到他仰慕已久的“西北”——延安。接到家信的向武备,现在是太岳区一个县政府的领导人。向武备算得上是久经锻炼了,但他拿着这封寄自笨花的家信,双手颤抖不已。家信必是父亲向文成书写,武备熟悉父亲的笔迹。可是为什么父亲单把这封信写成如此模样:字似是而非,满纸墨迹斑斑。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起向武备,他不拆信,只把信平摆在炕桌上,观察沉思良久。
武备经过一番踌躇,还是小心翼翼地拆开了信。如同信封一样,信纸也是满篇“涂鸦”。他从这些歪三扭四、模糊难辨的字里行间,还是费力地读懂了这信的内容:原来就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失去了姑姑取灯和祖父向喜两位亲人。两位亲人的离去已经足以使武备悲痛万分,然而更使他难过的,还是父亲的字迹。父亲似乎是没有力量再去完成写信这个简单的书写过程了。那么,这是父亲的眼睛所致……这次,武备连个自我排遣的机会也没有了。他刚刚接到通知,他必须立刻出发,赴雁北地区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从延安来了位首长,要传达《对日寇最后一战》的文件精神,届时武备还能够在那里看见他的大叔向文麒。
武备压抑着内心的悲痛,准备出发去雁北。行前他把父亲的信稳妥地带在身上,他打算把家里的事也告知大叔向文麒。身在雁北的向文麒,终于在一个村口接到了武备。文麒一看见武备,便兴奋地操着一口保定话说:“我要告诉你一件事让你高兴一下。你猜猜是什么事吧?”
可惜武备没有马上要猜的兴致,见到叔叔,也不似往常那样兴奋。武备话很少,显得心事重重。他不愿意刚见到叔叔就向叔叔“报丧”,不“报丧”又找不到更合适的话说。他在村口呆立一会儿,只对文麒说:“我先到你那里去洗洗脚吧,我两只脚上都打了泡。”文麒说:“这还不好说。可是我让你猜的事,你还没猜呢。”武备说:“我先洗完脚再猜吧,反正这两天我还得住你那儿。”
文麒把武备领到住处,让警卫员给武备烧水。文麒现在是这区的区长,这住处是他的办公室兼宿舍。
武备坐在文麒宽阔整洁的大炕上洗脚,文麒还在滔滔不绝地继续他的话题。他见武备对他的问题始终没有要猜的兴致,终于迫不及待地对武备说:“知道战地剧社吧?”武备说:“知道,属军区。”文麒说:“战地剧社也来了,一会儿就到。”武备不在意地“噢”了一声。文麒看出了武备的心不在焉,问他怎么了。武备说:“叔叔,你给我根针,我先挑挑泡吧。”文麒拿给武备一根针,寻思他的心不在焉是让脚疼给闹的。武备洗完脚,坐在炕上搬起脚挑泡,文麒就又接上战地剧社说:“战地剧社有位作曲家也姓向,知道吧?也来了。”
武备总算知道叔叔要他猜的是什么了:这是他的另一位叔叔向文麟来了。武备管他叫二叔,刚才武备魂不守舍的,没往这里想。现在经文麒一说,他还是有些责怪自己对二叔向文麟的忽略。
尽管武备仍在神不守舍中,但他知道二叔向文麟要来,怎么说也是一件难得的事。这是几年来他们叔侄三人首次在异乡相聚,这总算是向家人在异乡的一次团聚吧。
向文麟来了,正忙于他今晚的演出。这次战地剧社来雁北,是为配合这次会议的召开。有出压轴戏名叫《源泉》。这出戏讲了一个抗日战争中的故事:某地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几名八路军战士掩护群众往山地转移,日本兵紧追不舍,但又找不到目标。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唯恐孩子的哭声引来敌人,竟用手捂死了自己的孩子。同时,又有一个战士为掩护群众献出了生命。后来战斗胜利了,群众为这战士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编剧、作曲和导演都为这个仪式费尽了心思。结果这仪式也成了经典片段:送葬人把这位战士高高举起,迈着沉重的步子行进在舞台上。伴随这行列行进的,是一首深沉而悲怆的动人乐曲,这乐曲被称为《哀乐》。这首《哀乐》现时已在根据地流传,并且已经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战地剧社的戏台搭在村口的土坡上,当晚演出时,观众除了与会人员,附近的村民也挤满了山谷,台下的群众很为这台戏而感动。剧情发展到那个经典的送葬片段:台上送葬的队伍出场了,《哀乐》奏起来了。武备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深沉感人的乐曲,这乐曲使观众不能不随之想哭泣、诉说。武备不能自已了,他暗自抽泣着离开了会场,独自回到文麒的住处。
演出结束后,文麒领来了文麟。文麒发现武备一个人呆坐在屋里,也不点灯,就埋怨武备为什么提前离开会场,他点上灯,看到武备红肿的眼,就又打趣着对文麟说:“你看,艺术的力量,你的曲子竟然也能让武备受其感动了。”
二叔文麟观察着闷坐的武备,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他走到炕前,对这位不常见面的侄子说:“武备,我猜你是另有心事。谈谈吧。”这时文麒也才感到武备的沉闷大概另有原因。武备这才把家里的事告诉两位叔叔。他把父亲的信展开,两位叔叔用力辨认着信上的字迹,他们到底也读懂了他们那位身在笨花的大哥的字。文麟沉思片刻说:“没想到,我这首《哀乐》竟像是专为家里人写的一样。”
酷爱说话的文麒沉默多时才说:“我离开保定后,最挂念的就是取灯。我常注意冀中的战局,也怪我这当哥哥的没把她保护好。”文麒打破沉闷提议说:“走,出去走走吧,到山上去。”说着先站起来,文麟和武备响应着文麒也站起来。叔侄三人来到刚才演出的山坡上,走上这座山的最高处。文麟又说:“来,站成一排,咱们面朝东南站一会儿。”
文麟和武备再次响应着文麒,面向东南站成一排。这天夜里,月色格外清澈,能看得很远很远。武备向东看就像看见了笨花村。文麒、文麟看不见笨花村,只看见月光下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壑壑,它们不会改变。文麟说:“来,让我们为取灯默哀吧。”文麒和武备响应着文麟的提议,将身子站直,把头垂下。文麟向着东方,一往情深地说:“取灯,我们正在太行山为你默哀。你怎么这么早就走了?我们只剩下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了。我那首《哀乐》莫非就是专为献给你的?我愿你能够听见……”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叙述了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生在冀中平原的故事。小说围绕向氏家族展开叙事,通过笨花村的变化展现了社会变迁。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武备接到家信时“双手颤抖”,这一动作描写反映了他的心理;“不祥的预感”“沉思良久”为后文“亲人离世”埋下伏笔。
B. 向文麒让向武备猜“高兴”的事,但向武备“心事重重”,不愿意去猜,这表现出武备还处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之中。
C. 文中叙写《源泉》中大嫂捂死孩子、战士牺牲的剧情以及有关《哀乐》的片段,是为了突出向文麟的艺术才华。
D. 小说通过向氏家族叔侄三人的相聚与倾诉,以小见大,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民众的家国情怀,情感深沉而动人。
7. 下列关于《哀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哀乐》在《源泉》中用作送葬片段的配乐,烘托了战士牺牲后的悲怆氛围。
B. 《哀乐》本来是向文麟为家里去世的亲人写的,后来用于悼念牺牲的战士。
C. 《哀乐》触发了向武备的情感,他最终向两位叔叔诉说了家里亲人的事。
D. 《哀乐》已在根据地流传,有实用性,已作为正式的追悼会和葬礼之用。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向武备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①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②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十三年③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④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间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⑤、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选自《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⑥,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选自《资治通鉴·汉记》,有删改)
[注]①策:孙策,三国时期吴国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临终前遗令其弟孙权继位。②从父:伯父或叔父。③建安十三年:东汉汉献帝建安(年号)十三年。④刘琮:荆州刺史。⑤蒙冲:艨艟。⑥此议:向曹操投降的建议。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A策B将东渡C到D历阳E驰书F报瑜G瑜将兵H迎策。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琮举众降”中的“举”与成语“举世瞩目”中的“举”词义不同。
B. “地方数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方”词义相同。
C. “为曹公所破”与“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中的“为”词义相同。
D.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出身于官宦之家,他身材魁梧,容貌俊秀;周瑜与孙策同岁,二人交情深厚,周瑜曾跟随孙策顺利攻克横江、当利。
B. 曹操大军进入荆州,得到刘琮的水军,水兵、步兵共有数十万人。孙权召见众下属,询问应对这局面的计策。
C. 周瑜去见孙权并对他说,众人不去分析曹操信中说的水兵、步兵八十万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建议,这完全没有意义。
D. 周瑜的部将黄盖建议火攻曹营,周瑜先写信告诉曹操,说要率部下投降;后率船队依次向江北前进,放出众船,火烧曹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2)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
14. 孙策说,得到周瑜,大事就成功了;孙权说,周瑜有“王佐之才”。两则材料哪些内容体现了周瑜有勇有谋?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熟食日示宗文宗武①
杜甫
消渴②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邙山③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注]①熟食日:寒食日,寒食节禁火,吃熟食。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②消渴:一种疾病。③邙山: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北,杜甫先祖葬于邙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了诗人身处病中、漂泊异乡的处境,而“尚甲兵”则暗示了当时战乱还未停息。
B. 颔联中,“几年”强调时间之长,“万里”渲染距离之远,强化了诗人远离故土的感受。
C. 颔联中,“逼”字写战乱逼近,而诗人滞留他乡,清明无法返乡祭祖,写出了诗人的无奈。
D. 尾联表面上写儿子的成长“催我老”,实则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与壮志未酬的悲叹。
16.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由旧地重游转入对往昔生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周南·芣苢》中,写提起衣襟兜住芣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万里《插秧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了田夫一家雨中劳作的情景。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来出行,不论远近,我都喜欢轻装简行,但有一样东西 ① ,那便是书。只要有书相伴,旅途便不会寂寞。
我喜欢 ② 地阅读,不用为了特定的目的而冥思苦想,也不用为了追求阅读速度而熬夜伤神,而是回归到阅读的自然状态,品味书籍的本真况味。
对我来说,阅读的意义一方面来自书籍内容,另一方面则来自书本本身。在漫漫旅途中,我看见景象和书中的句段相互观照,这带给我充实感,也发起我的思考。与此同时,我也喜欢书籍本身带给我的美妙情感,比如一本书在床边静候主人的样子,比如一本精装书填满双手的质感,比如翻书时书页轻微晃动的声音……书籍像老朋友一样,让我感到温暖与亲切。
只有真正打开一本书,才能听到遥远的竹简翻动的声音,看到历史车轮走过的深深压痕。如同此刻,在深夜的西安,当我翻开《大秦帝国》,喧腾战事,朝野纷争,书中的情节 ③ ,顺着时间的通道一下子奔涌到我的眼前,与脚下的土地和我沉静的内心,突然就有了某种神秘的感应。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比如一本书在床边静候主人的样子、一本精装书填满双手的质感、翻书时书页轻微晃动的声音……书籍让我感到温暖与亲切”,二者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为什么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谷子,古称稷、粟,去皮后俗称小米。科学家们曾对谷子的起源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_______①_______;也有科学家认为,谷子起源于欧洲或是中亚等地。近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登上《自然·遗传学》杂志,这一研究成功破解了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部“天书”,证识全世界的谷子均来自中国。我国不仅是谷子的起源国,同时也保存着全世界最多的谷子资源。农科院的这项研究从遗传学上肯定了谷子单起源中心,即中国起源中心的理论。
谷子在农耕文化中长期占据主粮地位,但随着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兴启,谷子作为主粮的优势被逐步削弱。目前,与其他大宗作物相比,_______②_______,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谷子的育成种群体结构、演化历史等缺少认识。那如何提升谷子产量水平呢?关键是要解读出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部“天书”。
农科院研究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成功会制了谷子高质量图基因组。这项研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基因组结构变异对发掘基因功能的重要性,为谷子提供了基因组和表型数据基础,全面提升了谷子的育种水平和增产提质的潜力,使我国保持了谷子有关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提到袁隆平,我们会想起他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的事迹,会想起他在田间抚摸稻穗的细节;说起钟扬,我们会想起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会想起他在一天之内工作安排极致紧凑而密集的细节。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人物的典型事迹和一些学习、生活、工作的细节。
以上材料对我们叙写人物具有启示意义。在你的世界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写记叙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C
3. C 4. ①准确性:使用了带有明确数量的客观数据(如“6000多家”“不到100家”)。
②客观性:运用了较为专业的术语(如“顶层核心技术”“底层落地技术”)。
③逻辑性:思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5. ①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建设。②提升种业基础核心研究水平。③增强种子企业研发能力。④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答案】6. C 7. B
8. ①接到父亲来信时的“担忧与不安”,因信封字迹古怪而与父亲笔体不符,向武备双手颤抖且心生不祥预感;②拆信后的“悲痛与揪心”,向武备得知姑姑、祖父离世而悲痛不已,更因父亲字迹的异常而担心父亲身体状况;③赴会见叔叔时的“压抑与沉重”,向武备虽盼与叔叔相聚,却因家中变故心事重重,不愿先“报丧”;④倾诉后的“释放与缅怀”,向武备向两位叔叔诉说心事,在山顶为姑姑默哀,寄托哀思。
9. ①烘托氛围,清澈的月色映照着山山岭岭、沟沟壑壑,营造出宁静而肃穆的氛围,与亲人去世的情节相契合;②衬托人物心理,“能看得很远很远”暗含叔侄三人对远方亲人的缅怀,“武备……看见了笨花村”体现武备对笨花村的深切思念;③深化主题,不会改变的山山岭岭、沟沟壑壑既是现实场景,也象征着抗日战争中民众在悲痛中凝聚的不屈和抗争精神。
【答案】10. CEG
11. C 12. D
13. (1)英雄豪杰乐于(追随您)建功立业,正应当横扫天下,为汉家除去奸邪恶贼。
(2)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你说到这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
14. ①曹操降服荆州刘琮,得其部众,实力大增,周瑜反对投降,主张与曹操决战,并请求统领精 兵对战曹操,体现了他的勇武和胆识。②周瑜具体分析了孙权的优势以及曹操用兵的祸患和曹操的虚张声势,鞭辟入里,体现了他的智谋。③周瑜排兵布阵,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使曹军大败,逼迫曹操返回北方,体现了他的智谋和勇武。
【答案】15. C 16. 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松柏邙山路”虚写先祖墓地,“风花白帝城”实写眼前之景,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先祖的思念和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
17.【答案】 ①. 携来百侣曾游 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采采芣苢 ④. 薄言袺之 ⑤. 笠是兜鍪蓑是甲 ⑥. 雨从头上湿到胛
【答案】18. ①必不可少(不可或缺) ②随心所欲(悠然自得) ③跃然纸上
19. 在漫漫旅途中,我看见景象与书中的句段相互映衬,这带给我充实感,也引发我的思考。
20. ①修辞上,运用比喻,把书籍比作老朋友,生动写出书籍带来的温暖亲切,感染力强;②句式上,采用“比如……比如……”排比,节奏鲜明、富有变化,突出对书籍的喜爱,而改句无此效果。
【答案】21. ①谷子起源于中国
②谷子的产量较低 22. “证识”的“识”应改为“实”;
“兴启”的“启”应改为“起”/“会制”的“会”应改为“绘”。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