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安市2025-2026学年(上)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检测卷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踏足庐陵,我总忍不住在古迹间流连徘徊.:凝望文山祠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铿锵誓言犹在耳边回响,字字尽显家国情怀( )漫步白鹭洲书院,学子们诵读经典的画面似在眼前浮现,书声穿过千年时光。待暮色渐浓,街巷褪去喧嚣,只剩带着诗意的静(mì)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徊 huái (2)(mì) 谧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水变化多端,永远不会没有固定的形态。它在常温条件下为水,遇冷成冰,遇热变气,以云、雾、雨、露、雪、霜、雹等形式存在于各个空间和角落。在形态转换间,水也在悄悄 贮蓄(贮藏 贮蓄)力量。其实人和水的际遇是相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可是,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像水一样,主动适应环境,积极拥抱变化。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把“不会”或把“没”删去;写改后的句子也可给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生命,需要珍藏。珍藏一句劝告, ;珍藏一份付出, ;珍藏一回教训, ;珍藏一次挫折,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人会变得睿智 ②人会变得无私 ③人会变得谦和 ④人会变得奋进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 D.③④①②6.学校邀请文学社刘老师为七年级学生作“阅读与文学”的报告,听完报告,同学们纷纷与刘老师交流。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D )A.王老师,您讲得很好,语气很和蔼,听众都懂了,我们认为挺不错。祝贺您!B.王老师,今天您的报告很精彩,完成了我们交给您的任务。感谢您!C.王老师,您的报告讲得多浅显呀,可以看出你的阅读很广泛。辛苦您! D.王老师,您讲得真好!我们深切感受到多阅读的好处。谢谢您!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2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4分)碛①中作[唐]岑参【注释】①碛(qì):沙漠。这首诗是诗人从军经过沙漠时所作。②走马:骑马奔跑。③欲到天:形容目的地遥远,好像要走到天边似的。④平沙:平旷荒凉的沙漠。7.(2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一句从空间落笔,写了离家后的行程。“欲到天”体现了边塞离家之远。B. 第二句从时间着眼,写了离家的时长,体现了时间的流逝。C.第三句故作疑问,提出了晚上宿营何处的迫切问题。D. 第四句以平坦的沙漠有绝妙的人间烟火结尾,抒发了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解析】“有绝妙的人间烟火”有误。“平沙万里绝人烟”描绘了沙漠的辽阔和荒凉,强调了环境的艰苦和孤独感,而非“有绝妙的人间烟火”。8.(2分)赏析“辞家见月两回圆”一句中“两回圆”所蕴含的情感。“两回圆”点明诗人清晰地记得自己离家已两个月了,月圆之时,诗人却无法与家人团聚。这句诗通过月圆而人不团圆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公度 ③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 ④,其人果号 ⑤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⑥为谢,却⑦不受。【注释】①濯:洗涤 ②以:因为 ③度:估计,思考 ④少顷:片刻,不一会 ⑤号:大声哭喊 ⑥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 ⑦却:推辞9.(1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以 投 水 中 / 坐 守 之10.(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去( 离开 ) (2) 恐( 担心,害怕 ) (3)至( 到 ) 11.(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2)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答谢,王华推辞,没有接受。12.(2分)王华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王华捡到装有数十金的袋子却没有据为己有,可见他拾金不昧(不贪图钱财);王华能想到失主酒醒后会回来寻找财物,不仅把金子投入水中,还一直看守着,可见他考虑问题很周到。(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小孩在水边嬉戏,见到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大醉的缘故,离开时遗落下他携带的包裹。王华拿来看了看,有数十两黄金。王华估计那个人酒醒后必定会再来,担心别人拿了金子离开,就把它投到水里,坐在那儿等那个人来。不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喊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走马②西来欲到天③,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④万里绝人烟。 子吗 ”为他指明了地点。那个人很高兴,用一锭银子作为酬劳答谢,王华推辞,没有接受。 (三)默写。(6分)七年级语文学科第1 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2 页(共8页)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行舟江上,诗人王湾借“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的日月轮换、新旧交替之景表明了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 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 ”的暮春景象,烘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助乐器抒发绵绵的思家思亲情绪的句子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6分)君子知“怕”游宇明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细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有改动) 14.(2分)下列对“君子知‘怕’”中“怕”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 指对未知危险的恐惧,比如害怕电气火灾、煤气泄漏等意外。B. 指对他人评价的在意,比如担心开玩笑惹人翻脸、被人说迂腐。C. 指对道德和规则的敬畏,不做违背道德、违反制度法律的事。D. 指对过往苦难的逃避,比如害怕回忆民族历史上的灾难。15.(4分)读完文章后,你对“知‘怕’”有什么新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知‘怕’”给你带来的启示。【示例】“知‘怕’”让我明白,“怕”不是怯懦,而是对规则和道德的敬畏。(谈认识2分)比如在学校里,我“怕”违反纪律——上课不和同学闲聊天,因为怕影响学习、被老师批评,更怕破坏班级纪律;平时和同学相处,我“怕”说伤人的话、做自私的事,因为怕失去朋友、被大家反感。这种“怕”就像一道提醒,让我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既让我能专注学习,也让我收获了同学的信任。今后我会继续“知‘怕’”,比如遵守交通规则、不随手乱扔垃圾,用对道德和规则的敬畏,做更自律的人。(结合实际谈启示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7分)材料一:如同电视诞生后电影依旧生机盎然,数字阅读横空出世,纸质图书依然拥护者众多。数字阅读并未终结和取代传统阅读,而是丰富和拓展了阅读的方式,呈现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的态势。如何推进全民阅读,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年出版图书超50万种,数字平台作品超5900万部,涵盖纸质与数字双重资源,阅读资源极大丰富。10万余家实体书店、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共享书架等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涌现,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格外需要思考和洞察。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早已超过过去数千年的总和。应对“信息过载”“信息茧房”,我们需要强大而敏锐的思考力、洞察力,避免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迷失方向、随波逐流。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阅读方式也应因时而变,快慢结合、浅深并用、碎片化与系统化互补,深阅读的意义格外凸显。数字阅读让我们紧跟时代、获取资讯,传统阅读让我们沉淀思想、深化理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充实内核,提升素养,才能真正收获成长与力量。(摘编自《数字化时代,深阅读的意义在哪里》)材料二: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为80.84万部(种),同比增长6.03%。《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大奉打更人》等网络文学IP改编剧集走俏海外,《庆余年(第二季)》成为迪士七年级语文学科第3 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4 页(共8页)尼旗下的流媒体平台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 民阅读目标。如今,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 源头。“截至2024年年底,阅文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推出海外原创作品70万部,覆盖200多个国家与地区,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说。中国数字阅读作品正加速走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新通路。(摘编自《数字阅读用户6.7亿!“云上”读书正热》)材料三:综合提高青少年阅读的量与质,要用更多元的内容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青少年的阅读体验。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青少年阅读不该是“喂饭”,而应是“点菜”。强迫阅读只会适得其反,点燃孩子的内在兴趣才是关键。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为孩子种下终生阅读的种子。一方面,要尊重青少年阅读的主体性,立足青少年成长需要,开发契合其认知发展规律与精神成长诉求的阅读产品;另一方面,鼓励非功利化、摒弃娱乐至上的阅读,持续推出涵盖新发现、新成就、新现象等新知的图书,倡导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取向。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充分利用好数字阅读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青少年阅读打开了新天地,也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对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综合利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加强阅读资源的投放和管理,促进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同时,应进一步推进城乡阅读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保障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推出健康、多样、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助力更多孩子跨越数字鸿沟。好书不该“养在深闺人来识”,优质的内容供给还要依赖创新的推广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直播、图书市集等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让高质量的阅读内容走好“最后一公里”。(摘编自《优化阅读供给,让青少年爱上读书》)16. (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文字的载体如何演化,不管是采用读屏或读书的方式,人类只能通过阅读 传承文明。B.数字化为全民阅读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海量的信息也应保持“深阅读”的追求。 C.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的增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出跨文化理解的新路径。 D.充分创新并利用作品的推广方式,把更多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带给青少年,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17.(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材料一第2段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我国在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方面做出的努力,为全民阅读带 来更多便捷。B.材料二以阅文集团推出网络文学作品为例,说明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 梁。C.材料三用“喂饭”“点菜”来比喻,强调既要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也要点燃青少年的 内在兴趣。D.三则材料从阅读方式的并存到作品的海外传播,再到青少年的阅读供给,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全18.(3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才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①融合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②格外需要思考和洞察,培养深度阅读能力;③优化阅读资源供给,让更多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④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利用好数字阅读资源;⑤创新推广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答到3点,言之有理即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7分)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 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 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 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5 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6 页(共8页)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19.(4分)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时期 心情名落孙山 (1) 暴怒无常与母亲开垦田地 (2) 心情烦乱,心灰意冷秋季开学 (3) 失魂落魄,心灵空虚看见母亲月下劳作 (4) 心酸,感动决心重返校园 (5)激动万分,暗下决心20.(3分)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设计。示例:朗读1【甲句】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了作者想要用劳累改变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朗读2【乙句】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朗读设计】应该用舒缓柔和的语气来朗读,“雪白”“淡淡的”“氤氲”要重读,突出了荞麦花颜色的雪白,花香的淡雅,景色的诗意美好,要读出作者对月下美景的陶醉和享受之情。 21.(6分)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1)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从描写角度赏析)环境描写,渲染了天气的炎热,烘托了“我”在高考落榜后烦躁、郁闷的心情。(2)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从修辞角度赏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才刚开始种荞麦就能“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表现了麦苗长势之好,能预见到麦子丰收的景象,展现了作者的喜悦与期盼之情。(如答到“联想”,适当分析,言之有理也给分)22.(4分)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链接材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 都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2分)两位母亲形象的相同点:两位母亲都深爱孩子,展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两位母亲的生活都很艰难,但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人生困境。(2分,言之有理即可)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8分)23.(2分)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关于《朝花夕拾》的阅读分享会,以下是班长总结的各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则完全枯燥无味,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地方。 B.《狗 猫 鼠》中,作者仇猫的原因是它总要尽情玩弄猎物之后才吃掉,还天生一副媚态,配合时大声嗥叫,甚至吃掉了自己心爱的隐鼠。 C.《五猖会》记叙的重点不是看迎神赛会,而是父亲让“我”背诵《鉴略》的经过,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儿童教育观的批判态度。 D.《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捆打的情节,生动地刻画出现实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面目,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解析】鲁迅不仅对百草园充满了怀念,对三味书屋中的一些细节(如老师的和蔼,同学们的互动等)也表现出了好感,并认为那里也有一些值得回忆的地方,故A选项表述有误。24.(3分)《朝花夕拾》中有两位老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你觉得哪位老师更符合你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请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加以阐述。示例1:我觉得藤野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藤野先生作为十九世纪日本的一个学者、老师,生活俭朴,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鲁迅,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反而热情诚恳,关心鼓励。示例2:我觉得寿镜吾先生更符合我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寿镜吾先生给人的印象就是“方正,质朴,博学”,他生活节俭,治学严谨,虽是严肃的私塾先生,面对学生在花园玩耍的行为却也是极宽容的,可见他对学生也充满了理解与关心。 (言之有理即可)25.(3分)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示例一)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的名著是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部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你一定会喜欢上它。(示例二)同学们,我给大家推荐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各种故事,生动有趣,有幸福、快乐,也有不解和迷惘。鲁迅先生以他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人生的意义,怀念自己的儿时生活,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爱上这本书的。五、写作(5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生活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多彩画卷,无论是阅读、交友、运动,还是实验、畅想……总有一些温暖的人、难忘的事、动人的景在时光里悄然绽放,为我们送来馨香。请以“我闻到了生活的馨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不少于600字。七年级语文学科第7 页(共8页)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8 页(共8页)吉安市2025-2026学年 (上)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检测卷一、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踏足庐陵,我总忍不住在古迹间流连徘徊:凝望文山祠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铿锵誓言犹在耳边回响,字字尽显家国情怀()漫步白鹭洲书院,学子们诵读经典的画面似在眼前浮现,书声穿过千年时光。待暮色渐浓,街巷褪去喧嚣,只剩带着诗意的静 (mì)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 徊 (2)(mì)2.在括号内填入的标点符号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水变化多端,永远不会没有固定的形态。它在常温条件下为水,遇冷成冰,遇热变气,以云、雾、雨、露、雪、霜、雹等形式存在于各个空间和角落。在形态转换间,水也在悄悄 (贮藏 贮蓄)力量。其实人和水的际遇是相同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可是,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像水一样,主动适应环境,积极拥抱变化。3.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题。生命,需要珍藏。珍藏一句劝告, ;珍藏一份付出, ;珍藏一回教训, ;珍藏一次挫折,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①人会变得睿智 ②人会变得无私 ③人会变得谦和 ④人会变得奋进A. ④②①③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6.学校邀请文学社刘老师为七年级学生作“阅读与文学”的报告,听完报告,同学们纷纷与刘老师交流。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王老师,您讲得很好,语气很和蔼,听众都懂了,我们认为挺不错。祝贺您!B.王老师,今天您的报告很精彩,完成了我们交给您的任务。感谢您!C.王老师,您的报告讲得多浅显呀,可以看出你的阅读很广泛。辛苦您!D.王老师,您讲得真好!我们深切感受到多阅读的好处。谢谢您!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20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4分)碛①中作[唐]岑参走马②西来欲到天③,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④万里绝人烟。七年级语文学科第1 页 (共8页)【注释】①碛(qì):沙漠。这首诗是诗人从军经过沙漠时所作。②走马:骑马奔跑。③欲到天:形容目的地遥远,好像要走到天边似的。④平沙:平旷荒凉的沙漠。7.(2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从空间落笔,写了离家后的行程。“欲到天”体现了边塞离家之远。B.第二句从时间着眼,写了离家的时长,体现了时间的流逝。C.第三句故作疑问,提出了晚上宿营何处的迫切问题。D.第四句以平坦的沙漠有绝妙的人间烟火结尾,抒发了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8.(2分)赏析“辞家见月两回圆”一句中“两回圆”所蕴含的情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①足,以②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度 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④,其人果号⑧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 ”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⑥为谢,却⑦不受。【注释】①濯:洗涤 ②以:因为 ③度:估计,思考 ④少顷:片刻,不一会 ⑤号:大声哭喊 ⑥铤:同“锭”,用以货币流通。⑦却:推辞9.(1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一处需要断句,请用“/”标示。以 投 水 中 坐 守 之10.(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 去( ) (2) 恐( ) (3) 至( )11.(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2)其人喜,以一铤为谢,却不受。12.(2分)王华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三) 默写。(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行舟江上,诗人王湾借“ , ”的日月轮换、新旧交替之景表明了自己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 , ”的暮春景象,烘托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借助乐器抒发绵绵的思家思亲情绪的句子是“ ,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2 页 (共8页)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 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6分)君子知“怕”游宇明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细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有改动)14.(2分)下列对“君子知‘怕’”中“怕”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对未知危险的恐惧,比如害怕电气火灾、煤气泄漏等意外。B.指对他人评价的在意,比如担心开玩笑惹人翻脸、被人说迂腐。C.指对道德和规则的敬畏,不做违背道德、违反制度法律的事。D.指对过往苦难的逃避,比如害怕回忆民族历史上的灾难。七年级语文学科第3 页(共8页)15.(4分)读完文章后,你对“知‘怕’”有什么新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知‘怕’”给你带来的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7分)材料一:如同电视诞生后电影依旧生机盎然,数字阅读横空出世,纸质图书依然拥护者众多。数字阅读并未终结和取代传统阅读,而是丰富和拓展了阅读的方式,呈现各有所长、互为补充、长期并存的态势。如何推进全民阅读,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国年出版图书超50 万种,数字平台作品超5900 万部,涵盖纸质与数字双重资源,阅读资源极大丰富。10万余家实体书店、3000 多家公共图书馆、58 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城市书房、社区书屋、共享书架等新型阅读空间不断涌现,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好的服务保障。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信息,格外需要思考和洞察。全球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早已超过过去数千年的总和。应对“信息过载”“信息茧房”,我们需要强大而敏锐的思考力、洞察力,避免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迷失方向、随波逐流。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阅读方式也应因时而变,快慢结合、浅深并用、碎片化与系统化互补,深阅读的意义格外凸显。数字阅读让我们紧跟时代、获取资讯,传统阅读让我们沉淀思想、深化理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充实内核,提升素养,才能真正收获成长与力量。(摘编自《数字化时代,深阅读的意义在哪里》)材料二:2024 年,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为 80. 84万部(种),同比增长 6. 03%。《庆余年(第二季)》《与凤行》《大奉打更人》等网络文学 IP 改编剧集走俏海外,《庆余年(第二季)》成为迪士尼旗下的流媒体平台有史以来播出热度最高的中国大陆剧。如今,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 IP 源头。“截至 2024年年底,阅文向海外推出了 6800 部中国网文翻译作品,推出海外原创作品70 万部,覆盖200 多个国家与地区,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说。中国数字阅读作品正加速走向全球,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新通路。(摘编自《数字阅读用户6.7亿! “云上”读书正热》)材料三:综合提高青少年阅读的量与质,要用更多元的内容供给提供物质基础,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青少年的阅读体验。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青少年阅读不该是“喂饭”,而应是“点菜”。强迫阅读只会适得其反,点燃孩子的内在兴趣才是关键。从“要我读”到七年级语文学科第4页(共8页)“我要读”,为孩子种下终生阅读的种子。一方面,要尊重青少年阅读的主体性,立足青少年成长需要,开发契合其认知发展规律与精神成长诉求的阅读产品;另一方面,鼓励非功利化、摒弃娱乐至上的阅读,持续推出涵盖新发现、新成就、新现象等新知的图书,倡导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取向。优化阅读内容供给,要充分利用好数字阅读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青少年阅读打开了新天地,也创造出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对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综合利用好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加强阅读资源的投放和管理,促进纸质图书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同时,应进一步推进城乡阅读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保障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阅读需求,推出健康、多样、优质的数字阅读资源,助力更多孩子跨越数字鸿沟。好书不该“养在深闺人来识”,优质的内容供给还要依赖创新的推广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络直播、图书市集等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让高质量的阅读内容走好“最后一公里”。(摘编自《优化阅读供给,让青少年爱上读书》)16.(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管技术如何进步、文字的载体如何演化,不管是采用读屏或读书的方式,人类只能通过阅读传承文明。B.数字化为全民阅读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海量的信息也应保持“深阅读”的追求。C.我国数字阅读出海作品总量的增长,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探索出跨文化理解的新路径。D.充分创新并利用作品的推广方式,把更多高质量的阅读产品带给青少年,提升他们的阅读体验。17.(2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 2 段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我国在优化阅读资源供给方面做出的努力,为全民阅读带来更多便捷。B.材料二以阅文集团推出网络文学作品为例,说明网络文学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一座桥梁。C.材料三用“喂饭”“点菜”来比喻,强调既要为青少年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也要点燃青少年的内在兴趣。D.三则材料从阅读方式的并存到作品的海外传播,再到青少年的阅读供给,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全民阅读目标。18.(3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才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 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建议。(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9~22题。(17分)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①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七年级语文学科第5 页 (共8页)竟然变成了荒地。我汗流浃背地在前面刨地开垄,母亲在后面撒播荞麦种补苗。②七月的天空像个大火炉,把我十七岁的青春曝晒成村夫般的沧桑,我的心情就像这燥热的天气一样暴怒无常。请原谅一个因三分之差而名落孙山的少年,在生命之初的沉重打击下,我不仅没得到安慰和鼓励,反而要像个农夫一样在庄稼田里拼命劳作。③我心情烦乱地嚷道:“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来补种荞麦,不是白来遭这个罪吗?你看这满地的草,将来荞麦还不荒死!”④母亲直起腰擦一把头上的汗水,望着荒芜的田地说:“这片地浪费了多可惜,只要下半年雨水调和,荞麦会很快长起来,等冬天给你做饸饹面吃。”⑤在那个贫穷的旧时光里,能吃上一顿面食多么令人向往啊,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我又有了力气,继续在烈日下挥汗如雨。⑥傍晚时分,荒芜的山坡都种完了,我和母亲已累得筋疲力尽,但我却看到母亲欣慰地笑了。下山的路上,母亲看着狼狈的我,心疼地说:“你看种地的活又苦又累,一辈子也别指望有出息了,你还是去复读吧,你一直学习那么好,放弃可惜了,我和你爹再累也能供你上完学。”⑦我心灰意冷,摇摇头说:“不上了,我还是在家帮你们种地吧,不能再拖累你们了。”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农村的很多苦,希望我能有出息,能走出大山。但我没有听母亲的劝,决意留在家中务农。⑧一个多月后,到了秋季开学的日子,我的心里也长了草。失魂落魄的我整天跟着父母亲在农田里辛苦劳作,【甲】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⑨一天傍晚,发现母亲没在家。趁着月色,我在荞麦地里找到了母亲。【乙】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我沉醉于如此静好的月夜,此时忽然想起一句诗“月明荞麦花如雪”,真的好美啊!⑩月光下,母亲弯腰弓背,在地里拔草。看着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我刚才欣赏美景的兴致荡然无存,心酸得几乎要落泪,母亲为了这点荞麦的收成,为了给我吃一顿美味的饸饹面,竟然在月下坚持劳作! 母亲发现了我,直起腰兴奋地对我说:“你不是说怕种晚了荞麦熟不了吗?你看现在已经开满了花,有的已经结籽,我们就等着收荞麦了!” 母亲的自信,让我感动,她在如此艰苦的生活中,仍然能够坚定信念,充满希望地生活,在这片面临绝收的土地上,播种了希望,让荞麦花开遍了田野,而我年纪轻轻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 几天后,我终于下定决心重返校园,临走前,母亲竟然激动而自豪地说:“我就说我儿子不会窝在这个山沟里,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那一刻我也一样激动万分,暗暗下决心发奋读书。后来终于在第二年榜上有名,满足了母亲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此,每当生命中再遇到挫折和痛苦时,我都会想起那个“月明荞麦花如雪”的夜晚,那一片开在心灵深处的荞麦花,和在荞麦地辛苦劳作的母亲。七年级语文学科第6 页(共8页)19.(4分)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时期 心情名落孙山 (1)与母亲开垦田地 (2)秋季开学 (3)看见母亲月下劳作 (4)决心重返校园 (5)激动万分,暗下决心20.(3分)有感情地朗读利于融入文本,请仿照示例,完成朗读设计。示例:朗读1【甲句】我企图用劳累驱逐心灵的空虚,但是没有用,我的心里仍然杂草丛生。【朗读设计】应该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朗读。“驱逐”“没有用”“仍然”要重读,突出了作者想要用劳累改变心灵的空虚,但希望落空了,要读出作者的无力感和失望之情。朗读2【乙句】月光下,荞麦花一片雪白,晚风轻拂,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氤氲。【朗读设计】21.(6分)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1)盛夏的阳光,火一样炙烤着大地。山坡上的庄稼地,因春旱而大片缺苗,原来的良田竟然变成了荒地。(从描写角度赏析)(2)我似乎闻到了荞麦面的香味,也看到满地盛开的荞麦花。(从修辞角度赏析)22.(4分)天下的母亲都是相似的,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链接材料】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选自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两篇文章的作者都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两篇文章中母亲形象的相同点。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8分)七年级语文学科第7 页 (共8页)23.(2分)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关于《朝花夕拾》的阅读分享会,以下是班长总结的各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而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则完全枯燥无味,没有任何值得回忆的地方。B.《狗·猫·鼠》中,作者仇猫的原因是它总要尽情玩弄猎物之后才吃掉,还天生一副媚态,配合时大声嗥叫,甚至吃掉了自己心爱的隐鼠。C.《五猖会》记叙的重点不是看迎神赛会,而是父亲让“我”背诵《鉴略》的经过,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儿童教育观的批判态度。D.《无常》通过描写无常救人反遭捆打的情节,生动地刻画出现实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面目,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24.(3分)《朝花夕拾》中有两位老师对鲁迅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你觉得哪位老师更符合你心目中对“良师”的期待 请结合《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加以阐述。25.(3分)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许多人生问题。请你为《朝花夕拾》写一段推荐语,带动更多的同学阅读这部名著。五、写作(50分)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生活恰似一幅徐徐铺展的多彩画卷,无论是阅读、交友、运动,还是实验、畅想……总有一些温暖的人、难忘的事、动人的景在时光里悄然绽放,为我们送来馨香。请以“我闻到了生活的馨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不少于 600字。七年级语文学科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检测卷答案解析.docx 吉安市2025-2026学年(上)七年级语文第一次阶段性练习检测卷.docx