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学期10月份课堂练习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学校文学社将推出“以灼灼年华,铸家国情怀”主题社刊,你作为社员,请完成下列任务。一、积累运用(27分)1.根据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凌空( ▲ ) 惊天一着( ▲ ) juān ▲ 刻 míng ▲ 记2.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所向披靡 B.振聋发聩 C.殚精竭虑 D.惨绝人寰3.文段中画双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2分)▲4.根据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仿写一句话。(2分)家国情怀如 ▲5.整理【刊首语】时,有部分内容语序错乱。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百年奋斗,换了人间”,伟大的中国人民正是这部奋斗史的谱写者, 每一轮科技攻关、每一次勇攀高峰的背后,是逐梦的中国奋斗者。①每一颗螺栓、每一个铆钉的背后,是大写的中国劳动者;②他们在田间地头耕耘,在工厂车间值守,在社区街头忙碌,在学校、科研机构劳作不息。③同样,从AI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④从无人化生产车间到火星车、月球车,A.③①②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6.为丰富【刊首语】内容,请用古诗文将下面语段补充完整。(10分)祖国的山河,是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每一处风景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激发着人们的家国情怀。王维单车出使塞外,以“⑴ ▲ ,⑵ ▲ ”(《使至塞上》)诗句,一睹塞外雄浑的壮丽景象。李白年少时告别家乡,乘舟过荆门入楚地时,见到的是“⑶ ▲ ,⑷ ▲ ”(渡荆门送别》)的壮阔景象。崔颢登临黄鹤楼, 眼前呈现的是“⑸ ▲ ,⑹ ▲ ”(《黄鹤楼》)境界阔大、树木葱翠的明丽之景。白居易来到钱塘湖,用“⑺ ▲ ,⑻ ▲ ”(《钱塘湖春行》)诗句,从动物变化的角度描绘出江南早春时节的生机与活力。陶弘景在给谢中书的书信中,以“⑼ ▲ ,⑽ ▲ ”(《答谢中书书》)描摹出山高水清的秀丽之景。7.文学社拟开展一次“我的中国故事”演讲比赛,写了一则通知将登载在期刊上,可是通知在格式和内容上各有一处错误,请指出来。(2分)错误一: ▲ 错误二: ▲8.根据下列新闻,拟写新闻标题。(不超过15字)(3分)【本校讯】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深刻感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气象,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9月3日上午,我校全体师生集中全程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阅兵仪式”现场直播,共同见证这一庄严而振奋的历史时刻。上午9时,九三阅兵仪式正式开始。随着礼炮轰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全体师生高唱国歌,心情无比激动。当受阅部队在长安街列阵,接受检阅时,现场爆发出阵阵赞叹。空中护旗梯队率先飞过天安门广场,直升机编队整齐,旗帜飘扬,展示出强大的军威。观看过程中,师生们的爱国热情被彻底点燃。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大家齐声高歌,嘹亮的歌声在校园各个角落回荡。通过观看九三阅兵仪式,师生们深切体会到民族复兴的铿锵步伐。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努力学习,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教师们表示将把这份爱国热情转化为教书育人、求学奋进的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二、阅读理解(53分)(一)栏目准备编辑一期苏轼人物专栏,请阅读古诗文,完成任务。(16分)【甲】 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注释】①东坡:在黄州东门外,又效白居易忠州东坡之名,故云东坡,诗人以之作为自己的别号。②荦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昔 常 不 信 其 言 以 今 观 之 殆 有 甚 者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月色入户 户: ▲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3)言讫泪下 讫: ▲ (4)臣亦不觉流涕 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12.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丙三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6分)▲(二)栏目准备编辑一期AI专版,现已搜集以下新闻材料,请你一起完成任务。(11分)【材料一:消息】教育部发布两项指南助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丁雅诵)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此次发布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教育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该体系以素养培育为核心,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通过“课程重构、资源融通、评价创新、师资赋能”的联动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使用指南》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确保技术安全、合理、有效地辅助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同时严守数据安全、伦理道德底线。(摘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15日第06版,有删改)【材料二:新闻评论】“慢教育”慎用“快AI”两份指南应需而动,应势而生。一方面,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为不同学段的AI使用划出成长边界: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这种分阶段式的规范,既没有一刀切禁止AI,也没有放任其无序生长,而是引导学生与AI正确地打交道,让AI真正成为学习的助手而非替身。另一方面,进一步拧紧责任链条,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使用指南》不仅给学生制定了使用红线,更是给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等立下了规矩。譬如,教师不得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替代性教学主体,应避免直接使用AI生成内容评价学生;严禁将个人信息、考试试题等敏感数据输入AI工具,防止数据泄露与隐私侵害……明确各方责任,促进多方协同,方能让教育在技术赋能下走得更稳。教育是慢功夫,容不得偷懒,更不宜急躁。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推行人工智能进中小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意味着传统的教育体系必将迎来深刻变革。在此时机,给AI使用划红线,并非给教育套上枷锁,而是为构建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保驾护航,亦为学生的成长筑牢坚实护栏。《摘自“大洋网”,2025年5月14日,有删改》【材料三:新闻评论】写作业不可让 AI“代劳”,这个禁区划得及时5月1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指南》和《使用指南》,以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使用指南》提出,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在AI技术对作业有所“渗入”的今天,出台这一规定,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必然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使用AI技术的过程中,尽管用户可以和AI进行“合作”,比如给AI下发指令,要求AI做出修缮,但这种“合作”是浅性的、若即若离的,并没有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AI拿到题目后的“代劳”行为,给用户造成了极大的便捷感、成就感,很容易诱导学生形成惯性和舒适区。一些学生遭遇难题,求助AI,问题很快迎刃而解,这种“获得感”,也会使其形成“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的错觉。凡此种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就会如“温水煮青蛙”那般失去应有的警惕和预防能力,长此以往,独立思考能力从何而来?学生不断向深远境界开掘的动力如何保持?让人不安的是,对于这一现象,家长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大声说“不”,有的暧昧对待,有的则一味迎合。例如,面对媒体采访,一些家长觉得左右为难,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有自主能力后就可以使用AI写作业”。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以非常明确的新规,列出“禁区”,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厘清边界,走出误区,也利于各个环节对照执行,防止跑偏。(摘自“九派新闻”,2025年5月13日,有删改)任务一:新闻阅读13.专版编辑对以上三则新闻材料的理解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两项指南的发布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B.《使用指南》为中小学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使用明确了要求。C.高中阶段允许学生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让AI真正成为学习助手。D.家长认为“孩子有自主能力后就可以使用AI写作业”,该文作者对此持赞同态度。任务二:新闻采访14.编辑部小记者要撰写一篇采访文章,准备采访本校王校长。请你参考三则新闻材料为小记者拟写两个采访问题。(4分)① ▲② ▲任务三:新闻写作15.新闻评论写作要指向特定的读者对象,要有明确的写作目的。请完成下面表格。(4分)读者对象 写作目的材料二 ① ▲ ② ▲材料三 ③ ▲ ④ ▲(三)栏目准备编辑一期新时代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请认真阅读,完成任务。(16分)夜空中最亮的“星”①傍晚,汽车穿过闹市,拐进一条乡村小道。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不停颠簸,耳边响起呼呼的风声。突然,一阵轰鸣声传来。我探出头,发现一架直升机正在空中翱翔,宛如一只矫健的雄鹰。②“直升机要想不迷失方向,精准找到‘回家的路’,离不开导航台的正确指引。”同行的战友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全旅最偏远的导航台,台长黄伟在那里已经坚守了19年。③“到了!”车子七拐八拐,颠簸了好大一会儿,一个小院出现在眼前。院子四周都是农田,显得有些荒凉,而院子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又向人们展现着这里特有的生机与活力。④走进小院,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导航机房里,一个面容清瘦、坐姿笔挺的老兵正认真值守,机器不时发出“滴——滴滴——”的声音。⑤不多时,保障任务结束。老兵走出来,一双大手握住我的手。他就是黄伟。⑥黄伟所在的这个小院,其实是第80集团军某旅一个保障飞行的小台站,任务就是给飞机发送导航信号。起飞前开机,落地后关机,周而复始。⑦我注意到,黄伟的手上有一道明显的伤疤。还没来得及开口,黄伟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这道疤痕是在一次飞行保障任务中留下的。⑧那天,战鹰顺利出巢。不料天气突变,一道闪电击中无线电转换器,信号瞬间中断,导航机急促报警。黄伟说,当时整个导航机外壳已经充满静电,噼里啪啦的声响从设备里传出。⑨“战机失去引导,危险性极大!”黄伟当机立断,将转换器连接线拔下,直接连到室外导航机的天线柱子上。屋外,十几米高的天线柱子被吹得晃动起来,随时可能遭到雷击。可黄伟顾不上这些,他用手紧紧摁住导航天线,直到半个多小时后飞机全部落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手已被电流击伤。⑩“当时不害怕吗?”我问。 “那时没想那么多,只有一个念头,保证飞机平安起落。”黄伟坚定地说。 班里有个战士悄悄告诉我,黄伟今年44岁,当兵24年,在台站19年,除了出差休假,没耽误过任何一次飞行。5万多场次的飞行保障,优质场次率始终是100%。 走出机房,我们来到小院。微暗的路灯下,“以苦为乐,以台为家”8个大字格外醒目。 “刚到台站时,近10亩(1亩=666.67平方米)的小院一片荒凉,除了一间孤零零的房子,就是满地杂草。”黄伟说,为了改善环境,他和战友们开始了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他们利用飞行保障间隙,在院内种下了百余株树苗,还在空地上开垦了几亩菜地,种上时令蔬菜。训练之余或休息日,大家在菜地里浇水、除草、驱虫。收获季节,他们还会摘下一部分蔬菜和果实送到连队,给战友们品尝。 不知不觉来到篮球场,黄伟自豪地介绍,当初台站活动场地有限,他和战友们手挑肩扛,硬是开辟出了篮球场,让大家能够酣畅淋漓地运动。台站人少,“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他还想方设法让大家的生活更丰富:厨艺展示、棋牌对战、石刻根雕……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大家喜欢的,他都带着大家一一尝试。 “台站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黄班长一直坚持了下来,他把台站当成了自己的家。”战士马大川动情地说,台站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都倾注了黄伟的汗水。近年来,台站成为旅队乃至集团军正规化建设的标杆,先后4次被评为“先进台站”,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把台站当成自己家的,可不止我一个。”黄伟接过话茬。19年来,他帮带的许多战士都对这里很有感情。大学生士兵王涛上军校,离开连队前专门请求再回台站吃顿饭。“我是导航台的兵,一定要吃顿导航台的饭再去上学。”那天大家边吃边聊,黄伟叮嘱了很多。离开时,王涛眼里噙满泪水。 走出小院,夜空中繁星点点,让人心旷神怡。我问黄伟:“你最喜欢的是哪颗星星?”黄伟说:“平时工作忙,也很少抬头看星星,如果非要选,那我选北极星。要是迷路了,就抬头看看它。”听到他的答案,我并不觉得吃惊。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指引航迹的使命早已融入了血脉。 繁华的都市里,霓虹闪烁。抬起头,已看不到导航台上空那样迷人的漫天繁星。但我相信,同一片星空下,黄伟和他的战友们一定值守在导航台,用默默坚守助力夜航的战鹰展翅翱翔。16.请你读全文,梳理思路,完成下列表格。(4分)原因 行动 结果① ▲ 雷雨天在室外,用手紧摁导航天线 手被电流击伤,留下一道伤疤改善台站的居住环境 ② ▲ 收获蔬菜和果实,给连队战友品尝提高台站官兵的生活质量 开辟篮球场 ③ ▲④ ▲ 士兵对台站充满感情17.在朗读下面的句子时,你会重读哪些字词?谈谈你的理由。(4分)今天我们要去的是全旅最偏远的导航台,台长黄伟在那里已经坚守了19年。▲1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伟的人物形象。(4分)▲19.本文标题“夜空中最亮的‘星’”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四)栏目将编辑名著中的红色经典文化,请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0分)【领略领袖风采】20.梳理人物信息,填写表格(3分)① ▲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 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谈及牺牲的同志和饥荒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爱军爱民周恩来 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黑长胡子的脸上透着年轻人的真诚,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 ② ▲ 善于计划贺龙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有客人在桌子底下开枪,他面不改色,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③ ▲【感叹长征奇迹】21.请按照时间顺序写出长征路上的重大经历,完成长征线路图(3分)A. ▲B. ▲C. ▲【传承革命精神】22.朱德曾说:“《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意义的书。它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程和红军精神。”现在,有人对“红军精神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核心价值”产生了争论。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结合红军精神和当代国情,请你代表正方阐述观点和理由。(4分)反方:红军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有所减弱。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红军精神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难以得到广泛认同。而且,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红军精神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显得有些过时。正方: ▲三、写作表达(40分)23.“坚持了应该坚持的,放弃了应该放弃的,珍惜现在拥有的,不后悔已经决定的,这就是幸福。”鲁迅不为弃医从文而后悔,他用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南仁东不为自主研发“中国天眼”而后悔,他以永不言弃挑起责任和担当……灼灼年华,青春无悔,请你以“我不后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力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或体会,给人以启迪;②合乎情理,不生搬硬套: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等相关信息。2025年秋学期10月份课堂练习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4分)líng zhuó 镌 铭2.(2分)B3.(2分)我们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4.(2分)【示例一】和煦阳光,温暖生活的每个角落 【示例二】悠扬琴音,激荡生命的铿锵旋律【示例三】砥柱中流,撑起民族的铁骨脊梁 【示例四】肥沃土地,滋养家园的岁岁繁荣【示例五】丝竹琴弦,拨动生命的和谐乐章。5.(2分)D6.(10分)①大漠孤烟直②长河落日圆③山随平野尽④江入大荒流⑤晴川历历汉阳树⑥芳草萋萋鹦鹉洲⑦几处早莺争暖树⑧谁家新燕啄春泥⑨高峰入云⑩清流见底7.(2分)错误一: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答“署名和日期互换”或“‘2025年9月15日’与‘文学社’位置互换”也可得分);错误二:没有交代比赛地点。8.(3分)我校师生集中观看九三阅兵仪式9.(2分)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答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不得分)10.(4分)(1)门(2)想到,考虑(3)完毕(4)眼泪11.(4分)(1)庭院里的月光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好像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第一句中“空明、交横、盖”,第二句中“乏、犹、生”为关键词,错一处扣1分)12.(6分)①甲诗写作者以月夜里拄杖漫步于山石不平的东坡为乐,显示了诗人幽独高洁的心性和履险如夷的乐观的人生态度。②乙文作者正值被贩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③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休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每点2分,表述充分即可)【文言文参考译文】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常常屏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询问父老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13.(3分)D14.(4分)【示例一】请问王校长,我们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规范管理方面有哪些举措呢?【示例二】请问王校长,关于推动我校教师运用 AI 赋能教育,您有怎样的思考呢?【示例三】请问王校长,您如何看待《使用指南》中针对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禁止性规定?15.(4分)①教育行政部门(或中小学校)(或教师)②提醒教育各方明确责任,让教育在技术赋能下走得更稳③学生(或家长)④强调写作业不可让AI代劳,提醒人们厘清边界,走出误区。16.(4分)①在突变的恶劣天气里保障战机顺利归航②在台站小院开荒种植③让大家酣畅淋漓地运动④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17.(4分)示例:我会重读“最”“已经”(1分)。“最”表示程度,写出了黄伟所在导航台的偏远(1分);“已经”一词表现了黄伟坚守台长职位的时间之长,与后文“19年”的数字呼应,(1分)突出黄伟对工作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了他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1分)(重读“偏远”“坚守”也可得分,理由要充足)18.(4分)示例:①“我”初见黄伟时对他的肖像描写展现黄伟的恪尽职守;②通过语言描写,展现黄伟的睿智坚毅,尽责担当。③通过写台站小院环境的生机勃勃,与台站所处地方的偏僻荒芜形成对比,侧面表现黄伟的勤劳能干;④通过台站其他战士之口,表现黄伟的不忘初心、坚守使命以及以台为家的崇高奉献精神。(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19.①“夜空中最亮的‘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伟和战友们的导航工作比作最亮的北斗星,突出其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作用;(2分)②黄伟将指引航迹的使命融入内心,表达对黄伟以及像黄伟一样在导航台工作中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的赞美,他们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熠熠生辉。(2分)20.(3分)①毛泽东②为斯诺规划92天的采访行程③勇敢无畏或胆量过人21.(3分)A.强渡大渡河 B.飞夺泸定桥 C.过草地22.(4分)示例:红军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核心价值。红军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如经济压力、社会矛盾等,红军精神能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例如,在面对疫情时,许多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秉持着坚定的信念,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这种精神正是红军精神在当代的体现。(观点1分,联系红军精神1分,联系当代国情1分,语句表达流畅、紧扣观点1分)23.(40分) 建议作文切入分3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10月份课堂练习八年级语文试卷.docx 2025年10月份课堂练习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