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南省濮阳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破解未成年人上网的新难题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未成年人早已将上网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针对各类未成年人上网乱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未成年人模式得到普及,针对未成年人的不良信息传播、游戏短视频沉迷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然而近期,一些涉及未成年人上网用网的新乱象新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因粉丝“互喷”,中学生惨遭网络“开盒”,进而被网络欺凌;某短视频博主摆拍“姐弟互殴”剧情,借未成年人牟利……这些行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又往往容易逃避监管,甚至成为监管死角。
暑假期间,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增加,进一步引发家长担忧。新型有害内容披上“伪装”,更易突破未成年人心智防线,传统治理手段面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挑战。对此,监管部门响应迅速。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提出聚焦各类新情况新表现,做好问题整治。
新型乱象之所以较难治理,在于其善于隐匿,并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不少不良信息不再明目张胆,而是以“擦边”等形式变换为“软暴力”;有的则与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络流行文化相结合,以卡牌、动漫等为载体,加以包装美化。另一方面,新载体、新技术被不法分子利用。侵害者深谙未成年人的兴趣点,用短视频算法精准推送不良亚文化。某些社交应用的“悄悄话”“阅后即焚”等功能,被用来传播不良信息、实施网络骚扰,为监管追责设置了障碍。
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治理手段需要与问题一起“进化”,努力应对新情况、破解新难题。跳出“出了问题就整治,整治过后又出新问题”的“循环怪圈”,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从各主体各自为战到全社会协同共治的转变,如此,才能建立起长久有效的解决机制。
面对技术双刃剑的考验,我们需要更精细的防护网。要推动平台利用技术优势主动防御,提升对新型有害内容的识别拦截能力,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功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今年4月起,在国家网信办的指导下,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模式正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初步实现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应用商店的三方联动,内容池引入权威机构资源并建立分层体系。相关经验有待不断总结优化,促进技术防护持续迭代升级。
根治乱象,需激活多元共治的生态系统。去年某平台因落实青少年模式不到位等被处罚,这也警示企业,唯有将保护要求内化为技术规则与审核标准,才能避免“事后灭火”的被动。而对于那些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则要加快制度供给,不断细化规则,尽量减少监管盲区,避免让一些违规主体有机可乘。家长要有效提升网络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相关部门也需畅通举报途径。
专项行动既是对当下问题的精准施策,更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唯有将技术创新、制度完善、社会共治有机结合,才能在数字浪潮中为未成年人筑起坚固的“成长防线”,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精神绿洲”。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08月08日第5版)
材料二:为遏制游戏对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这一规定一度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
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确实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2024年12月举行的中国游戏产业年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年每周游戏时长控制在3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占比提升了37.2个百分点,达到75.1%。
不过,现实中,仍有不少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多家媒体此前报道,有未成年人通过租用他人游戏账号,以成人身份登录游戏,绕过了防沉迷系统,再无游戏时间限制。更常见的则是利用家人的身份信息进行认证。调研数据显示,超八成受访未成年人周末及节假日玩网络游戏时间都超过了国家规定,其中,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的有849人,占比77%,他们多用“连蒙带骗”的方式让长辈帮忙实名认证。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苑宁宁呼吁,从技术角度上,应当进一步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采取动态核验等有效措施,确保未成年人使用真实身份信息登录,结合使用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沉迷措施,让实名制切实做到“人证合一”。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带来的一大影响,是对其日常在学校接受教育产生冲击。中青报记者在中部地区某县城采访了解到,尽管当地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进入校园,每天安排人在校门口使用仪器检查,但周末回到家,学生们使用手机几乎不受限制。
当地一所中学的校领导透露:“有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挺好的,上了3年网课,返校后成绩骤降,只想找借口回家玩手机。”该校一名教师告诉记者:“孩子们周末回家玩手机、刷视频,时间久,影响做作业,周一返校时精神状态不佳,还要补作业。”而这种现象寒暑假过后更为严重。另一名教师将之称为对网络的“戒断反应”,学生往往需要在开学后1-2个星期才能重新适应校园生活。
当地教育局一名干部将之形象地称为“5+2=0”现象:周一到周五,学校通常会对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但在校期间产生的良好效果,往往等周末2天学生回家拿起手机,接触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就消耗殆尽,一些负面社会情绪和不良社会风气被传入校园。他认为,学校教育亟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衔接,共同抵御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侵蚀。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6月11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力度,治理未成年人上网乱象,效果显著,但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冒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B. 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应该更新治理手段,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防御,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治,建立长久有效的解决机制。
C. 调研发现,不少未成年人绕开防沉迷系统,在周末和节假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有超八成的受访未成年人欺骗长辈帮忙实名认证。
D. 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放假在家则自制力较差,利用手机上网,接触到一些负面信息,影响了返校后的学习状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中,主流媒体都对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的问题进行了密切关注,可见这已经成为了当下国家最关心的青少年问题。
B. 两则材料都举出了一些实例,将未成年人上网可能带来的问题具体化,既让文章更具针对性,又能起到警醒的作用。
C. 材料一结尾的“精神绿洲”一词,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来构词,生动形象。
D. 材料二的开头列举一系列数字来说明上网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作者重事实的态度。
3. 根据材料内容,用原文中的词句完成下面的填空,每空不超过6个字。
当下,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未成年人心智不够健全的特点,利用新技术、新载体,将不良信息和网络流行文化相结合,对它们进行①______后再推介;同时,不法分子还熟知未成年人的兴趣点,给他们精准推送一些②______,让人防不胜防。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要构建起更精细的防护网,相关平台应该主动防御,提升对新型有害内容的③______,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模式功能。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侧重点有何不同?作者在文中也都提出了多元共治的思想,多元共治的具体内容又有何不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诗人
(英)毛姆
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有太多人都被一种强烈的冲动所扰,就是想要亲近这个星球上的伟大人物,这每每让我不以为然。当别人提议,我可以见一见某些地位或成就高人一等之辈,这样的机会我总会寻觅得体的借口避开。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但难得一次我的理由是真诚的:圣阿纳不但是个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个被人们寄托了很多想象的人物,他的各种历险已经是传奇了,能在他的衰朽之年看一看这个人,会很有意思;但他年岁已经太大,这时候接见一个陌生人、外国人,对他来说只能是种烦扰。
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当时迷恋得手不释卷。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因为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止的韵律已经和我美好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今天,我读起它们来依然会心跳加速。我一向认为卡利斯托先生在读者中的声望是他应得的。当年每个年轻人都能脱口而出他的诗句,而我的朋友会无休无止地跟我讨论他疯狂的举动、狂热的演说(诗人之外他也是个政治家)。但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卡利斯托先生一直隐居在他的家乡埃西哈,不屑和这个再没有什么能让他感兴趣的世界为伍。正是我说要去那里的时候,迭戈·托雷表示愿意替我引见。
“他现在看上去怎么样?”我问。
“神采不凡。”
“你有他的照片吗?”
“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
我知道他年轻时极为俊美,当他意识到青春一去不返时创作了一首感人的十四行诗,从中你可以清楚读到曾经被如此爱慕的容颜终于逝去,所领受的那阵刺痛是多么苦涩,多么冷酷。
但我还是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再读一遍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我也更喜欢在埃西哈那些阳光扫过的安静街巷自顾自漫行。所以,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时,我是大为惊异的。他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事已至此,除了第二天在指定时间登门造访,我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埃西哈是教堂之镇,随便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者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拉了门铃之后我站在栏杆外,想到这宅邸的确配得上他,心里有些快意。虽然我听见铃声穿透了屋子,但无人应答,我摇了第二次,第三次,终于一个老妇来到了门口。
“你要干吗?”她问。她的黑眼睛倒好看,但情绪不佳,我猜她是在这里照顾老诗人的。我把名片递给她。
“我跟你们主人有约。”
她把大门打开,让我进去。告诉我在那里等着,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黯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这里每样东西都散发着贫寒的气息,却不邋遢。我知道卡利斯托先生穷。对他来说,有不少时候钱其实来得很容易,只是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件要紧的东西,总花钱如流水。现在你也很容易看出来他对自己生活的拮据根本不屑一顾。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拙劣。有几个积灰的雕花立橱四下立着,上面有修补过的瓷质盘碟。
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斥着他的思绪。这个场景,再加上我朦胧勾勒的种种联想,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淡,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以他的年纪,眼神依然保有那样的光芒,真是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我看着他,终于懂得他是如何深入人们的头脑,触动他们的心灵的。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他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个重大的时刻,因为他就站在那里。莫名地在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我很不好意思。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我不是诗人,先生,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我找错了一幢房子。
文本二:
在我的一生中,为了自我提高而阅读了很多谈论小说的著作。总体说来,这些著作的作者一致认同,故事并不是小说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在他们看来,故事是小说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障碍,读者的注意力在阅读故事时会被分散开,那些他们认为的小说中的重要因素便被忽视了。他们并不明白,实际上故事是小说家为了抓住读者的兴趣而扔出的一根救生绳索。在人类身上,听故事的欲望是根深蒂固的,正如对财富的欲望一样。
如今,注重刻画人物而非讲述故事已成为小说的一种倾向。诚然,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只有小说中的人物受到渐渐熟悉他们的读者的同情之后,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才会得到读者的关心。然而,弱化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而倾尽全力塑造人物,只是小说的一种写法。另一种写法的存在同样是合理的,在这种写法中,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它的故事合情合理而且有条有理,对人物的塑造却简单、粗略。
(《毛姆读书随笔》)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愿给年岁已高的诗人带来生活烦扰,这是“我”拒绝朋友将我引见给伟大诗人卡利斯托先生的根本原因。
B. 小说补叙了“我”第一次阅读诗人作品时的情境,“手不释卷”“心跳加速”,表现了“我”对诗作的高度认可与热爱。
C. 老妇人在“我”第三次摇门铃后才终于出现,故意拖延开门的时间;让我进去之后,她便丢下我上楼去了,可见他们经常被来访者打扰而“情绪不佳”。
D. 在“我”的想象中,诗人的样子最好是穿着黑色的衣服,手中拿着宽边帽,具有自在和高贵的仪态。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渲染的手法塑造人物,通过朋友与“我”无休无止的讨论,表现了诗人才华横溢、神采不凡的特点。
B. “我”本来是去拜访一位仰慕已久的诗人,却遇到了一个“卖猪鬃刷子的”,一雅一俗,反差巨大,令人捧腹。
C. “不带笑意的眼神”“冷峻的审视”“犀利的眼神”等细节描写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写出了我想象中的诗人那种桀骜冷峻的气质。
D. 画波浪线部分既为“诗人”的出场造势,也为结尾的突转埋下伏笔。破旧但并不邋遢的环境,符合我对诗人的浪漫想象,而画艺拙劣的绘画并不符合诗人的气质。
8. 文本一中,以“诗人”为题,“诗人”没有出现,而“我”却贯穿全文。请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9. 文本二中,毛姆谈到了小说的两种写法——重在塑造人物和重在讲述故事。你认为《诗人》这篇小说属于哪种写法?结合文本,简述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节选自《墨子·尚贤》)
材料二:
魏王朝群臣,问理国之所先。季文对曰:“唯在知人。”王未之应。子顺进曰:“知人则哲,帝尧所病,故四凶在朝,鲧任无功。夫岂乐然哉?人难知故也。今文之对,不称吾君之所能行,而乃欲强吾君以圣人所难,此不可行之说也。”王曰:“先生言之。”对曰:“当今所急,在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昔舜命众官,群臣竞让,得礼之致也。苟使朝臣皆有推贤之心,主虽不知人,则臣位必当。若皆以知人为治,则人主宜未过尧,且其目所不见者,亦必漏矣。”王曰:“善!”
(节选自《孔丛子·陈义士》)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之治A国也B蚤朝C晏退D听狱E治政F是以国家治G而刑法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谓事能”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事”意思相同。
B. “国家治则刑法正”与“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正”意思不同。
C. “王未之应”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五石之瓠》)两句中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
D. “主虽不知人”与“虽父之不慈子”(《兼爱》)两句中的“虽”用法和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贤者选拔出来之后,圣人会观察他们的言论、行为并评估其才能,根据他们能力的不同,谨慎授予相应的官职让他们施展才华。
B. 贤者管理官府部门的时候早出晚归,翻耕种植,栽种果木,收聚豆粟等,使得民众能够拥有足够的食物,国库的财富也充实不散。
C. 君王任命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在外能结交诸侯,在内能使万民亲附,贤人归附,这也是从前三代圣王能称王并匡正诸侯的原因。
D. 季文认为君王治理国家应当先了解人才,善于察人,而子顺反对他的观点,认为人心难以了解,这并不是君主实际能够做到的事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2)当今所急,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以接邻国而已。
1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中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理念有何不同。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
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
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指赤脚、光着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寒骨生”三个字充分刻画出寒风的力度与气息,一个“明”字极具视觉冲击力。
B. 诗人通过飞禽消失、竹枝折断的细节描写从侧面烘托了雪之大、雪之厚。
C. 因为风雪之大,巢穴都被覆盖得大同小异,原本平坦的道路因为大雪而变得崎岖。
D. 本诗没有一个雪字,但雪又无处不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功力。
16. 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的三篇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和“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还要做事勤勉少说话。在《将进酒》中“______”告诉我们作为君子要淡泊名利,蔑视权贵。现代社会,君子就是要扎扎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如在《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告诫我们作为君子不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______”说明君子做事不会失败,关键在于始终都很小心。总之,要想成为君子,人人都要以修身为根本,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__________”。
(2)古人常在诗词中借黑发变白的现象,表达对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感慨,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这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也是这样。
二、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5农历乙巳年,被时间之手轻轻拨弄,嵌入了一个神秘的闰六月——这看似重复的月份,实则是古人智慧与自然规律相契合的产物。农历以月相圆缺为基准,一年仅354天左右,而太阳回归年却有365.24天,两者之间每年相差约11天。长此以往,若不加以调整,几十年后,春节或许会在炎炎夏日到来,农事节令也将与自然气候严重脱节。 ①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观测与计算,创造出“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在适当年份插入闰月,巧妙调和了农历与太阳回归年的时间差,从而确保农历历法能精准匹配四季轮回。
闰六月的出现,源于节气与月份的复杂关系。农历月份的设置遵循特定规律,每个月通常应包含一个“节令”和一个“中气”,比如立春、惊蛰这类为节令,雨水、春分则属中气。2025年的农历六月,没有出现“大暑”这个中气,依据“无中气则闰”的古老规则, ② 。因此,2025年农历年延长至384天,比公历年多出近20天,成为少见的“双春年”——年初和年尾各有一个立春节气。
传统农耕社会,闰六月不仅是历法上的调整,更关联着农业生产与生活节奏。古人观察天象,总结出“闰六月多降雨,来年枕着馒头睡”的谚语,认为有闰六月的这一年雨水丰沛, ③ 。然而,也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警示,提醒人们若立秋过早(处于闰六月内),可能影响晚熟作物的收成。这些经验之谈,虽未必完全体现现代气象科学,却折射出对自然的先民的敬畏与依赖。既便当下农业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不利天气,闰月的存在依旧承栽着农民对风调雨顺的祈愿,也为传统节庆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内含。比如2025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重逢,让家国团圆之意更显浓厚。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部分标点符号用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嵌入了一个神秘的闰六月——这看似重复的月份”句中的破折号表递进。
B. “创造出‘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在适当年份插入闰月”句中的冒号表解释说明。
C. “成为少见的‘双春年’”句中的引号表强调。
D. “提醒人们若立秋过早(处于闰六月内)”句中的括号表补充说明。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文中最后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三、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学习《<老子>四章》时,“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句话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有同学认为,这句话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自我夸耀的人无法真正取得成就,妄自尊大会阻碍个人的成长”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也有同学认为,在新时代,这句话要辩证思考,比如《与心灵谈谈心》一书中就提到:“人终归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展示自我。”
假如你也在现场,你会表达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B
3. ①. 包装美化 ②. 不良亚文化 ③. 识别拦截能力
4. ①材料一总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的;②文章首先提出了“近期未成年人上网用网出现新乱象”这一问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新型乱象较难治理的原因;最后阐明了有效治理新型乱象的途径、举措和意义。
5. ①侧重点:材料一侧重的是根治未成年人上网用网新乱象的问题,材料二侧重的是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身心健康受到影响的问题。②多元共治:材料一指平台技术创新、政府制度完善、家庭和社会共治有机结合,在数字浪潮中为未成年人筑起坚固的“成长防线”;材料二指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相衔接,紧密配合,共同着力,抵御网络不良内容对未成年人的侵蚀。
【答案】6. D 7. A
8. ①“我”是小说的线索:开篇写“我”拒绝见诗人,接着写“我”登门拜访诗人,最后写“我”认错了诗人。
②“我”起到衬托作用:“我”年轻时对诗人的狂热崇拜,接到诗人邀请后欣然赴约,我对诗人的种种想象等都衬托诗人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传奇人物。
③“我”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讽刺“我”心口不一的虚伪行径(或讽刺“我”主观臆断、先入为主的错误做法)。
9. 观点:《诗人》这篇小说重在讲述故事。
理由:①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为“我”一直崇拜诗人,发展为“我”登门拜访诗人,高潮、结局为“我”认错了诗人。
②小说有意识地并较为充分地运用了讲故事的技巧。情节曲折有波澜,叙述过程中安排了伏笔和暗示,并在结尾进行呼应,如“有就好了。他三十五岁之后就拒绝面对镜头。他说他只想让后世见到他年轻时的样子”,作者难得见到诗人真实面貌,为后文认错人埋伏笔。“我”找错一幢房子,与我不知道诗人的长相,我对诗人的想象都有直接关系,结局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③小说对人物的塑造简单。虽题为《诗人》,但主人公“诗人”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是隐蔽的,甚至是完全消失的。
【答案】10. BDF
11. A 12. B
13. (1)古代的圣王都很尊重推崇贤人、任用能人,不偏私父母兄弟,不偏袒富贵人家,不宠爱美色。
(2)目前最迫切的事,是修养仁德、崇尚义理,推崇美德、重视礼仪,来接待邻国罢了。
14. ①材料一认为君主应善用贤才,不偏不倚;给贤者应有的待遇,便可使国家安定,百姓和乐。
②材料二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君主首先需要循礼、崇德,然后再关注贤才。
【答案】15. C 16. 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说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②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③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17.【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④. 自见者不明 ⑤. 自是者不彰 ⑥. 慎终如始 ⑦.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⑧. 纵使相逢应不识 ⑨. 尘满面 ⑩. 鬓如霜
【答案】18. C 19. ①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②此月(6月)便被确定为闰月③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0. 改为:这些经验之谈,虽未必完全符合现代气象科学,却折射出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
21. ①“既”改为“即”;②“栽”改为“载”;③“含”改为“涵”。
22.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